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png
(圖片引自網路)


國文課到底要教多少比例的文言文?

上週末(9/10),12年國教新課綱的高中國文,經由課審大會近10小時的馬拉松會議,決議文言文占比仍維持45%至55%,算是讓歷經半個月的爭議暫時告一段落。過程中,民間主要有兩派意見:

一是以台灣文學學會為主的近135位作家連署站出來,主張降低文言文比率,增加台灣新文學的教材。包括:鍾肇政、陳芳明、吳晟、廖玉蕙等。可惜結果不如預期,台灣文學學會理事長林淇瀁(筆名向陽)也在臉書發表聲明,直言「對結果非常不滿意」。(延伸閱讀:〈支持調降文言文比例,強化台灣新文學教材----對本國語文教育改革的主張〉聲明文

另外一派要維持文言文比率的人,則是由中研院院士王德威、曾永義等人,他們發起「國語文是我們的屋宇」連署,反對調降文言文比率,連署人數逾5萬人。(延伸閱讀:〈國語文是我們的屋宇----呼籲謹慎審議課綱〉聲明文

然而過程中,有更多人認為,國文課綱不該只專注在文言文的比率問題,還有更多包括選文、閱讀理解等議題值得關注。

國小社會老師張崴耑也擺脫了文言文比率問題探討,儘管他不是高中老師,但他提出一個最重要的問題:現有的教學方式,會不會讓學生反而不想去閱讀更多的文言文或白話文?

他認為,文言文是有價值的,不能只是將文言文貼上「舊封建社會」的標籤,「但是如果文言文的比例排擠掉一些很棒的國外與本土的文章,也很可惜。」因此他說,應該是讓學生從教科書出發,開啟閱讀文章的好奇心。

面對要求調降教材文言文比重的聲浪,作家張大春在自己臉書上評論:「是不會教,導致了借考以教;是借考以教,導致了抱恨不學。」

此外,也有社會人士加入討論。業界人士夏鏡哲在獨立評論網上投書表示,文言文是一種不同於西方的思考方式,也認為所謂文學經典,就是要讓大家在脫離考試與升學的環境後,更有餘裕來體會文言文的智慧,「教育的目的不就是要讓學生經過足夠的訓練後,可以自己走進知識大門嗎?」他也舉例,自己在當兵時曾遇一些關卡,後來都是靠著古人智慧的金句走過低潮。他認為,對一些學生而言,國高中國文課裡讀的文言文,可能是人生少數能接觸古人經典智慧的機會,別讓美感、智慧傳承也「M型化」。(延伸閱讀:
夏鏡哲:宅男脫魯和文言文有什麼關係?

學生.jpg
(圖片引自網路)



【文章出處】
《翻轉教育》
國文課到底要教多少比例的文言文?
2017-09-11
網址:

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003871
記者:張益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