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圖:全家便利商店(圖片引自網路)
上圖:全家便利商店(圖片引自網路)
題解
本文節選自《做工的人》。作者從工地監工的角度,說明便利商店的實用價值,並透過工人對店員的體貼,呈現不同領域工作者之間的相互疼惜之情。
臺灣社會中,服務業勞動力的地位與價值備受貶抑,身為第一線服務人員的便利商店店員領著低薪資,卻得負責眾多服務項目,同時也得應付顧客千奇百怪的要求,若無法達成任務還有可能遭受刁難,導致這些勞工的付出遠遠超過報酬,工資卻不被調漲至合理水準。林立青以直接真實的文字揭露這群勞工的困境與階層化社會的不公。
林立青身為工地監工,常需要「逐工地而居」,因此便利商店是工地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同時也成為林立青的寫作題材。他發現便利商店店員時常受到剝削與欺侮,於是決定提筆描寫便利商店的故事,讓大眾意識到這些不起眼的勞動者與社會上其他階級的人並無二致,他們都在為了生活打拚,值得每個人的敬重,並期許自己與讀者的內在永遠柔軟,能夠發揮同理心去理解他人處境。
文章首先由商店功能切入,說明在交通不便的偏遠工業區,便利商店能夠迅速滿足工人日常所需;接著聚焦於商店工作者,從工人角度觀察店員處境,展現高度的同理心與關懷。
全文娓娓講述營造業與服務業工作的甘苦,敘事曉暢,語言質樸,提供讀者更寬廣的思考視野。
(編按:本文收入東大版技高國文課文)
上圖:7-11便利商店(圖片引自網路)
上圖:7-11便利商店(圖片引自網路)
附錄:便利商店發展簡史
源起於美國
便利商店最早於1920年代由美國南方製冰公司創立,一開始只販售冰塊,後來擴大營業項目,兼賣雞蛋、牛奶、麵包等其他商品。1940年代,為了因應二戰後經濟上揚,營業時間延長為上午7點至下午11點,店名也改為「7-Eleven」。
擴展於東亞
1960至1980年代,隨著東亞都市化,源自於美國的便利商店陸續引進日本、臺灣等地,由於東亞都市共通點在於地域狹小、人口眾多,居民外出購物大多依靠步行,故便利商店迅速擴展,各國便利商店連鎖體系紛紛成立。
在臺灣的發展
臺灣的便利商店最早由統一企業公司於1979年引進。臺灣的便利商店積極推展全年無休的服務,營業項目也更趨多元化,除販售菸酒、飲料等生活物品,更提供影印、代收帳款、網路購物、快遞等服務。至2021年,臺灣的連鎖便利商店總數已有一萬多家,密度之高,居世界第二。
上圖:林立青(圖片引自網路)
上圖:林立青(圖片引自網路)
本文相關影音檔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0RcXwaJwiE(為邊緣人發聲!《做工的人》林立青:蓋豪宅卻買不起 從工地監工變暢銷作家)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mCarOkc28(不會讀書去做工?要當「做工的人」,你要懂的事情可多了!《超認真少年》阿仔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gjBQ0DiGjU(便利商店.0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aPVp7yrdos(便利商店.0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kOYBx-wi44(便利商店.0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JK8ngzBG4g(便利商店.04)
示意圖:萊爾富便利商店(圖片引自網路)
示意圖:萊爾富便利商店(圖片引自網路)
便利商店
當一個人到外地工作,並且和師傅們同住一起時,往往沒有什麼生活空間及生活品質。在外地的時候,便利商店總是能提供多種服務,對一個工地現場管理者來說,任何一家便利商店都能列印、傳真及接收資訊,在那個手機開啟軟體還很慢的年代,我大量仰賴著便利商店。
