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說.jpg

師說

(一)全文領航綱領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用來)傳道、受(授)業、解惑也。
◎破題(開門見山)點出題目。
◎說明從師的必要性,「必」字指出韓愈非常自信此乃不可移易之真理。
◎定義出教師的三大職責、功能。「傳道、授業、解惑」也是總提全文的綱領。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那些成為疑惑的問題)終不解矣!
◎三者中對於「惑」的部分做說明,繼續強化從師學習之重要性。
問題:
1.請思考,文中所提教師的三項職責中,傳道、受業、解惑,韓愈以為何者最為主要?為什麼?
2.這三者之中,你自己認為何者最重要?

3.除傳道、受業、解惑外,現代教師還需要哪些特質? 


(二)誰可以為師?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能吸收駢文之長,且棄其所短。在散句中穿插排列整齊的偶句,可收工整對稱之美,又不礙其思想之自由表達。駢散相間,變化多端。

吾師(學習)道也,夫庸(何必)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總結上述二排偶句,對於三者中「道」的部分做說明。

是故無(無論)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此二句非常具有時代開創意義。「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為擇師標準。不以階級貴賤、年齡長幼為擇師的標準,掃除世俗拜師須依地位、年紀的狹隘觀念,極具時代開創意義。
問題:
1.請思考,今日的社會,是否仍會依據年紀大小、地位貴賤來作為選擇老師的標準?
2.韓愈提出這樣的觀點,需要怎樣的人格特質?
3.就韓愈而言,教師除了是一種「職業」外,它更應該是一種什麼?


(三)縱向對比

嗟乎!師道(從師問學的傳統)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本段說明師道淪喪現象。屬於反面立說,以對比方式表現(第一層)。
◎在直述句中穿插「感嘆句」,增加變化。
◎對於三者中「道」「惑」的部分做說明。


古之聖人,其出(超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不如)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
◎對於三者中「道」「惑」的部分做說明。
◎兩句近似排偶句,但不拘泥於整齊字數,駢散相間,變化多端。


是故聖益(更)聖,愚益愚。
◎總結上文二排偶句,歸納出最後的結論,意義近於「性相近、習相遠」。

聖人之所以(為何)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大概)皆出於此乎?
◎以「問句」讓讀者主動思考,取代強勢回答的肯定句,有跌宕變化之姿。
問題:
1.本段在於說明,人之所以有智愚之分,關鍵在於先天的遺傳?抑或後天的學習?
2.請問現今社會的教育問題,除了韓愈所提的「不肯學」之外,還有其他問題嗎?


(四)自身對比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恥於)(學習)焉,惑矣!
◎本段說明師道淪喪現象。屬於反面立說,以對比方式表現(第二層)。
◎在直述句中穿插「感嘆句」,增加變化。


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斷句,字句)者也,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對於三者中「道」「惑」的部分做說明。
◎此處將「師」分成:「傳道解惑之師」(人師)與「童子之師」(經師)非常有時代開創意義。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有的人)(學習)焉,或不(否,不學習)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對於三者中「惑」的部分做說明。
◎此處為本文最重要的錯綜句式。
◎此處將學問分為「傳道解惑之學」(大學)與「句讀之學」(小學),非常具有時代開創意義。
◎「未見其明」呼應前文不學之「愚」。
問題:
1.請翻譯「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
2.思考在學校中哪些學習是韓愈所謂的「小學」?哪些才是他所謂的「大學」?
3.請進一步思考,韓愈作師說,距今已超過千年,這篇文章揭櫫的理念,是否仍適用於今日社會,這確實是值得思考的問題,請說明你的看法?
4.今日的學校教育,無論制度、課程、教材、教法,都已和古人有明顯不同,加上升學主義掛帥,文憑至上、一切以金錢為考量的社會價值取向,更是處處挑戰傳統的師道。你認為,學習的意義在於什麼? 


(五)橫向對比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恥於)(互相)(學習);士大夫之族(類),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本段說明師道淪喪現象。屬於反面立說,以對比方式表現(第三層)。
◎承上文「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與「無長無少」而對比。


位卑則足(十分)(而不學習),官盛則近諛(也不學習)
◎承上文「無貴,無賤」而對比。
◎時人從年紀及階級為擇師標準,均顯示韓愈不隨波逐流,敢與世俗對立相抗。


嗚乎!師道(從師問學的傳統)之不復可知矣!
◎對於三者中「道」的部分做說明。
◎在直述句中穿插「感嘆句」,使理性與感情相結合,有一唱三歎之妙。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不屑並列,瞧不起),今其(君子)智乃(竟然)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以「問句」讓讀者主動思考,取代強勢回答的肯定句,有跌宕變化之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暗暗呼應前文不學之「愚」。
問題:
1.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上下兩種不同社會階層的人,對於學習卻有截然不同的態度,你覺得這背後可能是什麼社會因素造成的?這與韓愈所處的時代背景有何關聯?
2.請翻譯「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並思考韓愈講這句話,用意在說明當時何種社會現象?


(六)有道有業及可為師

聖人無常(固定)師:
◎呼應前文「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孔子師郯子(子爵)、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多)人行,則必有我師」。
◎立論後立刻舉例來強化穩固論點。更細膩補充例證內容,呼應「聖人無常師」。
      

是故弟子不必(未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承上文「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無長無少」。
◎「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極具時代開創意義。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對於三者中「道」「業」的部分做說明。
問題:
1.請翻譯「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2.在這裡妳是否發現到,韓愈出現言行矛盾之處?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為何?


(七)寫作動機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儒家六經)經傳,皆通習之。
◎補充說明寫作緣由,避免放於文首而模糊焦點,破壞原有的立論效果。

不拘(受限)於時,請學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贈)之。
◎「不拘於時」呼應前文「恥學於師」的社會風氣。
◎對於三者中「道」的部分做說明。
◎寫作本文目的是為了送給弟子李蟠。同時借題發揮,期望警悟世人。

師說一文中的觀點與唐代當時社會風氣的不同


師說.png
師說提出的學習觀念

(一)從師問學的必要性

古之學者必有師

(二)老師的作用及存在目的:

傳道、授業、解惑

(三)終身學習: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四)從師的原則(擇師的標準):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聖人無常師
三人行則必有我師


(五)學習之目的

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也,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

(六)師生關係的建立原則

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全文精神所在

【文章出處】
《昌黎先生集》
〈師說〉
文/韓愈
【資料整理】
本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