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解
本文言「一個人有所不為,然後才能有所為。」是孟子談取捨之道,意近於常言所道「有所為,有所不為。」
「有所為,有所不為」語出范曄《後漢書》卷八十一「然則有所不為,亦將有所必為者矣。」
孟子這句話有三層意義。其一,人應學會選擇。要選擇好自己的目標,在目標的指引下而有所作為。其二,人應學會放棄。人不要貪心,想什麼都能做到,到最後什麼反而都做不好。其三,人要有所戒懼,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有堅守有原則。
「為」,是一種承擔;「不為」,也是一種承擔。
孟子這句話,很容易讓人想到老子《道德經》中的「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但孟子這種「不為」,並不等同於老子所說的「無為」。老子的「無為」,是順應自然,不可刻意人為;孟子的「不為」,是一種「有選擇的為」。
原文無標題,標題為編者所加。
有所不為,然後能有所為
孟子曰:「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
【文章出處】
《孟子》
〈離婁下〉
原作者:孟軻
註釋翻譯
孟子曰:「人有不為(有所不為,即不屑做非義之事)也,而後可以有為(有所為,有偉大作為,即能做合義之事)。」
譯文:
一個人有所不肯做的事(如清廉自持),然後才能有偉大的作為。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