鯉魚.png
(圖片引自網路)
雙鯉魚.png
(圖片引自網路)


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
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漢樂府.飲馬長城窟行

配合課程:飲馬長城窟行


什麼是「雙鯉魚」及「封泥」?

在《樂府詩集.相和歌辭》中,有一首流傳廣遠的漢樂府詩〈飲馬長城窟行〉,裡面「客從遠方來,遺(音ㄨㄟˋ,送)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這裡雖然說「雙鯉魚」、「烹鯉魚」,但與水裡的鯉魚無關,更與烹煮食物無關。

這裡要說的「雙鯉魚」、「烹鯉魚」,涉及的是古代通信的方式。


雙鯉魚.JPG
上圖:雙鯉魚(圖片引自網路)
雙鯉魚.JPG
上圖:雙鯉魚(圖片引自網路)


(一)雙鯉魚

「雙鯉魚」一詞,歷來主要有二種解讀說法:一謂將寫有信文的絹帛結成雙鯉魚之形。二謂將刻成鯉魚形的兩塊木板作為藏信之函。而後者說法,較合乎當時實情。

古代通信,以兩片木板刻成鯉魚形狀,一作蓋,一作底,魚身上各鑿一孔三槽。寄信時,將書信夾於兩魚形木板之中,用繩子順槽痕綁牢,為了保密,並在孔上加封泥後寄出書信。

這種寄信方式,盛行於秦漢時期,等到紙張發明,漸漸就少有人使用了。

因此,
「雙鯉魚」被作為書信的代稱,簡稱為「雙鯉」或「鯉魚」,也稱為「鯉素」。音訊全無,則稱為「魚沉」。

前述〈飲馬長城窟行〉所謂:「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是最廣為人知的例子。

唐.孟浩然有詩〈送王大校書〉:「尺書能不吝,時望鯉魚傳。」

宋.劉才邵〈清夜曲〉也說:「門前溪水空粼粼,鯉素不傳嬌翠顰。」

在秦漢時期,也開始使用「雁」作為書信的代稱,後來再把「魚」與「雁」二者合稱。雙方互相通信,也稱為「魚雁往返」。音訊全無,則稱為「魚沉雁杳」(杳,音一ㄠˇ)或「魚沉雁渺」。

《漢書.卷五四.李廣蘇建傳.蘇建》:「漢求武等,匈奴詭言武(蘇武)死。後漢使復至匈奴,……教使者謂單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繫帛書,言武(蘇武)等在某澤中。」

其餘如:宋.晏幾道〈生查子.關山魂夢長〉:「關山魂夢長,魚雁音塵少。」都是以魚雁入詩的例證。

今日仍有少數信箋印上鯉魚圖案,或在郵票上印上兩條鯉魚的圖形,正呼應這個古老的典故。


封泥.jpg
上圖:封泥(圖片引自網路)
封泥.png
上圖:封泥(圖片引自網路)
封泥.png
上圖:封泥(圖片引自網路)

封泥.jpg
上圖:封泥(圖片引自網路)
封泥篆刻.png
上圖:封泥篆刻(圖片引自網路)


(二)封泥

前面已經介紹「雙鯉魚」,至於書信裝好在「雙鯉魚」後,要如何封好寄出,這就要介紹什麼是「封泥」。

「封泥」又叫「泥封」,是古人封緘文書、信件、貨物時蓋有印章的泥團,始於東周,盛於秦漢。封泥不僅具有非同尋常的考古價值,更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秦漢時的信件不是紙質的,而是竹簡,封泥就是盛放竹簡的木盒上,印有字樣,用於表明寄信人身份的泥質憑證,多用青泥。封泥的正面是印文,背面有繩跡,形狀不定,大多是不規則圓形,少數呈方形。它不是印章,而是最早用印的痕跡──保留了大量秦漢官印的鈐痕的珍貴實物。(編按:封泥,可謂今日印章的前身)

封泥的藝術價值首先在於它是圖章之源,其外部形狀和篆刻形式,到現在基本上還在沿用。由於當時封泥基本上是官府用於公文往來,所以刻得很規整,字的密度差不多,必須四平八穩,正正規規,為後世的印章樹立了典範。

其次,封泥的價值還在文字方面。封泥上的字體多用篆書。秦統一六國,文字上通用篆書,漢承秦制,官府的封泥上使用的也是篆書。在改用隸書的漢朝,篆書是普通百姓看不懂的,這樣做就顯示出了官府印章的神秘與威嚴


其三,封泥盛於秦漢,隋唐以後,紙張盛行,替代了簡牘,印色取代了泥,封泥喪失了它的社會功能而逐漸退出了歷史舞台。其歷史之悠久,使其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且封泥出土較晚,直至清末,才開始被篆刻家借鑒,當時只出土了500多枚。

封泥的邊緣很有意趣,是當時鈐印時無意形成,加上年代久遠,泥質乾燥變形而成,並非有意的藝術創作,卻形態各異、姿態萬千,更給人一種率真、稚拙的美感


細細品味封泥上的篆刻,秦風漢韻,顧盼呼應,偶有隻言片語相識,便令人浮想聯翩,會心一笑。與人們想像的不同,封泥出土的並不多,很多封泥出自邊遠的地域。

【文章出處】
《篆刻小站》
什麼是封泥,封泥印?兩千年的穿越,封泥藝術價值?
(編者註:文字略作修改)

網址:
http://www.86698355.com/4231.html
作者:不詳
 

郵票.png
上圖:雙鯉魚郵票(圖片引自網路)
信箋.jpg
上圖:雙鯉魚信箋(圖片引自網路)


【資料整理】
本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