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引自網路)
跨不過去的門檻──《孔乙己》內容解析及問題討論
壹、情節結構:本文是一篇短篇小說,共有十三段,可分為四個層次:
一.【開端】故事的序幕、文章的楔子。
二.【發展】描寫孔乙己形象性格,及導致他悲慘遭遇的原因。
三.【高潮】描述孔乙己被打折腿的悲慘遭遇。
四.【結局】孔乙己的失蹤。
cf:小說的情節結構,通常會有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部分,請參閱小說的基本要素。
(圖片引自網路)
貳、內容大意(以下分別就小說的情節結構,分析全文內容)
一.【開端】:故事的序幕、文章的楔子。
這部分介紹了故事發生的主要場景──魯鎮的「咸亨酒店」,還介紹了以酒店為中心的人們,以及說故事的人──小夥計,最後引出主角孔乙己。
(一)故事發生的背景:
本文寫於1919年,故事設定在1898年左右(清末光緒年間)故事發生不到10年,在1905年(光緒31年)科舉廢除。
(二)咸亨酒店的格局:
門口是一個曲尺形的大櫃臺,櫃裏放了預備溫酒用的熱水。
◎魯鎮是一虛構捏造的地名,魯迅把世界縮小在一個魯鎮。以「魯」為鎮名,此一魯鎮象徵【舊中國】(編按:儒家文化發源於春秋時代魯國)。
◎魯鎮的焦點又放在咸亨酒店,舊社會的各種癥結都透過這間酒店表現出來,「咸亨」取自易經坤卦中的「含弘光大,品物咸亨」,意為恢弘包容的氣度光輝,寓含能使萬物生長的光明力量。這個正面美好意義的字眼被安排作為店名,暗示著人間的希望理想,與實際現實並不一樣,帶有強烈的【諷刺】性,這也為全文的內容定下基調:孔乙己的故事始終是在笑聲中展開的,但作品中描寫的人生內涵,卻又是那樣悲慘悽涼,因此這是一篇【喜劇】其表,【悲劇】其裡的小說,喜劇色彩非但沒削弱悲劇性、反更增強悲劇效果。
(三)酒客的種類:
「咸亨酒店」的酒客種類、消費型態:
1.【短衣幫(勞動工人)】:
他們收入不多,只可花四文銅錢買酒站著喝,或花一文錢買一碟鹽煮筍或茴香豆來下酒。
2.【長衫客(讀書人)】:
他們出手闊綽,可以走進酒店面隔壁的房子,要酒要菜,慢慢地坐著吃喝。
問題討論:
1.根據課文所述,畫出「咸亨酒店」的平面圖。
2.根據以上這兩項討論,分析作者如此安排酒店格局的用意何在?
3.比較這兩種客人有哪些差別?
4.承上題,這樣的差別說明了當時什麼社會現象?
(四)掌櫃的為人:
1.【對下屬永遠是一副凶臉孔,有諸多要求】:他總是嫌小夥計不懂得伺候長衫主顧,又嫌他不善於在酒裏偷偷羼水。
2.【對顧客的態度因身分而異,十足勢利眼】:官宦階級的長衫主顧,地位較高,會對他們特別周到侍候;但對於勞工階級的短衣幫,則會欺瞞他們,在酒裡面偷斤減兩。
3.【狡猾奸詐,謀取暴利】:他會在短衣幫客人的酒裏羼水,貪圖蠅頭小利。
4.【對錢銀十分計較】:對客人拖欠下的酒錢,必定計算分明,寫在粉板上。
5.【對弱勢者毫無同情心】:他把孔乙己當作取笑作樂的對象,在孔乙己殘廢後,用手走路,他還念念不忘孔乙己所欠的十九個錢。
(五)小夥計的職責:
小夥計從12歲起,就在咸亨酒店裡工作。由於他的樣子太傻,掌櫃怕他侍候不了長衫主顧,又不懂在酒裏羼水,掌櫃只讓做些溫酒這類無聊工作。
問題討論:
1、故事中的「我」終於出現了,整個故事是透過他的觀察及回憶鋪寫成的。這個「我」是誰?
2、如果把說故事的人換成是掌櫃或其他酒客,他所看到的、想到的會是什麼?
