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門宴.jpg
上圖:電影鴻門宴傳奇(劇照)(圖片引自網路)


題解

〈鴻門宴〉一文生動記錄了楚漢雙方的明爭暗鬥,人物形象鮮明,八個登場角色雖然戲分輕重有別,但個個寫得有血有肉,躍然紙上,每個人的人格特質及心理狀態,無不直接間接暗示了日後楚漢勝敗的關聯。

文中司馬遷對於每個登場人物,雖無直接褒貶評論,但太史公對每人的評價論斷,已寄寓於敘事的字裡行間,這開創了以人物為中心,以性格論成敗的紀傳體史觀,透過本文,可謂閱覽一幅生動深刻、多采多姿的人物畫卷。

以下
紫色底線處為原文關鍵處,深紅色底線處為觀察思考重點。

鴻門宴.jpg
(圖片引自網路)


〈鴻門宴〉課文觀察重點

(一)描寫宴會前劉、項雙方情勢及事件的起因。→本段首句藉「坑秦卒」之舉反映項羽的殘忍,又連用二次「項羽大怒」寫其易怒個性,並以雙方兵力的差距凸顯項羽的優勢。最後以范增的評論點出雙方一觸即發的衝突,營造山雨欲來風滿樓之感。

(項羽)軍夜擊,(活埋)卒二十餘萬人新安城南。
譯文:
楚軍在夜間襲擊秦營,把二十餘萬秦軍活埋在新安城南。
項羽殘暴好殺→點出項羽的殘忍不仁,專憑武力,不講謀略。


(即將)(攻略)(平定)秦地,函谷關有兵守關,不得入。
譯文:
項羽繼續進攻關中地區,至函谷關,有軍隊把守,無法進入。

劉邦捷足先登→此處有兵守關是指先入關中的劉邦守軍。

又聞沛公(劉邦)已破咸陽,項羽大怒,使(派)當陽君(英布,因曾犯法受黥刑,又稱黥布,後背楚歸漢,漢朝建立後又叛漢)等擊關,項羽遂入,至於戲(戲水)西。沛公軍(駐軍,動詞)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
譯文:
又聽說沛公已經攻破咸陽,項羽大怒,派手下當陽君英布等人攻打函谷關,於是項羽進入關中,到達戲水西邊。沛公駐軍霸上,還沒有和項羽相見。

項羽易怒情緒化(第一次)→項羽原先不可一世、未將劉邦放在眼中,現在因威名輸人而立刻暴怒。

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於項羽曰:「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秦三世帝,父不詳,一說為扶蘇)為相,珍寶盡有之。」
譯文:
沛公的左司馬曹無傷派人對項羽說:「沛公打算要在關中稱王,讓秦王子嬰為相,秦國所有的珍寶都歸他所有。」

曹無傷貪生怕死,為了自己前途,派人密告,挑撥離間→子嬰投降後便遭監視,並未被劉邦立為相,且劉邦與咸陽百姓約法三章,邱毫無犯,並未強佔財寶。故此為曹無傷的挑撥之辭,目的在挑起項羽對劉邦的猜忌。

項羽大怒曰:「旦日(明日)(犒勞)士卒,為擊破沛公軍!」
譯文:
項羽聽後大怒說:「明日用酒食好好犒勞士卒們,準備擊敗沛公的軍隊!」
項羽易怒情緒化(第二次)→項羽輕易聽信敵方人員提供的情報,且瞬間衝動暴怒,決定發兵,顯示其有勇無謀。

當是時,項羽兵四十萬,在新豐鴻門;沛公兵十萬,在霸上。
譯文:
在這時候,項羽擁兵四十萬,駐紮在新豐鴻門;沛公擁兵十萬,駐紮在霸上。

楚漢雙方實力懸殊→項羽和劉邦兵力差距甚大,客觀情勢對劉邦不利。

范增說項羽曰:「沛公居山東(函谷關以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寵幸),此其志不在小
譯文:
范增勸項羽說:「沛公在山東地區時,貪於財貨,喜好美女。
如今入關以後,沒有索取任何財物,沒有親近任何婦女,這說明他的志向不小。
范增提醒項羽別小看劉邦→劉邦有別於以往的作風,可見其並不滿足於雄據一方而已,企圖心不容小覷。
范增與曹無傷所言有出入,可見范增未被曹無傷矇騙

