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捧侄子遺骨寫下的悲痛之書──如此解讀《祭侄文稿》也許能看懂!
疏密變化,是經典中常用的變化手法之一。顏真卿的《祭侄文稿》比起王羲之行書,對於疏密變化的運用,要更強烈、更明了些,除了對字中部空間的明顯強調以外,局部細節也有明顯的用心。下面從作品中挑選一些字例,來體現顏真卿對於疏密變化的處理的智慧。
天下第二行書——顏真卿《祭侄文稿》
一篇祭文背後的英雄壯歌
這篇文稿作於安史之亂之時,當時其兄杲卿在常山作太守,堅決反抗安史叛軍,後來被叛軍包圍,杲卿在孤城與敵人奮戰六天,最後終因彈盡糧絕,在常山被攻陷,敵人威通呆卿投降,杲卿寧死不屈,便發生了下面這段故事:
安祿山大擺宴席,群賊相陪,接待顏杲卿,企圖軟化他。顏杲卿不為所動,既不吃也不喝。
安祿山說:「你原是個參軍,是我任你為常山太守,又贈袍於你,為何反我?」
顏杲卿問道:「你原是個牧羊兒,是聖上有恩於你,你為何叛國?!」
安祿山說:「我是奉旨征討楊國忠。」
顏杲卿又問:「你自立燕國,自封帝也是奉旨嗎?」
安祿山被問的張口結舌,惱羞成怒,拍案大叫:「你降不降?!」
顏杲卿也拍案大喝:「死不降賊!」
安祿山又以高官相誘說:「你若降我,立封為相;若不降,立即斬首。」
顏杲卿回答:「大唐命官,豈能和叛賊為伍?」
安祿山惡狠狠的問:「你不怕死?」
顏杲卿坦然回答:「我為國而死,名垂千古,你叛國作亂,遺臭萬年。」
安祿山大怒,命人把顏杲卿綁在洛陽天津橋的柱子上。安祿山又問:「降不降?」
顏杲卿堅定回答:「死不降賊。」
安祿山一聲大叫「砍!」劊子手一刀砍在顏杲卿胳膊上,頓時鮮血淋漓。
又問:「降不降?」
回答仍是:「死不降賊!」
又砍一刀,又問一句:「降不降?」
顏杲卿挺胸昂首,大聲歷數安祿山勾結羯兵,叛國作亂,分裂社稷,塗炭百姓的罪行。
安祿山被罵得面紅耳赤,無地自容,瘋狂的令劊子手割斷了顏杲卿的舌頭。安祿山又問:「降不降?」
顏杲卿用儘力氣,一口鮮血噴在安祿山臉上,顏杲卿在含糊不清的罵聲中死去,時年六十五歲。
這天顏杲卿的幼子、侄子以及同伴袁履謙,都被截去手腳。叛將何千年的弟弟在旁邊,他們便含血噴他的臉,結果「因加之臠」。查「臠」這個字,意為小塊的肉,酷刑極為殘忍!
乾元元年(758)安史之亂平息之後,顏真卿特地派人尋找杲卿一家,杲卿的屍骨沒有找到,只找到了他的幼子季明的屍骨,顏真卿雙手捧著侄兒的骨灰,想起季明在戰爭中經常往來於平原,常山之間傳遞情報書信,機敏勇敢,英姿勃勃,恍如昨日,禁不住老淚縱橫,心中激起對叛賊的無比義憤,又感於家族的覆滅,因而撰文作祭揮筆寫成《祭侄稿》。
塗抹與心跡
相信不知道其中奧妙的看官,第一眼瞧見這篇歪歪扭扭,塗塗改改的文字后也在懷疑這看似雜亂無章的書法,憑什麼成了為歷代文人津津樂道的天下第二行書?
悲情所至筆凝噎,無心作書化血淚,要說這第二行書的最大亮點,那便是用情至深了可以說一個"情"字,讓所有的技法,都變得不再晦澀難解,作為草稿的《祭侄文稿》全文共234字中,就有30餘個塗抹過,而塗塗畫畫的原因,就是作書之時,顏真卿早已被滿心的痛苦所淹沒,全然少了平日的淡然謹慎。
【文章出處】
《Zi字媒體》
〈如此解讀《祭侄文稿》,也許能看懂!〉
2007-05-04
網址:
https://zi.media/@yidianzixun/post/fXPXBu
文/不詳
- Mar 05 Tue 2019 21:02
手捧侄子遺骨寫下的悲痛之書----如此解讀《祭侄文稿》也許能看懂!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