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jpg
上圖:張愛玲(圖片引自網路)
張愛玲父母.png
上圖:張愛玲父母(圖片引自網路)


張愛玲生平事蹟

缺乏關愛的童年

張愛玲,1920年9月30日生於上海,本名張煐(音ㄧㄥ),出生於名門家庭,祖母李菊耦是李鴻章之女,李鴻章官至直隸總督,在朝四十餘年;祖父是張佩綸,曾任都察院左副都察史,兩人都是清末名臣。父親張志沂則是典型遺少,靠祖產度日,終日花天酒地、納妾嫖妓、吸食鴉片。母親黃素瓊也出身顯赫,是清末湘軍水師將領、長江水師提督黃翼升之孫女,廣西桂平梧鹽法道黃宗炎的庶出遺腹女。

張愛玲四歲那年,母親因看不慣父親的墮落消沉,撇下兒女前往英國留學,並改名黃逸梵。後來父親答應痛改前非,母親決定回國,一家人搬進上海一處花園洋房,度過了短暫的幸福時光。


可惜好景不常,因為金錢用度與子女是否接受新式教育,父母又開始不斷爭吵,加上父親故態復萌,1928年兩人協議離婚,此時張愛玲只有八歲。父母親長期的矛盾對立,讓張愛玲的童年籠罩著巨大的陰影。

張愛玲姊弟.png
上圖:幼時張愛玲姊弟(圖片引自網路)
張愛玲.png
上圖:幼時張愛玲(圖片引自網路)


名字的由來

在張愛玲十歲那年,母親送她進入新式學校就讀,在填寫入學證的時候,母親覺得「張煐」這兩個字並不是很響亮,一時躊躇不知該填什麼好,最後決定將她的英文名字Eileen譯為「愛玲」。後來張愛玲也不想更改這個俗氣的名字了,她認為這是對自己的一種警告,可以除去一般知識分子咬文嚼字的惡習,也可提醒自己從柴米油鹽中找尋實際的人生。


張愛玲.png
上圖:張愛玲(圖片引自網路)
張愛玲.png
上圖:張愛玲(圖片引自網路)


苦澀黯淡的青春

1934年,張志沂與民國政府前總理孫寶琦之女孫用蕃結婚。父親再婚後,張愛玲與後母關係並不和睦。青春期時只能撿後母穿剩的衣服穿,讓她覺得自卑:「永遠不能忘記一件黯紅的薄棉袍,碎牛肉的顏色,穿不完地穿著,就像渾身都生了凍瘡。」中學畢業,張愛玲向父親提出要到英國留學的要求,卻遭到父親的拒絕和後母的冷嘲熱諷。張愛玲到母親家住了兩個禮拜,後母認為張愛玲眼中沒有她,打了她一巴掌,而父親在後母的煽動之下,竟毒打張愛玲,囚禁她半年之久。她身心受創,還因為痢疾差一點去世。最終她傾全力從父親的家逃脫,再也沒有回頭。

1937年8月淞滬會戰爆發,黃逸梵避入上海法租界。1938年初,張愛玲逃出父親的家,與母親居住。逃到母親的家後,母親苦心訓練張愛玲成為「西式淑女」,張愛玲則從母親的眼中看到被否定的自己,一個不合格的女兒。她說:「在現實的社會裡,我等於一個廢物。」為了實踐夢想,張愛玲憑藉天賦努力上進,加上母親的支持,終於考取倫敦大學遠東區第一名。但歐戰爆發,她無法如願出國,只好改到香港大學就讀,三年後香港淪陷,張愛玲又回到上海。短暫的香港居住經驗,成為後來創作的重要養分。未能完成學業的遺憾、時局的動盪不安,帶給她「惘惘的威脅」,也令她了解到,人終究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

張愛玲.jpg
上圖:張愛玲(圖片引自網路)
張愛玲.png
上圖:張愛玲(圖片引自網路)

 



喜愛看電影

張愛玲愛看電影,少女時期經常由家裡的汽車司機載去看電影,散場後她就站在電影院門口等司機來找她,因為她記不得家裡汽車的號碼。張愛玲說去電影院這件事,對她而言:「是回憶中唯一的豪華的感覺。」當時上海的電影院,專門放映好萊塢的電影,費雯麗的《亂世佳人》是她最欣賞的一部經典鉅作,她當時還訂閱了美國的電影雜誌如《Movie Star》。

除了愛看電影,她也幫英國《泰晤士報》(The Times)寫影評,後來更加入了寫電影劇本的行列。


張愛玲.jpeg
上圖:張愛玲(圖片引自網路)
張愛玲.png
上圖:張愛玲(圖片引自網路)


天才早慧的作家

張愛玲在中學時期即嶄露文學藝術天分,於校刊發表多篇小說、散文、插畫作品。離開香港後,張愛玲轉學至上海聖約翰大學,後因經濟壓力再度輟學,投入文學創作。她的職業作家生涯,以一篇英文作品〈Chinese Life and Fashions〉為起點,內容探究中國人的服飾沿革,文中還附有她畫的服裝插圖,1941年發表於英文雜誌《二十世紀》,後來張愛玲將此文改寫成中文〈更衣記〉。後以〈我的天才夢〉於《西風》雜誌徵文比賽獲獎。