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彩)此天子氣也,急擊勿失!
譯文:
我派人觀察他那邊的雲氣,都像是龍虎的形象,五彩斑斕,這是天子的雲氣啊,要立即進攻,不要錯失了良機!」

范增自稱「吾」不稱「臣」,倚老賣老
范增接續搧風點火
→因劉邦野心不小,又具天子氣象,故范增以望氣之說,增強項羽除去競爭對象的決心。(編按:「望氣」也稱「候氣」,為古代一種根據雲氣的顏色、形狀變化,來對應人事的占卜之術。《史記.天官書.張守節正義》寫到,凡是命中註定要成為皇帝的人,他的周圍就會有五彩絢麗的雲氣出現,即文中所言「天子氣」。
范增眼界高於項羽→前文項羽僅是因劉邦「王關中」而大怒,此處范增卻為劉邦「取天下」的態勢擔憂,顯示主帥與謀臣所關注的面向有別。


張良.png
上圖:張良(劇照)(圖片引自網路)
項伯.png
上圖:項伯(劇照)(圖片引自網路)


(二)敘項伯夜訪張良,劉邦藉機拉攏項伯,請他代為轉達對項羽的忠心,以化解雙方交戰的危機。→本段說明項伯、張良的關係,並藉項伯「說客」的身分呈現事件的轉機,引導出後來劉邦面對項羽的說詞。張良的計策顯現其謀略過人,而劉邦也從一開始的驚慌失措,轉為鎮定機警,凸顯其善於應變的人格特質及靈活的政治手腕。

楚左尹項伯(項纏,字伯,項羽堂叔,與先前死去之項梁非同一人)者,項羽季父(叔父,一般指最小的叔父)也,素(平素、向來)(友好)留侯張良。
譯文:
楚左尹項伯,是項羽的叔父,平素和留侯張良友好。

張良是時從沛公,項伯乃夜馳之(至)沛公軍,私見張良,具(詳細)告以事,欲呼張良與俱去(一起離開),曰:「毋從俱死也!」
譯文:
張良這時追隨沛公,項伯於是當夜急馳到沛公的軍營,私下見到張良,把事情詳細告訴張良,想叫張良與他一同離去,說:「不要跟著劉邦一起送死!」

項伯知恩圖報,重情重義

張良曰:「臣為韓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逃)去不義(道義),不可不語(告訴)。」
譯文:
張良說:「我替韓王護送沛公入關。沛公現在有急難,臨難逃走,不合道義,不能不告訴他。」

張良冷靜沉著,臨危不亂,患難見真情,對劉邦有情有義→張良表明自己和劉邦的關係,婉拒項伯的建議。

良乃入,具(詳細)告沛公。
譯文:
張良於是進入帳中,把事情詳細告訴沛公。


沛公大驚曰:「為之奈何對此事該怎麼辦)?」
譯文:
沛公大為吃驚,說:「完了!這件事該怎麼辦?」

→本文劉邦曾三度說出「為之奈何」,顯現其處境的窘迫。除此處外,另外二次出現在對張良承認士卒不足以抵擋項羽,及與樊噲逃離宴會時。劉邦不恥下問的人格特質,使他常能及時得到謀臣的指點,做出正確決定。

張良曰:「誰為(替、向)大王為(音ㄨㄟˊ,謀劃)此計者?」
譯文:
張良問:「是誰替大王出這計謀的?」

曰:「鯫生(鯫,音ㄗㄡ,小魚,指淺薄無知者)說我曰:『距(拒,據守)關,毋內(音ㄋㄚˋ,納)諸侯,秦地可盡王(音ㄨㄤˋ,統治)也。』故聽之。」
譯文:
沛公說:「是一個見識淺陋的人勸我說:『守住函谷關,不讓諸侯入關,秦國的土地就可以完全歸我所有。』所以聽信了他。」

