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巳.png
(圖片引自網路)


消失的浪漫節日──「上巳節」及其文學作品

農曆上每一年、月、日、時都有天干地支相配,上巳(音ㄙˋ)節,又稱三月三、三月節、三日節、女兒節、桃花節,是源於中國農曆三月初三的傳統節日。

「上巳」一詞最早出現在漢初的文獻,也見於漢字文化圈其他地區。該節日在漢代以前訂在三月上旬的第一個「巳日」,但上巳節春秋時期已流行,後來固定在農曆三月初三,有些地區三月初三仍有掃墓習俗,故又稱小清明、古清明。

與上巳節有關的文學典故,分點說明如下:


上巳與男女約會

三月三又稱女兒節,古時漢族少女會在此日舉行女子成年的笄禮。這個節日在漢代以前有個獨特的風俗,它是官府為男女青年舉辦的狂歡節,《周禮.地官.媒氏》:「中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司男女之無夫家者而會之。」其中的「奔」便是指男女於戶外各自約會,在河邊的男男女女除了臨水沐浴,野合有所不禁,此時於聚會期間的私情歡愛並不算違反常禮規範。亦因為上巳有男女相會談情的傳統,有人認為比沒有約會習俗的七夕,上巳節更適合稱為「中國情人節」。

宋代以後理學盛行,禮教森嚴,上巳風俗在漢人文化中逐漸禁止,幾乎難得一見,但在中國西南部分偏遠地區依舊流傳。


上巳與祓禊消災

上巳節也是古代舉行祓禊祭祀的重要節日。祓即祓除疾病,清潔身心。禊為修整、淨身,又有驅除災厄之意。透過春浴讓災厄與疾病隨水同去。《論語.先進》:「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就是寫當時情形。

上巳與流觴飲宴

魏晉以後,由於當時社會中崇尚自然、縱情山水,上巳節祓除意義逐漸減弱,而迎春賞遊之意越濃。西晉《夏仲御別傳》描述上巳節的節期已定在陰曆三月三日。至此,上巳節逐漸演化為皇室貴族、士大夫、文人雅士等臨水宴飲的節日,描寫上巳節最著名的是王羲之文學、書法作品〈蘭亭集序〉:「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並由此派生出上巳節的另外一項重要習俗──曲水流觴,即禊飲,〈蘭亭集序〉也被稱為〈禊帖〉。

延伸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p3e4bRb60U(神龍本蘭亭集序.周杰倫配樂)
https://www.youtube.com/shorts/L-5Q1FAJqgU(流觴曲水)

上巳與春遊踏青

春遊踏青也是上巳節的習俗,杜甫〈麗人行〉:「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是青年男女自由戀愛的好時機。

上巳與紅樓兒女

三月初三上巳節對《紅樓夢》中賈府「四春」中的探春非常重要。《紅樓夢》七十回記載:

說起詩社,大家議定:明日乃三月初二,就起社,便改「海棠社」為「桃花社」,黛玉為社主。明日(編者註:即三月初二)飯後,齊集瀟湘館。因又大家擬題。黛玉便說:「大家就要桃花詩一百韻。」寶釵道:「使不得,從來桃花詩最多,縱作了必落套,比不得你這一首古風。須得再擬。」正說著,人回:「舅太太來了,請姑娘們出去請安。」因此大家都往前頭來見王子騰的夫人,陪著說話。飯畢,又陪著入園中來遊玩一遍,至晚飯後掌燈方去。
次日(編者註:即三月初三)乃探春的壽日,元春早打發了兩個小太監,送了幾件玩器。合家皆有壽禮,自不必說。飯後,探春換了禮服,各處行禮去。黛玉笑向眾人道:「我這一社開的又不巧了,偏忘了這兩日是他的生日。雖不擺酒唱戲,少不得都要陪他在老太太、太太跟前玩笑一日,如何能得閑空兒?」因此改至初五日。

作者設定探春的生日在三月三日,但也有紅學家認為是在三月二日。上巳、寒食、清明都有放風箏的習俗,風箏是探春的隱喻,上巳節、風箏、清明節,幾乎成為探春一生的縮影,判詞圖畫就是「兩個人放風箏,一片大海,一隻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狀。」元宵節探春作燈謎:「階下兒童仰面時,清明妝點最堪宜。遊絲一斷渾無力,莫向東風怨別離。」風箏即預示賈探春終將遠嫁異鄉。

延伸欣賞

賈探春:出身不好的姑娘,如何才能活得漂亮?【影音】

上巳與掃墓祭祖

在臺灣有部分民眾會選在三月初三掃墓,兼具踏青、除去不祥的意思。連橫《台灣通史》:「三月初三日,古曰上巳,漳州人謂之三日節,祀祖祭墓。而泉州人以清明祭墓,謂之嘗墓。


女子.png
(圖片引自網路)


【資料出處】
《維基百科》
上巳節
(編者註:資料經過改寫,並補充紅樓夢「探春」部分)
網址: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8A%E5%B7%B3%E8%8A%8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