(六)小夥計還記得孔乙己的原因:
掌櫃一副兇惡嘴臉,短衣酒客又嘮叨糾纏,長衫主顧對人也沒有好口氣,加上重複溫酒很無聊,這些都令小夥計覺得煩悶,只有等到孔乙己到來,酒店裡才有一點笑聲、多了輕鬆。
延伸思考:
此處介紹本文的敘述者──「我」的登場,「我」在故事中只是一個配角,是個咸亨酒店內的小夥計,專司溫酒的枯燥工作,透過其眼睛,讓場景集中於店內。魯迅選擇用這個角色來觀察,是一絕佳的視角,既是個在場者,又是個旁觀者。小夥計還只是個孩子,涉世未深,因此不帶成人社會的眼光,不帶偏見,不帶矯飾,不批判,只提供真切的畫面,留意到成人世俗眼光未曾注意的瑣碎小事,所觀注的只是引人發笑的趣事,完全符合一個孩子內在的心理,比較能不帶成人偏見地看待孔乙己這個人,透過小夥計「我」的敘述,看見掌櫃的唯利是圖,想羼水牟利,顧客也怕吃虧被佔便宜,顧客、掌櫃、小伙計之間彼此互不信任也讓故事本身客觀呈現,作者自己不親自現身說法,避免流於主觀批判。
(圖片引自網路)
二、【發展】:主角上場──孔乙己的形象性格,揭示導致他的悲慘遭遇的原因這部份主要是描寫孔乙己的形象,以及由此而鑄成的性格,並揭示導致他的悲慘遭遇的原因。
(一)孔乙己是個很特殊的顧客。
問題討論:
從這篇小說的「開端」(酒店空間、消費型態),過渡到主角的正式登場,妳有沒有慢慢發現,對比其他酒客,孔乙己的身上最何特殊之處是在哪裡?
延伸思考:
這一段文字概括孔乙己一生,包含他的身份、個性、社會背景。他地位卑下,但他又不忘讀書人身份,揉合這二種矛盾的角色,表示他是個現實窮困潦倒,卻不肯面對現實,空有身份卻無地位,既爬不上社會上層,又無法放下身段的落魄老書生。他科舉無著,落人輕視,但又不肯脫去那件標誌著讀書人身份的長衫,因為那無非是保留他唯一值得炫耀之處與存在價值,也藉此逃避現實中的挫折和困境。
(二)孔乙己的形貌:
他身材高大,但臉色青白,有皺紋,臉帶傷痕,亂蓬蓬的花白鬍子,穿一件又髒又破的長衫,似乎十多年沒補沒洗。
延伸思考:
本段刻劃孔乙己非常細膩,從外貌、講話、動作、個性,都有明確描寫。孔乙己對旁人的責難雖然加以反駁,強辯自己清白,卻難掩自己的窘迫尷尬,作者成功塑造一個落魄老書生,不切實際只讀死書,一個不能隨時代進步,與社會脫節的舊式文人,被其他人取笑、鄙視,卻仍昏睡不思改變,終究會被現實淘汰。孔乙己的悲劇是雙重的,一方面是舊式讀書人的悲劇,也是社會底層被壓迫、被欺凌者的悲劇。
(三)「孔乙己」這個綽號的來源:
孔乙己其實不是他的本名,他本姓孔,但說話時滿口「之乎者也」等文言字詞,令人聽後半懂不懂,人們便從描紅紙上「上大人孔乙己」這些半懂不懂的話裏,給他取這個綽號。
問題討論:
人物的名字,在小說中經常充滿著暗示。孔乙己雖然出自舊時兒童習字的描紅紙字句,但「孔」與「乙己」有可能象徵什麼?
(四)孔乙己的生活情形:
1.曾讀過書,但沒有考上秀才。
2.不會營生,生活越過越窮,弄到要討飯。
3.寫得一手好字,替人抄書維生,但他好吃懶作,所以沒有人再叫他抄寫。
(五)孔乙己與旁人的互動:
1.孔乙己與眾酒客
眾酒客: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的酒客便都看著他笑。
◎有人會叫說:你又添新傷疤了!
◎有人會故意嚷嚷:你又偷東西了!
◎有人更明講:我親眼看到你偷東西被吊著打了!