→函谷關是進出秦國的重要關卡。這句話是說,只要守住函谷關,整個秦國的舊地就都是我劉邦的領土了。

良曰:「(估量)大王士卒足以當(擋)項王乎?」
譯文:
譯文:
張良說:「大王估量您的士卒,能夠抵擋項王的軍隊嗎?」

張良以提問讓劉邦反思,代替責備

沛公默然,曰:「(當然)不如也,且(將)為之奈何?」
沛公沉默不語,說:「本來就不如,將怎麼辦?」
劉邦坦然認錯→劉邦能承認自己的不足,虛心求教。

張良曰:「請(請允許)往謂項伯,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也。」
譯文:
張良說:「請讓我前去告訴項伯,就說『沛公不敢背叛項王』。」


沛公曰:「君安(怎麼)與項伯有故(舊交情)?」
譯文:
沛公說:「你與楚營的項伯怎會有交情?」
劉邦機警敏感,心細如髮→劉邦覺察力強,馬上聯想到為什麼自己身邊的謀士與敵營的人物互通關係。

張良曰:「秦時與臣游(遊,交往),項伯殺人,臣活(救活)之。今事有急,故幸(幸虧)來告良。」
譯文:
張良說:「在秦朝時項伯與我有交往,項伯殺了人,是我救他。如今有急事,多虧他前來告知我。」

→藉由對話表明張良與項伯的關係淵源。(編按:《史記.留侯世家》:「項伯常(嘗,曾經)殺人,從良匿。」)

沛公曰:「孰(哪一個)與君少(小)(大)?」
譯文:
沛公說:「項伯和你相比,年齡誰小誰大?」

良曰:「長於臣。」
譯文:
張良說:「他比我年長。」

沛公曰:「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以兄禮事之)。」
譯文:
沛公說:「替我把項伯叫進來,我要用對待兄長的禮節侍奉他。」

劉邦身段柔軟,能屈能伸

張良出,要(音ㄧㄠ,邀請)項伯。項伯即入見沛公,沛公奉(獻)(音,杯)酒為壽(祝福)約為婚姻(相約結為親家)
譯文:
張良出來,邀約項伯,項伯立即入見沛公,沛公獻上一杯酒,祝福項伯長壽,又與他約做兒女親家。

劉邦拉攏項伯,拉近關係→劉邦反應之快,身段之軟,政治手腕之靈活,能在毫無交情的狀況下立刻懂得建立關係,拉攏項伯,為己方的戰略布局埋下伏筆。

曰:「吾入關,秋毫(細微)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將軍(項王)
譯文:
(沛公)說:「我入關以後,對秦室的財富絲毫不敢動,調查戶口,登記在簿冊上,封了府庫,只為了等待項羽將軍到來。

劉邦以「不敢」、「待」等字詞,極力表現順服恭敬的形象→表示不敢背叛項王。呼應上文「財物無所取」。

所以(為何)遣將守關者,備(別處)之出入與非常(突發的意外變故)也。
譯文:
之所以派遣將士守關,是為了防備別處盜賊的入侵和突如其來的變故啊!

強調「他盜」,表明防備對象不包括項羽→巧妙把防項羽之心,轉化為守關是為了防盜,是為項羽入關做好治安管控的準備。

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希望)(項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忘恩負義)也。」
譯文:
日夜盼望項羽將軍到來,哪敢有反叛之心?希望您對項羽將軍說明我不敢忘恩負義。」
劉邦口齒伶俐,反應快速→劉邦見形勢不利,只好向項羽放低姿態,表達效忠輸誠之心,可見其識時務。
劉邦偽裝卑躬屈膝,善於隱忍,降低對方防衛心理

項伯許諾(答應),謂沛公曰:「旦日(明日)不可不蚤(早)自來謝(謝罪、請罪)項王。」
譯文:
項伯答應了,對沛公說:「明日一定要早一點來親自向項王謝罪。」
項伯無識人之明,看不出劉邦善於演戲,假意奉承→項伯為通敵的內奸,提前洩漏項羽的行動,讓劉邦爭取應變時間。

沛公曰:「諾!」於是項伯復(又)夜去。
譯文:
沛公說:「是!」於是項伯又連夜離去。

→呼應上文「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

至軍中,具以沛公言報項王
譯文:
(項伯)回到軍中,把沛公所說的話報告項王。

項羽粗心單純,對項伯通敵毫無察覺,未做懲處→項羽不知劉邦已許諾與項伯結為親家,二人已私底下眉來眼去。

(於是)言曰:「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
譯文:
接著就說:「如果不是沛公先攻破關中,您又怎能隨後進入呢?

