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膽.jpg
上圖:海膽
海膽.jpg
上圖:海膽


味之道──有膽

第一個吃海膽的人當真有膽。棘皮動物外表驚人,暴露空氣稍久則臭腐難當。茍敲破硬殼,流出卵膏如痰涎,混著尚未消化的海藻渣屑,一團黑黃穢物,竟有人敢納於口中,令人怎麼也想不透。只是神農嘗百草,連人中黃白俱可入藥,則萬物皆食物,自是人間有理。據說印地安人稱番茄為狼桃,因其氣味特異,以為有毒而不敢食之。西班牙人將之帶回歐洲,英國人又將吃番茄一事帶回美洲,而後番茄才流行於全世界。可見飲食之演進,確實需要時間來催化。食髓而知味以後,勇氣自然倍增,便沛然莫之能禦了。


然而人類的劣根性正在這「食髓知味」四個字上。河豚之毒殺人無數,但饕家前仆後繼者亦無數,則海膽的外表自然不會是什麼障礙。自從識得海膽美味(也識得其高貴的價位)之後,我時常逡巡游移於高級超市的櫃位之前,看著松木小方盒中少少幾片海膽躊躇徬徨,最後一咬牙掏出錢包買下,迅即衝到旁邊美食街的開放式座位上,就著冰涼的啤酒一口一片慢慢消磨──此誠所謂「惜味如金」是也。也曾經在花蓮港的漁市場看人販賣新鮮「現撈」的紫海膽,冒著被刺傷的風險買了四顆回家料理,破殼剪喙,以茶匙刮挖那奶黃色的膏腴,腥鮮自吞,又慨嘆物非其地產非其時,實在不應該貿然衝動──這是「食迷心竅」,不足為訓。

海膽滋味確實迷人,但並非人人能賞。某日與詩人W聚餐時談及此事,W說,若高級海膽與龍蝦同時並呈,他寧選擇海膽而放棄龍蝦。此言於我心有戚戚焉,當場同聲附和,引來另一位好蝦詩人L的抗議,以為此乃無肉不能飽嘴之物,不足以誇之於口。更何況吃了海膽,「再吃其他什麼海鮮都沒味道了,」L說:「膽固醇又極高,實在不能常吃。」我因此明白,海膽的味道正如大閘蟹的膏黃,極具侵略性,不容他味侵犯。又須冷吃,熟食則脂腥流溢,容易膩口,如同烈火情人一夜激情固然令人回味無窮,但近狎則亂,卻又不是成家度日的理想對象了。澎湖的海鮮餐廳多提供海膽炒蛋,便大違此道,蛋無酥香,而海膽亦失其鮮爽。二物同炒,軟膩倍增,而盤底多油,往往使人心驚,不能終食。

所以說海膽,還是鮮採鮮食的好。我始終記得在函館朝市,冰路濕滑,我們一群人跌跌撞撞摸索到市場盡頭。店家用扇貝殼盛裝馬糞海膽陳列在簡陋的玻璃櫃裡,兩旁水槽中的紫黑生物猶且擺動棘刺,伸出細小的管足吸附玻璃,像在探索生命的囚籠。但我心存不仁,逕自掏出一千圓要了一份。橘黃色的海膽在口中融化,包裹所有的味蕾,剎那間整座海洋的鮮甜令我失神,而時光彷彿為我暫留,歡快若死。回過神時,抬頭一望,鵝毛大雪鋪天蓋地,已飄飄然覆滿了整個世界。

馬糞海膽.jpg
上圖:馬糞海膽
魔鬼海膽.jpg
上圖:魔鬼海膽


【作品出處】
《聯副電子報》
〈味之道──有膽〉
2013-05-30
網址:

http://scrapbase.blogspot.com/2013/05/blog-post_7508.html#2L-4211233L
作者:吳岱穎
【作者簡介】
吳岱穎(1976-2021),台灣省花蓮縣人,師範大學國文系畢業。台北市立建國中學國文教師,擔任建中紅樓詩社指導老師。曾獲林榮三文學獎新詩首獎、時報文學獎新詩首獎、國軍文藝金像獎小說首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散文首獎、花蓮文學獎、後山文學獎、全國學生文學獎等,擔任教師期間
曾獲國語文競賽中學教師組作文第一名、朗讀第一名。著有詩集《明朗》、《冬之光》,與凌性傑合著散文《找一個解釋》、《更好的生活》。與孫梓評合編《國民新詩讀本》。2021年6月19日因心肌梗塞在睡夢中辭世,享年45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