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png


爲何〈秦婦吟〉知名度遠低於〈長恨歌〉、〈琵琶行〉?

人爲散佚

〈秦婦吟〉是晚唐、前蜀詩人、詞人韋莊的早期作品。實際上韋莊寫〈秦婦吟〉的時候已經是四十七歲,年紀已近半百,爲什麼還說是他早期作品呢?

因爲韋莊這個人的人生起步比較晚,到了六十歲才中了進士,在晚唐朝廷謀得一官半職,當了六年左右的唐臣。光化三年,宦官發動宮廷政變,囚禁唐昭宗,假擬聖旨,立太子李裕爲帝。韋莊對唐王朝徹底絕望,毅然決然地離開了中央,投奔了蜀地非常欣賞他的王建。

他的文藝創作也從這一年(900)進入了另一片天地,他放棄了詩的創作,開始了「花間詞」的寫作。雖然幫助王建立國,貴爲丞相,但是在文藝創作中再也找不到一絲論政、諷喻的詩風──他乾脆一首詩都不寫了,只寫鶯鶯燕燕,風花雪月。

這是一種很明顯的政治態度的轉變,也導致了他對自己曾經紅極一時的〈秦婦吟〉的態度變化。〈秦婦吟〉出來之後,因爲極其真實地描寫了黃巢起義中老百姓的悲慘狀況(韋莊880年在長安應試不第,親身經歷了叛軍破城),得到了眾口傳頌,甚至於做成了旗子寫上詩句張掛。當時這首詩的熱度是超過了〈琵琶行〉和〈長恨歌〉的,這是和歷史事件契合的文藝創作,有真實性,有藝術創作,有流行基礎。

但是韋莊在〈秦婦吟〉中不僅指出了叛軍的窮兇極惡,同時也冷眼旁觀,點出了唐軍實際上比叛軍更加兇殘,包括對各地諸侯的軍隊,都做出了批判。當時他沒有在朝廷任職,屢試不第,又經歷了兵亂,所以寫下了自己的真實感情反映,但走上仕途之後,就覺得多少有些不妥。因爲他自己有了位置和態度,這種全面的、直接的批判無論是對唐廷還是他後來投靠的地方諸侯都是欠妥的,他就學了江淹,自導自演了一出「江郎才盡」的故事。

韋莊儘可能地銷燬了〈秦婦吟〉,作爲前蜀的開國丞相,肯定還是很有影響的,至少不過百年左右,這首1666字的長詩全篇就已經散佚,只留下不同文獻裏面引用的斷章殘句。

我們今天能讀到這首長詩,是在敦煌的考古發現,這也從側面證明了這首作品的影響力,在遙遠的西域出口都留下了手抄本。

這麼一首作者都想拼命銷燬,併成功讓它消失在史冊文獻中的作品,自然不可能和民間到處流傳,不斷演繹的皇家愛情故事〈長恨歌〉、文人蕭瑟長詩〈琵琶行〉去比較影響力。它在歷史中走丟了一千年,這一千年,有多少文人爲白居易的作品改編、創作、引用,根據時代文化的進步,不斷地加強影響。而〈秦婦吟〉只得片言隻字,出現在韋莊「花間詞」詞人的備註之中,幾乎沒有任何影響力

這是沒有辦法比的。


作品內容

〈秦婦吟〉記錄的是老百姓在戰爭下的慘烈,雖然真實但並不討喜。這無論在哪個朝代都一樣的。文人的價值觀如果不能和統治階級一致,那麼作品的下場是差不多的。但是文人天性就是價值觀的另外一頭,我們說是代表老百姓也好,心懷天下也好,就拿詩歌來說,最重要的功用就是「諷喻」,一旦詩歌失去了這個功能,陷入小情調的泥沼,也就淪爲了沒有情懷和價值的消遣