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趁機)善遇(對待)之。」項王許諾。
譯文:
如今別人有大功卻要攻擊他,這是不合道義的,不如趁此機會善待他。」項王答應了。

「義」是項羽內心的最高準則→項伯以道義之論勸服項羽,切中項羽重義氣的性情。項羽若執意攻擊同有破秦之功的劉邦,將是大不義之舉,徒傷一世英名。且項羽又極為自負,認為劉邦不足為敵,故無發兵的必要。


鴻門宴.png
上圖:鴻門宴(想像示意圖)(圖片引自網路)
鴻門宴.png
上圖:鴻門宴(想像示意圖)(圖片引自網路)


(三)寫劉邦前往謝罪,項羽設宴款待他。范增見機不可失,召項莊舞劍,欲斬殺劉邦,項伯、張良、樊噲則極力攔擋。→本段鴻門宴正式登場。以對話及宴會座次,說明項羽、劉邦二人姿態高低。並透過項羽陣營的行動,凸顯項羽的優柔寡斷及范增的權謀;又敘寫劉邦陣營的危機處理,藉由描繪樊噲的言行態度,展現他一心護主的形象。

沛公旦日(明日)(音ㄗㄨㄥˋ,帶領、使......跟隨)百餘騎來見項王,至鴻門,謝(謝罪、請罪)曰:
譯文:
沛公第二天一大早帶著百餘名隨從前來見項王,到了鴻門,對項王賠罪說:

臣與將軍戮力(合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然不自意(料到)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於此。
譯文:
「我和將軍一同努力攻打秦軍,將軍在黃河以北作戰,我在黃河以南作戰,但是沒想到我能先入關攻破秦軍,才能在這裡和將軍相見。
劉邦鴻門謝罪,卑躬屈膝,自稱「臣」示弱,言項羽必尊稱「將軍」
「不自意」表明劉邦自己成功只是偶然→劉邦和項羽一見面,馬上擺低姿態,委婉說明情勢,以「不自意」表示僥倖,以「得復見」強調再相見之幸,希望項羽不要怪罪他,實為能屈能伸的大丈夫。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郤(音ㄒㄧˋ,嫌隙)。」
譯文:
現在有小人進讒言,使得將軍和我之間有了嫌隙誤會。」

劉邦有意「套話」誰是小人

項王曰:「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譯文:
項王說:「這是沛公您的左司馬曹無傷說的;不然,我怎會產生如此的懷疑?」
項羽透露密告者,性情直率,缺乏心機→項羽一反先前的暴怒,並馬上說出他的情報來源,可見其粗心無防備,也顯露他對自己欲殺有功之人的慚愧及婦人之仁。
此處未記劉邦反應,其實是寫他得知部下背叛,喜怒不形於色,心機深沉→不寫之寫。

項王即日因(於是)留沛公,與飲。
譯文:
項王當日即留沛公一同飲酒。

→鴻門宴正式開始。

項王、項伯東嚮(向,朝向)亞父(亞音ㄧㄚˋ,次於,亞父意指次於父親,項羽對范增的尊稱)南嚮(向)──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嚮(向),張良西嚮(向)侍。
譯文:
項王、項伯面東而坐,亞父面南而坐──亞父,就是范增。沛公面北而坐,張良面西而侍。

項羽坐大位而自傲不讓,決定了天下的領導權已歸屬於他
范增坐在來客沛公之位,有意給劉邦下馬威
劉邦自甘降級,委婉表達示弱稱臣

→座位反映主客尊卑之別:項羽、項伯最尊,范增次之,劉邦再次之,張良最末。其中范增席位尊於劉邦,可見楚營自認地位較高,顯示其自負及楚強漢弱的局勢,亦是有意羞辱劉邦。