過去在彰濱工業區工作時,我就曾非常依賴一家便利商店。說起來,那家店的設施還領先於臺北縣市。臺北的便利商店是在這兩年開始逐漸有提供廁所。中南部的便利商店則早得多,有桌椅、廁所,並有停車場,還會把咖啡渣放在關東煮的碗內,用來集中戶外座位的菸蒂。
當然,對我們來說,便利商店還是貴了些。比起來,小蜜蜂(開車或騎車賣飲料的人)和檳榔攤賣的水總是比較便宜,臺啤也只要三十元,飲料還是要去這裡買才划算。但便利商店有現煮咖啡,有關東煮的熱湯,並且可以在最短時間內滿足生活所需。在這種超市要開半小時車的地方,便利商店還是方便得多。
在此之前,我只把便利商店當個無所謂的存在。過去住在景美,要買東西怎麼也輪不到去便利商店,超市或量販店到處都有,便宜且方便無比。直到我一個人長居在外時,才發現在偏遠之處,便利商店有難以替代的功用。那些擺設以及所販賣的物品,對成家有伴的人來說都不划算;但若是一人獨自在外,我會選擇去便利商店一次購買,也往往有些偏鄉之處只能在便利商店購買。夜色晚時、天氣冷起來時、深夜時,這樣一家能符合你所需的店家就瞬時珍貴了起來。
無論往哪裡走去,我時常發現便利商店的店員都極為年輕,並且和我們這些勞工相同。這些店員並沒有顯赫家世或漂亮學歷。這個社會將機會給「想像中的人」,而不是我們這些人。店員往往領著最低薪資在為我們服務。有時是日校學生來上小夜班,有時則是夜校生來上日班。我看著他們的工作時間,回憶起自己過去的夜校生活,再看現在的物價,難免心疼起來。我出社會至今,物價飛漲,而以他們的待遇所能買的食物則是愈來愈差。
這些便利商店的店員有時是女孩,往往一臉稚氣,柔弱而單薄地站在櫃檯後。有時則是年輕的男孩,相較於我們的粗獷膚色,他們更顯英俊。有時是二度就業的女性,動作雖慢卻很認真。最少見到的,或許就是和我們一樣的青、中年男性。
或許因此,我們對於這些店員的工作特別多了一分敏感。許多師傅堅持在進店前,絕對要先將自己的雨鞋清理乾淨,否則寧願不踏進去。
我身邊的黃師傅就是如此,他進便利商店時,寧願脫鞋也不願意踩髒別人的店,原因是不想讓這些服務生增加困擾。那些經過無縫處理的乳白色拋光石英磚,是店員們理所當然要負責清理的。
我曾經多次在便利商店周遭,想帶他趁中午時間前往咖啡廳、便利超商或是賣場,但他始終不肯。黃師傅的原因多是不願造成他人困擾,畢竟做工的疼惜做工的。
我們是戶外工作者,環境其實相當惡劣,終日與柴油引擎為伍,並且在夏日忍受永遠比氣象預報高上五度的氣溫。在工地現場運作的機械往往高溫,金屬構件在太陽下吸熱,不戴手套根本觸碰不得,天熱時的任何動作都令人難受,當氣溫超過三十五度時,就算站著不動,全身上下也都能出汗。天冷時也好不到哪裡去,冷風刺骨,令人難受無比,常常伴隨著頭痛和頭脹。若是下起雨來,隨時可能感冒。
在戶外工作,常常有人做一陣子就無法堅持。我們倒不認為是草莓,只是每個人體能狀況不同而已。管工地的早就習慣大家為了各種原因爭得面紅耳赤,甚至翻臉直接離開也所在多有。但終究為了工程,兩、三杯酒灌下後,大家繼續工作。
便利商店的店員沒有這種待遇,那些奧客往往無所不用其極地欺負弱者。我曾有一次,在便利商店要那些廢話碎嘴之人「不買就滾,別擋我路!」那人回頭一看,我們一夥八人腰掛鐵鎚扳手,雨衣雨褲沾滿了乾掉的泥,一臉鳥氣,沒人會想招惹。這種時候,奧客也多閉上嘴,識相地快速離去。
不管在任何時候,我們身上的味道一點都不好聞。褲子被汗水浸透,褲管的地方帶著烈日曝晒後的白色汗水鹽分結晶。腰帶溼透,屁股、大腿間悶脹著甚至燒襠。但我們這些工人都還能體會、理解,並且尊重這些便利商店店員。
我們不願意在一身髒時坐在店內,以避免店員困擾,也絕不出言欺負他們。
【文章出處】
《做工的人》
〈便利商店〉
作者:林立青
【作者簡介】
