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郁永河採硫處今址(大磺嘴)
題解
本文節選自裨海紀遊,作者郁永河,清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生卒年不詳。裨海,小海的意思。戰國時代鄒衍認為,天下有九州,每一州有「裨海環之」。因臺灣四面環海,故作者以「裨海」代指臺灣,為書命名。此書共分三卷,以日記體方式描寫他來臺採硫的經過,及在臺所見所聞。本文即書中的一段,記錄作者探勘北投硫穴的歷程。
郁永河個性喜歡遊歷,康熙三十年(西元一六九一)到福建擔任幕僚工作,足跡遍及閩中山水。三十五年,福州火藥庫遭遇火災,燒毀五十多萬斤火藥,地方要負賠償之責。當局聞知臺灣北部出產硫磺,可製造火藥,次年正月郁永河東渡臺灣,負責採硫事宜。郁永河乘船經澎湖先到臺南,再由陸路北上,歷盡艱辛才抵達北投,在惡劣環境中採硫,雖遭遇許多挫折,但仍然不退縮,終於在十月完成任務,返閩復命。
清聖祖康熙三十六年(西元一六九七)五月初,作者進駐北投,以布匹向當地原住民交換硫土,用來提煉硫磺。他想實際了解硫土產地的情況,於是前往探察。其所描寫的硫穴,就是現在陽明山國家公園所屬的硫磺谷地區(舊名大磺嘴)。
全文以紀實的筆法,詳細交代探察的路線與過程,讓讀者感覺好像與作者同行一般。尤其可貴的是能運用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摹寫技巧,以及貼切生動的譬喻,既能使描述的景物顯得格外鮮活,也能使人從而感受到作者不畏艱難,勇於探險的精神。
延伸閱讀:
三百年前台灣探險紀錄片----郁永河生平及西部大縱走(〈北投硫穴記〉課前閱讀)
上圖:硫磺
北投硫穴記
余問番人硫土所產,指茅廬後山麓間。明日拉顧君偕往,坐莽葛中,命二番兒操楫。緣溪入,溪盡為內北社,呼社人為導。
轉東行半里,入茅棘中,勁茅高丈餘,兩手排之,側體而入,炎日薄茅上,暑氣蒸鬱,覺悶甚。草下一徑,逶迤僅容蛇伏。顧君濟勝有具,與導人行,輒前;余與從者後,五步之內,已各不相見,慮或相失,各聽呼應聲為近遠。
約行二三里,渡兩小溪,皆履而涉。復入深林中,林木蓊翳,大小不可辨名;老藤纏結其上,若虬龍環繞;風過葉落,有大如掌者。又有巨木裂土而出,兩葉始櫱,已大十圍,導人謂楠也。楠之始生,已具全體,歲久則堅,終不加大,蓋與竹筍同理。樹上禽聲萬態,耳所創聞,目不得視其狀。涼風襲肌,幾忘炎暑。
復越峻坂五六,值大溪,溪廣四五丈,水潺潺巉石間,與石皆作藍靛色,導人謂此水源出硫穴下,是沸泉也。余以一指試之,猶熱甚,扶杖躡巉石渡。
更進二三里,林木忽斷,始見前山。又陟一小巔,覺履底漸熱,視草色萎黃無生意;望前山半麓,白氣縷縷,如山雲乍吐,搖曳青嶂間,導人指曰:「是硫穴也。」風至,硫氣甚惡。
更進半里,草木不生,地熱如炙;左右兩山多巨石,為硫氣所觸,剝蝕如粉。白氣五十餘道,皆從地底騰激而出,沸珠噴濺,出地尺許。余攬衣即穴旁視之,聞怒雷震蕩地底,而驚濤與沸鼎聲間之;地復岌岌欲動,令人心悸。蓋周廣百畝間,實一大沸鑊,余身乃行鑊蓋上,所賴以不陷者,熱氣鼓之耳。右旁巨石間,一穴獨大,思巨石無陷理,乃即石上俯瞰之,穴中毒焰撲人,目不能視,觸腦欲裂,急退百步乃止。左旁一溪,聲如倒峽,即沸泉所出源也。
還就深林小憩,循舊路返。衣染硫氣,累日不散。始悟向之倒峽崩崖,轟耳不輟者,是硫穴沸聲也。
延伸閱讀:
丹山草欲燃----郁永河:北投硫穴詩二首(全文翻譯)
【文章出處】
《裨海紀遊》
〈北投硫穴記〉
原作者:郁永河
想像示意圖
註釋翻譯
(一)
余問番人(過去漢人對異族的輕蔑稱呼,此指臺灣原住民平埔族中的凱達格蘭族)硫土所產,指茅廬後山麓間。
