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png
上圖:孔乙己塑像及咸亨酒店(現代重建)


重讀《孔乙己》:年少不懂孔乙己,讀懂已是書中人

上學的時候讀魯迅筆下的〈孔乙己〉,只是覺得老夫子般的迂腐形象很好笑。成年後重讀〈孔乙己〉,才發現「年少不懂孔乙己,讀懂已是書中人。

在魯迅創作的眾小説中,他也最喜歡〈孔乙己〉,有外國翻譯者請他推薦自己的作品,他也是首推這篇〈孔乙己〉。學生孫伏園(編按:浙江紹興人,北京大學畢業,與茅盾、鄭振鐸等人共同發起著名文學團體文學研究會,曾出任《晨報》副刊編輯曾問及緣由,他説:「在寥寥數頁之中,將社會對於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的描寫出來,諷刺又不顯露,有一種大家風範。」

不管是封建社會還是現在科技發達的今天,我們總能發現有孔乙己這樣的人,時時刺痛着我們的神經,在追求夢想的路上警醒着每一個人。也正因此,孔乙已的藝術形象不是刻板的,而是鮮活的,在現代文學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

〈孔乙己〉創作於1918年冬天,五四運動前夕,意在抨擊封建教育制度和科舉制度,讓人們從孔乙己的身上反省當時的教育現狀,得到救贖。

孔乙己善良,迂腐,用「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這句話來形容,最貼切不過。他的一生彷彿就是為讀書而存在的,讀了幾十年的書連秀才的資格也沒有考上,導致孔乙己只會滿口的「之乎者也」。

他的眼裡只有書裡死板的知識,不懂得變通。孔乙已渴望得到出頭之日,在世上覓得知音,在受到身體和精神的戕害後悲慘死去。孔乙已的悲劇不能只簡單地歸結於封建社會的科考制度,還有他自己的原因

縱觀孔乙己的一生,他是讀書人中的一個典型代表,前途無望,又放不下讀書人的架子。痛苦地遊離在社會的邊緣,找不到存在感。孔乙己從讀書人到竊書,只能在精神世界裏孤獨的尋找自我。

一、不被人認同,淪為別人眼中的笑柄

魯鎮的咸亨酒店不僅僅是一個供人消遣休憩的地方,更是社會的一個縮影,當街曲尺形的大櫃枱分出了人與人之間的差距

「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寥寥數語就寫出了孔乙己這個人身上的矛盾特點。雖然孔乙己貧困潦倒,沒有社會地位,但是他有著讀書人的清高。

他不屑於和那些短衣幫坐在一起,降低了身份,從精神上感覺高人一等。他的這種個性做法,註定融入不了群體,成為看客們的笑柄。本來是個體面的讀書人,面對生活的窘迫,孔乙已一開始也能靠寫得一手好字,替人家抄書寫字,換碗飯吃。可是,由於他好吃懶做,不懂得營生,把自己落到將要討飯的地步了。

「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幾聲」,在壓抑的社會環境下,孔乙己的身份成為了酒店看客們的談資。在喝酒閒聊中,孔乙已的出場彷彿就是舞台劇上的小丑,就是為了供大家一樂,沒有一點兒地位和尊嚴

讀書沒有出路,脱掉長衫去做工,又做不到。生存都成了問題,他也不願放下身段去謀生。「短衣幫」尚且能通過自己的雙手努力活下去,可是他崇拜上層階級,對勞動人民是鄙視的。

孔乙己無法和酒店裏其他人聊天,只能和孩子去説話,在他們面前展示出自己的優越感。可是就連小孩子們也是看不起他的,認為這個討飯的人不配和自己交流。

曾經孔乙己也有着躊躇滿志的夢想,渴望光宗耀祖,擠進長衫客的行列。當他從懵懂的少年活到頭髮花白的年齡時,仍把「學而優則仕」當做人生的目標。夢想破碎後,孔乙己仍不願面對殘酷的現實,被社會排擠到了社會的邊緣。他不被人理解,無人願同他真心交流,他也只能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裡,説著別人聽不懂的話孤獨苟活。

二、從讀書人到竊書,在精神世界中裏孤獨的尋找自我

《説文》一書中説:「偷,苟且也。」偷,指的是行苟且之事,不正當的男女關係,見不得光


而竊字,古書上是這樣解釋的:

《説文》 :「竊,盜自中出曰竊。」對竊字的描述對象,是限於財物或者物品之上的,並沒有偷人、偷情的意思

孔乙己對偷、竊的概念有着清晰的劃分,所以他用了竊書而不是偷書這個概念。在小説中,對於竊書的行為有兩次描寫。

第一次,別人在酒店大聲宣揚孔乙己偷了何家的書,只見他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爭辯説:「竊書不能算偷,讀書人的事算偷麼?」

