上圖:余光中
題解
五陵少年,富貴豪門子弟、貴族後裔。漢高、惠、景、武、昭五帝陵在長安西,後遷豪貴居五陵地區,世人遂稱富貴人家子弟為五陵少年,李白寫《少年行》,那可真是一個英氣風發的少年走在路上:五陵年少市金東,銀鞍白馬度春風。落花踏盡遊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
然而,此處的五陵少年明顯落魄了,詩題是指在民國三十八年隨國民政府而來的外省軍民,本詩意在闡述臺灣早期新住民無法得到現實社會的認同感,藉由一名醉漢的口吻,刻畫身為一名炎黃子孫對過往歷史的驕傲與自豪,也深刻體現離鄉背井的感傷情懷。
五陵少年
颱風季,巴士峽的水族很擁擠
我的血系中有一條黃河的支流
黃河太冷,需要滲大量的酒精
浮動在杯底的是我的家譜
喂!再來杯高粱
首句即說明了橫越黑水溝,渡海來臺的艱辛,次句寫外省軍民認同祖國、華夏文化的情懷,「黃河太冷,需要參大量的酒精」意思在於有意藉酒澆愁、忘卻煩悶。即便是曾顯赫一時的五陵貴族,也只能做巴士海峽中小小魚蝦。我們看到了這樣一個場面:一個深夜,一個颱風季的深夜,失意的人在買醉。高粱酒要了一杯又一瓶,不是度數不高,而是他的憂愁難銷,在現代外來文明的包圍中,自己古遠而豪邁的大文化血脈沒落了。
我的怒中有燧人氏,淚中有大禹
我的耳中有涿鹿的鼓聲
傳說祖父射落了九隻太陽
有一位叔叔的名字能嚇退單于
聽見沒有?來一瓶高粱!
第二節點出了幾位神話英雄與歷史人物:開始使用火的燧人氏、整治河水的大禹、不畏危險的后羿射日等家喻戶曉的英雄豪傑。 從黃河、家譜、燧人氏、大禹等意象,可以感受到作者身上散發的傳統文化的氣息。
千金裘在拍賣行的櫥窗裡掛著
當掉五花馬只剩下關節炎
再沒有週末在西門町等我
於是枕下孵一窩武俠小說
來一瓶高粱哪,店小二!
西門町的名字來源於日語,台灣光復以後,這裡的商業氣息得以延續。作者厭煩了西門,又回歸到武俠小說中尋找遊俠的夢。在這首詩中不僅僅有鄉愁,詩人始終在回憶,感傷和留戀,借高梁酒麻醉自己,他借了一個買醉人之口,表達了強烈的感情,甚至怪黃河太冷 ,先輩們人才濟濟,能嚇退單于。余光中曾寫下不少關於李白的詩,他的李白心結,也反映在千金裘、五花馬等語出李白將進酒中的詩句,不同的是李白主張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而這裡五花馬被當掉只剩下關節炎,千金裘在拍賣行的櫥窗裡掛著。 而如今自己當掉五花馬只剩下關節炎,既愛過去的大好河山,又恨自己無可奈何。
重傷風能造成英雄的幻覺
當咳嗽從蛙鳴進步到狼哞
肋骨搖響瘋人院的鐵柵
一陣龍捲風便自肺中拔起
沒關係,我起碼再三杯!
詩句三、四節寫「往昔不再」的情感,僅留下的是擾人的病痛、精神逐漸衰微、重傷風、關節炎,以及在夜晚難以入眠的心情。酒精的作用不可小覷,重傷風、咳嗽越來越嚴重,使肋骨不停的震動,一陣龍捲風便自肺中拔起,還是再飲三杯吧!
末班巴士的幽靈在作祟
雨衣!我的雨衣呢?
六蓆的榻榻米上,失眠在等我
等我闖六條無燈的長街
不要扶,我沒醉!
從關節炎、重傷風、咳嗽、失眠等用字可以看出作者的失意,宛如之前是一個意氣風發的少年突然之間老了,病了,沒有了朝氣與激情,明明醉去,卻還要搶白一句:不要扶我,我沒醉!每一節末段則是相互的呼應,通過一個個意象聯繫起來。而每次向小二要酒的吆喝成了詩的線索,抒發了詩人的情感,只有同是身世堪憐的軍民,才能了解戰火所帶來的無情與鄉愁的悲痛吧! 買醉的人看似醉了,似乎又是真正看透這個社會,真正醒的人,醉的到底是我還是世人? 一杯,再來一瓶,再喝三杯。酒使詩人的情緒激動,意識模糊,卻也將心中的緣起揮灑出來。酒精把詩篇逐步推向高潮。這首詩的情感奔放,真摯,買醉人的形象讓人頓生悲憫。五陵少年風光不再,泱泱歷史不再。痛苦,失落,在每個讀者的心中升起。
余光中早年詩集《五陵少年》出版於1967年,收錄他1960年到1964年間的作品,多半是在余光中第二次留美期間完成,他是以一個教授的名義赴美講學一年,他的情感更付出了許多在思念家鄉上,這些點點滴滴在他的靈魂裡燃燒。余光中當時年近40,這首詩中已少了些青少年人的朝氣,而多了些哀愁感傷。詩中融入許多中國古典的意象,呈現回歸本土文化的一種思潮,可見留美的經驗對余光中產生相當的影響力,詩的取材也可見他的別出心裁,使詩旨深刻烙印在讀者的心裡。在這段期間,余光中經歷了所謂的「文白之爭」,許多作家主張「純白話文學」,要求作家及詩人只寫淺顯白話的作品,同時也有許多學者指責余光中的作品夾雜了白話及文言。但在余光中的觀點裡,文學富含創造力與可塑性,若是在文章中適當安排「將文融於白」,同時保持作品的流暢度,便能使作品更加的活潑且更具深度與廣度。
【文章出處】
《五陵少年》
〈五陵少年〉
1967
作者:余光中
【資料出處】
《國際短詩網》
〈五陵少年賞析〉
作者:不詳(一更草)
(編按:文字已重新經過整理改寫)
【原作者簡介】
余光中(1928年10月21日-2017年12月14日),福建泉州永春人,生於中國江蘇南京,時為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自稱「茱萸的孩子」。來台後,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業,美國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與覃子豪等人共同創立臺灣藍星詩社,文學成就以散文最高,其次為詩,並有評論、翻譯,著作等身,暮年仍創作不輟,有多首膾炙人口的現代詩傳世,知名度與影響力甚大,梁實秋稱其「右手寫詩,左手寫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為兩岸三地文學界巨擘。曾於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大學、政治大學、淡江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任教,後接任高雄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政治立場傾向藍營,在現代詩論戰與鄉土文學論戰中引起若干爭議。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