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系.png


中文系畢業沒「錢」途?要怪就怪把大學當職訓所的畸形觀念
 

上週的教育新聞,在吵的無非就是「中文系沒有用」、「中文系停招」。看到某雜誌,做了一篇報導;接著又看到,某新聞台做了一則新聞,不看還好,一看差點吐血,明明裁撤的是「中文碩士在職專班」,標題卻聳動地下成讓人感覺好像是「中文系和正規中文所都要停招」似的。

筆者就不談媒體想要點閱率或是收視率而將標題下得如此武斷;我們先來談談「在職專班」。

關於在職專班的運作模式,無須多言,想必大家多少都知道幾個關鍵字:花錢、拿學歷、人脈。筆者反倒挺認同在職專班成立的目的,確實,當今社會走跳,人脈一定要有。不過,除了這三個關鍵字,在職專班,顧名思義,提供在職進修者,針對自身「在職的」專業,再一次進修。

且看報導中提及的,都是公私立學校的「中文碩在職專班」,我想,除了各級學校、補習班的國文老師,應該沒有相關職業,會需要直接進修中國文學專業吧?因此,筆者想糾正媒體標題:裁撤在職專班,不等於連正規中文所、中文系,都要裁撤了。台灣師範大學文學院副院長兼國文學系教授須文蔚便在個人臉書上直言:「沒有任何一間中文系所面臨裁撤危機!」

文科多花3月求職 跳槽轉職幅度更廣

再來談談,每月都不時出現的「戰文理」月經文(編按:月經文、週經文、日經文是ptt的流行用語,用來形容經常出現
的文章)好了。

很多人提到,文科生(在此乃狹義的文學院、外語學院、社會科學院)求職難是事實,不過,依據人力銀行提供的數據顯示,文學院(中文、歷史、哲學三系)畢業後雖然會比理工組、法商組學生,多花3個月的時間謀職,但產業分布卻能廣布行銷、廣告、公關、新聞、出版、教職、補教,產業分布相對於理工法商組來說,更廣,更多元;相較於理工組,雖然有非常明確的求職取徑與對應職業,但卻狹窄許多。


因此,如何定義所謂「求職難」?多花3個月找工作是求職難?還是不容易跨領域跳槽比較難?

文科低薪真恆等嗎 且看個人是否精進

此外,來討論文科生之低薪問題好了。

依島上的求職環境觀察,我們不可否認,理工組畢業,起薪不乏40~50K(編按:四萬~五萬
;但,文科生畢業者,若進入業務領域,說得一口好商品,是不是也有機會與之比肩,甚或超越?口說能力,是不是又是文科生在學院裡最常被訓練的?好了,不要當業務,若進入媒體業好了,依筆者個人經驗,第一份社會記者的薪水,也想當於理工科生新鮮人的起薪。

「文科生=起薪低」真的是一個恆等式嗎?

好了,上段提及,「進入業務領域,說得一口好商品」,為何會說?或許理工組同學在學院裡,課程多以實驗、書報、討論、上機為主要學習模式;但在文學院裡頭,學生不只書報,同時有多次的上台「簡報」、「辯論」、甚或「展演」;不單單只是口說這麼簡單而已,從多樣的報告模式,訓練的是「對症下藥」地即時回饋、依循脈絡挖掘更深層的思考。

思辨批判表達寫作 文社學院獲得精進

是了,筆者可能馬上又會被反駁:「思辯、批判、寫作」三大能力,不是只有讀文學院或是社會科學院,才有辦法學到啊!

是的,每個學院或多或少都會從人文/科學角度積累到這些能力。但,筆者強調的是,在人文、社科等學院裡頭,這三大能力,會因為不同的專業課程,獲得極大的深化與極高的進步:不管是中文系的詮釋學以及各類文學導讀與習作、外文系的聽講與寫作、歷史系的史學方法與寫作、哲學系的邏輯學與哲學寫作、社科院的田野調查、深度訪談、文化研究等等,各種「質性」的課程,無非是希冀學生,除了在有大家推崇量化的統計相關課程以外,能有更多「進入人類心靈與精神層次」的思考模式。

文組理組貢獻所學 各自綻放精彩人生

筆者想說的,仍然只有一件事:理組真沒有比較了不起,文組也不會讓人看不起,各自都能精彩綻放人生!

