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扇.jpg


桃花扇

作者簡介

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又字季重,號東堂,又號肯堂,自稱雲亭山人。山東曲阜人,是孔子六十四世孫。三十七歲以前,隱居曲阜縣北石門山中,閉門讀書,養親不仕。康熙二十四年(1684),帝南巡,過曲阜祀孔廟,孔尚任在御前講經,被任為國子監博士。後三年,被派至淮安、揚州二府協助治水,結識冒辟疆、許漱雪、鄭孝威、曾石濤等明代遺老,又親身遊歷桃花扇本事的所在地,即南京、揚州一帶,啟發了他寫《桃花扇》的志趣。回京後,歷仕戶部主事,陞員外郎。康熙三十九年被罷官。孔尚任初作劇本,是和顏彩合撰《小忽雷》傳奇,由孔氏策畫選定曲牌和詞牌,並由顧天石負責填詞。作品雖然並不成功,但給予孔氏寶貴的創作戲曲經驗。康熙二十九年,孔氏開始寫《桃花扇》,三次易稿,康熙三十八年六月完成。他的著作很多,詩文有《岸塘集》、《湖海集》、《石門集》、《長留集》等。

作品背景

1. 歷史背景


《桃花扇》是孔尚任借南明末復社(明代以文會友的文社)才子侯方域與秦淮名妓李香君的愛情故事反映南明興亡的一齣傳奇。孔尚任在《桃花扇•小引》中說:

「《桃花扇》一劇,皆南朝新事,父老猶有存者。場上歌舞,局外指點,知三百年之基業,隳於何人?敗於何事?消於何年?歇於何地?不獨令觀者感慨涕零,亦可懲創人心,為末世之一救矣。」作者身處康熙盛世,清朝的統治已鞏固下來,但他希望人們能痛定思痛,從南明一代的興亡裏,取得歷史的教訓。


2. 故事命名

「桃花扇」一詞源出晏幾道《鷓鴣天》:「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晏幾道以「桃花扇」來形容歌兒舞妓,因此到晚明文人筆下,這詞已約定俗成,用作名妓的代稱。《桃花扇》中的扇上桃花為全劇「不奇而奇」的關鍵,孔氏以桃花入扇,沿襲了傳統知識份子對桃花的情思,而賦予更豐富的含意。

內容大要

明末時復社才子侯方域與方以智、冒襄、陳貞慧,極有名望,時人稱為四公子。而宦官魏忠賢餘黨阮大鋮被判徒刑出獄後,想結交侯氏以洗刷他攀附魏忠賢的罪名。他知道侯方域很欣賞名妓李香君,便暗中托楊龍友出錢打點,使方域和香君得以結合。香君事後知道阮氏的陰謀,嚴詞拒絕他的餽贈,並勸告方域不應與他來往。

清兵入關後,弘光帝在南京即位,馬仕英把持朝政,引阮大鋮以為己用。阮大鋮因香君的卻奩之事,惱羞成怒,想謀害侯方域等復社諸子,逼得方域倉皇出走。香君在方域出走後,不再當歌妓,守扇持志。南明建立後,楊龍友受新任權貴田仰之託,以三百花銀強娶香君,香君堅決不從,取出定情信物——題詩的宮扇,表明心跡。逼婚者企圖強拉香君入彩轎,香君持扇亂打,倒地撞頭,以致血濺詩扇。詩扇留下斑斑的血跡,令楊龍友為之動容,順手將扇上血痕點染為折枝桃花。

蘇崑生千辛萬苦,把桃花扇送到方域的手中。桃花扇上的血跡,令方域深受感動,重回媚香樓找香君。誰知「人蹤悄悄,芳草芊芊」,香君已被選入宮,徒留「紙破窗櫺,紗裂簾幔」。

