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維紅樓夢評論.png

紅樓夢評論的得失

1 引言

在中國的文藝研究領域,王國維的《紅樓夢評論》無疑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王國維率先打破索隱派、考據派的文學評論方法,引入了西方文學評論理論,從哲學、美學的角度來研究《紅樓夢》,可以說是“轉移一時之風氣,而示來者以軌則。[3J”很多學者認為,比較文學之所以在當時興起,就是因為王國維的《紅樓夢評論》。李長之所著的《王國維文藝批評著作批判》對王國維的《紅樓夢評論》做出瞭如此評論:“他承了傳統的中國式的批評的方式,頗又接受了點西洋的思潮,有他獨到的見地,而作了文學革命的先驅。[4]”一語道破王國維得以引領中國文藝評論風氣之原因。葉嘉瑩也對《紅樓夢>評論》一書給予了極高評價:“從中國文學批評的歷史來看,則在靜安先生此文之前,在中國一向從沒有任何一個人曾使用這種理論和方法從事過任何一部文學著作的批評,所以靜安先生此文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實在乃是一部開山創始之作。

2 紅樓夢評論的得失

如此種種,近百年來,學術界對王國維在文藝批評領域所作出的貢獻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在這部著作中,王國維引入了西方美學理論,創立了一個較為完整的理論批評體系,並成為中國文學批評的主導性範式。然而,王國維《紅樓夢評論》也存在較多缺陷。學界對王國維《紅樓夢評論》的正面價值已經給出了其應有評價,但是其缺陷與不足尚待發掘。因此,下文主要探討《紅樓夢評論》忽略或者出現謬誤的方面。

首先,王國維認為《紅樓夢》乃悲劇中之悲劇,是徹頭徹尾的悲劇,且此種悲劇在中國是亙古未有,與中國人之精神完全相反。這一點是存在重大問題的。王國維指出樂天精神是中國民族的基本特點,無論是戲劇、小說大多都以大團圓而結束,是一種庸俗的喜劇風格。而唯獨《紅樓夢》是一個例外,《紅樓夢》是一部徹頭徹尾的悲劇。《紅樓夢》與中國人的固有精神完全相反。“吾國人之精神,世間的也,樂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戲曲小說,無往而不著此樂天之色彩,始於悲者終於歡,始於離者終於合,始於困者終於亨;非是而欲厭閱者之心難矣!此《紅樓夢》之所以大背於吾國人之精神,而其價值亦即存乎此。彼《南桃花扇》、 《紅樓复夢》等,正代表吾國人樂天之精神者也。《紅樓夢》一書,與一切喜劇相反,徹頭徹尾之悲劇也。

王國維的觀點得到了胡適、朱光潛和李澤厚等學者的支持,這些學者都強調中國缺少悲劇觀念。胡適所著的《文學進化觀念與戲劇改良》中對中國和西方的戲曲進行了比較研究,其結論是中國文學沒有“悲劇”觀念。其表達方式與王國維有較多相似之處:“無論是小說,是戲劇,總是一個美滿的團圓……有一兩個例外的文學家,要想打破這種團圓的迷信,如《石頭記》的林黛玉不與賈寶玉團圓,如《桃花扇》的侯朝宗不與李香君團圓;但是這種結束法是中國文人所不許的,於是有《後石頭記》《紅樓圓夢》等書……這種'團圓的迷信'乃是中國人思想薄弱的鐵證。”“決不能叫人有深沉的感動,決不能引人到徹底的覺悟,決不能能使人起根本上的思量反省……不滿意的結果方才可以使人傷心感嘆,使人覺悟家庭專制的罪惡,使人對人生問題和家族社會問題發生一種反省。

王國維對中國文學缺少悲劇觀念痛感可惜,而胡適則是極端痛恨文學的大團圓結局。胡適文學評論的角度不一樣,他注重的是文學的社會效用,而非其美學效果。相應的,胡適提出的改良策略並非是要徹底革新中國的美學觀念,而是想要進行社會改良。而王國維則是著眼於個體的生命體驗,將“出世”視為生命得以解脫悲劇的路徑。而在朱光潛看來,中國悲劇精神的缺乏主要是因為倫理道德消解了悲劇精神。在朱光潛看來,中國沒有哲學,起到哲學功效的其實是倫理學。“在遭遇不幸的時候,他們的確也把痛苦歸之於天命,但他們的宿命論不是導致悲觀,倒是產生樂觀……中國人既然有這樣的倫理信念,自然對人生悲劇性的一面就感受不深。同樣的,李澤厚也認為中國文化在本質上屬於一種樂感文化。

3 結語

中國文化是否真的就是如王國維《紅樓夢評論》所言,是一種缺乏悲劇意識的文化?很顯然並非如此。簡單翻閱中國歷代詩詞歌賦與小說,就會發現其實存在大量的悲劇。典型的如老莊哲學,馮夢龍編寫的小說,蒲松齡編寫的小說等等,都能發現中國文化其實不乏悲劇意識。由於文化的差異,以上的文學作品並不完全符合西方文學理論中的悲劇標準。怎樣看待中國傳統文學中的悲劇作品以及建立符合中國傳統標準的悲劇理論是一直都值得思考的問題。

王國維首次突破舊式思維引入外國文學評論方法,值得尊敬,但其中也出現了生搬硬套的弊病。在當代重建中國自主性學術話語體系之時,尤其需要對此種現象進行反思。對中國傳統學問極有成就的王國維,為什麼會得出明顯違背常識的結論,而認為中國是缺乏悲劇意識的呢?其主要原因在於王國維在撰寫《紅樓夢評論》之時,思想尚未成熟,丟失了文化自信,不自覺的將西方文學理論視為真理之化身。在《紅樓夢評論》一書當中,隨處可見叔本華的身影。從王國維的自述來看,其西學功底在此時尚未完備。出於對西方理論的信任,王國維選擇性的闡釋了中國文化,過分強調了中西文化之間的差異。這一點,和當今的初學者接觸西學時的樣態何其相似!因為當時中國正處於積貧積弱的狀態,向西方學習,改造自身,己經成為整個中華民族之共識。反思中國文化的缺陷,正是知識分子的使命。

【文章出處】
《中國論文網》
〈紅樓夢評論的得失〉
2015-08-19
網址:
http://www.fanwen.org/lunwen/art/dianyingdianshi/20150819/18339.html
文/不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樵客 的頭像
    樵客

    如是我聞:樵客老師的國文教學網站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