之後短短兩年間,陸續發表〈傾城之戀〉、〈金鎖記〉、〈紅玫瑰與白玫瑰〉等作品,在上海文壇迅速成名,至1943年底,張愛玲已是上海最負盛名的女作家。1944年出版第一部小說集《傳奇》,一個月內又再版。她在〈《傳奇》再版的話〉裡說:「出名要趁早呀!來得太晚的話,快樂也不那麼痛快。」


張愛玲.png
上圖:張愛玲(圖片引自網路)
張愛玲.png
上圖:張愛玲(圖片引自網路)


喜好奇裝異服

張愛玲在上海給人的印象,就是奇裝異服。她曾說:「我既不是美人,又沒有甚麼特點,不用這些來招搖,怎麼引得起別人的注意?」她的衣著品味,從小時候就與眾不同。有一次為了出版小說《傳奇》,張愛玲到印刷廠去校稿樣,她一身花俏奇特的衣服,竟讓整個印刷廠的工人都停了工。在《對照記》中,張愛玲自述因為後母送的舊衣,如同「碎牛肉的顏色,穿不完地穿著,就像渾身都生了凍瘡。」因為自卑心理,張愛玲像是以奇裝異服,彌補自己在成長過程中的匱乏,也為了證實自己的存在。


張愛玲與胡蘭成.png
上圖:張愛玲與第一任丈夫胡蘭成(圖片引自網路)
張愛玲與賴雅.png
上圖:張愛玲與第二任丈夫賴雅(圖片引自網路)


亂世萎謝的愛情

1943年,張愛玲與任職汪精衛政府的胡蘭成相識相戀。兩人雖相差十四歲,但初見面已有好感。胡蘭成相當欣賞張愛玲的文采,張愛玲對胡蘭成更是一往情深,在送給胡蘭成的照片背後寫著:「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裡,但她心裡是歡喜的,從塵埃裡開出花來。」張愛玲在這段愛情裡是卑微脆弱的,似乎也預示了兩人淒涼的結局。

1944年,張愛玲與胡蘭成祕密結婚。也許是考量時局動盪不安,兩人沒有舉行結婚儀式,只有一紙證書,和好友炎櫻為媒。證書上寫著:「胡蘭成張愛玲簽訂終身,結為夫婦,願使歲月靜好,現世安穩。」後來胡蘭成去武漢辦報,卻另結新歡,愛上護士周訓德。抗戰勝利後,胡蘭成匿名逃亡,張愛玲去溫州找他,要與他攤牌,卻發現他與寡婦范秀美同居。這段婚姻,並沒有帶給張愛玲安穩的幸福,反而是無盡的傷痛。

1947年她決定與胡蘭成分手,她說:「我想過,我倘使不得不離開你,亦不致尋短見,亦不能再愛別人,我將只是萎謝了。」她的第一段婚姻不足三年,就這麼悲愴結束了。


張愛玲.png
上圖:張愛玲(圖片引自網路)
張愛玲.png
上圖:張愛玲(圖片引自網路)


海外的深居簡出

1945年,胡蘭成逃亡海外,張愛玲受到胡蘭成牽累,在上海文壇逐漸消聲匿跡。

1955年,張愛玲決定赴美定居,專事寫作。

1956年,張愛玲結識六十五歲的劇作家賴雅(Ferdinand Reyher),當時張愛玲只有三十七歲,兩人於同年8月結婚。

1961年,賴雅中風癱瘓在床,張愛玲除了張羅家用,還要照料賴雅起居,生活大多處於捉襟見肘的困頓之中,直到1967年賴雅過世。賴雅中風後,張愛玲獨居生活持續了二十七年。


張愛玲與王禎和.png
上圖:張愛玲來台前往花蓮旅遊合影(左:王禎和母親。中:張愛玲。右:王禎和)(圖片引自網路)
張愛玲.png
上圖:張愛玲(圖片引自網路)


張愛玲曾經訪臺

1961年張愛玲曾經來臺蒐集創作素材,她對王禎和小說〈鬼.北風.人〉很感興趣,尤其是花蓮的風土人情。在美國新聞處處長麥卡錫安排下,張愛玲與王禎和同遊花蓮,這也是張愛玲唯一一次的臺灣之旅。到花蓮時,她住在王禎和的花蓮老家,看阿美族的豐年祭、到城隍廟參拜,還一起到照相館拍合照。王禎和送了一套完整的《現代文學》雜誌給張愛玲,王禎和的母親知道張愛玲是看了〈鬼.北風.人〉而來,便把小說中提到的各式小吃都做了出來,讓她盡情享受道地的美食風味。

1968年,張愛玲與皇冠出版社簽約,將所有著作集結出版,港臺掀起了一波「張愛玲熱」。

1973年,張愛玲定居洛杉磯,開始離群索居的生活。她不接受採訪,也鮮少接電話、應門。

1995年逝於洛杉磯公寓,被房東發現時,已過世多日。遺囑交代將遺體火化,撒在洛杉磯聖彼諸港外海;遺產及遺物則留給好友宋淇夫婦,結束了她傳奇的一生。


張愛玲.png
上圖:張愛玲(圖片引自網路)
張愛玲.png
上圖:張愛玲傳世最後一張照片,時為1994年7月(圖片引自網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