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JPG
(圖片引自網路)


是誰限制了中文系的出路?──從找實習的求職經驗,思考我所就讀的學科


2015 年 6 月,日本文部科學省(簡稱文科省)發出一道命令,指示全國 86 所國立大學應廢除或刪減人文學院的課程,改開設「更能符合社會需求」的學科。這則新聞轟動了教育界,至今上課依然常常被教授提起。

對於此事我並不意外,雖然我認為廢除的可能性不大,但人文科系學生縮減,不能說不會發生。還記得我當年以指考分數進入中文系時,我的想法就是好好學習,甚至完全沒有想要轉系。對於「中文系沒出路」這種說法我並不認同,畢竟未來是自己創造出來的。

事實上,所謂「沒出路」並不是中文系的專利,很多科系其實都沒有專門對應到哪個職業,就讀這些學系的學生,對未來的徬徨程度不比我們少,且我們生活周遭也有許多人從事的工作與畢業的科系毫不相關的例子,進入職場後發現自己真正的興趣所在而轉行的人,也大有所在──像是醫生當到一半跑去當政治人物,或已經考上了律師執照卻發現自己更適合當歌手⋯⋯


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


直到我開始找實習時,才發現現實並非我過去所想。我寄了履歷到好幾家公司,有商品文案發想、網路媒體編輯、社群經營行銷⋯⋯我選擇的實習工作並非自己從沒接觸過的,大部分都是在有一定基礎之下去應徵的。

但好幾封履歷和應徵信像是投入茫茫大海,一開始還以為是我的履歷出了狀況,甚至去請教其他人的履歷都怎麼寫,最後是一間中型網路媒體的主管聯絡了我,面試完後順利錄取,但相比學校裡其他科系的朋友,我明顯地少了很多工作選擇。

有一次我和主管吃飯,聊到了未來職業,我與他分享當初在投履歷找實習的經驗、困境,他向我提出了一個說法,令我印象深刻:「你們在求職時本來就會比其他人更為辛苦,因為大家對中文系的想像會比較侷限。」

培養思考、人文素養等「軟實力」?

在我實習的地方,正職和實習生是分開坐的,因此我們較有機會和其他實習生認識。在某一次聚會後,我好奇地問了他們的科系和年紀──年齡有比我大的、也有比我小的,但無一例外都是來自傳播相關學系,只有我來自文學院。

我們的工作是以單純撰寫文章為主,也沒有接觸到網路生態分析或搜尋引擎優化(SEO),但公司依然盡可能地錄取了傳播相關學系的學生。雖然我個人的經歷不能當作唯一的判斷標準,不過這可以指出一個值得思考的現象──刻板印象和科系偏見,是否間接影響了中文系的出路

常常有人問我:讀中文系以後想做什麼?讀中文系以後要當作家嗎?要當老師嗎?

文學院的教授認為,中文系是一門不可忽視的學問,是我們的文化,相對地,我們的出路其實比其他人更廣,因為我們培養的是一種「軟實力」。很可惜,這種「軟實力」有時候並不容易被發掘、量化,因此當我去應徵工作時,別人只能用我的校名和科系來審視我這個人的價值

我們的選擇不多,當我們沒有其他選擇時,就只能去多數人認為中文系「應該要從事」的工作,也就是當老師或文字工作者,這兩個也是選擇之中相對較穩定的工作。

身為中文系學生,可以有哪些行動?

作為一位中文系學生,我不會全盤否認中文系的意義和價值,但我認為,中文系所學確實在某些程度是與現代社會脫鉤的。

若想要增加競爭力,只有一個中文系學憑或許並不夠,因此多參加校內外活動,或是趁著在學期間修習其他系所開設的課程、廣擴自己的視野,再以此思考如何跟中文系所學做結合,會很有幫助。

方向.jpg
(圖片引自網路)


【文章出處】
《換日線Crossing》
是誰限制了中文系的出路?──從找實習的求職經驗,思考我所就讀的學科
2022-11-22
網址:

https://crossing.cw.com.tw/article/16996
作者:Carl
【作者簡介】
Carl,本名不詳,就讀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