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結構主義(structuralism),社會科學流派,側重對結構(交互關係)的認識,不甚講求對本質的了解,要透過表面現象,尋求底層(現象背後)的關係,以期獲得普遍意義(放諸四海皆準)的結構,是20世紀下半分析研究語言、文化、心理、社會的流行方法。
起源及發展
結構主義是一種發展迅速但爭議不斷的一種運動或風潮,在六0年代崛起,在八0年代逐漸失去風采。
廿世紀的哲學伴隨著科學的昌明與科學主義的盛行,一度走向邏輯實證論的路上,傳統的哲學領域遭受到極度的挑戰,甚至認為哲學的意義化約為知識論與方法論。
接連兩次的世界大戰,使有識之士開始省思文明發展的意義與個人的價值,這種思潮在二次戰後匯集成了存在主義的巨流。尤其沙特的影響更橫跨文哲二界,而使存在主義蔚為當代顯學。在整個1940及1950年代間,沙特所推行的存在主義占據著主導地位。
然而到了五0年代,社會上的巨變如各國的學潮、工運、婦運等運動的開始發展,許多知識分子對存在主義在其中所伴演的角色感到無奈與失望。而政治上,蘇聯鎮壓東歐各國的民主進程,使許多知識分子對共產主義開始覺得無力與憤怒,因此開始尋找一種新的典範(Paradigm)。
到五0年代中葉,產生一個取代存在主義的新運動成熟了,因為存在主義太主觀太強調個人自由,不能挑起落在身上的社會義務的重視。
這時人類學與民族誌學家李維史陀出版了野性的思惟一書,這原本是一本以人類學為主軸,跨領域的鉅著,書中李維史陀對沙特所出版進行了挑戰,震撼了當時法國學界,開啟了結構主義的序幕。在此之前,李維史陀已出版親屬的基本結構及憂鬱的熱帶,研究者將此一時期的李維史陀稱之為結構主義人類學時期。在書中,他力申思維無現代或原始、初級或高級之分,而是人類歷史上始終存在,各司文化職能、互補互滲的思維狀況。
在六十年代,結構主義開始衝擊法國並顯示出優勢,結構主義最初在法國流行,繼而在全球範圍內傳播開來,結構主義作為一種運動已經盛行。1964到1972年間李維史陀出版了神話學四卷,奠定其在學術領域中的祭酒地位,研究者將此一時期的李維史陀稱之為結構主義神話學時期。1981年法國讀書雜誌做「誰是當代最具影響力的法國知識份子」選舉,李維史陀雀屏中選,由此可知他的地位。
正因為李維史陀的努力,使結構主義這種脫胎於結構語言學及符號學的思潮,一時之間滲入到各各領域當中,有人便戲稱結構主義為超級方法論。
當時除了李維史陀外,文學藝術界有羅蘭巴特;心理學界有拉康;歷史學及思想史界有傅柯;政治思想界有阿圖塞,人稱結構主義五巨頭,雖各有專業領域,也都屬於結構主義的範疇,一時風雲際會,結構主義已取代存在主義成為法國沙龍內知識分子談論的重點。
然而結構主義本身所強調的歧異性與多元化,使得結構主義者之間缺乏對學派的認同。羅蘭巴特就稱結構主義不是一個學派,因為一般被貼上這個標籤的人,絕大多數自己也不曾意識到,他們是否用某種學說或承諾聯繫在一起。因此後起之秀德希達對李維史陀的結構主義展開強烈的批判,後人稱之為後結構主義的濫觴;而德希達的學說則被稱之為解構主義,而開始了後現代主義思潮的第一步。
但是不容置疑的即使是後結構或解構,都是在結構主義的假設下,進行反思與批判,故也算是結構主義的範疇。
大致而言,老結構主義是重積極面、重視整體性與靜態分析,本質上仍屬現代主義;而後結構主義是重消極面,重視在整體結構下的差異性與動態分析,本質上已屬後現代主義的範疇。