第二次,他因為到丁舉人的家裏竊書,被抓住後打斷了腿,面對酒店掌櫃的嘲笑,他沒有第一次那般盡力地辯解,而是懇求掌櫃,不要取笑他。

同樣是讀書人,丁舉人之流爬上了社會的頂端,而孔乙己只能被他踩在腳下。讀過書的丁舉人對他沒有絲毫的同情心,甚至在家裏私設公堂,下狠手處罰他。這樣一個悲慘的小人物,即使死了也沒人在乎。

有人説孔乙己竊書是為了換取錢財,可我並不這麼認為。在當時的境遇下,孔乙己連飯都吃不飽,為什麼不直接偷取更值錢的東西,偏偏要去竊書呢?縱觀整篇小説,書是孔乙己生活的希望,是精神世界的支柱

美學家劉再復曾這樣評價孔乙已:「貧賤而悲慘的多餘人,失去人的尊嚴與資格,被社會所恥的下層知識分子。」

從孔乙己幹過的抄書的營生中不難看出,孔乙己想看書但是買不起書他和別人爭辯時用晦澀難懂的話回擊,足以證明孔乙己是個書痴。

他對書有着瘋狂的痴迷,在現實的世界裏被人踩踏,毫無尊嚴。處在一羣熱鬧的人中間,卻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孔乙己太空虛了,被人疏遠和排斥,只能寄希望於精神世界,孤獨的尋找自我。彷彿這是世間救贖他的唯一稻草,心存着一絲幻想

三、兩個暗示揭示了孔乙已的悲慘結局

小説的結尾這樣寫道:「大約孔乙己真的死了。」因為這句矛盾的話,對孔乙己的結局很多人持不同的態度。我認為,從文中的一些細節來看,有兩個暗示揭示了孔乙己死去的悲慘結局。

第一個暗示:孔乙己一開始出場的時候,「身材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時長夾些傷痕」;被打後「他臉上黑且瘦,已經不成樣子。穿一件破夾襖,盤著兩腿,下面墊一個蒲包,用草繩在肩上掛住」

孔乙己被丁舉人打成了殘疾,連走動都非常困難,在沒有營生的前提下,除非靠乞討養活自己。可是讀書人的清高讓他不會這麼做,那麼只能在瑟瑟寒風中悄然死去他活著的時候別人不惦記他,死了更不會被人想起

第二個暗示:「孔乙己在店裏,品行比別人都好,從不拖欠」,即使沒有現錢,也是在一個月內就能還清的。可是斷腿後的孔乙己,好久沒有到咸亨酒店裡去了。唯一惦記他的酒店掌櫃,是因為孔乙己還欠著十九個錢。

年關和第二年端午的時候,掌櫃還在嘮叨著孔乙己欠的酒錢。可是到第二年的中秋,掌櫃已經不再提孔乙己這個名字了。

孔乙己這一生幾十年都在求取功名中度過,一肚子的學問沒有用武之地。留給世人的只是在咸亨酒店留下的笑料,如路邊的一棵孤零零的枯草結束了悲哀的一生。

四、人要認清現實,不要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裏,成為現代的「孔乙己」

在現代的社會中,很多人的身上都有著孔乙己的影子。他們一心想找個體面的工作崗位,但實際上並不是每個人都那麼幸運。很多人有著高不成低不就的心態,好的單位沒有能力進去,對底層的工作又看不起。


他們在工作中端著架子,不願意和讀書少的人來往,説著君子固窮的話,又融不進集體。和孔乙己一樣,固守著心中的那份清高和執念,淪為了親戚朋友眼中的笑柄和反面教材。每個人都覺得自己自命不凡,卻活成了孔乙己的模樣。

對比現在的教育,經常聽到有的家長勸告孩子要好好讀書,將來考一座好大學,找一個好工作。於是,我們都禁錮在這個「好」字的表面,渴望將來出人頭地,光耀門楣。從來沒有人教給孩子,在這個社會學會「能屈能伸」更重要

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已悲慘的命運曾經震撼我們的心靈,如今我們在享受現代化教育的同時,要明白人不管在什麼時候,都不能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裡。腳踏實地,認清現實才不至於成為現代的「孔乙己」

孔乙己.png
上圖:孔乙己


【文章出處】
《頭條新聞》
〈重讀《孔乙己》:年少不懂孔乙己,讀懂已是書中人〉
2019-11-26
網址:

https://www.ponews.net/culture/v3lwi0q1qs.html
作者:不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