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引自網路)
醬油在生活中隨處可見,是再尋常不過的物事,雖然是料理中的配角,但在烹調過程中卻是不可或缺的角色。本文〈味蕾上的時空旅行:用88年的時間,串起台灣的家庭之味〉原為金蘭醬油廣告文案,內容提及台菜發展歷史,也點出作為配角的醬油的價值。為了作為學生書寫飲食文學的參考,以及避免置入性商業行銷,原文經過編者刪減,僅擷取適合納入寫作的文字,咖啡色字體為經過調整後的文字。
味蕾上的時空旅行,串起台灣的家庭之味
每當人們談論到台菜的佐料,浮現在心頭的總有醬油。在醬油的陪伴下,台菜不僅是一種菜系,而是一段歷史,一份傳承。每當醬油滴入鍋中,那獨有的香氣便勾起了人們對家的思念,以及對過往美好時光的追憶。如今醬油已經超越了一個品牌的範疇,成為「台灣味」的代名詞,一個讓人想到台菜就會聯想到的深刻名字。
台灣味是一個很複雜的味道。矗立在太平洋中,台灣這個小島在數百年間,經歷過來自許多國家的文化洗禮,發展出強大的包容性與融合能力,讓外來的事物長成台灣特有的模樣,當然,料理也是。
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後,由於戰爭時期糧食缺乏,台灣的餐廳、酒樓這些飲宴的地方,開始重新關注「鄉土料理」。許多酒樓標榜著把「家中的菜色搬上宴席」,例如菜脯蛋、虱目魚、刈包、雞腳凍、炒酸菜蝦仁、燖醬冬瓜肉等,強調將台灣當地的原物料,變成宴席中的好料。而在國民黨政府來台後,帶著大量的外省菜來到台灣,一夕之間,北京菜、山東菜、江浙菜、川湘菜到粵菜,蜂擁而至。當時的酒樓受到中國各地料理的影響,開始吸納中國料理的精神,再透過選用台灣原料,加入更貼近台灣口味的烹調方式等手法,逐漸實現了料理台灣化,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台菜。
在這些料理中,醬油是不可或缺的調味料,無論是煎、煮、炒,甚至沾醬,都能見到醬油的身影。創立於1936年的金蘭食品前身──「大同商業株式會社」,就秉持著追求完美、講究品質、專注於釀造工藝的原則,透過當時開發的醬油及醬漬品,在這個可以說是菜品、料理的三國時代,成為每道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深植在每一個台灣人的記憶中。
1960年代酒家菜興起,宵夜小菜餐廳興盛;1980年代後,更多國家的料理,隨著全球化的腳步進入台灣。1960-2000年的這四十年間,台灣經歷了經濟上的蓬勃發展、全球化帶動文化流動等劇烈的變遷,飲食習慣當然也受到影響──台式的義大利麵、台式的泰國菜、台式的牛排等,這些料理都是披著原生國家的外衣,但內在擁抱著非常強烈的台灣色彩,成為大家共同記憶中的台灣料理。與此同時,健康飲食──吃得飽不如吃得巧的觀念,也在民生富裕,並且對體態審美、健康觀念開始發展的情況下,在家庭的餐桌以及餐廳料理中出現。
小吃搬上國宴,台灣菜走出台灣。2000年至今的台灣菜,將發展的方向從吸納各國料理並且融合成台灣的樣貌,轉為向外介紹屬於我們的「台灣滋味」。我們看到珍珠奶茶、牛肉麵、滷肉飯、小籠包、鳳梨酥,成為招待外賓用的餐點、國外市集中的招牌菜色,也是吸引外國旅客來台的賣點,用美食大步走向國際,也用美食讓國際進入台灣。
經典之所以為經典,是因為它帶有一種無法取代、深植人心的特色。就像馬龍白蘭度的西裝、麥可傑克森的舞步、《雨夜花》的旋律,還有金蘭醬油的味道。但經典的困難,更在於在眾人的期待中持續成長,突破現有框架,成為一個新經典。
醬油陪伴著許多家庭,成就台菜料理近百年來最經典的美味。它已經不僅是烹飪中不可或缺的調味品,更是連接過去與現在,串聯記憶與情感的橋樑。好的醬油的每一滴,都承載著對品質的堅持與對味道的探索,它是家的味道,是溫暖的回憶,也是共享美食時刻的情感交流。從料理的輔助角色到飲食文化的引領者,醬油的旅程,正是台灣味道發展的縮影。百年的風雨兼程,醬油不僅見證了台灣飲食文化的變遷,展望未來,它也將繼續用經典與創新,讓台灣的味道在世界舞台上綻放光芒。
(圖片引自網路)
【文章出處】
《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
〈味蕾上的時空旅行:用88年的時間,串起台灣的家庭之味〉
(編者註:原文內容經過節錄刪減,題目略作修改)
2024-02-07
網址: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98435
作者:不詳
編者:本站
- Feb 17 Sat 2024 17:07
▲味蕾上的時空旅行,串起台灣的家庭之味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