林立青,本名林亞靖,1985生,臺北市人。畢業於東南科技大學進修部土木系,因父母在夜市擺攤,林立青自幼在景美市場中長大,自幼對深有所感就讀大學期間,由於家中經濟狀況不佳,只能半工半讀來賺取生活費。因為成長背景,使他對勞動者及勞動的魅力價值有較多的感受。畢業後22歲起即進入營造業工作,擔任工地主任,十餘年來的監工經驗,使他目睹工地百態,見證無數勞工血汗交織、笑中有淚的人生萬象。為增進社會大眾對工地工作者的認識,林立青以現場人員的視角觀察,透過書寫為他們發聲,如實呈現工地角落的生命剪影。作品除記錄工地人事外,也旁及各行各業基層工作者,如今身兼作家與工地監工,文字平實,誠懇真切,字裡行間流露對「人」的關懷,蘊含對現實的深沉感觸。林立青認為寫作是一種力量,藉由文字刻劃社會對勞工的剝削與壓迫,記錄被社會遺忘的勞動者:工人、國際移工、外籍配偶、檳榔西施等,讓大眾理解不同階層的真實情況,學會傾聽多元的聲音,進而喚起同理心,培養關心社會大眾的襟懷。著作曾獲2017金石堂十大影響力好書、2017誠品年度閱讀職人大賞等獎項肯定。著有散文集《做工的人》、《如此人生》,前者於2020年被改編為同名電視劇。
上圖:林立青(圖片引自網路)
上圖:工地作家林立青(圖片引自網路)
工地出身的作家──林立青側影
逃出教室的學生
回憶求學時期,林立青曾說:「學校的集體教育總會把有趣的知識教得很無趣,所以我在學校常蹺課,和同學一起去網咖打電動。」他不喜歡填鴨式的讀書考試,原本國中畢業就不想再升學,因為老師勸說「大專生找工作比較容易」,才使他進入五專就讀。就讀五專時,林立青四處打工,他裝過電腦、燉過牛肉,還烤過麵包,那時的他對於未來沒有計畫,認為自己什麼工作都可以做。大學時期,林立青經常蹺課到圖書館看書打發時間,當時他偏愛寫實主義小說如雨果的《悲慘世界》、杜斯妥也夫斯基的作品等,這些閱讀經驗也滋養他日後的寫作。
做工人的斜槓人生
2016年,林立青在陪伴母親住院期間,開始在社群網站上創作。他將擔任監工時所看見基層勞工無力訴說的處境,用文字記錄下來。當時他寫了一篇關於「工地八嘎囧」的文章,想反轉一般人對八家將的刻板印象,沒想到引發熱烈討論,這使林立青受到鼓勵,繼續書寫更多基層勞工的故事,後來寶瓶文化出版社總編輯找上他,首本著作《做工的人》一出版便獲得極大迴響,各種採訪、演講等邀約滾滾而來。但林立青仍一有時間就往工地跑,因為對他而言,自己只是多了「暢銷作家」的身分,他的創作初衷始終是替社會上屈居弱勢的勞動者們發聲。
一家都是愛書人
林立青家中擺滿各種書籍,他的母親、妹妹也都喜愛買書,光是白先勇的《孽子》就有一模一樣的三本。對於家人的書籍喜好,他曾開玩笑地說:「你相信嗎?我媽一個市場攤販,還買黑格爾、榮格(的書)來看。」有段時間,家中空間幾乎都被書本占滿,林立青的母親便對全家下達「買書禁令」。直到做工的人大賣,母親一樂之下才終於解除禁令。在那之後,他的母親天天注意做工的人在書籍排行榜上的名次,當一度贏過另一本暢銷書《被討厭的勇氣》時,還成了家中的大事。
改造林立青
林立青以做工的人爆紅後,社會上也出現「改造林立青」的聲音,有人建議他去讀社會研究所,也有人建議他去學習田野調查與報導倫理。林立青自嘲可能是因自身文字能力不好,學識涵養也不夠,才會有人希望他「改造」自己,然而他將自己定位為「說故事的人」,僅僅是想利用大家都看得懂的文字,去關照他所在乎的人事物。
可愛的工人
在林立青眼裡,看似粗獷的工地師傅也有許多可愛之處。在他撰寫做工的人期間,身邊的工地師傅還以為他是要交學校報告或考研究所,紛紛調侃他寫這些事在「浪費時間」,但等到書出版後,又跳出來抗議:「為什麼只寫到他、沒寫到我?」甚至開始猜測書中角色分別在寫誰,讓他好氣又好笑。有一次他帶攝影師來工地拍照,這些照片後來出現在做工的人中,林立青形容被拍到的師傅「爽得要死」。因為對他們來說,這些照片是一種正面肯定,讓工人終於真正被大眾看見──不再是灰頭土臉、滿身臭汗的形象,而是氣魄十足、帥氣勞動的模樣。
上圖:林立青(圖片引自網路)
上圖:林立青(圖片引自網路)
註釋解析
(一)
當一個人到外地工作,並且和師傅(對專業技術人員的敬稱,此指工地從業者)們同住一起時,往往沒有什麼生活空間及生活品質。
在外地的時候,便利商店總是能提供多種服務,對一個工地現場管理者來說,任何一家便利商店都能列印、傳真(透過掃描影像、數位轉換及列印功能來傳送文件的電訊技術)及接收資訊,在那個手機開啟軟體(使電腦運作並提供使用者所需訊息的程式集之統稱)還很慢的年代,我大量仰賴(倚仗、依靠)著便利商店。
◎作者說明大量仰賴便利商店的原因,在於因為在外地工作,提供多元服務的便利商店,能夠滿足作者生活及工作所需。
Q:為什麼作者說自己「大量仰賴著便利商店」?
