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少女簡媜----來自山海之交的孩子
簡敏媜,出生於宜蘭冬山河畔平凡務農人家。冬山河在整治前水災頻仍,她就是在一場大水災時出生的。她形容故鄉是「大地最溫柔的眼部,一年到頭都愛掉淚」。所以她愛淋雨,喜歡海,凡屬於「水」的,都讓她有溫暖又安全的感覺。童年生活讓簡媜有足夠的機會與大自然接觸。天晴時到小河摸蛤蜊,在田野奔跑,在樹下守候蟬鳴;而一些有趣的人物,如愛「講古」的老伯、河邊的洗衣婦人、天生外交家的祖母等,亦展現了豐富的生活樣態,這些經驗成為她日後寫作的素材。七歲就會洗衣燒飯,下田割稻,這種歷練成就了簡媜敏於觀察、勇於切入的能力。父親在她國中時車禍去世,身為長女的她,被迫立刻長大,告別早逝的荳蔻青春,與阿嬤和母親弟妹相依為命。後來她離開家鄉,到繁華的臺北就讀復興高中,第一次體會到城鄉差異像出國留學一般大。由於簡媜與同學們的家庭背景及想法有很大的差異,她只能埋首於書本。然而,有一次公車上老夫婦的一段話,深深刺傷了她(編按:大意是,還在念高中的簡媜在公車上讀書,一對老夫婦譏諷她「假認真」)。但只有少數人能「轉念」一想……「我愈想愈不甘心,爲什麼自己要被一個沒有修養的陌生人傷害,但除非我自己放棄,否則誰也傷不了我。」書看得多了,心中興起一股創作的衝動,於是提筆為文,她在字裡行間得到極大的滿足,也下定決心要走文學之路。於是,簡敏媜考上了台大。這個當年被譏諷為「假用功」的後段學校女生,成了日後文壇著名作家----簡媜。此外,宜蘭的鄉土人情、特有的生命韌性,以及宜蘭山高海闊、藍天綠野的自然風光,讓早年的簡媜已在無形中儲存未來作家的能量。
(二)成長中的簡媜----獨特的閱讀方法
簡媜自己有個獨特的閱讀方法:先蒐集一個作家的所有作品。再按照出版時間先後順序,一本一本閱讀。剛開始讀第一本,可能比較艱澀困難,但是逐漸看下去,便能發現作者的成長與進步。其實……無形中,自己也慢慢跟著在進步。簡媜的文章,無論以何種角度入手,總帶有濃烈的動人氣息,這和她善於省思、隨時作札記有很大的關係。以札記作為寫作基礎的寫法,可以具見於她的私房書。她的作品往往是以札記手法為基礎,再向外擴張、延伸而成就的。在就讀台大中文系期間,屢次獲得校園文學獎,是第一屆台大散文獎第二名得主(第一名從缺),這篇得獎作品就是〈竈〉,被選入高中國文教科書中。24歲,出版首部散文集《水問》(洪範出版),簡媜這個名字,開始在文壇嶄露頭角。輝煌的得獎紀錄,曾先後獲得無數獎項,很難想像她來自一個宜蘭鄉下。
(三)站上生命舞台的簡媜----文學特色及創作觀
簡媜一方面是女性作家,但又不囿於「閨閣文學」的局限。她既寫鄉土作品,但又不僅只能寫鄉土文學作品。避免重複、力求超越舊我的創作態度,是簡媜獨特的創作印記。多變的風格下,隱藏著她好強不屈,不願被人定位圈限的生命韌性。簡媜後來在《夢遊書》中這麼談自己:「不給我秩序,我去創一套秩序;不給我天,我去劈一個天。生命用來稱帝,不是當奴隸。」也自稱自己是「不可救藥的散文愛好者」又指出:「我的散文有一個共同的主題,那便是生命。雖然我的文章中有不少是描述大自然之美,但並未濫情,我寫一朵花或一根草,都是對生命的一種禮讚、一種詮釋。」她也曾說:「如果我不小心活過七十,且幸運地能坐在一棵大樹下,對著瀟灑的陽光回憶一生,但願在憶及創作生涯時,我的臉上有五六隻蝴蝶吸吮著,笑容如花。那是因為,我始終未丟棄諾言,以純粹的心面對創作,把生命當作墨條,慢慢在時間這塊大硯上磨盡。文學就是文學自己,我不願理會文學存亡的爭辯,或留意瞬息萬變的風潮,但我願意安靜、沉潛、追尋,希望我的作品至少有一頁,能安慰不知名時間裡一個不知名者的靈魂,若那時大寒,我的字裡行間令他有了暖意。那麼,屆時七十歲的我,就可以慢慢抬頭望天,與大化相視一笑。」
- Dec 01 Fri 2017 08:37
不可救藥的散文愛好者----「簡媜」其人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