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陽.jpg


題解

北宋元豐元年(1078年),蘇軾時任徐州知州,作〈日喻〉,即以日為喻,是蘇軾寫給吳彥律的一篇贈序,時年42歲。

〈日喻〉是一篇善於用形象比喻的議論文。本文用比喻導入正題,以一個盲人識日的生動事例來作比喻,說明求知要親自觀察,不要以耳代目,才能獲得完整知識。盲人識日因聽他人輾轉形容太陽,結論謬之千里,結果鬧出笑話,很形象地說明缺乏實踐經驗,沒有切身感受,只從別人轉述第二手材料,不可避免就會得出盲目的結論。作者勉勵人們求知不可像盲人猜日,而應像南方弄潮兒,日與水居,深入實地體會調查,獲得直接經驗,才能得到真知。成語「扣盤捫燭」典故即出於此,用來比喻認識不真切而產生曲解誤會,與「郢書燕說」、「穿鑿附會」意義相近。


做學問如果不通過自己親身實踐,只是靠打聽別人,隨便相信別人,所知就一定不會深入,不僅失於片面,而且還容易犯錯誤,如果只憑主觀瞎猜,危害性就更大。其次,外因必須通過內因起作用,探求真理、鑽研學問的內因,就是靠自己學習,不能只撿別人的現成果實,專靠外力終將無濟於事。最後,所謂學習不能只空談理論,而是得自己下真功夫、下苦功夫,真才實學要受過實際鍛鍊,腳踏實地,從學習和實踐中求得真知,終有一天學習者已不必去求真理,而真理會主動地來找這個學習者。
 

夕陽.jpg


日喻

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槃。」扣槃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為日也。日之與鐘、籥亦遠矣,而眇者不知其異,以其未嘗見而求之人也。


道之難見也甚於日,而人之未達也,無以異於眇。達者告之,雖有巧譬善導,亦無以過於槃與燭也。自槃而之鐘,自燭而之籥,轉而相之,豈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見而名之,或莫之見而意之,皆求道之過也。然則道卒不可求歟?蘇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謂致?孫武曰:「善戰者致人,不致於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為致也歟?

南方多沒人,日與水居也,七歲而能涉,十歲而能浮,十五而能浮沒矣。夫沒者,豈苟然哉,必將有得於水之道者。日與水居,則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識水,則雖壯,見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問於沒人而求其所以沒,以其言試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學而務求道,皆北方之學沒者也。

昔者以聲律取士,士雜學而不志於道。今者以經術取士,士求道而不務學。渤海吳君彥律,有志於學者也,方求舉於禮部,作〈日喻〉以告之。


【文章出處】
《東坡全集》
日喻
原作者:蘇軾


蘇軾.jpg
上圖:蘇軾(趙孟頫繪)


註釋翻譯

(一)


生而眇(音ㄇㄧㄠˇ,盲)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
譯文:
有一個天生失明的人,不知道太陽的形狀,就向明眼人詢問太陽形狀像什麼。


(有人)告之曰:「日之狀如銅槃同「盤」)。」扣(敲)槃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
譯文:
有人告訴他說:「太陽的形狀好像銅盤。」盲人敲打銅盤,聽了聽聲音。有一天,盲人聽到鐘響,以為發出聲音的鐘就是太陽。

(有人)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摸)燭而得其形。
譯文:
又有人告訴他說:「太陽的光芒好像蠟燭。」盲人摸了摸蠟燭,以為太陽的形狀就像蠟燭。


他日揣(摸)(音ㄩㄝˋ,通「龠」,短管形的吹奏樂器,形制似笛,有三孔或六孔之分),以為日也。
譯文:
又有一天,他摸到一支籥,又以為籥就是太陽了。


日之與鐘、籥亦遠矣,而眇者不知其異,以其未嘗見而求之人也。
譯文:
太陽和鐘、籥的差別太大了,可是盲人不知道這種差別,因為他沒有親眼看到太陽,而是向他人詢問才間接知道的。


(二)

道之難見也甚於日,而人之未達也,無以異於眇。
譯文:
「道」比太陽還難以讓人見到,而人們不能了解「道」,和盲人不知道太陽沒什麼差別。


達者告之,雖有巧譬(譬喻)善導(引導),亦無以過於槃與燭也。
譯文:
通曉的人告訴人們「道」是什麼,即使有巧妙的比喻和很好的啟發誘導,也無法比用銅盤、蠟燭來說明太陽的比喻更好。


自槃而之鐘,自燭而之籥,轉而相(形容,比喻)之,豈(難道)有既(止,盡)乎!
譯文:
從銅盤到鐘,從蠟燭到籥,輾轉形容下去,難道還有盡頭嗎?


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見而名(形容)之,或莫之見而意(猜測)之,皆求道之過(過失)也。
譯文:
所以世上那些談論「道」的人,或者就自己的片面見解來解釋它,或者沒有見過而只是猜想它,這兩者全都是求「道」的弊病。


然則道卒不可求歟?蘇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
譯文:
那麼「道」終究不可求得的嗎?我認為:「『道』可以自然得到,但不可以強求而得。」


何謂致?孫武曰:「善戰者致人(牽制敵人),不致於人(不受敵人牽制)。」子夏曰:「百工居肆(店鋪)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
譯文:
怎樣才算是「自然得到」呢?孫子說:「善於作戰的人,能順勢而為,牽制敵人,而不會受制於敵人。」子夏說:「各行各業的人,坐在街道的店鋪中,自然完成他們製造和出售產品的工作;讀書人只要努力學習,自然也可以得『道』。」


莫之求而自至,斯以為致也歟(嗎)
譯文:
不勉強去追求「道」,而「道」自然而然得到,這就是我所認為的「得道」啊!

(三)


南方多沒人(能潛水的人),日與水居也,七歲而能涉(徒步過河),十歲而能浮,十五而能浮沒矣。
譯文:
南方有許多善於潛水的人,這是因為天天與水為伴的緣故。他們七歲就能涉水過河,十歲就能浮在水面游泳,十五歲就能潛入水裡。


夫沒者,豈苟然哉,必將有得於水之道者。
譯文:
會潛水的人難道隨便學學,就會潛水的嗎?一定是對水性有所領悟才能做到。


日與水居,則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識水,則雖壯,見舟而畏之。
譯文:
天天與水打交道,那麼十五歲就可以熟悉水性。從小就不識水性的人,即使到了壯年,看到舟船也會感到害怕。


故北方之勇者,問於沒人(能潛水的人)而求其所以沒(潛水),以其言試之河,未有不溺者也。
譯文:
所以北方的勇士,向會潛水的人請教潛水的方法,照著潛水人的講解到河裡去嘗試,沒有一個不溺水的。


故凡不學而務求道,皆北方之學沒(潛水)者也。
譯文:
所以,凡是不經學習,而一心想求「道」,其實都像學潛水的北方人一樣。


(四)

昔者以聲律(文字的聲調與格律,指詩賦)取士,士雜學而不志於道。
譯文:
過去國家以詩賦取士,讀書人只重視聲律等雜學,而不重視對「道」的追求。


今者以經術(治理天下之術,指經書之學)取士,士求道而不務學。
譯文:
如今以經世之術來取士,讀書人卻又只知空談義理,而不注重實學。


渤海吳君彥律,有志於學者也,方求舉於禮部,作〈日喻〉以告之。
譯文:
渤海人吳彥律,是一個有志於學習的人,正要參加禮部考試,我寫下這篇〈日喻〉來勉勵他。


落日.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樵客 的頭像
    樵客

    如是我聞:樵客老師的國文教學網站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