鴻門宴.png
(圖片引自網路)


范增數(音ㄕㄨㄛˋ,屢次)(以眼神示意,動詞)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譯文:
范增屢次對項王以眼神示意,三次舉起他佩帶的玉玦,

范增暗示項羽速下決心→范增不斷用信物及動作,示意項羽趁機殺劉邦。

項王默然不應
譯文:
項王沉默不回應。

項羽優柔寡斷,猶豫不決→項羽卻在緊要關頭優柔寡斷,顯示其婦人之仁。此處也可看出項羽不善用人的缺失,與敵營暗通款曲的項伯為劉邦說情,項羽很快就接受;忠誠善謀的范增勸項羽痛下殺手,項羽卻遲疑不從。

范增起,出召項莊(項羽堂弟),謂曰:「君王為人不忍(不夠狠心)
譯文:
焦急的范增只好起身,出帳來召喚項莊,對他說:「君王為人心軟不忍下手(編按:《史記.淮陰侯列傳》中記載項羽待人寬厚慈愛,當部屬生病時,他於心不忍地,流淚將食物分給他們吃;但當部屬建功時,他卻又捨不得將功勞分封給他們,因此有「婦人之仁」的評價。由此可見。項羽對待下屬雖寬厚仁愛,但也有不以大局為重的缺點)

范增性急煩躁,欲殺劉邦而後快
項羽是婦人之仁
→此句表面上說項羽為人心軟厚道;實際上暗指他政治鬥爭經驗不足,未能趁機除掉心腹大患。

(你)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趁機)擊沛公於坐,殺之。不(否)者,若屬(你們)皆且(將)為所虜!」
譯文:
你上前敬酒祝福長壽,祝福長壽完畢,請求為他們表演劍舞,你就趁機在座席上擊刺沛公,殺死他。不然的話,你們將來都會被他俘虜了!」
→范增警告項莊:若不殺劉邦,有朝一日劉邦統一天下,大家都將成為他的俘虜。

莊則入為壽(敬酒),壽畢,曰:「君王與沛公飲,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
譯文:
項莊於是就進入敬酒祝福長壽,祝福長壽完畢,說:「君王與沛公飲酒,軍中沒有什麼可以取樂,請以劍舞助興。」

項王曰:「諾!」
譯文:
項王說:「好!」


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掩護)沛公,莊不得擊
譯文:
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也拔劍起舞,常常以身體遮護沛公,使項莊不能擊殺沛公。

項羽陣營內部意見不一致→楚營內部不夠團結,被劉邦見縫插針。也顯示劉邦有先見之明,先成功籠絡分化項伯,以利赴宴時有個內應。
項莊不能先發制人,已錯失最佳時機,刺殺時也不能臨機應變


鴻門宴.png
上圖:鴻門宴(想像示意圖)(圖片引自網路)
項莊.jpg
上圖:項莊(劇照)(圖片引自網路)


(四)

於是(此時)張良至軍門,見樊噲(劉邦妻子呂雉妹夫,屠狗為業)。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
譯文:
這時張良來到軍營門口,見到了樊噲。樊噲說:「現在事態如何?」
樊噲性急熱心→樊噲不等張良告急就迫不及待地詢問,可見他的個性之急及關切之情。

良曰:「甚急!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譯文:
張良說:「非常緊急!現在項莊拔劍起舞,他的用意是要取沛公的命。」

噲曰:「此迫矣!臣請入,與之同命(共生死)!」
譯文:
樊噲說:「情勢緊迫了啊!請讓我進入,與沛公同生死!」

樊噲重情重義,忠心護主

噲即帶劍擁(持)盾入軍門,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納),樊噲側(側轉)其盾以撞,衛士仆地,噲遂入,披帷(揭開帷幕),西嚮(向)立,瞋目(怒目)視項王,頭髮上指,目眥(音ㄗˋ,眼眶)盡裂
譯文:
樊噲隨即帶劍擁盾進入軍營門口,持戟交叉守在軍營門口的衛兵想阻止不讓他進入,樊噲側過手中盾牌來撞擊他們,衛兵們倒在地上,樊噲於是進入,掀開帳幕面西而立,張目怒視項王,頭髮向上直立,眼眶都睜得快裂開了。