到了八0年代,羅蘭巴特車禍去世,阿圖色精神失常,傅科死於愛滋病,拉康解散自己的門派後去世,五巨頭只剩下退休的李維史陀,結構主義在一片質疑中,似乎煙消雲散。
但是就在結構主義無法吸引世俗的注意時,他們所創出來的研究方法與結論,已深植在各各人文學科當中。八十年代以後的各種對於心靈或思維的學術研究與探索,均無法漠視結構主義的影響,這也是結構主義最偉大的貢獻。
主張
結構主義企圖探索一個文化意義是透過什麼樣的相互關係(也就是結構)表達出來。一個結構主義者研究對象的差異會大到如食物的準備與上餐禮儀、宗教儀式、遊戲、文學與非文學類的文本、以及其他形式的娛樂,來找出一個文化中意義是如何製造與再造的深層結構。比如說,李維史陀這位早期著名的結構主義實踐者,就分析了包括神話學、宗族以及食物準備這些文化現象。
結構主義的出現,幫助人們從生活中混亂的表象中,揭露隱藏其中的完整結構,但亦因此一簡約化的結果,造成結構主義把「文本」作了過多的解讀,而讓學者創造出許多並不存在的意義與結構。
結構主義最好被看作是一種具有許多不同變化的概括研究方法。就如同任何一種文化運動一樣,結構主義的影響與發展是很複雜的。
代表人物與流派
索緒爾:瑞士結構符號學(著有:普通語言學課程)
李維史陀:法國神話符號學(著有:親屬的基本結構、憂鬱的熱帶、野性的思維、神話學、結構人類學...)
羅蘭巴特:結構主義文學
德希達:後結構主義
語言學中的結構主義
索緒爾是令結構主義於20世紀重現的始祖。因為他的講義經由學生整理出版命名為《普通語言學課程》,其中並不關注語言的使用,反而關注語言系統,他稱之為「理論符號學」。
符號學是研究既存在社會結構下,各種符號的科學。最終,索緒爾認為語言符號是由意符(能指)及意旨(意指)所組成,這跟以前關注字與事物的關係的手法很不同,對第一次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語言學家有很大影響。
結構主義與社會
結構主義者企圖用結構來揭示社會本身的內在關係,並說明某些普遍性的社會現象。他們否認有客觀社會規律的存在,反對採用經驗主義的研究方法,反對從具體事物出發。他們認為結構是先天具有的,是主觀賦予客觀現象的結果。
結構主義與文學
結構主義試圖建立一個關於文學系統自身的模式,且在整個文學領域內的作品之間的關係發揮作用的結構原則。在分析文學的領域,結構主義者能將一個故事中各元素的潛在關係(也就是結構)揭露出來。
這裡舉一個簡單的例子:《西城故事》和《羅密歐與茱麗葉》的關聯性。儘管這兩齣戲劇發生於不同的時間與地點,結構主義者會說它們是同一個故事,因為它們具有相似的結構。在這兩個故事中都有一個女孩與一個男孩墜入愛河,然而他們的家族彼此仇恨對方,這個衝突最後經由他們兩人的死而獲得了解決。
現在如果有另外一個故事是兩個彼此友好的家庭為他們的小孩安排了一場婚事,然而他們的子女彼此仇恨對方,而最後這場衝突的解決辦法是兩個子女用自殺來逃避這場婚事,結構主義者會說後面第二個故事是第一個故事的「倒置」,因為愛情價值以及兩對團體的關係剛好是顛倒過來的。
總而言之,結構主義者能從一個故事中將其所代表的「意義」揭露出來,而非找出作者的意圖。
【資料出處】
《維基百科》
〈結構主義 〉
網址: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5%90%E6%A7%8B%E4%B8%BB%E7%BE%A9
(編按:文字已重新經整理修改)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