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坐.jpg
(圖片引自網路)
坐姿.jpg
(圖片引自網路)


古人的各種坐姿

在中國,椅子的雛形大概是在五代北宋時期之後才出現,要普及化更要到北宋以後。在晚唐之前,古人們都是「席地而坐」。

中國古代傳統社會是十分講究禮節儀式,在待人接客時,坐姿同樣馬虎不得。


跪坐俑.png
上圖:坐俑(圖片引自網路)
跪坐.jpg
上圖:安坐(圖片引自網路)
彈琴.jpg
上圖:安坐(圖片引自網路)
跪坐.jpg
上圖:保留安坐傳統的日本(圖片引自網路)
跪坐.jpg
上圖:安坐(圖片引自網路)
長跪.png
(圖片引自網路)


一、最早期也最合禮儀的坐姿──「坐」(安坐)

「安坐」是古人最常見的端正的跪坐形式,也是最早出現在公共場合的坐姿,又簡稱「坐」。

其姿勢是:兩膝著地作為支點,小腿平貼於地板,兩腳背朝下,臀部貼於腳後跟。坐姿像跪,但又有所不同,主要差異在於跪時臀部不得貼著腳跟。古人「席地而坐」。

「坐」(安坐)這種坐姿和今日所謂的「坐」不同,反而比較像「跪」,日本、韓國今天仍保留這種文化傳統。

坐姿那麼的不舒服,但它為何是最先出現且最莊重的古人坐姿呢?

原來是在中國上古時代,無論男女都是穿裙,裙子裡不穿內褲。到了春秋戰國,雖然褲子終於得到普及,可是褲子沒有褲襠,連褲腰也沒,一左一右套在腿上的時候,關鍵部位還是空的。

古人跪坐,除了硬體條件還不夠完善,凳子椅子還沒有出現(椅子在五代以後才從外族傳入),以前,只能席地而坐,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只有跪著坐,外面再蓋上衣裳,自己的某些私密部位,才能很好的遮蓋住。

這種「安坐」的坐姿,可以起遮羞的作用。當習慣這種坐姿以後,感確實還能產生氣派穩重的感覺,於是這種「安坐」姿勢,就成為上層社會的基本禮儀而被傳承下來。

對應這種「安坐」姿勢,其相配套的坐具也有不同的發展階段:每個人根據不同的經濟狀況,所坐蓆子也有不同材質,最常見的是用草編成的草蓆。草蓆又分昂貴和便宜,用蒲葦編成的「蒲蓆」昂貴,用藺草編成的「藺蓆」便宜。

後來隨著生產力發展,開始有了更精緻的坐具,這主要集中在漢到唐這一段時期,當時盛行的是跪坐在睡床大小一樣有開口大型坐具,稱為「床榻」,簡稱「床」或「榻」,王羲之「坦腹東床」的「床」,就是一種床榻。


韓熙載夜宴圖.png
上圖:五代.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局部)(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圖片引自網路)
韓熙載夜宴圖.jpg
上圖:五代.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局部)(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圖片引自網路)
紫檀.jpg
上圖:床榻(圖片引自網路)


二、比「坐」更莊重的姿勢──「跪」

比「坐」更莊重的姿勢是「跪」。「坐」與「跪」都需要屈膝,但前者挺直上身,後者低頭彎下身體。

「跪」與「坐」兩者的主要區別是「跪危而坐安」,所謂「危」意思是「正」,如正襟危坐、危言、危行。


下跪.jpg
上圖:跪(圖片引自網路)
跪.jpg
上圖:跪(圖片引自網路)
跪.png
上圖:牛向出家人下跪(圖片引自網路)
跪乳.jpg
上圖:跪乳(圖片引自網路)


三、長跪(跽)


跪而挺腰聳身,叫做長跪,長有聳身、身體加長的意思。

古人坐姿之中,表示敬意更莊重者為「長跪」,「長跪」姿勢即今日的罰跪。

「跽」有時也表示警戒,稱為「跽」,如
〈鴻門宴〉中「項王按劍而跽」,是項羽見樊噲硬闖營帳下意識表現警戒的姿勢,


長跪.png
上圖:長跪(圖片引自網路)
長跪.jpg
上圖:長跪(圖片引自網路)
鴻門宴.jpg
上圖:跽(圖片引自網路)
兵馬俑.jpg
上圖:單跪姿兵馬俑(圖片引自網路)
單膝下跪.png
上圖:單膝下跪(圖片引自網路)


四、踞

在古代,如果在公開場合不跪坐,而是併攏伸長雙腿,彎膝而臀部著地,這個動作稱為「踞」(音ㄐㄩˋ)。

「踞」是一種失禮的行為,因為這種將自己私密處示人,有對他人有侮辱、挑釁的意思。


踞.jpg
上圖:踞坐俑(圖片引自網路)
踞.png
上圖:踞坐(圖片引自網路)


五、蹲踞

至於還有一種「蹲踞」,是保持放鬆、稍事休息的動作,出現在〈左忠毅公逸事〉裡的「令二人蹲踞,漏鼓移,則番代。」

「蹲踞」出現在褲子出現以後,如果還是穿裳(裙),仍不可以出現這種坐姿。


蹲坐.jpg
上圖:蹲踞(圖片引自網路)
孩子.jpg
上圖:許多亞洲人從小就習慣蹲姿,所以關節靈活度不錯(圖片引自網路)

亞洲蹲網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4S36KdodM

亞洲蹲.jpg
上圖:亞洲蹲(圖片引自網路)


六、箕踞

雙腿越向外張開形成八字(雙腿向左右叉得越大),就越失禮,對別人的侮辱程度就更大,這種像「畚箕」一樣的坐「踞」姿,稱為「箕踞」,在古代是最不雅的姿勢,類似今日「比中指」的涵義。如荊軻刺秦王中,最後荊軻知道刺秦無望,「軻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倨(踞)以罵。」就是荊軻故意侮辱、激怒秦王。

「箕踞」原本在公開場合是輕慢、失禮、侮辱對方的行為,但等到褲子已經發明之後,在私人獨處時,「箕踞」成為舒服自在的表現,如〈始得西山宴遊記〉裡的「攀援而登,箕踞而遨。」這種坐姿在今天也同樣是表現輕鬆自在、不受拘束的姿勢。

兩膝著地,臀部不貼著腳跟。

「踞」或「箕踞」有時也表示顛覆傳統、體制外反抗的意義,在小說《水滸傳》中,形容這些江湖好漢的坐姿時常用到「踞」或「箕踞」,正表明這些人不容於傳統,是體制外的反抗者。


箕踞.png
上圖:箕踞(圖片引自網路)
箕踞.png
(圖片引自網路)
蹲.jpg
(圖片引自網路)


七、盤坐

盤坐是佛教傳入後打坐的坐姿,分為雙盤(又稱:結跏趺坐、如來坐、大坐、蓮花坐)、單盤(又稱:半跏趺坐)、散盤(又稱:下盤、如意坐)。


盤坐.jpg
佛像.png
(圖片引自網路)


在古代不同坐姿代表不同禮儀意義

綜合上述,上古先秦時因為衣服條件的限制,從中衍生出一套繁複禮儀的坐姿。

從最莊重到最失禮的姿勢,依序是:長跪→跪→坐→踞→箕踞。


坐姿.png
(圖片引自網路)


【資料整理】
本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