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學測國語文寫作能力測驗試題分析——楊牧「夭」詩及「季節的感恩」
107年國語文寫作能力測驗,第一次獨立測驗,引起大家的關注!相異處在理性與感性分開考,相同處在提出自己的看法。
第二題是感性抒情,其一要解讀楊牧詩作為何以「夭」為詩題,其二是要以「季節的感思」寫一篇文章。
第二大題的的難處是在於詩的歧義性!詩無達詁,要考生檢索詩作,擷取資訊,去理解作者詩題的深意,對考生在解釋深廣度而言,難度是頗高的,此外還要在120字內寫出哲學性深義,但如何以文學性語言寫出?更是難上加難,可謂雙重考驗。
第二大題的第二小題就會是比較常見的題型,考生可以選一個熟悉的季節,寫出他對這個季節的感思,各種感官全部打開,描寫所觀察到的體會到的感受到的,摹寫技巧就是關鍵,修辭應該是要活用在書寫上。
建議在評分規準上,是否衹要寫出一種說法,言之成理即可,在有限時間內要面面俱到,達成考生應屬鳳毛麟角,如此較有彈性且符合寫作測驗目的,在鑑別度上也較精確。
教學上,應帶領同學們廣泛閱讀,並就古今經典文選中,學習作者寫作手法,老師們最好也親身創作,並引導學生思考再寫作,較能與學生同情共感。
學習者方面,就是時時練習說寫出自己的看法,但是要有自己的看法之前,應該就是要大量的閱讀補充各方面的是知識,天地萬物都是知識,但是如何將這些吉光片羽的所見所聞,貼合到自己所學的經典,這是師生共同的功課。
國語文寫作元年已揭開序幕,方向是我們可以認同的,但自己在教學上與學生學習上,必須努力追上世界的快速變革。寫作上還是不宜截然二分,宜如同太極兩儀,理性中還是要有感性,感性中還是要有理性,大概是80/20原則,會比較符合常道。
另外,看今年化學考《周易參同契》、數學題目閱讀上頗有難度、歷史、地理、公民跨領域共有八題、國文桌遊題目中一堆xyz123,看起來很數學,所以跨領域應是必然的大方向,但是如同大考作文曾考過「寬與深」、「創造與發現」,我們還是要固元培本,強化文學的本質,跨領域才會有其時代意義。
以下為我向李明慈老師、黃郁博秘書、李仁展老師學習的紀錄,敬請指教。
107學測國語文寫作能力測驗試題分析(更正版)
你在傾聽小魚澼濺的聲音
張望春來日光閃爍在河面
微風吹過兩岸垂垂的新柳
野草莓翻越古岩上的舊苔
快樂的蜥蜴從蟄居的洞穴出來
看美麗新世界野煙靄靄──
在無知裡成型。你在傾聽
聽見自己微微哭泣的聲音
一片樹葉提早轉黃的聲音(楊牧〈夭〉)
請閱讀上列詩作,分項回答以下問題。
問題(一):
詩中有聲音的傾聽,有視覺的張望,也有快樂與哭泣。作者描寫春天的美麗新世界,但詩題為何命名為〈夭〉?請從詩句中的感官知覺與情感轉變加以說明。文長限 120 字以內(至多 6 行)。(占 7 分)
(一)、問題點是:(1)詩題何以命名為〈夭〉? (2)從詩句中的「感官知覺與情感轉變」加以說明
(二)詩句中的「感官知覺與情感轉變」加以說明
(三)【分析】:
解讀一:詩中捕捉春天降臨大地充滿愉快的畫面:從小魚澼濺的聲音、春光閃爍河面、微風吹過兩岸垂柳、草莓越過古岩上舊苔,到蜥蜴從蟄居的洞穴出來,勾勒出生意盎然、活潑歡愉的天地大美。順此,點出(人)看美麗新世界野煙靄靄,一種隱隱作響的感受在內心萌生。
「你在傾聽/聽見自己微微哭泣的聲音」,此哭泣可以是總收上述美好幸福的感動,驚訝,讚嘆之情。如此「一片樹葉提早轉黃的聲音」,則可解讀為那份留戀雀喜之情,與成熟之智慧。世界現象往往因為時間而改變,源於內心牽動,這份春天豐盈曼妙的景象,流露出自在自得的喜悅。
「天」字中的「大」是人張開雙手與雙立於天地之象形,大上之「一」則指天。作者以「夭」為題,非取其本義,而是狀人歪頭觀天,陶醉於春意之情景。
解讀二:「一片樹葉提早轉黃的聲音」也可解為在花開見到花謝,從生中見到死,在最絢爛的春光之中,因為珍念而了悟(或感傷)時間無常之想,如此則可化用莊子變與不變的理論;王羲之〈蘭亭集序〉中「死生大矣」 的概念,「情隨時遷」而表現傷情,或轉筆至順時應變,活在當下。如此,可推作者以「夭」為題,取其本義而是為死亡。