樊噲英勇無懼→樊噲帶劍擁盾入軍門,生動寫出他勇猛急躁的形象。除了硬闖入帳,他膽敢對當時威名遠播的項羽怒目而視,既顯現他的憤怒威猛,也足見他對劉邦的忠誠之心。

項王按劍而跽(長跪挺腰聳身)曰:「客何為(是)者?」
譯文:
項王按著寶劍直起上身,說:「來者是什麼人?」

項羽立刻警戒→寫出項羽警戒緊張的姿態。

張良曰:「沛公之參乘(警衛)樊噲者也。」
譯文:
張良說:「這是擔任沛公護衛的樊噲。」

張良語氣平淡冷靜,臨危不亂→對比項羽,張良顯得沉穩內斂。

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音,杯)。」
譯文:
項王說:「這是一位壯士!賜給他一杯酒。」

項羽賞識樊噲無畏勇敢,不但不責怪,反而欣賞獎勵項羽面對深具威脅性的樊噲,非但未立即叫人拿下,反而起了英雄惜英雄之心,可見項羽感情用事的一面。

則與斗卮酒
譯文:
屬下就給了他一大杯酒。

屬下故意刁難樊噲→項羽賜「卮酒」,侍者卻端來「斗酒」,手下的人故意要為難樊噲,測試他竟竟有何能耐。

噲拜謝,起,立而飲之。
譯文:
樊噲拜謝,起身,站起身,飲下這杯酒。

→「拜」、「起」、「立」、「飲」四個動詞,顯示樊噲對項羽有禮而無懼。

項王曰:「賜之彘肩(豬蹄膀)。」
譯文:
項王說:「賜給他一隻豬肘子。」

項羽賞識樊噲,英雄惜英雄→項羽更加欣賞樊噲。

則與一生彘肩
譯文:
屬下就給了他一隻沒有煮熟的豬肘子。

屬下故意刁難樊噲→項羽賜「彘肩」,侍者卻送上「生彘肩」,同樣是手下的人故意要為難樊噲,但如此卻正突出了樊噲的勇士形象。

樊噲覆(平放)其盾於地,加(置放)彘肩上,拔劍切而啗(音ㄉㄢˋ,啖,吃)之。
譯文:
樊噲把盾牌平放在地上,把豬肘子放在盾上,拔出劍,隨便幾下切開肉,立刻就吃了。

→「覆」、「加」、「拔」、「切」、「啗」五字,將樊噲粗獷悍勇的形象,寫得靈活生動。

項王曰:「壯士!能復飲乎?」
譯文:
項王說:「壯士!還能再飲酒嗎?」

→第三度表現項羽對樊噲的欣賞。

樊噲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何)足辭!
譯文:
樊噲說:「我死尚且不怕,一杯酒有何好推辭的?

→劉邦陣營皆視死如歸,願為大局犧牲。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殺人如不能舉(盡),刑人如恐不勝(盡),天下皆叛之。
譯文:
秦王有虎狼之心,殺人唯恐殺不完,處罰人唯恐不能用盡酷刑,天下的人都背叛他。
→樊噲搬出秦王暴虐的事蹟,說明暴政不得民心,其結局是「天下皆叛之」,國家覆亡,藉此刺激項羽消除對劉邦的殺機。

懷王與諸將約曰:『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
譯文:
先前楚懷王和諸將約定說:『先破秦國入咸陽的人可以稱王。』

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陽,毫毛(秋毫)不敢有所近,封閉宮室,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
譯文:
現在沛公先攻破秦國,進入咸陽,對秦室的財富絲毫不敢動,封閉宮室,退出軍隊,駐紮在霸上,等待大王來臨。
→消除項羽聽到曹無傷所言「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的怨懟

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
譯文:
至於為什麼派遣將士守關,是為了防備別處盜賊的入侵,以及預防突如其來的變故。
→樊噲之言與劉邦對項伯所說,如出一轍,展現漢營內部團結一致的凝聚力。

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小人讒言),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延續)耳!
譯文:
這樣勞苦功高,沒有得到封侯的獎賞,而您聽信小人的讒言,想誅殺有功的人,這樣做是走秦朝滅亡的老路啊!