【眾人施加在孔乙己身上的刺激越來越重】,目的只在激起孔乙己的回應,因為他的回應更逗人發笑。眾人都以看笑話的心情看孔乙己,在言詞間無不尖酸刻薄挖其瘡疤,如「又添新傷疤」「一定又偷了」,而且窮追不捨,落井下石,毫不留餘地,更用「親眼」加強真實性。
孔乙己:
◎起初他不回應眾人的嘲笑,只對櫃裡說要溫酒及茴香豆(而且還在桌上排出九文大錢)
◎孔乙己漲紅了臉,額頭綻出青筋,開始與人爭辯。孔乙己說出一連串別人難懂的話(什麼……什麼……之類)
孔乙己要藉著「讀書人的事不算是偷」,【來維持自己僅存的尊嚴】,用「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來掩飾自己貧困窘迫,勉強建立自己薄弱的心理建設】。
問題討論:
1、這個「不回應」表現他的何種心態?
2、這個「排九文大錢」表現他的何種心態?
眾酒客:
◎旁人問孔乙己:你當真識字嗎?
◎他們接著又說:那你怎麼連秀才都考不上呢?
眾人挖苦孔乙己的問題,越來越尖銳。
孔乙己:
◎孔乙己看著問他話的人,顯出不屑置辯的神氣。
問題討論:這個「不屑」表現他的何種心態?
◎但面對第二個問題,孔乙己立刻顯出頹唐不安模樣,臉上籠罩一層灰色。
問題討論:這個「不安」表現他的何種心態?
2.孔乙己與小孩子
孔乙己:
◎孔乙己給鄰舍小孩子一人一顆茴香豆。
◎他著了慌,伸開五指將碟子罩住,說:已經不多了。
◎然後又是一連串之乎哉也。
這裡我們也看到,孔乙己真的那麼全然慷慨嗎?
小孩子:
◎他們吃完豆,仍然不散。
◎一群孩子在笑聲裡散了。
3.孔乙己與小夥計
小夥計:
◎小夥計(我)可以附合眾人一起笑孔乙己,掌櫃絕不責備。
◎我心想,討飯一樣的人,也配考我嗎?
◎我暗想,我和掌櫃的等級還很遠。
◎我懶懶答:誰要你教。
從這裡開始,敘述者(小夥計)對孔乙己的立場,開始出現微妙的變化:從「回過臉去,不再理會……又好笑,又不耐煩……懶懶地答他……愈不耐煩……」【小夥計的情緒開始有層次上的加強】。本來掌櫃勢利眼固不待言,但【連年紀尚幼的小夥計,也加入成人嘲笑孔乙己的行列,有樣學樣,跟著大人瞧不起弱者,也學到大人世界的藐視眼光】,慢慢走向麻木冷漠,這是整個社會由上到下、由老到少共同宿命。而這個「我」在那個社會中也沒讀多少書,識多少字,卻不屑學習,【「我」同樣也是個永無翻身機會的人 ,但小夥計對孔乙己不以為然,對自己未來前途一無所知】。他的冷淡與孔乙己的懇切熱心,形成強烈對比。
孔乙己:
◎孔乙己知道自己不能和他們聊天,便只好向孩子說話。
◎他想考一考小夥計茴香豆的「茴」字會不會寫。
◎他等了許久,懇切並主動教小夥計,並且說記下這些字,將來做掌櫃可記帳之用。
◎他教小夥計回字的四樣寫法時,顯出極高興的樣子。
◎他見小夥計毫無興趣,嘆一口氣,顯出惋惜。
孔乙己三句不離本行,他想「考一考」、「等了許久」、他的「高興」和「惋惜」,都是為了【找到能證明他存在價值的機會】。孔乙己想向小夥計賣弄「回」字的四樣寫法,說明了孔乙己喜歡吊書袋,炫燿多數人不會使用的文字,但是他卻不自知:【這在多數人心中是所謂無用的知識,是一種不合時宜的心態】。
(六)孔乙己的思考行為反應模式:
酒客奚落他偷竊挨打:
不回應→極力辯駁→滿口不切實際的話
酒客挖苦他科舉不第:
不屑置辯→頹唐不安→滿口不切實際的話
孩子要求他分茴香豆:
便給他們吃→著了慌→滿口不切實際的話
延伸思考:
這裡同學們可以看到,每人的思考行為反應都有固定模式,妳清楚知道妳的模式嗎?
