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詩詞中的「忘」
「忘」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大致上有三層意義:
第一層「忘」是與「記得」相對之遺忘,是記憶的遺失,也就是一般所謂的「忘記」、「不記得」。
第二層「忘」是「超越」,是原有價值、執著的放下,道家的「忘」多屬於此類。
第三層「忘」是「泯滅」,有時也以「不知」稱之,是自我、理智的消除,與天地、萬物融合為一,道家的「忘」多屬於此類。
其中,第一層是「被動」的忘,主體並無自覺,與哲學無關;第二、三層是「主動」的忘,是主體有意識的自覺,屬於哲學範疇。
以下依時代先後分別舉例:
◎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論語.述而)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莊子.大宗師)
◎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莊子.大宗師)
◎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莊子.外物)
◎壽夭俱忘。(莊子.天地)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戰國策.趙策)
◎忘懷得失,以此自終。(陶淵明.五柳先生傳)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陶淵明.桃花源記)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陶淵明.飲酒詩其五)
◎聖人(太上)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鍾,正在我輩。(世說新語.傷逝)
◎漸通玄妙理,深得坐忘心。(孟浩然.遊精思題觀主山房)
◎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李白.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
◎遇雨看松色,隨山到水源。溪花與禪意,相對亦忘言。(劉長卿.尋南溪常道士)
◎理會是非遣,性達形跡忘。(韋應物.郡齋雨中與諸文士燕集)
◎悠悠乎與顥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白居易.琵琶行)
◎誰解乘舟尋范蠡?五湖煙水獨忘機。(溫庭筠.利州南渡)
◎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歐陽脩.醉翁亭記)
(編按:這個「醉」是太守「放下」了太守的身分與百姓同歡)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蘇軾.前赤壁賦)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蘇軾.臨江仙)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蘇軾.江城子)
◎雖無刎頸交,卻有忘機友。(白樸.沉醉東風)
◎山中無甲子,寒盡不知年。(西遊記.第一回)
【資料整理說明】
本站。
- Mar 03 Tue 2020 07:56
▲忘路之遠近----古文詩詞中的「忘」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