其後清兵南下,香君逃到棲霞山的一間道觀修道。方域千里迢迢拿着桃花扇找香君,意外地在靈山大會中與她相會。二人驚喜莫名,竟忘了身在清淨道場,方域取扇,與香君互訴衷情。正當二人沈醉於愛情的幸福之中,不想卻被主壇法師下壇奪過扇子,將它撕裂,並當頭棒喝,責以家國大義。最後,香君徹悟,與方域割斷情絲,並雙雙入道。

《桃花扇》共四十齣。從第一齣《聽稗》至第六齣《眠香》主要寫侯方域與李香君的結合,同時展開了復社文人與阮大鋮衝突;第七齣《卻奩》至第十二齣《辭院》主要寫方域與香君由合而離;第十三齣《哭主》至第十六齣《設朝》是南明興亡的關鍵;第十七齣《拒媒》至第三十齣《歸山》既寫馬士英、阮大鋮等權奸對香君的逼害,表現香君對愛情的堅貞,又寫馬、阮等人大捕東林、復社黨人;從第三十一齣《草檄》至四十齣《入道》則寫方域與香君由離而合,同時寫史可法困守揚州,孤立無助,南明覆亡。

在試一齣《先聲》中的《滿庭芳》一曲,頗能道出全劇內容的梗概,可供參考:

公子侯生,秣陵僑寓,恰偕南國佳人;讒言暗害,鸞鳳一宵分。又值天翻地覆,據江淮藩鎮紛紜。立昏主,徵歌選舞,黨禍起奸臣。良緣難再續,樓頭激裂,獄底沉淪。卻賴蘇翁柳老,解救殷勤。半夜君逃相走,望煙波誰弔忠魂?桃花扇、齋壇揉碎,我與指迷津。


藝術特色

《桃花扇》的藝術特色約有以下幾方面:

1. 選材嚴謹認真

《桃花扇》是一齣歷史劇。《先聲》一齣中明白道出此劇「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實事實人,有憑有據。」因此孔氏在選材方面,特別嚴謹。他在《桃花扇凡例》中說:「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確考時地,全無假借。至於兒女鍾情,賓客解嘲,或稍有點染,亦非烏有子虛之比。」他又在每齣的下面,註有該齣故事發生的時間,並且在書後附有考據一篇,引錄的參考書約二十種,出於這二十種書的材料約有一百三十五條。可見他考證此劇的資料十分認真,有充分的準備。故事的來源都有事實根據,因此在戲劇演出時,收到更理想的效果。

2. 結構完整緊密

在結構上,作者首先抓住與「桃花扇」直接相關的侯、李離合之情,作為傳奇的中心線索,再聯繫這條中心線索,展開了南明一代的興亡場景,結構完整而有層次,其中針線細密,轉換靈活。例如孔氏在《桃花扇》場次的安排上,是頗費心思的。他在《媚座》總批中,自述「上本之末,皆寫草創爭鬥之狀,下本之首,皆寫偷安宴游之情。爭鬥則朝宗分其憂;宴游則香君罹其苦。一生一旦,為全本綱領,而南朝之治亂繫焉。」可見全劇的結構緊密,人物主次分明,敘事井然有序。

3. 情節曲折生動

《桃花扇》的情節發展緊湊,扣人心弦,使人喘不過氣來。每一齣的情節發展,都奇峰突起,往往使觀眾捉摸不到情節發展的方向,因此急不及待要看下去。孔氏對劇情的安排,也在《桃花扇•凡例》中說明:「排場有起伏轉折,俱獨闢境界,突如而來,倏然而去,令觀者不能預擬其局面。」在結局上,他脫去離合悲歡的途徑,擺脫大團圓結局,給人耳目一新的感受,所以在情節發展上,孔氏為戲劇創作開拓出新境界。