解讀三:冬天已盡,春天還會遠嗎?由此春天之美正因為冬天寂寥沉默之後的潛藏,因為死亡之後的復活,如此則作者以「夭」為題,是在死亡之中涵蘊生之想。
解讀四:由「在無知裡成型」,其中「無知」意味去智,意即不以有目的性的角度去觀看世界,不以知識性的認知去解讀自然,自能提升到另一種審美境界。
【說明】:
題目要求從詩句中的「感官知覺與情感轉變」加以說明。情緒隨觀想現象而變,因此考生必須透過詩中所捕捉的感官意象,理解所隱含的情緒。答題重點與難度正在於分析:「聽見自己微微的哭泣聲是什麼?」,解讀「一片樹葉提早轉黃的聲音」的意義。學生可以自己的領會,分別就生與死、再生討論。
問題(二):
普魯斯特(Proust, M.)在《追憶逝水年華》中說:「一小時不僅僅是一個小時,它是一只充滿香氣、聲響、念頭和氛圍的花缽」,說明時間的認知與感官知覺及感受有關。楊牧的〈夭〉透過感官描寫,傳達季節的感知,請以「季節的感思」為題,寫一篇文章,描寫你對季節的感知經驗,並抒發心中的感受與領會。(占 18 分)
問題(二)切入點是對「季節的感思」
【分析】:
引普魯斯特的敘述在強調時間並非物理時間,而是飄飛著繁複的感官意象與想法、情緒的空間。與楊牧的詩同在提示學生落筆之間,要描述季節特有的聲光氣味、置身其間的心情變化、流動的想像以及對時空環境的感悟詠懷。
高中國文課文中,此類文字,歷歷可見。無論是洋溢濃厚個人色彩的〈再別康橋〉、著重於大自然的〈玉山去來〉、或是穿插人事活動,透露情思的〈雪夜訪戴〉、〈赤壁賦〉、〈晚遊六橋待月記〉、〈滅燭憐光滿〉、〈夏之絕句〉,同學平日即可作為鋪墊情感或提點思想之轉化運用。
【說明】:
具備情意、想像等感性的表達能力是情意題寫作的測驗目標,此題高分關鍵在於能以感官書寫細節,鋪陳畫面做為基礎,重要的是由此所生發的情感與思考。過往大考曾出現文章解讀之素材,如99學測王家祥〈秋日的聲音〉、103學測錢穆〈品與味〉對於季節與遊觀的態度、思考,以及106年大考中心所舉辦國寫的預試,曾引王維〈辛夷塢〉、鹿橋《人子》,以「花開花謝」為題之寫作,在精神上與此題相連貫;也符合對感性寫作「發揮想像力、抒發情意的感受、具體寫出個人實際的生活經驗」之期待。
教與學的建議
一、閱讀的技能重於材料:與其無目標地龐雜補充,不如教導學生每種文體的閱讀方法、閱讀的脈絡,以有效達到學習結果。
二、建立邏輯思考能力:在補充國學常識、字音成語等基本語文知識之外,教學上宜更著重於訓練學生有結構性地理解分析文本,深化在國學常識背後的文化、思想概念,以及文字所蘊含的處世哲理。
三、建構內容幅度與表述層次:給魚不如教捕魚方法,面對新題型的寫作,無論老師或學生都惶惶不安,答題時充滿謬論,以及章法混亂之弊病。故建議老師先教導學生如何摘取材料重點?如何建立想法?經過問答、討論,釐清推理方向,支撐觀點的理由與例證。同時教導學生如何運用材料,表達自我看法,提出評論的能力。經過以上步驟,再練習寫作,以增加學生表述的信心與老師教學的效度。
四、了解題目所測驗的方向:每道題目都有其考核的目標,教學上如能引導學生明白測驗的焦點,鎖定答題的層次,便能降低學生誤差的機率,增加學習動機。
【文章出處】
《臉書》(張青松)
〈107學測國語文寫作能力測驗試題分析——楊牧「夭」詩及「季節的感恩」〉
(編按:內容節選,標題為編者擬加)
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1717297881623900&id=100000311150956
2018-01-28
文/張青松
【作者簡介】
張青松,台北市立中正高中國文教師,曾獲得台北市教師語文競賽作文類第一名。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