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歌劇《趙氏孤兒》劇照
《趙氏孤兒》,一個不合時宜的復仇故事
戲劇在舞台上直接表現暴力並不罕見,但是像中國國家大劇院歌劇《趙氏孤兒》這樣用恢宏和渲染的方式表現孤兒報仇的過程,還是使人震驚──舞台正中、在頭頂的強光下和巨大的音樂聲里,阿波羅一樣英俊的趙武對着屠岸賈刺出致命一劍,然後被眾人作為英雄在頌歌中高舉過頭。
「趙氏孤兒」這個最初見於《戰國策》和《史記》的故事,在元代紀君祥筆下成型為一個成熟的戲劇作品,之後被各種戲曲劇種改編過。在過去十年,它又分別被戲劇導演林兆華(2003)、田沁鑫(2003)和電影導演陳凱歌(2011)移植到了話劇舞台和電影銀幕上。這三位導演對孤兒復仇這條線索做了不同的改動。中國國家大劇院也改編了歌劇《趙氏孤兒》,去年首演;今年9月在北京開始了第二輪演出。
國家大劇院版《趙氏孤兒》的編劇鄒靜之、導演陳薪伊在創作時的主旨之一卻是要回歸紀君祥筆下的孤兒復仇的故事,並把復仇作為故事的終點。所以,在2012年的今天,我們就又看到了一個幾百年不變的孤兒手刃仇人、為家族復仇的故事。
「趙氏孤兒」敘說的是一個有關於忠誠和復仇的故事:戰國時期的晉國,奸臣屠岸賈構陷忠臣趙盾,致使趙家全家三百餘口被滿門抄斬。恰逢趙盾之孫趙武出生,為留下趙家根苗,趙家門客、醫生程嬰把嬰兒盜出。屠岸賈尋嬰不得,聲言若三日之內找不到趙武,則要把全國嬰兒殺盡。程嬰與友人公孫杵臼定計,拿程嬰自己剛出生的兒子頂替趙氏孤兒,並由自己去告發,說公孫杵臼藏孤,公孫杵臼和程嬰之子同時被殺。 程嬰背負罵名將孤兒養大,並設法讓屠岸賈成為孤兒的義父。孤兒長大後,程告之以實情,嬰兒殺屠岸賈復仇。
在中國的戲劇傳統中,《趙氏孤兒》是為數不多的悲劇中的一個,而且是一出優秀的悲劇,它甚至在西方啟蒙時代的中國熱中獲得伏爾泰的推介。這齣戲故事不但情節扣人心弦,而且集中反映了中國封建時代眾多倫理觀念,比如捨生取義、世仇必報、政治人物的忠奸之分,以及那個時代家族的重要性以及在家族體系裡人與人之間的權力和義務關係。這些恰恰是這齣戲為一代一代藝術家所喜愛、並被不斷改編的原因。
然而,這齣戲反映出的倫理觀念在當代有些仍有積極意義,有些則需要被修正甚至否定。
這齣戲所反映出的對個人價值和個人意志的漠視是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孤兒在這個故事中,完全不被看成獨立的存在,生命和自由意志都可以完全為所謂正義的理由和家族利益剝奪,程嬰為了救孤,把自己的兒子送上絕路。而眾多人等為了保護孤兒前赴後繼、慷慨赴死秉承着「一定要保留趙家根苗給親人報仇」這一信念,似乎報仇這一使命是寫進孤兒的DNA裡的,是他存在的主要意義。
林兆華、田沁鑫在他們的話劇作品中都不同程度地試圖修訂這種觀念,可惜的是都淺嘗則止。林兆華讓孤兒成為一個性格懦弱的孩子,被告知家族慘劇真相併被要去取復仇時,直呼:「這些跟我沒關係!」田沁鑫的孤兒在義士程嬰和梟雄屠岸賈共同撫養下長大,並對兩者都有很深的親情,在得知真相後,他把是否該復仇的問題變成了在程嬰的「為人之道」和屠岸賈的「做人之勇」之間的選擇,他最後迷失了。這兩位導演都沒讓孤兒成為一個強有力的獨立思考獨立選擇的個人。
電影導演陳凱歌在電影《趙氏孤兒》中有一個大膽的舉動。電影最後,程嬰帶着少年趙武跟屠岸賈攤牌,說要讓孤兒給趙家報仇,也給自己當年被屠岸賈搜孤時殺死的妻子孩子報仇。屠岸問了兩個問題:當年「你有什麼權利決定你兒子的生死?」現在「你有什麼權利讓趙家的孩子為你報仇?」問題提出來了,而且是以如此有趣的方式提出的,但是,也僅僅提出來而已。孤兒趙武還是跳出來,口口聲聲要給程嬰的孩子報仇,並在最後一個屠岸刺程、趙武刺屠岸的連環殺刺中完成了他的「復仇」使命。
到了歌劇《趙氏孤兒》,這個問題被迴避了,完全回到紀君祥時代最初的故事版本。孤兒得知真相後,在大雨中唱了悲憤交加的一曲,天晴之後立刻拔劍殺人,於是出現了本文開始提到的這一幕。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退步。
不過,不管是淺嘗輒止也好,全面倒退也好,這實際上都反應出自由意志主義(Libertarianism)從沒有真正在中國站直腰桿。在家庭關係裡,子女服從父母和家族意志和利益,或者起碼要向後者妥協的要求在今天的中國雖然比以前大大減弱,但仍然存在。如果超越家庭關係,我們可以看到,這種把人當成手段、用集體利益的口號綁架個人選擇權的觀念至今仍然大行其道。
面對趙氏孤兒這個故事,另一個同樣重要的問題需要我們思考——冤冤相報是否真是正義的。人類當然要追求公正,要懲惡揚善,但是這是否永遠要用血腥的暴力來實現?在一個善惡分明的世界,這個問題當然容易回答,可惜的是世界並非如此。林、田、陳三人都模糊了紀君祥本中分明的善惡界線,而將趙家和屠岸賈的矛盾放在宮廷鬥爭的背景下。但是到了歌劇版,一切又回到紀君祥那裡,而且暴力復仇被堂而皇之地呈現出來。
我在國家大劇院聽完這齣戲,我的一位好友說她的女兒的小學會在第二天帶小學生們去看這場「高雅藝術」的演出。想到孩子們今天竟然還將接受「冤冤相報」、「父仇子報」這些「寓教於樂」的教育,實在讓人沮喪。
比起思想性,歌劇《趙氏孤兒》的音樂更值得商榷。全劇唯一能讓人有印象的是程嬰妻子麥菽唱的搖籃曲,這首溫情傷感的曲子提醒我們,作曲雷蕾是作過《重整河山待後生》、《渴望》主題曲的歌曲旋律高手。然而,除此之外乏善可陳。歌劇的詠嘆調、合唱、重唱、都沒能表現出這樣一出悲壯的故事應該帶給人的震撼。導演陳薪伊在接受電視採訪時說,是她向雷蕾建議用這段搖籃曲作為可以貫穿全劇的旋律。實際上也確實如此,每當有人犧牲,這首溫情感傷的樂曲就會奏響,但它無法抵消這個故事的殺戮和戾氣。
【文章出處】
《紐約時報中文網》
〈《趙氏孤兒》:一個不合時宜的復仇故事〉
2012-09-20
網址:
https://cn.nytimes.com/culture/20120920/cc20lixiaolong/zh-hant/
文/李小龍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