A:因為作者在外地工作,往往沒有什麼生活空間與品質,便利商店因能提供列印、傳真等多種服務,對身為工地管理者的作者而言相當重要。
上圖:7-11便利商店(圖片引自網路)
上圖:7-11便利商店(圖片引自網路)
(二)
過去在彰濱工業區(位於彰化縣西部海岸地區,北起伸港鄉,南至鹿港鎮,為全臺最大的工業園區)工作時,我就曾非常依賴一家便利商店。
說起來,那家店的設施還領先於臺北縣市。
臺北的便利商店是在這兩年開始逐漸有提供廁所。
中南部的便利商店則早得多,有桌椅、廁所,並有停車場,還會把咖啡渣放在關東煮(一種發源於日本關東地區的料理,在高湯中加入甜不辣、蘿蔔、丸子等食材煮成。關東煮在日本通稱おでん(ODEN),傳到臺灣被音譯為「黑輪」)的碗內,用來集中戶外座位的菸蒂。
上圖:小蜜蜂(圖片引自網路)
上圖:鳳山步兵學校後山傳奇小蜜蜂阿鳳姐及她的肉粽(圖片引自網路)
(三)
當然,對我們來說,便利商店還是貴了些。
比起來,小蜜蜂(開車或騎車賣飲料的人)(即流動攤販,主要販賣零食、飲料等。過去會有小販隨著國軍部隊行動,販賣民生物資。由於如同蜜蜂逐花而行,故俗稱這些流動攤販為小蜜蜂)和檳榔攤賣的水總是比較便宜,臺啤也只要三十元,飲料還是要去這裡買才划算(計算起來有利、不吃虧)。
但便利商店有現煮咖啡,有關東煮的熱湯,並且可以在最短時間內滿足生活所需。
在這種超市(英語 supermarket,一種大型零售商店,主要提供家庭日常生活用品、生鮮及組合料理食品等)要開半小時車的地方,便利商店還是方便得多。
◎即使便利商店商品的價錢較不便宜划算,但因生活在不便利的地方,能夠及時滿足作者需求的便利商店仍具有其重要性。
Q:為什麼即使便利商店的商品較貴,作者仍認為便利商店「還是方便得多」?
A:因為便利商店有提供現煮咖啡、熱湯,且能夠在最短時間滿足生活所需,故對於地處不便的作者,便利商店比起得開半小時車的超市方便許多。
上圖:OK便利商店(圖片引自網路)
上圖:OK便利商店員工(圖片引自網路)
(四)
在此之前,我只把便利商店當個無所謂的存在。
過去住在景美(位於臺北市文山區),要買東西怎麼也輪不到去便利商店,超市或量販店(一種結合倉儲的大規模批發賣場,如大潤發。主要特色為大量進貨、薄利多銷,適合希望一次購足的消費者)到處都有,便宜且方便無比。
直到我一個人長居在外時,才發現在偏遠之處,便利商店有難以替代的功用。
那些擺設以及所販賣的物品,對成家有伴的人來說都不划算;但若是一人獨自在外,我會選擇去便利商店一次購買,也往往有些偏鄉之處只能在便利商店購買。
夜色晚時、天氣冷起來時、深夜時,這樣一家能符合你所需的店家就瞬時珍貴了起來。
Q:作者如何發現便利商店有「難以替代的功用」?
