漩渦.jpg


楊牧之強正在他的作品如川劇變臉不斷抽換卻也張張精采,
這是一個夭矯不群的創作天才,
同時坐擁高貴可敬靈魂,
後輩謹此致敬。


一個詩人要有很多面具:楊牧的意象投射、聲音與影像展演,以及精準鏈結中國古典

楊牧離世就文壇而言是重大訊息,就整個台灣來說更係喪失國家瑰寶的遺憾。要分析楊牧一生作品的綿長和龐大、縱有專書也或難窮盡,短短專欄更是如此。

身為法政背景出身、非文學科班的楊牧讀者,本文擬就一個純然愛戀崇敬的視角出發,談談筆者心中「為什麼」楊牧如此重要的原因。

秀異脫俗的獨特創造性

首先我以為楊牧之所為大家,並將站穩歷史地位的原因,無非在他長久來詩作的創造性和獨特性。在這人人愛用「場域」描繪為文的年代前幾十年,那時還叫「葉珊」的楊牧就用上超凡才華和冷靜沉穩布局,漸次拉高作品層次,遠遠將同儕甩落其後。

楊牧最早的筆名有「王萍」等,後來眾家習常的「葉珊」用了17年(1955-1971)。年輕的葉珊從「藍星」出發揣著浪漫主義前行,像是他服兵役期間寫了相當著名的15封《給濟慈的信》即屬聞名,彼時他在覃子豪點撥下走出風格內斂的特立獨行。

楊牧詩作的幾項特色

具體的說,楊牧詩作之強、其引人處或在意象投射、聲音與影像展演,還有精準鏈結中國古典。要強調的是,這當然無法概括楊牧詩作所有特性,然於篇幅所限簡就此三。


首敘投射意象部分,楊牧《傳說》中收錄的〈延陵季子掛劍〉就是「以詩言志」的極致表述。再又常被提到的〈有人問我公理和正義的問題〉,這詩不單屢屢作為連結林宅血案和白色恐怖圭臬,更在很大意義上表徵公共知識份子關懷社會的反抗精神。若要涵攝楊牧此生宏篇,或許我們可以說,從《有人》到《涉事》正是詩人展露花蓮血性男兒屏窗。我以為楊牧作為學者詩人,作為一個從不開設現代詩學程的中國古典文學教授,此中面向深沉難解,若欲簡明但也貼近詩人本尊,或許他本人寫下的《柏克萊精神》有部分解答。

再往下講,文學詩旨投射,意象所及當然不只「以詩言志」,楊牧在他的《奇萊後書》曾經寫道:「意象系統,……才是文字發展過程裡追逐的重心。」易言之,這是楊牧自己曾經寫過的「詩關涉」,更白話的說,這裡面有詩作文字運用的技術拆解,還有楊牧曾提到的「美學層次與道德旨歸」。順著詩人也曾提到的「文化關涉」而下連結「認同」,我們或可將目光拉回楊牧在1971到1972年連續寫下的〈航向愛爾蘭〉等三首詩,體會他那時浸身詩品、投影關懷凱爾特的心境。

質言之,「一首詩的完成」多方面展難脫意象外延,然則駕馭操持取法乎上,楊牧堪稱絕頂。

楊牧詩作裡的聲音和影像

再論楊牧鋪陳聲音影像於詩作。例如收錄在《瓶中稿》、楊牧寫於1974年的〈林沖夜奔〉就堂皇以「聲音的戲劇」明白作引。這首極其有名的楊牧作品以「風聲」、「山神聲」、「林沖聲」串接全作,不用行家讀來、也能明瞭其中抑揚頓挫和戲劇性節奏。這是緩急並陳、讓人聽得見樂章的上乘出手,46年後看來仍然拔萃驚人。


詩作裡的中國古典揮灑

復談中國古典鑲嵌以成詩人佳作,楊牧在1968年的〈武宿夜組曲〉就援引《尚書.武成》,軍隊征伐、欲渡孟津的典故。光從題材取決來說,就讓人興仰止高山嘆,不算很長、共三章節二十餘行的〈武宿夜組曲〉更在品味流轉與敘事佈局上拉出新高。本詩還立基《詩經・齊風》與《史記.周本紀》,論至旌鼓齊揚的戰事與引頸期盼卻終為遺孀的嫠婦,本詩厲害處乃在談及戰爭但又不僅於戰爭;經史子集套裝匣藏血流成河衍伸的人世困頓與無奈。


學術和學術以外

延此而論,在前揭三個楊牧詩作比較凸顯特性以外,許多人知道也值得注意的正是楊牧在中國古典文學的馬步深紮。他的〈夜歌之二:雪融〉就真切關涉《詩經》;在楊牧頗具代表性學術著作《陸機文賦校釋》也是一端,這是他對〈文賦〉的體會詮解,也是對引領入門古典的恩師徐復觀、陳世驤致敬。


從這角度看,本節想說的乃是楊牧較為通俗讀者不知道的深蘊學術內力。楊牧低調不張揚即輕易震攝全座,就像金庸筆下少林寺無名掃地僧。從而楊牧作為柏克萊大學嚴謹訓練的博士,曾任中研院中國文哲所所長的學術根柢,在思索架構作品、在放神流意詩作都有不凡俗加持。就中國古典延逸的楊牧詩作,我自己最喜歡一首關於人性欲念和人生志向的〈南陔〉,這首摘引從《詩經》中笙詩,此處不贅。

歷史性、時間性與其他

承上所述,楊牧作品之所出類超群理由多方,沒有提及的還有嵌合歷史、饒引人興味也見高度的才具,身為台南子弟我就很喜歡他的〈熱蘭遮城〉和《五妃記》。復又我以為楊牧寫過幾首描摹時光、帶引哲學思考的詩作,如〈給時間〉和〈時光命題〉,還有我認為非常厲害的〈水仙花〉都是顯例,此處難拓篇幅再論,但絕對值得深讀。


除了楊牧詩作的創新與高度,除了他筆下旁人難步履的脫俗,我們絕對無法忽略的當然係楊牧同樣動人心弦的散文。楊牧曾經說道:「一個詩人要有很多面具」,這讓我想到的是李安電影《冰風暴》中少女帶上尼克森面具和鄰居男孩上床橋段,尼克森面具指向人心疏離和真心親近之難,惟楊牧之強正在他的作品如川劇變臉不斷抽換卻也張張精采,這是一個夭矯不群的創作天才,同時坐擁高貴可敬靈魂,後輩謹此致敬。

楊牧.png
上圖:楊牧


【楊牧簡介】
楊牧,本名王靖獻,1940年出生於台灣花蓮,15歲就讀花蓮高中時即在《現代詩》、《創世紀》等刊物發表詩作,啟用筆名葉珊。1963年於東海大海外文系畢業,翌年赴美留學,先後獲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和柏克萊大學比較文學博士學位。1972年起改筆名為「楊牧」。曾任美國麻州大學、台灣大學客座教授、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教授。現任台灣國立東華大學中文系教授、人文社會科學院院長。是台灣學府派的詩人和散文家,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兼擅翻譯和評論,2000年榮獲第四屆文學類國家文藝獎,並被譽為台灣最接近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2020年3月13日以80歲之齡病逝於台北。
【文章出處】
《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
〈​一個詩人要有很多面具:楊牧的意象投射、聲音與影像展演,以及精準鏈結中國古典〉
網址: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2563
作者:Raphael
【作者簡介】
Raphael,本科念法律,博士專攻政治哲學、中國研究。會點小提琴、喜歡圍棋;半夜常吃鹽酥雞,陷入減肥永遠不成的惡性循環難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