譯文:
我問原住民硫土的產地,原住民指著茅屋後方的山裡面。
明日拉顧君(顧敷公,為郁永河同行採硫的友人)偕往,坐莽葛(獨木舟。也譯作「艋舺」、「蟒甲」)中,命二番兒操(划)楫(音ㄐㄧˊ,槳)。緣(沿著)溪入,溪盡為內北社,呼社人為導(嚮導)。
譯文:
第二天我拉著友人顧敷公先生一同前往,坐上了獨木舟,請二位原住民少年划船。順著磺溪進去,溪的盡頭是內北投社,我們請部落裡的人當嚮導。
想像示意圖
(二)
轉東行半里,入茅棘中,勁(堅韌)茅高丈餘,兩手排(撥開)之,側體而入,炎日薄(迫近,此指曝曬)茅上,暑氣蒸鬱(潮濕悶熱),覺悶甚。
譯文:
轉向東走了半里路,進入刺人的茅草荊棘中,強韌的茅草高一丈多,必須用兩手撥開,側著身體進去,烈日曝晒茅草上,暑氣潮溼鬱熱,覺得非常悶。
草下一徑,逶迤(音ㄨㄟ ㄧˊ,彎曲)僅容蛇伏。
譯文:
茅草下有一條小路,彎彎曲曲僅容蛇行。
顧君濟勝有具(有登山涉水所需要的強健體力。濟,渡水。具,才能),與導人行,輒前;余與從者後,五步之內,已各不相見,慮或相失,各聽呼應聲為近遠。
譯文:
顧先生有登覽勝境的強健體力,和嚮導同行,常常超前;我和隨從跟在後面,五步的距離內,就已看不見對方,擔心彼此可能會走失,就各自聽呼應聲來判斷彼此距離的遠近。
想像示意圖
(三)
約行二三里,渡兩小溪,皆履(穿鞋)而涉(涉水)。
譯文:
大約走了二、三里路,渡過兩條小溪,都是穿著鞋子涉水。
復入深林中,林木蓊翳(音ㄨㄥˇ ㄧˋ,草木茂盛),大小不可辨名;老藤纏結其上,若虬(音ㄑㄧㄡˊ)龍環繞;風過葉落,有大如掌者。
譯文:
之後又進入幽深的樹林中,樹林非常茂盛,林木大大小小都不能分辨它們的名稱;老藤纏繞在樹上,好像虬龍盤繞;風吹過來,樹葉掉落,有的像手掌那麼大。
又有巨木裂土而出,兩葉始櫱(音ㄋㄧㄝˋ,發芽),已大十圍(十人合抱的長度),導人謂楠也。楠之始生,已具全體,歲久則堅,終不加大,蓋與竹筍同理。
譯文:
又有巨大的樹木從土中冒出來,才長出兩葉,它的樹幹已經大到十人才能合抱,嚮導說這是楠木。楠木剛長出來,已經具備樹的整體,經過的時間愈久,它的材質則變得愈加堅硬,但始終不會再加粗,大概和竹筍成長的道理一樣。
樹上禽聲萬態,耳所創聞(第一次聽到),目不得視其狀。
譯文:
樹上傳來各種鳥聲,都是第一次聽到的,眼睛卻無法看到牠們的形貌。
涼風襲肌,幾忘炎暑。
譯文:
涼風吹著肌膚,幾乎忘記了炎熱。
想像示意圖
(四)
復越峻坂(音ㄅㄢˇ,山坡)五六,值大溪,溪廣四五丈,水潺潺巉(音ㄔㄢˊ)石間,與石皆作藍靛(音ㄉㄧㄢˋ)色,導人謂此水源出硫穴下,是沸泉也。
譯文:
又越過五、六個陡峭的山坡,遇到一條大溪,溪流寬四、五丈,溪水潺潺流在高大的岩石間,和岩石都呈現藍色,嚮導說這裡的水發源於硫穴底下,是溫泉。
余以一指試之,猶熱甚,扶杖躡(音ㄋㄧㄝˋ)巉石渡。
譯文:
我用一根手指頭試探水溫,水還很熱,拄著手杖踩著高大的岩石渡過溪水。
想像示意圖
(五)
更進二三里,林木忽斷,始見前山。又陟(音ㄓˋ,登)一小巔,覺履底漸熱,視草色萎黃無生意。
譯文:
再前進了二、三里路,樹林突然中斷,才見到前山。再登上一小山頂,感覺鞋底逐漸熱起來,看到草色枯黃沒有生機。
望前山半麓,白氣縷縷,如山雲乍吐,搖曳(音ㄧˋ)青嶂間,導人指曰:「是硫穴也。」風至,硫氣甚惡(音ㄜˋ,臭)。
譯文:
遠望前山的半山腰,白氣一道道,像山雲剛吐出來,飄蕩在青山之間,嚮導指著說:「這就是硫穴。」風吹過來,硫磺氣味很臭。
想像示意圖
(六)
更進半里,草木不生,地熱如炙(音ㄓˋ,燒、烤);左右兩山多巨石,為硫氣所觸,剝蝕如粉。
譯文:
再前進了半里路,草木都不生長,地面熱得像火烤一樣;左右兩邊山壁有許多巨大的岩石,被硫氣侵襲,腐蝕剝落有如粉末。