(七)孔乙己身上的讀書人身分特徵:
1.衣著
老是穿著那件又髒又破的長衫,因為「長衫」讀書人的標誌。
2.言談
對人說話,滿口之乎者也,又常引述古書裏的詞句,表示自己曾熟讀古籍。與小孩說話,也是圍繞讀書、寫字之類的話題,以示自己是讀書人。
3.心理
偷了人家的書籍,給人們訕笑,還是顧念著自己是讀書人的身份而加以掩飾,認為讀書人「竊書」不算「偷書」,請求其他人不要侮辱讀書人。
問題討論:
1.「身分」本指一個人在社會中所具有的地位,請說分析孔乙己對自己的「讀書人身分」,抱持何種心態?
2.常言道:性格決定命運,造成孔乙己成為笑柄、及他個人的悲劇,原因是什麼?
(八)孔乙己的性格(人品):
孔乙己的缺點:
1.【習慣性偷竊】
孔乙己因偷了人家(何家)的書而被吊著打,而引來眾人的嘲笑。
2.【自恃身分、好面子】
他本來身材高大,是可以做粗重的工作來維生;但他捨不得捨下那件又髒又破的長衫,去做短衣幫的工作。而他又為了掩飾自己又偷東西,便說竊書不能算偷。
3.【 好吃懶作】
他不會營生,又怕勞動,又好喝懶做;他本來寫得一手好字,是可以替人家抄寫維生;但他「不到幾天,便連人和書籍紙張筆硯一齊失蹤」,所以沒有人再叫他抄寫。
4.【賣弄學問】
說話時喜歡吊書袋,常把「君子固窮」「之乎者也」的話掛在口邊。而「回」字一般有四種寫法,有的寫法只見於古籍,只有孔乙己才會注意這些沒有用的字,並把這看成學問。
5.【默默忍受、自暴自棄】
他對於酒店裏的人對他的種種侮辱,雖偶有申辯,但大都默默忍受,並以懇求的眼光希望別人放過他。他又自暴自棄,考不到功名,受人家取笑,便頹唐不安,對前途絕望。
孔乙己的優點:
1.【有信用、不拖欠金錢】
孔乙己雖然時常偷東西,但在酒店裏,他的品行比別人都好,從不拖欠酒錢,雖然偶爾沒有現錢,但也會在一個月內清還。
2.【熱心、樂於分享】
孔乙己窮得只能買少量的茴香豆,卻還慷慨地把茴香豆分給圍繞著他的小孩子吃;他又熱心教小伙計學寫字、期許他將來當上掌櫃。
3.【知道羞恥】
被人打斷了腿,卻辯說是跌斷,他還用懇求的目光,請求別人不要取笑他。
延伸思考:
孔乙己雖然潦倒、迂腐,但仍有可取之處。一篇好的文學作品,必然讓讀者看到真實的人性,而真實的人性必然是好壞參半的,如果只有單方面的評價,比如完全只有好,或完全只有壞,只能是童話或卡通,而不是真正的文學或小說。此處跳出原有的敘述脈絡,以【補述法】來補充說明孔乙己的前半生。
(九)眾人對孔乙己的態度:
1.掌櫃:
只想著孔乙己還欠他十九文酒錢。
2.客人:
他們專以挑孔乙己的瘡疤為樂,嘲笑他因偷東西而被人打,譏諷他考不上科舉;孔乙己只是為他們帶來歡樂的取笑對象。
3.小伙計:
當孔乙己熱心教導他識字時,他顯得不耐煩,沒理會孔乙己。他認為像孔乙己這類討飯一樣的人,是沒資格考他和教導他的。
4.小孩子:
孔乙己讓孩子們吃他的茴香豆,但又捨不得給他們全都吃掉;結果孩子們一哄而散。由此可見孩子們也不太瞧得起孔乙己,不願和他交談。
(十)孔乙己的出場與空間氛圍的關係:
1.偷竊挨打
……引得眾人都哄笑起來: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2.質疑識字
……在這時候,眾人也都哄笑起來: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氣氛。在這些時候,我可以附和著笑,掌櫃是絕不責備的。(掌櫃不責備小夥計笑孔乙己,這在教育上給我們深遠的啟示。)
3.分茴香豆
……於是這一群孩子都在笑聲裡走散了。
4.夥計評論
孔乙己是這樣的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麼過。(後面兩句,真是淒涼!)
