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png


題解

本文選自《遜志齋集》,作者為明初古文三大家之一的方孝孺。喻,即比喻,此為文體名,題意為「以指病為喻」。全文先敘後議,藉鄭仲辨拇指發病、求醫、用藥的經過,說明謀國治天下者應當防微杜漸、防患於未然,才是國家長治久安之道;若輕忽漠視,則為變禍將至於不測。所言可與作者另一篇古文〈深慮論〉相發明。文末作者雖自言「不敢謀國」,然而謀國之意不言可喻。

延伸閱讀:

大位不以智取----方孝孺:深慮論(全文翻譯)

把脈.jpg
上圖:中醫寸口脈法


指喻

浦陽鄭君仲辨,其容闐然,其色渥然,其氣充然,未嘗有疾也。他日,左手之拇有疹焉,隆起而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為不足患。既三日,聚而如錢,憂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又三日,拇之大盈握,近拇之指,皆為之痛,若剟刺狀,肢體心膂無不病者。懼而謀諸醫。醫視之,驚曰:「此疾之奇者,雖病在指,其實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傷生。然始發之時,終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已成,非三月不能瘳。終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藥可治也;至於既成,甚將延乎肝膈,否亦將為一臂之憂。非有以禦其內,其勢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為也。」君從其言,口服湯劑,而傅以善藥。果至二月而後瘳,三月而神色始復。


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發於至微,而終為大患;始以為不足治,而終至於不可為當其易也,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顧;及既成也,積歲月,疲思慮,而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蓋眾人之所可知者,眾人之所能治也,其勢雖危,而未足深畏;惟萌於不必憂之地,而寓於不可見之初,眾人笑而忽之者,此則君子之所深畏也

昔之天下,有如君之盛壯無疾者乎?愛天下者,有如君之愛身者乎?而可以為天下患者,豈特瘡痏之於指乎?君未嘗敢忽之;特以不早謀於醫,而幾至於甚病。況乎視之以至疏之勢,重之以疲敝之餘,吏之戕摩剝削以速其疾者亦甚矣;幸其未發,以為無虞而不知畏,此真可謂智也與哉!

余賤,不敢謀國,而君慮周行果,非久於布衣者也。傳不云乎:「三折肱而成良醫。」君誠有位於時,則宜以拇病為戒!

【文章出處】
《古文觀止》
(轉引自:《遜志齋集》)
指喻
原作者:方孝孺


把脈.jpg


章句翻譯

(一)先敘鄭君指病,作為下文議論之張本


浦陽鄭君仲辨,其容闐然(強壯的樣子),其色渥然(光潤的樣子),其氣充然(充沛飽滿的樣子),未嘗有疾也。
譯文:
浙江浦陽鄭仲辨先生,他的體貌強壯,他的臉色紅潤,他的精神飽滿,不曾生過疾病。


他日,左手之拇(拇指)有疹焉,隆起而(如)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為不足患。
譯文:
有一天,左手拇指生了個疹子,隆起像顆粟力,他感到疑慮,就指給別人看。人們看了大笑,認為不值得憂慮。

(已經)三日,聚(通「驟」,急速)而如錢,憂之滋(更)(嚴重),又以示人。笑者如初。
譯文:
三天以後,這顆疹子很快地腫到像錢幣一樣大,他更加擔憂,又把拇指指給別人看,人們又像上次一樣地笑他。

又三日,拇之(助詞)大盈握(一手所能握持的大小),近拇之指(其他手指),皆(音ㄨㄟˋ,因為)(拇指)痛,若剟(刺)刺狀,肢體心膂(音ㄌㄩˇ,脊骨)無不病者。
譯文:
又過了三天,拇指腫到足可握滿一手,靠近拇指的其他指頭,都因此而疼痛,像被針刺一樣,四肢、軀體、心臟、脊骨沒有不疼痛的。

懼而謀諸(之於)醫。醫視之,驚曰:「此疾之奇者,雖病在指,其實一身病也,不速治,且(將)能傷生(生命)
譯文:
鄭君害怕而請求醫生診治。醫生看了,驚訝地說:「這是一種奇特的疾病,雖然發病在拇指上,其實全身都有病,不趕快治療,將會傷害生命。

然始發之時,終日(一天)可愈(痊癒)
譯文:
但剛發病的時候,一天就能治好了;

三日,越(超過)(十日)可愈(痊癒)
譯文:
病發三天,就要花費十幾天才可治好;

今疾已成,非三月不能(音ㄔㄡ,痊癒)
譯文:
到了如今病狀已經全部形成,非得經過三個月不能痊癒。

終日(一天)而愈(痊癒),艾(艾草)可治也;
譯文:
一天能痊癒的,可以用艾草來治療;

