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邦媛.png
上圖:齊邦媛(圖片引自網路)


一張照片,一本書──追悼齊邦媛老師

這是篇遲來的悼文,但是我有充分理由要沉澱、要自省,才能寫出來,她的《巨流河》對我、我家庭,以及我在大陸的學生有太多影響,剪不斷、理還亂。但我終不願做啞口海,埋葬這段往事。

齊老師,我從沒有訪問過她,也沒有會過面,但一張偶然的照片,令我一驚,那是她在書架前照的,背後有一排書,我想看齊老師看什麼書,可以作為買書參考,乍然間,我看到我寫的《孫運璿傳》,那是35年前,為前任行政院長孫運璿(本為蔣經國接班人,後來不幸在1984年中風,退隱政壇)所寫,居然也擺在齊老師的書架,一方面與有榮焉,另方面也很慚愧。這位白髮盈盈的大文學家、大教授、大評論家,我30餘歲寫出的書,如何能經過她的檢驗,戰戰兢兢。

她過世後,我忽然想通,這就是代際間最好的溝通,寫孫運璿傳時,我才30餘歲,再苦思也無法體會抗日時那種國仇家恨的激昂,那種破巢之下無完卵的危機感,於是我看了紀剛的《滾滾遼河》及趙淑俠的抗戰文學,才能成筆上半部,是前輩給了我養分。

齊老師的書2010年在大陸出版,頗得好評,即刻擠身暢銷書,更成為新浪推薦好書的第一名。

那時段是中國言論自由的最後一瞥,我在汕頭大學任客座教授,學校鼓勵學生廣獵群籍,我規定修我課的學生一定有一組讀同學的《巨流河》,並且做報告給全班同學。我的學生,不到20歲,對此書痴迷。一拿到,儘管400頁,往往一夜就看完。在互聯網鋪天蓋地的資訊中,很難想像他們會感興趣於那個時代,於那種悠悠敘事步調,於那種只需對望一眼,足夠回味終身終生的男女深情,也顯示巨流河書中顯示的普世價值……

這次得到齊老師過世消息,還是從我大陸學生,可見他們還記得齊老師,那就是傳承。

我也記得第一次讀《巨流河》,是在2009年年夏末一個週末。那個週末對台灣意義重大,纏訟一年多的陳水扁總算定案,被判12年,我原以為藍營鞭炮連天,綠營罵聲震天。名嘴口沫橫飛。出乎意外,台灣卻異常安靜,藍綠都很自制。我第一次體會到台灣民主的成熟。

就是那種安靜氣氛,才讓我倚著窗檯,一口氣看完《巨流河》。夏末晚風習習吹來,讓人有著初秋的沉澱和清明。我不禁心生感激,生長在齊邦媛時代的週末,女人正擔心丈夫被拉夫當兵,戰死沙場,不管為那方。她也必須帶著孩子逃難,可能擠上太平輪,永遠沉沒在舟山群島海域裡。

但是我爸媽是分明經過她所描述的場景。我父親是抗日戰爭時的飛官,《巨流河》裡的人物類型,都在父親的口中出現過,父親常跟我說,抗日時,早上起床吃早點,有三桌同袍飛行兄弟一起吃,到晚上就只剩下一桌了。三分之二兄弟已為國犧牲。誰知道他講的同袍兄弟有沒有《巨流河》裡的張大飛呢?那個齊邦媛筆下的英姿颯颯的飛官,七七事變後,投筆從戎,但就在抗日功敗垂成之際,被日軍打下。

看盡歷史的明澈與平和,成為緩緩流過的巨流河

在眾多書評中,我覺得哈佛大學講座教授王德威點明這是一本「惆悵之書」,最為貼切。家園得而復失,而不是失而復得,純淨的理想與感情,現在被譏笑為犬儒。讓人惆悵。

父親也少不了惆悵。他曾經駕著飛機,在整個大中國橫衝直撞,他能細數每個他起降的機場──北平首都,上海虹橋,廣州白雲,武漢機場,(我每次降落到這些機場時,都會想起他的故事)。但是中年後,卻只能困於台灣的幾個空軍基地。生命、死亡、思念,愛、親情交織成人生共同的主題,樣樣都令人惆悵。


出版後不久,齊老師幾件事更令人欽佩。在中文版出版不久,日文版也出版了。齊邦媛以「一篇難寫的序」勾勒出自己錯綜複雜心情,但她也欣慰地說:「台灣、中國、日本,全世界應該了解書中時代的讀者,都到齊了!」

對日本人民,她沒有執著的怨恨,仇視。反而悲憫地想起,那數百萬死在侵略中國戰場上的日本兵,屍骨無歸,恍若杜甫詩詞「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在盟軍對東京大轟炸的消息傳來,不到22歲的齊邦媛不時想像「那遮天蔽日的死亡降臨之際,有些女人把在中國戰場戰死的情人或丈夫骨灰,綁在和服的背袋裡,火海裡,這些骨灰將被二度焚燒……」她也終生不能了解,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怎麼會有那麼持久的,不停歇的傷害?

作家常視著作改編成影視為榮,但她是位有風骨的文人,例如名導演吳宇森希望改編文中張大飛與齊邦媛的愛情故事,她覺得張大飛是那時代的典型,短暫如曇花,但「在最黑暗的夜裡綻放,迅速闔上,落地」,是「那般無以言說的高貴」,「那般燦爛潔淨」。不是電影聲光魅影可以表達的。希望讀者在記憶中,永遠保存那典型。

她更有著自己步調,近十年不接受任何媒體的訪問,也婉拒絕大部分欲去探視她的人,她看盡歷史的明澈與平和,任何大悲大喜,洶湧波濤,她卻不急不徐,直面相對,成為緩緩流過的巨流河,留下歷史的足跡。

【齊邦媛簡介】

齊邦媛(1924年1月15日—2024年3月28日),女,漢族,遼寧鐵嶺人,國民黨政治人物齊世英長女,國立武漢大學外文系畢業,1947年來到台灣,1968年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研究,1969年出任中興大學新成立之外文系系主任,1988年從台灣大學外文系教授任內退休,受聘為台大榮譽教授。曾任美國聖瑪麗學院、舊金山加州州立大學訪問教授,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客座教授。教學著作論述嚴謹,編選翻譯出版文學評論多種,對引介西方文學到台灣,將台灣代表性文學作品英譯推介至西方世界,卓有貢獻。81歲起以四年完成代表作《巨流河》,記述縱貫百年、橫跨兩岸的大時代故事。

齊邦媛.png
上圖:齊邦媛(圖片引自網路)


【文章出處】
《遠見》
一張照片,一本書──追悼齊邦媛老師
2024-04-15
網址:

https://www.gvm.com.tw/article/111815
作者:楊艾俐
【作者簡介】
楊艾俐,兩岸三地資深媒體人。臺灣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美國華盛頓大學教育傳播碩士,曾任《天下雜誌》總主筆、英國利物浦大學經濟史研究員、美國華盛頓教育研究會研究員。現任廣東汕頭大學傳播學院教授、海西研究中心總編輯、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資深顧問。楊艾俐從事新聞實務三十年,至二十餘國採訪,訪問超過三百餘位國際領袖、企業CEO及知名學者。著有《孫運璿傳》、《半導體教父—張忠謀傳》、《郭台銘霸業》等書,其中《孫運璿傳》曾獲1989年國家文藝獎傳記文學類獎,歷年報導曾獲金鼎獎、吳舜文新聞獎、亞洲平面媒體公共服務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