問題討論:
1.文中第四段及第六段都以「眾人都哄笑起來,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作結。究竟是甚麼原因,令「眾人都哄笑起來」?店內外充滿的,真是「快活」嗎?
2.本文第九段寫著:「孔乙己是這樣的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麼過。 」作者寫這句話有甚麼用意?
(圖片引自網路)
三.【高潮】:描述孔乙己被打折腿的悲慘遭遇。
這部份著力描寫孔乙己的悲慘遭遇:被打折雙腿後的可憐境況。
(一)孔乙己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輕重:
孔乙己雖帶給人們歡樂,但他在別人的眼裏並不重要,從以下三處可知:
1.他很久沒有到酒店喝酒,也沒有人想到他(「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麼過」)。
2.掌櫃在中秋節前結賬時,發現孔乙己還欠了十九個錢,才自言自語地提到他的名字,這才喚起小伙計對他的印象。
3.掌櫃每想到孔乙己,只將他等同於「還欠十九個錢」的人。酒客看到他斷腿,也只是說笑。
延伸思考:
掌櫃漫不經心地問,酒客也毫不在意地回答,在這些對話中,我們看到孔乙己在眾人心中是個可有可無、無人聞問、無關緊要的角色,也強烈凸顯社會的冷漠麻木,人與人之間充滿疏離隔閡,彼此漠不關心。由此為過渡,以下將故事進展到另一個更深沉的悲涼情節中。
(二)孔乙己最後一次出場的前奏:
酒客你一言我一語的,談論起孔乙己因偷東西而被丁舉人打折腿的事。
丁舉人和孔乙己同是讀書人,但酒客們對他們的態度,卻有明顯不同:
1.對丁舉人:
酒客提到丁舉人時態度誠惶誠恐,敬畏非常,如說孔乙己偷他的東西是「自己發昏」,又說丁舉人「他家的東西,偷得的麼?」。這全是因為丁舉人考取了舉人的名銜,有當官的資格,成了有勢有權的人物。
2.對孔乙己:
酒客對孔乙己則諸多取笑、挖苦、揶揄,取笑他偷人家的東西、沒有真材實學、考不到秀才等。這全是因為孔乙己連秀才也考不到,生活窮困,所以被人看不起。
延伸思考:
丁舉人半夜動用私刑,手段凶殘,卻無人站出來表示憤慨不平。諷刺許多文人一旦登科,身份地位從此不同,就完全變了個人,開始胡作非為,漁肉鄉民,而沒考上的讀書人就受盡欺負,社會地位不可等同而語,眾人卻也把這種現象視為理所當然。
(三)孔乙己最後一次出場:
孔乙己在中秋過後再出現,但因為腿折斷了,要用手爬到酒店買酒,境況淒涼。而他的外貌、語言、神情和動作都與以前有顯著的不同:
孔乙己 |
第一次出場 |
最後一次出場 |
外貌 |
身材高大,臉色青白,臉上有皺紋、傷痕,鬍子花白,身穿又髒又破的長衫。 |
臉黑而瘦,身穿破夾襖,盤著兩腿,下面墊一個蒲包,用草繩在肩上掛住。 |
語言 |
滿口「之乎者也」、引經據典與人爭辯。 |
說話簡短,不大願意與人爭辯。 |
神情 |
睜大眼睛,漲紅著臉地分辯,額上青筋綻出;或顯出不屑置辯的神色。 |
潦倒頹唐,對別人的訕笑,不再分辯,只露出懇求的神色。 |
動作 |
付錢時,「排出」九文大錢。 |
付錢時頗感吃力,要從破袋裏「摸出四文錢。由於折了腿,所以要用手來走路。 |
(四)孔乙己最後一次出場的時間空間象徵:
問題討論:
1.文中緊接著說「中秋之後,秋風是一天涼比一天」,這象徵什麼?