暗示若殺劉邦是不仁不義。樊噲提醒項羽應以德服人,避免走上秦朝滅亡的回頭路。

(私下)(謂,認為)大王不取(不該採取這種作法)。」
譯文:
我私下認為大王不應該這樣做。」

樊噲智勇雙全,說話不卑不亢

項王未有以應,曰:「坐!」樊噲從(挨著)良坐。
譯文:
項王無言以對,說:「坐!」樊噲挨著張良坐下。

項羽自覺理虧→項羽不願背負不仁不義,殺害功臣的罪名。

坐須臾(不久)沛公起如(往)廁,因(趁機)招樊噲出
譯文:
坐了一會兒,沛公起身去廁所,順便把樊噲叫出來。

樊噲善於察言觀色,隨機應變→劉邦向樊噲使個眼色,樊噲隨同劉邦退出宴席。(編按:這次提前退席離開,從此以後項羽與劉邦二人雖仍有當面見面的場合,如項羽大封天下諸侯之時,但再也沒能遇到像鴻門宴那樣容易下手殺劉邦的機會)


項羽.png
上圖:項羽(劇照)(圖片引自網路)
樊噲.png
上圖:樊噲(劇照)(圖片引自網路)


(五)寫劉邦伺機脫身回營及後續發展,暗示日後楚敗於漢的結果。→透過劉邦脫身一事,呈現宴會上眾人物的態度及反應。段末以劉邦誅殺內奸作結,與宴前內奸告密一事遙相呼應。

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陳平後來叛楚降漢,成為劉邦手下重要謀士)召沛公。
譯文:
沛公出來後,項王派都尉陳平去叫沛公回到宴席上。(編按:陳平本為項羽陣營中人,之後脫離項羽改投靠劉邦,在楚漢戰爭中屢出奇策,如離間項羽、范增,又如以封地籠絡韓信等。漢朝建立後劉邦曾被匈奴困於平城,也因他的祕計始得脫險,成為劉邦陣營僅次於張良的第二號謀臣

沛公曰:「今者(如今,現在。者,無義)出,未辭(告辭)也,為之奈何怎麼辦)?」
譯文:
沛公說:「現在我出來了,沒有告辭,這將怎麼辦?」


樊噲曰:「大行(作為)不顧(不拘泥,不計較)細謹(小節),大禮不辭(不拘泥,不計較)小讓(小節)
譯文:
樊噲說:「做大事不須拘泥小節,行大禮不須計較小禮節。
樊噲果斷明快,認為事有輕重緩急,不應拘泥→劉邦在鴻門宴上驚出一身冷汗,方寸差點大亂,樊噲提醒劉邦全身而退為首要之務,展現樊噲的當機立斷。

如今為刀俎(刀和砧板),我為魚肉(任人宰割),何辭(告辭)為?」
譯文:
現在別人正像是菜刀和砧板,我們像是被宰割的魚和肉,還去告辭什麼?」

說明處境極其危險,樊噲提醒劉邦不能任人宰割

於是遂去,乃令張良留謝(謝罪、請罪)
譯文:
於是決定離去,因而命令張良留下來謝罪。

→張良慎謀冷靜,又與項伯通好,是留下來解釋善後的不二人選。

良問曰:「大王來何操(攜帶)?」
譯文:
張良問:「大王來時攜帶了什麼禮物?」

曰:「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酒器)一雙,欲與(送給)亞父。
譯文:
沛公說:「我帶了白璧一雙,想獻給項王;玉斗一雙,想送給亞父(范增)。
白壁代表「表白心意」(或「舉白旗投降」)
斗為酒杯,玉斗代表大人有大量