A:作者先前的生活環境有超市、量販店,但隻身在外工作時,便利商店提供的服務才更符合他的需求。
上圖:全家便利商店員工(圖片引自網路)
上圖:全家便利商店員工(圖片引自網路)
(五)
無論往哪裡走去,我時常發現便利商店的店員都極為年輕,並且和我們這些勞工相同。
這些店員並沒有顯赫(權勢名聲盛大的樣子)家世(指家族世系或家業名望)或漂亮學歷。
◎作者說明便利商店店員與工人相同,常常因沒有高學歷或家世,無法擁有更多機會,只能從事低薪工作,隱約點出社會不公的現象。
這個社會將機會給「想像中的人」,而不是我們這些人。
店員往往領著最低薪資(即基本工資。依勞動基準法規定,民國111年基本工資每月為新臺幣2萬5250元,每小時為168元)在為我們服務。
有時是日校學生來上小夜班(輪班工作制中的夜間班次,通常由下午4點至深夜12點。日班一般為早上8點至下午4點;大夜班則為深夜12點至翌日早上8點),有時則是夜校生來上日班。
我看著他們的工作時間,回憶起自己過去的夜校生活,再看現在的物價,難免心疼起來。
◎點出便利商店店員工時長,然而卻只能領取最低薪資,其待遇難以應付物價飛漲的今日。
我出社會至今,物價飛漲,而以他們的待遇所能買的食物則是愈來愈差。
Q:「這個社會將機會給『想像中的人』,而不是我們這些人」中,「想像中的人」與「我們這些人」分別是什麼樣的人?
A:
1.想像中的人:文中指高學歷或高社經地位的人。
2.我們這些人:文中指沒有顯赫家世或漂亮學歷,只能從事基層工作的人。
Q:承上題,這句話有什麼含意?
A:作者隱約點出階層化社會中的不公現象,較低階層者往往沒有更多選擇機會。
Q:為什麼作者會對便利商店店員感到「心疼」?
A:因為便利商店店員提供多種服務,卻領著最低薪資,而物價飛漲,他們的待遇也沒有隨之調整。
上圖:萊爾富便利商店員工(圖片引自網路)
上圖:萊爾富便利商店員工(圖片引自網路)
(六)
這些便利商店的店員有時是女孩,往往一臉稚氣,柔弱而單薄(指身體瘦弱或力量微小)地站在櫃檯後。
有時則是年輕的男孩,相較於我們的粗獷(粗野、豪放的樣子,此處形容工地工作者皮膚黝黑、粗糙。獷,音ㄍㄨㄤˇ,粗野)膚色,他們更顯英俊。
有時是二度就業(因故離開職場後長時間未就業,而後又重返職場的情況。就,從事)的女性,動作雖慢卻很認真。
最少見到的,或許就是和我們一樣的青、中年男性。
上圖:脫鞋進超商的工人(圖片引自網路)
上圖:脫鞋進超商的工人(圖片引自網路)
(七)
或許因此,我們對於這些店員的工作特別多了一分敏感。
許多師傅堅持在進店前,絕對要先將自己的雨鞋清理乾淨,否則寧願不踏進去。
◎師傅們進便利商店前清理雨鞋的動作,透露做工人互相體恤的心情。
上圖:工人進超商前脫下的鞋子(圖片引自網路)
上圖:菜農進超商前脫下的鞋子(圖片引自網路)
(八)
我身邊的黃師傅就是如此,他進便利商店時,寧願脫鞋也不願意踩髒別人的店,原因是不想讓這些服務生增加困擾。
那些經過無縫處理(將物質填入石材縫隙之間,使接縫處不易被肉眼辨識的工法)的乳白色拋光(研磨物體表面,使之平整光滑的工法)石英磚,是店員們理所當然(以通常道理而言應當如此)要負責清理的。
Q:為什麼黃師傅會想脫鞋再進入便利商店?
A:因為黃師傅擔心自己的鞋子太髒,會增加便利商店店員打掃的負擔。
上圖:7-11便利商店(圖片引自網路)
上圖:7-11便利商店(圖片引自網路)
(九)
我曾經多次在便利商店周遭(周圍,附近),想帶他趁中午時間前往咖啡廳、便利超商或是賣場,但他始終不肯。
黃師傅的原因多是不願造成他人困擾,畢竟做工的疼惜做工的。
Q:黃師傅不肯去咖啡廳、便利商店或賣場等地,背後隱藏什麼心態?