2.在孔乙己最後一次登場(也是他人生即將走謝幕)的這一段,你有沒有發現空間中有一非常重要的「象徵物」,請指出它是什麼?並說明妳的理由。
延伸思考:
孔乙己他原本想走入長衫群,卻被排除於體系之外,自我身份的斷裂,不能面對現實,加上社會冷漠,終成悲劇。故事中除了主角之外,所有人的話或行為或多或少都充滿攻擊性,輪流對準孔乙己的傷口、隱痛,讓他難堪。孔乙己死前最卑微的願望,也不過是別人能平等地看待他,尊重他做為一個「人」的尊嚴,把他當作是一個「人」來對待而已,而對他來說,只有晉身士大夫階級,才擁有人能享有的尊嚴。
(五)孔乙己被打斷腿後,與旁人的互動:
孔乙己因偷丁舉人的東西而被打折了腿,在現身之前,成為酒客和掌櫃的談話內容(課文節錄):
◎掌櫃:「哦……後來怎麼樣?……後來呢?……」最後也不再問。
◎掌櫃看見孔乙己用手走來,只是笑他:「孔乙己,你又偷東西了!」
◎「孔乙己長久沒有來了,還欠十九個錢呢!」(第一年中秋前)*「孔乙己麼?你還欠十九個錢呢!」(第一年中秋後)
◎「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第二年年關)
◎「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第二年端午)
◎酒客:「他怎麼會來?他打折了腿了……怎樣?誰曉得?也許是死了。」
◎小夥計:「我『也才覺得』他的確長久沒來了。」
說明:
人們並不可憐孔乙己,反而跟以前一樣取笑他,揭他瘡疤。在別人眼裏,十九文錢比孔乙己的一條命更重要。在那個世態炎涼的時代,對弱勢者基本的態度是:取笑嘲弄與冷漠無情。
孔乙己最後一次現身與旁人的談話(課文節錄):
◎孔乙己這回卻不十分分辯,單說一句:「不要取笑!」
◎孔乙己低聲說道:「跌斷,跌,跌……」
◎他喝完酒,便從旁人的說笑聲中,坐著用這手慢慢走去了。
說明:
孔乙己因偷竊而被打斷腿,但他仍說雙腿是跌斷,是因為他在意自己是讀書人,讓人知道自己偷東西很丟臉。
問題討論:
1.中重複不斷提到掌櫃說「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這句話,究竟有甚麼作用?
(圖片引自網路)
四.【結局】:孔乙己的失蹤
這兩段筆墨很少,寫孔乙己一去無蹤,可能已經死去,他的人生故事,到此也完結了。
問題討論:
1.為什麼「小夥計」(我)會說「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
2.「大約」與「的確」是語氣矛盾的語詞,請妳說說,作者為什麼要這麼寫下結語?
(圖片引自網路)
五.本文總結、前後比較
(一)孔乙己前後臉色變化:
【青白臉色】(清苦)→【漲紅色】(羞恥)→【籠上一層灰色】(挫折)→【黑而且瘦】(絕望)
透過臉的顏色做為線索,讀者可以體察這些細微變化,背後代表小說人物的心情、命運的改變。
(二)孔乙己在全文形象上、動作上的變化:
孔乙己前後動作變化,均暗示其生命「存在」的變遷過程:
【身材高大長衫又髒又破】:在新舊改變的時代無法站有一席之地
【穿長衫唯一站著喝酒】:被邊緣化有如奴隸
【用手在地上爬】:走向毀滅死亡
對比小說一開始描寫孔乙己的「身材很高大」,此處孔乙己最後一次現身時卻縮小成被打斷小腿,爬著走路,櫃檯裡的人都看不見他,那是象徵他已被踐踏、更沒有存在的意義與價值了。用手爬行的乞丐,魯迅用這個最後的形象,來表明一個沉痛的悲劇。
(三) 作者透過孔乙己的遭遇來反映當時社會的兩種現象:
1.【人情冷漠】
掌櫃:對孔乙己的可憐遭遇不但沒有絲毫的同情,反而對窮途末路的他取笑作樂,還念念不忘他所欠的酒錢。
酒客:一直拿孔乙己作笑柄,揭他偷別人的東西和考不到秀才的瘡疤,揭他心靈的痛苦以取樂。
小伙計:雖沒有跟其他人一起嘲笑侮辱孔乙己,但認為他沒有資格教自己認字,對他表現得極度冷淡及輕視。
小孩子:小孩子也沒有興趣和孔乙己交談,當吃過他的茴香豆後,便一哄而散。
2.【科舉流弊】
