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png

《詩經》為什麼被尊為儒家經典?

教育真的要一步一步地轉型,文化改革本來就比政治制度的改革要難、要慢得多,因為大家還在一個框框裡,這個框框一下子無法動搖。

但對島上的人來說,這是一個機會,而且剛好,我說的剛好是從地理位置上來說,臺灣與大陸隔著一道海峽,相對於正統文化,是處於邊陲,我覺得邊陲真的是一個最可愛的位置,它不是中央,如果今天我們身在北京,那就沒話說了。

在美術史上,現在北京畫派跟南京畫派有很大的不同。南京一直是南朝的首都,也是對抗北京(北方政權)的地方,所以南朝文化一直有一種個人的、比較文人的、反官學的思想,它不是那麼明目張膽,但是有一種潛意識裡的反官學。

你看歷史上,北方有難就往南京逃,這些逃難的人沒有選擇悲壯的死,而是創造出自三國吳晉到南朝宋齊梁陳的六朝金粉景象,去追求一些感官的、浪漫的東西。

一直到現在,北京畫派還是大山大水,繼續偉大的傳統,南京畫派就出現像徐樂樂(編按:徐樂樂,1955 生於中國南京,國家一級美術師這樣的新文人畫,他們不去比偉大,他們覺得我本來就不偉大,他們就是要畫一些有趣的小品。

與南京相比,臺灣是更邊陲的位置。在這個位置上,我們要思考什麼是該選人教材的經典時,選擇就不會只是現在認知的漢語經典,漢語應該也要包括河洛話、客家話吧?原住民的作品是不是經典?臺灣割讓日本期間,如賴和、楊逵這些作家,用日語創作的作品是不是經典?

在那個時代,他們接受了一個語言,這個語言就是他們的官學,他們講日本話,又用日本話寫了像《送報伕》這種抗議政權壓迫的文章出來,我們要把它翻譯成中文閱讀嗎?

這些問題是一連串的問號。這些問號代表的是挑戰,其實經典之所以為經典,是要不斷接受挑戰,不接受挑戰,就不配叫經典。很多人不敢批判經典,我卻認為,經典文學本來就不是拿出來做神像供奉,是要千錘百煉的。

像《詩經》、《楚辭》這樣的經典,也是經過一再的挑戰,譬如說蒙古人入主中原時,蒙古人為什麼要讀《詩經》?裡面描述的內容又與他們的生活無關,但是《詩經》還是被傳承下來了,它通過挑戰了。

我覺得臺灣尤其適合去挑戰經典。我舉美術史為例,當我們說范寬的《谿山行旅圖》是經典時,沒有人會懷疑,可是如果我問日本殖民時代的畫家陳澄波是不是經典?這就是可以討論的,因為日本殖民時代這樣一個畫家,他對臺灣的經典性簡直跟范寬在北宋豎立的經典性是相等的。

當我們在臺灣,可以去討論兩者的並存性,可是如果是在廣東、在南京,就沒有機會了,我的意思是說,只有在臺灣你會為他爭辯,在大陸沒有人會為他爭辯的,這是創作者對一個地方的特殊性,也是我們要特別珍惜的部分。

【文章出處】
《頭條新聞(Ponews)》
〈《詩經》為什麼被尊為儒家經典?〉
2018-08-21
網址:

https://www.ponews.net/culture/m285fotx6s.html
(編按:部分錯字已作更正)
文/蔣勳
【作者簡介】
蔣勳,一九四七年生,福建長樂人。文化大學史學系、藝術研究所畢業,後負笈法國巴黎大學藝術研究所。一九七六年返台。曾任《雄獅》美術月刊主編,任《聯合文學》社長,先後執教於文化大學、輔仁大學與東海大學,並擔任東海美術系美術系主任。著有散文、詩作、小說、藝術史、美學論述、有聲書等作品數十種。現任:新竹IC之音電台《美的沈思》節目主持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