◎環顧四周遠看。
白氣五十餘道,皆從地底騰激而出,沸珠噴濺,出地尺許(約略)。
譯文:
有白氣五十多道,都從地底下騰湧飛濺出來,沸騰的水珠噴射飛濺,離地面高約一尺多。
◎近看。
余攬衣即穴旁視之,聞怒雷震蕩地底,而驚濤與沸鼎聲間(音ㄐㄧㄢˋ,交錯)之;
譯文:
我提起衣袍下襬靠近洞穴旁觀看,聽到有如怒雷在地底下震蕩,像驚濤聲和鍋子沸騰的聲音相交錯;
◎即穴旁細看。
地復岌岌(音ㄐㄧˊ,危險的樣子)欲動,令人心悸。
譯文:
地面又很危險像要移動,令人心裡驚怕。
蓋周廣百畝間,實一大沸鑊(音ㄏㄨㄛˋ,大鍋),余身乃行鑊蓋上,所賴以不陷者,熱氣鼓之耳。
譯文:
大概周圍一百畝之間,實在像一個沸騰的大鍋子,我就像走在鍋蓋上,之所以能夠不陷下去,是熱氣撐起來的緣故。
◎俯瞰。
右旁巨石間,一穴獨大,思巨石無陷理,乃即石上俯瞰之,穴中毒焰撲人,目不能視,觸腦欲裂,急退百步乃止。
譯文:
右邊巨石之間,有一個洞穴特別大,我想巨石應該不會陷落,就到巨石上俯視這個洞穴,洞穴中毒氣撲來,眼睛睜不開,一薰到毒氣,頭腦都快要裂開,趕緊後退了一百步才停止。
◎俯瞰。
左旁一溪,聲如倒(音ㄉㄠˋ,傾瀉)峽,即沸泉所出源也。
譯文:
左邊有一條溪流,聲音像急流衝入峽谷,這是溫泉的源頭。
想像示意圖
(七)
還就深林小憩,循舊路返。衣染硫氣,累日不散。
譯文:
我們回到幽深的樹林稍作休息,順著原路回去。衣服薰染了硫磺氣味,接連幾天都不消失。
始悟向(從前)之倒峽崩崖,轟耳不輟者,是硫穴沸聲也。
譯文:
我才知道先前聽到像急流衝入峽谷、沖垮山崖,而不停轟擊耳朵的巨響,原來是硫穴沸騰的聲音(,而不是溪水的聲音)。
延伸閱讀:
丹山草欲燃----郁永河:北投硫穴詩二首(翻譯)
樵客:跟著郁永河去探險----郁永河:北投硫穴記(課文路線PPT)
想像示意圖
賞析
本篇是記遊散文,作者寫探察北投硫穴的一段經歷,讓人大開眼界,它值得稱述之處有下列幾點:
一、題材新穎。作者所描寫的景物,都是他前所未見的,如寫茂盛的林木,謂「大小不可辨名」;寫樹上的禽聲,說「耳所創聞」。有些則透過嚮導解說,表示景物的新奇,如大十圍的巨木,「導人謂楠也」;藍靛色的溪水,「導人謂此水源出硫穴下,是沸泉也」。尤其最後出現的「硫穴」,更是大自然的奇觀。作者選擇這些題材來描寫,已經完全掌握了讀者好奇喜新的心理。
二、結構謹嚴。作者以紀實的筆法,詳細交代探察路線,文章條理井然。從次段到六段,寫整個探察過程,每段開頭分別是:「轉東行半里」、「約行二三里」、「復越峻坂五六」、「更進二三里」、「更進半里」,句法整齊,每段代表一個特殊景點,而且四、五、六段和硫穴的關係尤其密切,如此層層推進,引人入勝。
三、技巧高明。作者在文中運用了許多「摹寫」,有視覺的,如「白氣五十餘道,皆從地底騰激而出,沸珠噴濺,出地尺許。」有聽覺的,如:「聞怒雷震蕩地底,而驚濤與沸鼎聲間之。」有嗅覺的,如:「風至,硫氣甚惡。」有觸覺的,如:「涼風襲肌,幾忘炎暑」等,實不勝枚舉。另外作者也善用譬喻,如「老藤纏結其上,若虬龍環繞」、「白氣縷縷,如山雲乍吐,搖曳青嶂間」,尤其把硫穴周遭,比喻為「一大沸鑊」,更是貼切生動。
總之,本文無論題材、結構、技巧都有獨到的地方,但更值得注意的,就是文中所隱含作者不畏艱難,勇於探險的精神。俗話常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們除了努力讀書之餘,也要有行萬里路的雄心壯志,從實際的生活體驗中學習,才能開展眼界,獲得真正的知識。
上圖:郁永河採硫處今址(大磺嘴)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