A:他深知身為勞工的辛苦,不願造成他們的困擾,隱含「做工的疼惜做工的」的同理之心。
上圖:勞工的工具(圖片引自網路)
上圖:電焊工(圖片引自網路)
(十)
我們是戶外工作者,環境其實相當惡劣,終日與柴油(一種在提煉石油的過程中所分離出來的液態油料,常被用作汽車、飛機等運載工具,或其他機械設備的專用燃料)引擎(英語motor ,音譯馬達,也稱引擎(engine),泛指任何將儲蓄的勢能(燃料中的化學能、電網和電池中的電能、流體的機械能等等)轉化為動能做功的機器,常見的引擎包含熱機(利用燃燒產生高熱能高壓氣體推動活塞做功的蒸汽機、汽油機及柴油機)、電動機、液壓機、氣壓機、噴氣引擎等。引擎可以用來直接驅動交通工具前進,或是作為其他裝置如發電機的動力來源)為伍,並且在夏日忍受永遠比氣象預報高上五度的氣溫。
在工地現場運作的機械往往高溫,金屬構件(指構成機械的零件或部件)在太陽下吸熱,不戴手套根本觸碰不得,天熱時的任何動作都令人難受,當氣溫超過三十五度時,就算站著不動,全身上下也都能出汗。
天冷時也好不到哪裡去,冷風刺骨(刺入骨髓,形容非常寒冷),令人難受無比,常常伴隨著頭痛和頭脹。
若是下起雨來,隨時可能感冒。
◎作者寫出工人所在的工作環境,經常都是常人無法忍受的惡劣環境。
Q:工人們在戶外工作,經常面臨著怎樣的工作環境?
A:夏天必須忍受天氣的炎熱,以及機械運作時所產生的高溫;天冷時則得忍受冷風或雨天的寒冷。
示意圖:礦工(圖片引自網路)
示意圖:礦工(圖片引自網路)
(十一)
在戶外工作,常常有人做一陣子就無法堅持。
我們倒不認為是草莓(一種肉質多汁而容易軟爛的漿果,此處喻指嬌貴、抗壓性低的族群),只是每個人體能狀況不同而已。
管工地的早就習慣大家為了各種原因爭得面紅耳赤(臉上與耳朵發紅,形容情緒激動的樣子),甚至翻臉直接離開也所在多有。
但終究為了工程,兩、三杯酒灌下後,大家繼續工作。
◎顯示由於工地的惡劣環境,作者對於工人的來去已司空見慣,且工人只要意見不合,更有吵架、翻臉走人的情形發生,但有時也能透過幾杯酒解決事端。
Q:在這種「惡劣」的工作環境下,作者點出了工地生活的何種常態?
A:常有人做了一陣子便難以堅持而離開。
示意圖:7-11便利商店(圖片引自網路)
上圖:7-11便利商店員工(圖片引自網路)
(十二)
便利商店的店員沒有這種待遇,那些奧客(閩南語,指惡劣、無禮的顧客)往往無所不用其極地欺負弱者。
◎由於便利商店店員必須秉持「以客為尊」的態度服務大眾,故遇到奧客也只得忍耐,卻使自身遭受欺凌。
我曾有一次,在便利商店要那些廢話碎嘴(言語嘮叨)之人「不買就滾,別擋我路!」那人回頭一看,我們一夥八人腰掛鐵鎚扳手(用來旋轉螺栓、螺帽的工具。扳,音ㄅㄢ),雨衣雨褲沾滿了乾掉的泥,一臉鳥氣(滿臉不高興),沒人會想招惹。
這種時候,奧客也多閉上嘴,識相(懂得看人臉色。相,音ㄒㄧㄤˋ,形貌、面容)地快速離去。
Q:為什麼作者會在此處說「便利商店的店員沒有這種待遇」?
A:相較於工地工人能夠在與他人意見不合時替自己發聲,便利商店店員因是替人服務,遇到奧客時也經常只能忍氣吞聲。
Q:為什麼作者會願意替店員責罵奧客?
A:因為店員很難為自己出聲,而作者也能夠同理店員的處境,希望奧客能給店員多一點尊重。
Q:如果你在便利商店遇到奧客欺負店員時,你會怎麼做?