4. 人物鮮明活現

《桃花扇》一劇的人物雖多,但孔氏都寫得十分鮮活而有個性,例如正面人物史可法、左良玉、黃得功等忠臣,反面人物如馬士英、阮大鋮等權奸,甚至八面玲瓏的楊龍友,妓女李真麗和賣藝者柳敬亭、蘇昆生等。其中寫桃花扇得最成功的當然是李香君這一角色,孔氏把香君的形象賦予生命。她本是一個秦淮妓女,但卻能堅持民族大義,注重名節,並且忠於愛情,堅貞不屈。她在《卻奩》一齣中勸導侯方域,在《拒媒》、《守樓》中以自殺來表示志節,乃至在《罵筵》中痛斥馬士英、阮大鋮等的荒淫無度,都令她的性格鮮明突出。

5. 曲詞新警明亮

孔氏要求「詞必新警」、「詞意明亮」(見《桃花扇凡例》),他詩文的造詣極深,曲詞之文辭極妙,「其艷處似臨風桃蕊,其哀處似着雨梨花,固是一時傑構。」孔氏也注意到曲文風格與劇情的配合,寫兒女之情的,如《訪翠》、《眠香》等齣,曲文表現了秀艷溫柔的情韻;寫政治事件的,如《誓師》、《沉江》等齣,則充滿激昂慷慨的聲情。

6. 說白抑揚鏗鏘

元、明的劇作家,重視曲詞,對說白不太注意。明末王驥德、清初李漁,已開始注意到說白的重要性。到孔氏作《桃花扇》時,便特別注意說白在戲中的效用。他在《桃花扇•凡例》中特別提到說白要「抑揚鏗鏘、語句整練。」他認為撰寫說白是劇作家的任務,也是全劇的重心,不能任演員隨口亂謅,以免點金成鐵。

7. 體制創新求變

《桃花扇》分為上下兩本。上本開首試一齣《先聲》,是全本的提要,末閏一齣《閒話》,是上本的小結;下本開首加一齣《孤吟》,是下本的序幕,末則續一齣《餘韻》,是全本的總結。這種體制上的創格,可見孔氏求變的苦心。

教學建議

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本書時,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 探討劇中「表記」的作用

「表記」是傳統小說及戲曲中慣用的一種文學表現方式,所謂藉信物之贈送以傳情及約盟。「桃花扇」是本劇的重要表記。楊龍友在詩扇上,以濺血畫成一株桃花,交香君收藏,香君見了,嗟歎道:「桃花薄命,扇底飄零。」這把「桃花扇」串連起男女主角的離合悲歡。表記不但有助作者呈現個人的寫作意圖,更引發讀者豐富的聯想,促進閱讀效果。教師可引導學生討論:作為在劇中愛情表記的桃花扇,總共出現了多少次?每次出現時帶來甚麼戲劇效果?

2. 分析劇中人物的性格

《桃花扇》一劇的人物眾多,在作者的筆下,人物個性鮮明,語言亦各具特色。除了堅貞節烈的李香君之外,還有軟弱搖擺的侯方域、忠心耿耿的史可法、陰險諂媚的阮大鋮、八面玲瓏的楊龍友等。在《綱領》中,孔氏分戲中人物為左、右、奇、偶、總五部。教師可引導學生從各人的語言、行為和心理等,分析各人性格和身份的特點。

3. 認識曲文與說白的分工

戲曲中曲文與說白,各有職司。孔氏在《桃花扇凡例》中云:「凡胸中情不可說,眼前景不能見者,則借詞曲以詠之。」換而言之,一般事實的說明,情節的交代,作者通常會通過說白表現;至於描摹人物的環境(眼前景)與內心活動(胸中情)時,則會用詞曲鋪寫。教師可引導學生閱讀時特別留意曲文與說白的分工,從而對作者語言的運用,作較深入的欣賞和不同角度的評價。

4. 討論戲劇的結局

《桃花扇》擺脫大團圓的結局,寫李香君與侯方域割斷情絲,各自修行。教師可引導學生討論戲劇的結局是否合理,並可據個人的體會,嘗試以小說的形式改寫結局。


桃花扇.jpg


【文章出處】
《中學中國文學名著選讀簡介(中四至中六)》
〈桃花扇〉

網址:
https://cd.edb.gov.hk/chi/resource/clit_select/article/055.pdf
作者:不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