(恰逢)其怒,不敢獻,公(您)為我獻之。」
譯文:
恰逢他們發怒,不敢奉獻,你替我獻給他們。」
→側寫劉邦面對此情況的謹慎憂懼。

張良曰:「謹諾。」
譯文:
張良說:「謹遵命!」


當是時,項王軍在鴻門下,沛公軍在霸上,相去四十里。
譯文:
在這時候,項王的駐軍在鴻門一帶,沛公的駐軍在霸上,相距四十里。

沛公則(拋棄)騎,脫身獨騎,與樊噲、夏侯嬰、靳彊、紀信等四人持劍盾步走(徒步快跑),從酈山(驪山)下,道(經)芷陽閒行(間音ㄐㄧㄢˋ,抄小路走)
譯文:
沛公拋棄來時的車駕和騎兵,脫身溜掉,他一人騎馬,樊噲、夏侯嬰、靳彊、紀信等四人,手持劍與盾跟著大步快跑,從酈山而下,經由芷陽抄小路走。

置車騎為障眼法,製造人未離開的假象→行動為避人耳目,連車輛馬匹也不帶走,只帶貼身護衛隨身護駕,只求快速祕密逃出險地。

沛公謂張良曰:「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音ㄉㄨㄛˋ,估計)我至軍中,公乃入。
譯文:
沛公對張良說:「從這條道路回到軍營,不過二十里罷了。估計我到達軍營以後,你才進去。」

劉邦心思縝密,以防萬一→回神後的劉邦於匆忙出逃中,也不忘冷靜安排計畫。


漢高祖.jpeg
上圖:劉邦(劇照)(圖片引自網路)
鴻門宴.png
上圖:項羽與范增(劇照)(圖片引自網路)


(六)

沛公已去,閒(音ㄐㄧㄢˋ,抄小路走)至軍中。
譯文:
沛公已經離去,從小道回到軍營。

張良入謝(謝罪、請罪),曰:「沛公不勝桮杓(不勝酒力),不能辭(辭行),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玉斗一雙,再拜奉大將軍足下。」
譯文:
張良入帳謝罪,說:「沛公不勝酒力,不能親自告辭。委派臣下謹奉白璧一雙,再拜獻給大王足下;玉斗一雙,再拜奉給大將軍足下。」


項王曰:「沛公安(何)在?」
譯文:
項王說:「沛公現在在什麼地方?」

良曰:「聞大王有意督過(追究責備)之,脫身獨去,已至軍矣。」
譯文:
張良說:「聽說大王有意責備他的過錯,脫身獨自回去,已經回到漢軍軍營了。」
→張良措辭委婉圓融。

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
譯文:
項王聽後就接受了璧玉,放在坐位上。

項羽已原諒沛公→項羽接受禮物,代表他已原諒劉邦。
項羽短視近利,貪愛寶物,得了玉璧,卻失了天下

亞父受玉斗,置(丟)之地,拔劍撞而破之
譯文:
亞父接過玉斗,棄置地上,拔劍擊碎它,

范增急躁易怒→得知劉邦脫逃,項羽和范增的態度大不相同:項羽不以為意,范增則氣憤難平。

曰:「唉!豎子(小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我們)今為之虜矣!」
譯文:
說:「唉!小子!不能夠和他們共同圖謀大事!奪取項王天下的人,一定是沛公啊,我們這些人都將被他俘虜了!」
范增指桑罵槐,明罵項莊,暗指項羽→范增不滿項羽缺乏決斷,錯失殺劉邦的良機,藉罵項莊指桑罵槐。「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表現出范增對於情勢的洞見。(編按:項羽對范增這句「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置若罔聞,毫無反應,表代表項羽已不全然信任范增,兩人之間已生嫌隙)

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
譯文:
沛公回到軍中,立即誅殺了曹無傷。

劉邦果斷明快,賞罰分明→比起項羽的優柔寡斷,劉邦則是果決行事,處決內奸毫不手軟。


曹無傷.png
上圖:曹無傷(劇照)(圖片引自網路)
鴻門宴.png
(圖片引自網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