A:如果是在便利商店遇到奧客,可以試著詢問店員是否需要幫助,或者直接請警察前來協助。
上圖:全家便利商店(圖片引自網路)
上圖:全家便利商店員工(圖片引自網路)
(十三)
不管在任何時候,我們身上的味道一點都不好聞。
褲子被汗水浸透,褲管的地方帶著烈日曝晒(在陽光下直接照射。曝,音ㄆㄨˋ,日光晾晒)後的白色汗水鹽分結晶。
腰帶溼透,屁股、大腿間悶脹著甚至燒襠(胯下灼熱。襠,音ㄉㄤ,兩褲腿相連處,此指胯下部位)。
但我們這些工人都還能體會、理解,並且尊重這些便利商店店員。
◎作者表示像他們這樣狼狽的工人都能為便利商店店員設身處地著想,隱約透露希望大眾能多一點同理心。
上圖:廣廷渤1980油畫:鋼水.汗水(圖片引自網路)
上圖:勞工的手(圖片引自網路)
(十四)
我們不願意在一身髒時坐在店內,以避免店員困擾,也絕不出言欺負他們。
◎呼應前文「做工的疼惜做工的」。
Q:本文以相當平實的文字寫成,記錄了便利商店店員與工人各自的辛苦,你認為此種文字風格為全文帶來什麼效果?
A:文中沒有太過艱深的文字,以平實的筆調寫下便利商店店員的處境,與工人的將心比心,我認為這種文字風格,使讀者能更直接感受到基層工作者的辛勞,也更能真實反映出他們的困境。
示意圖:烈日下的勞工(圖片引自網路)
上圖:頭髮溼透的勞工(圖片引自網路)
本文賞析
本文以生活中常見的便利商店為題材,引領讀者認識基層從業人員的境況,也刻劃出跨越行業的溫暖人情。內容可分為二大部分:第一部分說明便利商店對工地工作者的功能與意義,第二部分表達對店員處境的憐惜與同理。本文在寫作上有三個特點:
一、貼近現實的敘述:全文圍繞「做工的人」書寫,反映出社會一隅(ㄩˊ)的真實樣貌。作者身為工地監工,往往親身參與筆下人物的生活,於第一線看見他們的喜怒、血淚與無奈,故能從各個層面具體描寫現實。從工業區的生活機能、工地環境的惡劣、做工過程的不適,到便利商店店員所面臨的困境,無一不顯示作者對周遭工作者的深刻觀察。
二、設身處地的思維:本文有別於純粹紀實之作,作者在記敘之餘,亦融入關懷意識。例如:觀察年輕的店員時,他回顧自身夜校記憶與物價轉變,從而「心疼」店員半工半讀的艱苦;又以在工地中幾杯酒便能解決事端的生態,牽引出店員沒有這種「待遇」,只能任憑奧客欺侮的現實。作者善於設想他人的處境與感受,字裡行間透露出細膩的心思。
三、託事寓理的筆法:全文未直接說理,而是藉敘述所見之事,寄託「將心比心」的道理。工地工作者雖與服務業有工作性質上的差異,卻能同理店員的辛苦,更於奧客刁難時挺身而出。作者藉此期勉人與人相處時,能秉持同理心相待,使社會增添一分溫暖與和諧。
全文以寫實之筆,將情理蘊藏於樸實的敘事中,為營造業與服務業工作者發聲,展現將心比心的處世態度,值得讀者細細體會。
上圖:勞工(圖片引自網路)
上圖:勞工(圖片引自網路)
《如此人生》為邊緣勞動者發聲 林立青:社會給的選擇太少
身為建築監工的林立青,去年出版第一本書《做工的人》,描述工地師傅所面臨的困境、在有如被遺棄的世界邊緣掙扎求生。這本替勞動階層發聲的作品,甫上市便榮登各大暢銷排行榜,引發各界熱切討論與關注。
林立青於今年推出的新書《如此人生》,書寫對象更擴大到社會底層的工作者,像八大女孩、酒促小姐、夜間工人與失業廠員等等。他在書中娓娓道來,這些社會暗角的笑、淚與傷,以及被視而不見的一切,希望能引人同理,藉此減少誤解與歧視。
Q:您的想法或生活,在出書前後是否有所轉變?
A:我寫第一本書時,沒有想太多,成書速度非常快。那時,我的部落格大概有 20 萬字,總編從中挑了些主題,我以那些文章為基礎重寫。我原以為不會有人買《做工的人》,純粹想說可以在自家書架上放個三本,如果有孩子來,我可以屁一下「叔叔出過書」,結果出書後,迴響很大,引起各式各樣的討論。出書後,我的壓力變大,接觸很多可以寫、值得寫的東西。我認為,開始動筆書寫有三種可能,你的生活經驗讓內心感到滿足、你實在很想寫,以及你感到震撼後,開始有情緒想抒發。整體而言,我書寫的文字量也變多了,但有沒有變好很難評論,像《如此人生》原本有 10 萬字,只是被刪掉 3 萬字左右。
Q:《做工的人》以描寫工人為主,您在《如此人生》有試圖增加其他職業類別嗎?
