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災.png
想像示意圖(圖片引自網路,並已經過剪裁處理)


讀三島由紀夫的《金閣寺》,我明白了什麼叫死亡美學

最近在讀三島由紀夫的書,《金閣寺》是他的代表作,花了四天時間讀完,真的是意猶未盡,感觸頗深。

先說書中的一段公案:日本宣布投降那天,金閣寺的住持在寺廟中為眾僧做了一場參禪,內容是《南泉斬貓》,說唐代的時候,南泉山上有位名僧叫南泉和尚,有一天,人們在寺廟發現了一隻貓,便把這隻貓逮住了,東西兩堂都想要這隻貓,發生了劇烈的爭執。南泉和尚知道後,把鐮刀放在貓的脖頸上說「眾生得道(編按:《景德傳燈錄》原文為:「道得即救取貓兒」,道得,說得出來),它即得救。不得道(編按:《景德傳燈錄》原文為:「道不得即斬卻也」,道不得,說不出來),即把它斬掉」,眾人不回話,南泉和尚就把小貓斬了。這是故事的前半部分,故事的後文是,到了晚上,南泉和尚的高足趙州回來了,知道這件事後,立即脫掉腳下的草鞋,將它頂在頭上走了出去。南泉和尚感慨道「如果今天你在場,貓兒或許就得救了」。

讀完三島的《金閣寺》,這則公案《南泉斬貓》一直在我腦海中揮之不去,就在想南泉和尚的那句話「眾生得道(道得),它即得救。不得道(道不得),即把它斬掉」,這裡的道是指什麼呢?最近讀莊子,莊子說「道不可言」,而王陽明也曾說「道不可言也,強為之言而益晦」。道不是一個具體事物,是視之不見、聽之不聞的,南泉和尚讓搶貓的人說「道」,說出來貓就得救,說不出來貓就被殺,這個「道」是可言的嗎?我總覺得南泉在說這句話的時候,貓的結局就已經註定好了,就是必將被殺!趙州將鞋放在頭頂,明顯是指南泉所說的「眾生得道(道得),它即得救。不得道(道不得),即把它斬掉」反過來說了,也就是「眾生不得道(道不得),它即得救。得道(道得),即把它斬掉」(編按:作者顯然是誤解了此則公案的意涵)。我理解的是,按照趙州意指,如果不道,貓就得救,在場只有南泉得道,這也應了南泉說的,得道貓便得救。如果南泉不道,其他人也不道,按照趙州的話,貓也得救。在這種情況下,貓最終被斬,那肯定是必然的了。那麼,「道」在這裡得或者不得,有什麼意義呢?思索半天,越思索越茫然。(編按:南泉之不道,為悟者;眾人之不道,為迷者。兩者並不相同)


讀《金閣寺》,如同理解這則公案一樣,很多地方沒太讀懂,或者說理解程度比讀其他人的書困難一些。但還是要說,三島的文字美到哭,美到讓人產生幻覺(相信日文原著應該更美吧),美到睜眼閉眼都是金閣寺,不僅文字美,意境也絕美,三島筆下的人物人性交織在行雲流水的文字與意境之間,被刻畫的入木三分。真的,讀三島的書是一種折磨,也是一種享受,這還是第一個讓我有如此閱讀體驗的作家。


口吃、內向、性格孤僻的少年溝口,在父親死後,來到金閣寺,由此見識到金閣的美,與自己的醜形成鮮明對比後,他很清楚的知道,金閣的美永遠與他無關。戰爭期間,他期盼能跟金閣一起毀於炮火中,那樣他將與金閣產生關聯,繼而與美產生關聯。但直至戰爭結束,金閣寺依舊美麗如昨,溝口認為自己與金閣的關係破裂,與金閣並存於一個世界的幻想破滅。對於金閣寺,溝口由愛轉向恨,最後一把火燒了金閣,如同那隻被斬殺的貓一樣,金閣的結局也是存在著必然性的。從小便多次聽到父親說金閣的美,初見金閣,沒覺得一點美,再見金閣被金閣的美震驚,繼而給父親寫信「你說人世間最美的地方是金閣,這是真的」,再到又見金閣,發出「請告訴我,你為什麼這樣美,為什麼必須美」這樣的慨嘆,他的內心一直因為口吃而封閉,也因金閣而瘋狂崇拜美尋找美。

鶴川所在之處,世界明亮,陽光溫暖,光芒耀眼,單純善良的鶴川,是溝口與光明世界唯一關聯,而這光亮,隨著鶴川的死徹底中斷。對於柏木,溝口與他接近的原因很簡單,覺得他和自己是一樣身體缺陷的人(柏木腿部有點小問題),柏木最初對溝口說:「你過分地重視自己,所以和自己一起過分地重視自己的口吃。」讀到這大吃一驚,因為溝口也說過「我總是莫名其妙的深信,誰要是無視我的結巴,就等於抹殺我這個人的存在」這樣的話。如果說溝口因為自身的醜而嚮往精神上的美,那麼柏木則因為自身的醜而膜拜醜柏木對溝口說的那句話,其實也是說他自己,他因為過分重視自己,所以和自己一起過分重視自己腿部的殘缺。如果別人忽略了他們身體上的殘缺,那麼他們的存在也變得沒有意義。柏木時刻將自己的殘疾明示出來,並與之抗爭,甚至利用殘疾欺騙女孩的愛情和肉體。柏木通過對醜惡的膜拜,將自己的殘缺視為生存條件、理由、目的和理想。如果說鶴川身上有溝口的影子,那麼柏木的身上也有溝口的影子。鶴川是他心中亮的部分,柏木是暗的部分

在溝口最後一次與金閣凝視的時候,他說「美概括了各部分的爭執、矛盾和一切不協調,美既是細部,也是整體,既是金閣,也是籠罩金閣之夜。細部的美,其本身就充滿著不安。一個個不存在這裡的美的預兆,形成了金閣的主題。這種預兆,原來就是虛無的兆頭。虛無,原來就是這個美的結構」,這段話,是溝口對金閣寺美的結論,相信也是三島本人對美的結論。毀滅意味著重生,在三島的筆下,這是常見的命題。最終金閣寺被溝口一把火燒毀,當溝口想跟金閣同毀於究竟時,卻因門鎖而不得入內,金閣寺最終依舊拒絕了他,這時候,溝口決定:我要活下去。溝口的重生便是金閣寺的毀滅,金閣美的枷鎖至此也不復存在了。


依舊是那句話,讀三島的書,折磨與享受共存,《金閣寺》讀完的時候,既有點不捨,又長吁了一口氣,很多東西留在心裡,影影綽綽,打算明年春天再重讀一遍吧。

金閣寺.jpg
上圖:三島由紀夫.金閣寺(圖片引自網路)


【文章出處】
《每日頭條》
讀三島由紀夫的《金閣寺》,我明白了什麼叫死亡美學
2019-02-22
網址:

https://kknews.cc/history/py2ypo8.html
作者:不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