先前看到一則外電新聞:美國很多大企業的高階經理人都是文組畢業,好萊塢也很多優秀影星都是文學相關科系畢業。與蘋果長期合作的音響廠商總裁受訪時曾說:「我底下的高階經理人,都是文史哲相關科系畢業的,因為他們懂得怎麼用精準且正確的文字,寫企畫、寫文案、和溝通。重點是:『溝通』。」

回看台灣,如果沒有文、社學院的存在,請問,好書是誰編的?好的新聞誰寫的?好的廣告文案誰想的?好的歌詞誰寫的?好的電影劇本誰寫的?就連大家打手遊,手遊腳本很多都是人文或社會相關科系畢業生寫的。(歌壇有政大中文系畢業的金曲歌王吳青峰、政大哲學系畢業的文青掌門人陳綺貞、輔大英文系畢業的亞洲流行天候蔡依林、同為輔大英文系畢業的新科視帝薛仕凌;廣告圈有文化大學中文系畢業、現為奧美廣告東南區執行創意總監胡湘雲;新聞圈則有政大中文系畢業的TVBS主播鄭凱云、台大歷史系畢業的TVBS主播張靖玲;公關圈則有享負盛名、自淡江大學中文系畢業的公關教母丁菱娟……。)

文學科系不是包袱 謀職創業成大助力

筆者的大學時代,是在那座位於諸羅山城半山腰、被鳳梨田包圍的中正大學度過的。從大一起主修中文系,並從大二開始,輔系外文系。畢業後,做過七年的記者,並在第五年時僥倖忝獲一個小小的新聞獎;離開新聞圈後,做過兩年的國文老師;並篳路藍縷地創立了這個小小的文字事務所,除了經營這個事務所,現在仍是國文老師、特約記者、專欄作者、評論員、譯者。

筆者從不覺得兩個文學系的學位,會成為求職的阻力或是包袱;相反地,很多時候,是個極大的助力!(謎之音:當然,很多時候會被拿來嘲笑:文人就是太多愁善感、敏感多疑,又自溺!)

無用之用是為大用 文字環保關懷全人

記得在大學思想史課堂上,聽聞教授提及一段老子的《道德經》:「無用之用,是為大用。」人文學科可能沒有辦法直接對應到明確的職業,或是如同理工醫農法商這樣有相當直接的求職取徑,但卻能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自媒體當道的時代,在一片毫無內容意義的所謂「垃圾文字」中,逐漸看出人文社會相關科系所擁有的「文字環保」、「文字質地」的需求,人文底子的思辨、批判、寫作底蘊,終能在任何一個職場立足,發揮「關懷人」的價值。

行文至此,筆者始終認為,大學和碩士班,並非職業訓練所,但在台灣已近乎畸形的教育體制裡,學生們只能做出「違心」並符合家長期待的志願填寫的選擇;甚或時間往回推,在高一升上高二準備分組的那個夏天,就已經開始違背本心。

那日,筆者看到一段臉友說的話,非常感動,在此引用分享:「但是無奈在於,大部分的人只是要討個生活,真的沒有太複雜壯大的夢想,而有些東西就是有成本的考量,(金錢成本,時間成本等等等)所以讓未來的新一代,有更「現實」的選擇樣貌,反而是種不現實的浪漫情懷。最後我想說的是,比較國際化且知名的大學,一直都是或是很強調文理組並重,希望有一日,台灣不要再吵與炒這種問題而是我們教育界是否能有一個『健康』的學習平台,讓想飛的可以飛,讓想美的可以美,讓喜歡就是喜歡。」

北韓戲劇躍居三大 日本提升文化走強

北韓金家除了發展核武和科技,國內第三大產業就是藝文和戲劇;隔壁的日本,也透過提升文化檔次,在歷史脈絡與世界定位中,逐步站穩東亞強國的強勢地位。

現在的台灣,以半導體與生技產業自豪;人文治國可能至我輩入土為安後都還是理想,但如果沒有人文陶冶性情、調劑生活、提升人民的精神思考層次,生活該有多麽地無聊啊。

所以囉,只願,我們都不再違背本心,在求學階段與終身學習的路上,都能循著自己的心,傾聽內心,那隆隆鼓聲。

文學院.png


【文章出處】
《蘋果新聞網》
中文系畢業沒「錢」途?要怪就怪把大學當職訓所的畸形觀念
2021-11-08
網址:

https://tw.appledaily.com/forum/20211108/4OBXYPONWBDB3MSNGQOEG7HP74/
作者:不詳(上質先生)
【作者簡介】
上質先生,文案事務所負責人,專欄作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