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jpg


題解

陶淵明的作品中,有幾篇與他的兒子們有關,其中最知名的是〈責子詩〉以及收錄於正史陶淵明傳中的〈與子儼等疏〉,從這些家庭事務的紀錄中,後世可以看到陶淵明在「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文人氣節和「歸園田居」的出塵胸懷之外,比較不被注意到現實生活的另一面。


陶淵明共生五子:陶儼、陶俟、陶份、陶佚、陶佟,在身為父親的陶淵明眼中,五個兒子卻個個都未能達到他的期望,很傷他的心。陶淵明雖然是一個絕世大詩人,但他的五個兒子似乎不太成材。隱逸詩人陶淵明,固然可以忘懷名利得失,可是天下父母心,幾個兒子始終讓他擔憂掛懷。

本詩在形式上是一首五言古詩,用字非常淺顯自然,詩中陶淵明列舉五子的不成器,雖說沒有太多責怪之意,但心中多少有些無奈失望,在沒辦法的情況下,只能選擇「且進杯中物」。其實從全詩的最後一句,或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所謂言傳身教,教育最好的辦法就是以自己的行為做榜樣,陶淵明憤世嫉俗,享受怡然自得的做真正的自己,但卻想要兒子上進求學,符合社會期望,這本身就是一種矛盾。從他五個兒子的表現來看,完全有樣學樣,不求名利,但求心安,活得和他們父親一樣自在。

也有人將五子的不肖,歸咎為智力的發育不足,這有一定道理,特別是三子、四子「不識六與七」,明顯有些心智問題,除非是陶淵明不教,既然教了,這麼簡單的算術不可能這個年紀還學不會,陶淵明既然在責子,可見並不是他沒教,而是教也教不會,才會有他後面認命的想法。既然孩子智力普遍低下,這可能是他的嗜酒所造成,從現在醫學來看,酒精對嬰兒的傷害甚大,陶淵明歸隱後沉迷於酒,生下的孩子智商有些不足,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每個父母都望子成龍,但孩子畢竟還是有賢愚之分,只要孩子不走入歧途學壞,一枝草一點露,兒孫自有兒孫福,父母其實不需要把自己的理想期望,強加在孩子的身上,框限他們的未來。正如唐代詩人杜甫所說:「陶潛避世翁,未必能達道,有子賢與愚,何必掛懷抱?」或許是值得每個父母省思的問題。

延伸閱讀:

北窗高臥,羲皇上人----陶淵明:與子儼等疏(翻譯)

溪岸圖.png
上圖:溪岸圖(局部)(圖中人物非陶淵明)


責子詩

白髮被兩鬢,肌膚不復實。
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

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
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

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
通子垂九齡,但覓梨與栗。

天運苟如此,且進杯中物。


【作品出處】
責子詩
原作者:陶淵明


陶淵明.png
上圖:陶淵明


註釋翻譯

白髮被(披)兩鬢,肌膚不復(再)(緊實)
譯文:
我已年紀衰老,白髮披散於兩鬢,皮膚也早已失去彈性。


雖有五男兒,總不好(喜好)紙筆。
譯文:
雖然生下五個兒子,但個個都對讀書沒有興趣。


阿舒已二八(十六歲),懶惰故無匹(匹配。相比)
譯文:
老大阿舒(陶儼)已經十六歲了,懶惰成性沒人可以和他比。

阿宣(將)志學(志學之年,十五歲),而不愛文術。
譯文:
老二阿宣(陶俟)快十五歲了,卻不愛好文學藝術。


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
譯文:
老三阿雍(陶份)和老四阿端(陶佚)都十三歲了,卻連數字六和七都不認識。


通子(即將)九齡,但覓(尋找)梨與栗。
譯文:
老么阿通(陶佟)九歲了,但整天就只想著吃東西。


天運(命運)(若)如此,且(姑且)進杯中物(酒)
譯文:
上天給我的命運如果真的是如此的話,那不如就喝酒吧!

陶淵明.jpg
上圖:陶淵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