孔乙己死抱讀書求功名的心理,但考不上科舉,這對孔乙己來說,無疑是走上絕路。加上他不會營生,又養成好喝懶做的陋習,最後窮途末路,只好去偷,卻被打折了腿,終於無聲無息地死去。但丁舉人因有功名,便可以為所欲為,人人敬畏。這就是科舉制度所造成的階級差異,和社會勢利心態。
(四)作者反映當時社會現象的背後目的:
1.魯迅寫酒店裡笑聲,是要借此撻伐社會的殘酷,人們笑孔乙己「偷書不算偷」的強辯,笑他滿口之乎者也的酸腐,笑他臉上的傷疤,笑他被人毒打,連他被打斷了腿只好坐著蒲包爬來時,仍沒有放過取笑他的機會,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上,這種捉弄他人的笑聲是刺痛的而殘忍的,但眾人卻從中感到「快活」,這不但是孔乙己的可悲與不幸,也是整個社會的可悲與不幸。民眾對不幸的人普遍缺乏同情關懷,表現出冷漠涼薄,他反映出這樣的社會,無非希望人們能從愚昧麻木中醒覺過來。魯迅不僅關心孔乙己橫遭不幸,且更重視整個社會如何看待遭受不幸者的行為態度,真正要治療的不只是一個孔乙己,還有整個社會。
→對應於上述的【人情冷漠】
2.本文充滿舊式知識分子的沒落、封建思想對人性的桎梏、人們對科舉的迷信,作者希望藉此喚醒人們起來改革舊思想中的痼疾。這樣有著盲點、痼疾、弊病的社會,全世界都一樣,古代和現代,今天和明天都不會消失。魯迅表面寫發生在中國清末的社會與中國人,實際他也同時表現人類社會普遍而永恆的一個悲劇。表面上孔乙己受了科舉制度毒害,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但他也象徵了個人與社會之衝突的多種意義。在任何國家或任何社會中,有多少人就像孔乙己那樣,不為社會所接納,被群眾嘲笑、欺淩和侮辱,只是原因不同而已。古往今來、中西社會,在漫長歷史文化中,也有多少陳年而難以根除的汙垢累積。孔乙己代表了理想或幻想與現實社會的衝突,他的悲劇在於他分不清理想(或幻想)與事實的區別,但魯迅其實也提供我們去思考,是誰、是哪種社會、哪種文化傳統,提供給他這樣不切實際的理想?讓他放棄掉原有值得珍惜的,而把自己一生葬送在那裡。
→對應於上述的【科舉流弊】
《孔乙己》段落解析及問題討論,請另參見:
不值十九錢的生命──《孔乙己》段落解析及問題討論
(圖片引自網路)
【作品出處】
《吶喊》
〈孔乙己〉
作者:魯迅
【作者簡介】
魯迅,本名周樹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後改名樹人,改字豫才,筆名魯迅,中國近代作家。清光緒七年,魯迅出身浙江紹興書香世家,因家道中落,父親早亡,備嘗社會人情冷酷。十八歲入礦務鐵路學堂,接受新式教育,22歲以公費赴日學醫,後決定棄醫從文,以文學啟迪民智。回國後曾任教於北京大學、北京女子師範大學、廈門大學等校。魯迅是新文學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生前創作雜文、小說、學術著作、翻譯作品等,也寫過舊體詩,對於五四運動以後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產生影響。魯迅以小說創作起家,民國7年首次在《新青年》雜誌發表的〈狂人日記〉,是中國現代白話小說的開山之作,其前期小說編入小說集《吶喊》、《彷徨》,代表作有〈狂人日記〉、〈阿Q正傳〉、〈祝福〉、〈孔乙己〉、〈故鄉〉等,他前期小說沒有離奇曲折劇情,以清末民初底層百姓生活為主,注重細節描寫,能在點滴間以白描手法鮮明刻畫人物,並挖掘微妙心理變化,表現底層人民的麻木愚昧和生活艱辛。魯迅視小說為改良社會工具,致力於剖析人性,揭露傳統文化陋習和社會弊病。後來魯迅轉向雜文寫作,首創以論理為主,形式靈活的新文體──雜文,其雜文論辯犀利,文風多變,具有強烈批判性,雜文代表作品集如《華蓋集》《且介亭雜文集》,散文平易曉暢,感情沉鬱,作品結集為《朝花夕拾》、《野草》。魯迅後期作品以借歷史典故反映現實生活,風格從容充裕、幽默灑脫,大異前期。學術專著有《中國小說史略》。卒於民國25年,年56歲。
【資料整理】
本站。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