(超過)(十日)而愈(痊癒),藥可治也;
譯文:
十幾天能痊癒的,可以用藥物來治療;

至於既(已經)成,甚(嚴重)將延(蔓延)乎肝膈,否(否則)亦將為(成)一臂之憂。
譯文:
到了疾病已經形成,甚至將蔓延到肝臟與膈膜,否則也將有一臂殘廢的憂慮。

非有以(如果不)(防禦、遏止)其內,其勢不止;非有以(如果不)治其外,疾未易為(治療)也。」
譯文:
如果不從體內遏阻它,病勢的蔓延就不會停止;如果不從體外治療它,疾病就不容易治好。」

君從(聽從)其言,口服湯劑,而傅(敷,塗抹)以善藥。
譯文:
鄭君依照醫生的指示,每天服用湯藥,並用良藥來塗抹。


(果然)至二月而後瘳(痊癒),三月而神色始復(恢復)
譯文:
果然到兩個月後才痊癒,三個月後精神氣色才恢復。

(二)借指病以諷喻天下事,議論防微杜漸之重要


余因是(此事)思之:天下之事,常發於至微,而終為大患;始以為不足(不值得)治,而終至於不可為。
譯文:
我因此想到:天下的事情,常從極微小的地方發生,後來卻形成了大禍患;起初認為不值得處理,最後卻演變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當其易也,惜(吝惜)旦夕(短時間)之力,忽之而不顧;及既(已經)成也,積歲月(長時間),疲思慮,而僅(只)(克服)之,如此指者多矣。
譯文:
在它容易治理的時候,吝惜花費少許時間的精力,疏忽而不予理會;等到禍患已經形成之後,耗費很多的時間,絞盡所有的腦汁,卻只能勉強克服它,像這指病的情形太多了!

蓋眾人之所可知者,眾人之所能治也,其勢雖危,而未足深(過度)畏;
譯文:
大體說來,一般人所能瞭解的事,一般人就能治理它,雖然情況危急,卻不值得過分畏懼;

惟萌(發生)於不必憂之地,而寓(隱藏)於不可見之初,眾人笑而忽(忽略)之者,此則(是)君子之所深畏也。
譯文:
只有發生在不必憂慮的地方,而隱藏在看不到的徵兆中,被一般人輕笑疏忽的事情,這才是君子深深畏懼的。

(三)議論天下隱憂,起於在位者不知防患未然


昔之天下,有如君之盛壯無疾者乎?愛天下者,有如君之愛身者乎?
譯文:
從前天下的情勢,有像鄭君一樣強壯而沒有病痛的嗎?愛惜天下的人,有像鄭君一樣愛惜他的身體的嗎?

而可以為天下患者,豈(難道)(只)(音ㄨㄟˇ,皮膚病)之於指乎?
譯文:
然而,足以成為天下大禍患的事情,哪裡只像長在拇指頭上的小疹子呢?


君未嘗敢忽之;特(只)(因為)不早謀於醫,而幾(幾乎)至於甚(重)病。
譯文:
鄭君從來不敢忽略它;只因為不能及早請求醫生診治,而幾乎釀成了重病。


況乎(何況)視之以至疏(疏忽)之勢(態度)(音ㄔㄨㄥˊ,加上)之以疲敝(困乏)之餘(後),吏之戕(音ㄑㄧㄤˊ,殘害)(迫)剝削以(招致)其疾者亦甚(嚴重)矣;
譯文:
何況用最為疏忽的態度來面對天下問題,再加上民力困乏之後,官吏的迫害侵奪而加速問題的惡化,已經十分嚴重了!

幸其未發,以為無虞(憂)而不知畏,此真可謂智也與哉!
譯文:
僥倖還沒釀成禍患,就認為不必憂慮而不知道害怕,這真可說是明智嗎?

(四)期勉鄭君他日為官,應以指病為戒


余賤,不敢謀(謀劃)國,而君慮周(思慮周密)行果(行動果決),非久於布衣(平民)者也。
譯文:
我的身分微賤,不敢謀議國事,可是鄭君考慮周密行動果決,不是長久處於平民之中的人。

(左傳)不云乎:「(多次)折肱(折斷手臂)而成良醫。」
譯文:
《左傳》不是說過:「多次折斷手臂而能自己治療的人,就能成為良醫。」

君誠(若)有位(得到官位)於時,則宜以拇病為戒!
譯文:
鄭君如果能夠有朝一日在位執政,就該用拇指的病做為警惕。


把脈.jpg
上圖:中醫寸口脈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樵客 的頭像
    樵客

    如是我聞:樵客老師的國文教學網站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