A:《做工的人》當時寫太快,有些東西沒交代清楚,像工人為何吸毒、使用頻率是多少、毒品對他們的影響,以及後續勒戒的過程。有性工作者告訴我,書中寫到年老的性工作者、長期陪酒者,卻沒有寫到最年輕的一群,這個社會對年輕女生有很多歧視、幻想與壓迫。《如此人生》便預定寫工地周遭更邊緣的角色,尤其是工人會去的地方,寫酒促是因為下班吃海產,寫八大則是工人最愛炫耀「每個小姐都愛我」,所以我把她們都寫進來。我想表達我身邊的人選擇並不多,《如此人生》也討論他們是否有更好的選擇,還是社會沒有給大家更好的選項。
Q:在書寫《如此人生》的過程中,您有遇到什麼樣的困難嗎?
A:受訪者明顯比過去講更多,當我寫完文章、交給他們過目後,故事量通常會暴增,我得修改完再傳給編輯,進度會變得很緩慢。這也代表受訪者對我的期待變高,希望自己的故事能被好好書寫。其中,有位無家者街友耿耿於懷,《如此人生》沒有他的故事,其實他有出現在某個篇幅裡,但他還是覺得,我應該用一整篇來寫他。被書寫的人要求提高,不是要我幫他置入什麼,而是要我把他們寫好,寫到他們滿意。
Q:《做工的人》的讀者年齡層分佈廣泛,您希望透過《如此人生》帶給不同世代什麼樣的影響?
A:就我所知,《做工的人》最小的讀者是小學四年級,他去年曾到台中新手書店參加座談會,最大的讀者是 80 歲。我認為,如何把我看到的帶給他們、大家有沒有辦法互相了解,比較重要。不管是哪個世代,面對的現實都同樣無解,像《如此人生》的其中一篇〈前途〉提到,孩子們不知道讀書往後可以幹嘛,年紀大的人也會有共感,他們就是過類似的生活。對我來說,要引發溝通,就是要寫得越深、越讓大家懂,發現原來有這樣的故事,了解為何有這種心態產生。
Q:平常在工地擔任監工的您,都是利用下班時間寫作嗎?是否考慮成為專職作家?
A:其實,我現在變成跟公司拿案子,最近也接了幾個工程案,與師傅一起做。我本來有考慮變成包商,但我發現師傅的穩定度不夠,我們也沒有貨車,無法負責路程較遠的工作。有段時間,我都在打零工,一天約 1 到 2 千。我目前的狀態還 OK,半年以上可以不愁吃穿、做我想做的事情。每天不用再花 10 小時工作,我覺得蠻幸福的,寫作與閱讀的時間增加,去年的閱讀量,大概是我四五年來的總和,出社會以來,我沒有在一年內讀過那麼多書,而我開車去找受訪者的時間也變更多了。
Q:您提到近來閱讀量增加,想請問您最近都看哪些書籍?
A:我待在家的時間變長後,閱讀量因此暴增,有時候不想看文學類,就會看心理學與歷史類的書。我最近讀的有《哈佛寫作課》、《低端人口》、《槍砲、病菌與鋼鐵》、談穆斯林文化的《古蘭似海》,以及靠杯美國不重視知識份子的《美國的反智傳統》。我習慣在各個角落都放書,隨時想看就能看,車上也會放一本,不想開車的時候,就在休息站讀,我覺得同時讀很多不同的書,效果很不錯。我現在也還看少女漫畫,只是我家附近的漫畫店都倒光了,可能以後都要去圖書館找來看。
Q:未來是否會考慮寫小說?
A:很多人建議我寫小說,但我自認寫作技巧不夠好,還沒掌握分章節的節奏感。通常我寫作的狀態,是想寫什麼故事或講某件事,就「啪啪啪」寫出一篇文章,像在說話一樣。我認為,自己要有組織的寫作還需要一段時間,那方面的天賦也還沒出現,所以沒考慮過寫小說。可能再過幾年,或突然有一天可能想寫,我才有辦法寫小說,但這種事情無法強求,現在去找人訪談比較實在。
【文章出處】
《芋傳媒》
〈《如此人生》為邊緣勞動者發聲 林立青:社會給的選擇太少〉
2018-07-31
網址:
https://taronews.tw/2018/07/31/79078/
受訪者:林立青
記者:邱家琳
上圖:林立青(圖片引自網路)
上圖:林立青(圖片引自網路)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