詩歌史上曾經無數次出現這種沉淪,以及後來者爲了改變這種狀態做出的鬥爭。

而晚唐,實際上就開始陷入這種小情調的情緒之中。韋莊本人的「花間派」就是個中翹楚,而〈秦婦吟〉則是詩人反映社會、抒發不平的作品,其實在晚唐尤其可貴。

但是統治階級不喜歡。而隨着韋莊登第入仕,自己也就轉變了態度。因爲他變成了自己詩文中討厭、批判的那種人中一份子。

統治階級不喜歡,我們可以理解。因爲要粉飾太平。可實際上〈秦婦吟〉這種把黑暗、險惡、慘烈全部剖開來擺在檯面上的寫法,老百姓也未必真的喜歡。

生活已經如此艱難,最需要的不是火上澆油,而是文藝作品帶來的一絲希望。

從作品意義上來說,〈琵琶行〉、〈長恨歌〉是不如〈秦婦吟〉的。前者是寫一個官員的落魄和豔遇,後者是寫帝皇家的愛情和八卦,這是沒辦法和韋莊長詩來比較歷史、現實意義的。

但是老百姓就是喜歡啊,皇家八卦,大家都愛喫瓜,又有悽美的愛情故事,還有神話一樣的圓滿結尾,既狗血又庸俗,爲大家帶來美好的希望。

這無論在哪個時代,都是最受老百姓喜歡的內容。即使在今天,也是一樣。有哪一部青春文藝疼痛電影能幹過生活喜劇?

〈秦婦吟〉內容的過於黑暗使它無法在影響力上和白居易的作品比較,因爲老百姓都是葉公好龍的人,口裏喊着要真實,心裏其實奢望着虛幻。

這是不論古今的,在今年的文壇還特別明顯。

瘡疤不能揭開看,因爲不但疼,還丟醜──這就是大眾情懷。很顯然〈秦婦吟〉當時的流行是因爲真實,而後隨著散佚,沒有人願意留存,還是因爲太真實。

真實是痛苦的,並沒有人真正願意記住。


藝術水平

中唐藝術水平最高的作品就是白居易的兩首長詩,這和前面討論的歷史意義、現實意義沒有關係。他的文學修辭手法、寫作手法是水平極其高超的,將皇家和小官員的豔遇寫得起伏跌宕,唯美浪漫,這是白居易的水平。

平心而論,白居易的詩歌水平在韋莊之上。同樣的,白居易的名聲也是遠高於韋莊。

作爲香山派的詩宗,白居易的詩歌水平得到了皇家承認。唐宣宗在他去世時寫了一首詩紀念他,稱他爲「詩仙」,同時還爲他的兩首長詩加上了官方認證:

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
浮雲不繫名居易,造化無爲字樂天。

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皇帝都認可的作品,自然是好了。那真是不火都不行。

同時一首詩,要能真正大面積並且跨時空的流傳,最主要的是要書寫人類共情。像〈秦婦吟〉這種長詩,即使我們讀完,一聲長嘆,但是在大部分人心中無法產生感同身受的心情。畢竟像那樣的亂世太少了,所以作爲有歷史意義的參考,〈秦婦吟〉遠高於白居易的作品,但是作爲有人類共情渲染的文藝作品,〈琵琶行〉的官員失意況味和普通人「不如意事常八九」的感嘆何其相似,又有多少人不想在失意的時候遇到一位會彈琵琶的美女知音?〈長恨歌〉更是描寫了普天之下人人羨慕的愛情,這是人類繁衍生存永不過時的主題,在眾多文人、不同時代的演繹下,打動了不知道多少人

這些都是〈秦婦吟〉無法做到的。

綜上所述,〈秦婦吟〉的影響在世俗層面上是無法和白居易的長詩相比較的。

但是這並不影響它本身是一件偉大的作品。

延伸閱讀:

記錄黃巢之亂的第一長詩----韋莊:秦婦吟(原文+翻譯)
〈秦婦吟〉得以重返世間,韋莊筆下「秦婦」又重新「吟」了起來
 

女子.png



【文章出處】
《雪花新聞》
爲何《秦婦吟》知名度遠低於《長恨歌》、《琵琶行》?

2020-04-12
網址:

https://www.xuehua.us/a/5ec201e53e07a7585f2c2212?lang=zh-tw
作者:不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