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墨紙硯.jpg


平仄黏拗救對──近體詩格律的基本術語

一、以下關於詩歌用字的四聲

聲調:

聲調指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現代漢語稱為一、二、三、四聲,古代漢語分為平、上、去、入聲,但二者並非等同的對應關係。

(一) 現代漢語的聲調:分為第一聲、第二聲、第三聲、第四聲等四種。

1. 國語第一聲:讀音都高而長,但不升不降。例如:生、天、乾、飛……等。

2. 國語第二聲:讀音都低而長,也不升不降。例如:文、求、紅、情……等。

3. 國語第三聲:讀音都上升而短。例如:可、武、海、以……等。

4. 國語第四聲:是古代的「去聲」,讀音都下降而短。例如:快、會、秀、看……等。

一、二、三、四聲舉例:風調雨順、三民主義。


(二) 古代漢語的聲調:分為平聲、上聲、去聲、入聲等四種。

1. 平聲:相當於現代漢語的「第一聲」(古代稱為:陰平聲)(記法:「陰」為一聲)及「第二聲」(古代稱為:陽平聲)(記法:「陽」為二聲),但有部份的第一聲在古代是入聲字,例如:屋、竹、福、菊等等。

2. 上聲(編按:上,音
ㄕㄤˇ:相當於現代漢語的「第三聲」,但有部份的第三聲在古代是入聲字,例如:髮、雪、曲。

3. 去聲:相當於現代漢語的「第四聲」,但有一部份的第四聲在古代是入聲字,例如:月。

4. 入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已經不存在,分別併入第一聲、第二聲、第三聲、第四聲之中。入聲字的讀音短促,現在的江蘇、安徽、浙江、福建、江西、廣東、廣西、山西、河南、陝西、甘肅等省的部份地區、四川南部等地的方言還保留入聲字,因此如果無法分辨那一個字是入聲字,可以用台語及客語發音,聲調短促的就是入聲字。四川、貴州、雲南、湖北等省的多數地區,湖南西部、廣西北部地區,把入聲字讀為第二聲(陽平)。


四聲.png


平仄:

字的四種聲調又可分為平聲、仄聲二種,第一聲(陰平)和第二聲(陽平),通稱「平聲」。第三聲(上聲)、第四聲(去聲)和舊讀入聲字,通稱「仄聲」。

平起式、仄起式:

近體詩第一句的第二字為平聲字,稱為「平起式」,平起式的詩整首各字有其平仄格律。

第一句的第二字為仄聲字,稱為「仄起式」,仄起式的詩整首各字有其平仄格律。


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

此為近體詩格律的通俗口訣,意指七言絕句或七言律詩詩句的第一、三、五字平仄可以不拘,但第二、四、六字必須依據平仄規定,不可變動。

若為五言絕句或五言律詩詩句的第一、三字平仄可以不拘,但第二、四字必須依據平仄規定,不可變動。

此一口訣雖然簡潔明快,但並不全面準確,對於某些句式便不適用。


孤平:

全句除韻腳平聲外,只剩下一字為平聲,其餘均為仄聲字,稱為孤平,為律詩大忌。

若必須使用仄聲字而絕無法改換平聲字時,則須採取「拗救」的辦法。


三平調:

或叫「連三平」,指近體詩末第三字用平聲,而使得末尾三個字連續出現三個平聲字,稱為「三平調」或「連三平」。

近體詩絕無此例,只有古風或古風式律詩才有。


黏、對:

「黏」與「對」合稱。

「對」指近體詩同一聯中出句與對句的第二字平仄必須相反。

「黏」廣義指一首詩的平仄皆合格律,狹義指近體詩的上一聯對句與下一聯出句的第二字平仄相同。


失黏:

近體詩每句平仄均受規定,誤用者稱為「失黏」。「失黏」廣義指近體詩平仄失誤,不合格律。狹義指近體詩的上一聯對句與下一聯出句的第二字平仄應相同而不相同。

失對:

指近體詩同一聯中出句與對句的第二字平仄必須相同,稱為「失對」,因為近體詩同一聯中出句與對句的第二字平仄必須相反。

拗體:

近體詩每每字每句平仄均受規定,平仄不依照常格而加以變換稱為「拗體」。通首全拗稱為「拗律」。

但有詩人中故意創作拗體,以矯圓熟之弊。


律句、拗句:

詩的句子平仄安排皆符合格律的句子叫做「律句」。

詩的句子平仄安排不符合格律的句子叫做「拗句」,也稱「落調」。


拗救:

在詩句中出現「拗句」時,在本句或對句的適當位置改變平仄以資補救,稱為「拗救」。

有拗有救,才不為病。如上句該用平字處用仄字,則下句該用仄字處改用平字,平拗仄救,仄拗平救,以調節音調,使其和諧。


二、以下關於詩歌的押韻

押韻:

在詩詞中特定位置的字要用同一韻目的字,使詩詞讀起來更具有聲音的美感,叫做押韻。

例如:王翰的〈涼州曲〉:「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這一首詩押「灰」韻,所以這首詩一、二、四句句尾必須押韻的位置的字「杯」、「催」、「回」,都必須用「灰」韻的字。


韻腳:

押韻的字都在句子的末尾,所以叫做「韻腳」。

韻部:

同韻的字歸成的類別,稱韻部,如《廣韻》分為二百零六部,《平水韻》分為一百零六部。

韻目:

韻書各韻部的標目,叫做韻目。韻書歸併同韻的字為一部,每一部以其中一個字或二個字為代表,這個代表的字叫做「韻目」。

例如:劉淵《平水韻》將詩韻分為一百零六韻,有東、冬、江、支………等等,東韻有東、銅、同、鐘、公、沖………等字,以「東」為首,「東」便是韻目。韻目表(《佩文詩韻》)如下:


(一)上平聲

東、冬、江、支、微、魚、虞、齊、佳、灰、真、文、元、寒、刪        

(二)下平聲

先、蕭、肴、豪、歌、麻、陽、庚、青、蒸、尤、侵、覃、鹽、咸

(三)上聲

董、腫、講、紙、尾、語、麌、薺、蟹、賄、軫、吻、阮、旱、潸、銑、篠、巧、皓、哿、馬、養、梗、迥、有、寢、感、琰、豏

(四)去聲

送、宋、絳、寘、未、御、遇、霽、泰、卦、隊、震、問、願、翰、諫、霰、嘯、效、號、箇、禡、漾、敬、徑、宥、沁、勘、豔、陷

(五)入聲

屋、沃、覺、質、物、月、曷、黠、屑、藥、陌、錫、職、緝、合、葉、洽

韻字:

每一個韻目內所含的字稱為韻字。

入韻:


作詩時在規定要押韻的地方用韻,叫做「入韻」。

借韻:

在五七言絕句與律詩的第一句借用旁韻,叫做「借韻」。


鄰韻.png


出韻:

在五七言近體詩或唐宋古體詩中,以鄰韻字互押,叫做「出韻」。近體詩除了首句可以借韻外,不允許出韻,必須一韻到底,否則稱為「詩病」或「落韻」。

鄰韻:

或稱旁韻。古代韻書按韻的遠近編次,其相鄰者謂之「鄰韻」。鄰韻關係按四聲分列如下:

寬韻、窄韻、險韻:

字數多而比較容易選用的韻目叫做「寬韻」,例如:支、真、先、陽、庚、尤、東、虞等韻目之下都有三、四百個字。

字數少而比較難選用的韻目叫做「窄韻」,例如:微、文、刪、青、蒸、覃、鹽、侵、冬等韻目之下字數較少。

字數少且字都較冷僻的韻目叫做「險韻」,例如:江、佳、肴、咸等。


三、以下關於詩歌的對仗(詞性)

對仗:

兩句詩的詞組結構與詞性相同,兩兩互相成對,稱為對仗。

絕句不用對仗,但時有作偶句者。

律詩中間兩聯必須對仗,但也有變例,如頸聯不對仗,或首聯尾聯對仗。


工對、寬對:

對仗須使用相同詞性兩兩相對,名詞對名詞、代詞對代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副詞對副詞、虛詞對虛詞。而同一詞性又分不同類別,如名詞分成天文、時令、地裡、器物、人事、衣飾、草木、鳥獸蟲魚....等等,非但詞性相對,詞類(詞的類別)也須相同,如天文類(月)對天文類(雲)....等等,稱為工對。

如僅有詞性相同,但詞類不同,則稱為寬對。


四、以下關於詩歌的句式

絕句、律詩:

絕句共四句,每句分五言與七言,分別簡稱五絕、七絕。

五絕七絕平仄格式各凡四式,各式首句一確定,其餘三句平仄亦隨之變動:

1.首句平起入韻式
2.首句平起不入韻式
3.首句仄起入韻式
2.首句仄起不入韻式

律詩共八句,每句分五言與七言。分別簡稱五律、七律。


五律七律平仄格式各凡四式,各式首句一確定,其餘七句平仄亦隨之變動:

1.首句平起入韻式
2.首句平起不入韻式
3.首句仄起入韻式
2.首句仄起不入韻式

綜合上述,近體詩絕句律詩平仄格式共十六式。


聯句:

前後二句一組稱為聯句,律詩共分四聯:

律詩共八句,一、二句稱為「首聯」或「起聯」。

律詩的第三、四句稱為「頷聯」。

律詩的第五、六句稱為「頸聯」或「腹聯」。

律詩的第七、八句稱為「尾聯」。


彤管.jpg


【資料出處】
1.《唐詩世界:唐詩入門小百科》

網址:
http://cls.lib.ntu.edu.tw/300/ALL/primary1/DET3.htm
2.《唐詩三百首下》(地球出版)
詩體、詩律名詞解釋
(編按:文字已重新經過改寫整理)
【資料整理】
本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樵客 的頭像
    樵客

    如是我聞:樵客老師的國文教學網站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