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門宴.jpeg

鴻門宴

(一)寫宴會前劉、項兩軍駐地、兵力及事件的起因 

(項羽)夜擊,坑(活埋)秦卒二十餘萬人新安城南。

◎「坑秦卒」顯露項羽個性之殘暴。
◎項羽本紀:「項羽乃召英布、蒲將軍曰:『秦吏卒尚眾,其心不服,至關中不聽,事必危,不如擊殺之。』而獨與章邯、長史欣(司馬欣)、都尉翳(董翳)入秦。」

(進軍)(攻略)定秦地,函谷關有兵守關,不得入。又聞沛公(劉邦)已破咸陽,項羽大怒,使(派)當陽君(英布,因曾犯法受黥刑,又稱黥布,後背楚歸漢)等擊關,項羽遂入,至於戲(戲水)西。沛公軍(駐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
◎項羽目中無人,不容威名受損,今函谷關已先被劉邦佔據,故大怒。

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於項羽曰:「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秦三世帝,父不詳)為相,珍寶盡有之。」項羽大怒曰:「旦日(明日)(犒勞)士卒,為擊破沛公軍!」
◎兩次「大怒」寫項羽之易怒個性。
◎劉邦陣營之曹無傷判斷局勢,為自己的前途著想,先向項羽告密挑撥,出賣自己主人劉邦。
◎高祖本紀:「諸將或言誅秦王(子嬰)。沛公曰:『始懷王遣我(攻秦),固以能寬容(原本就因為我能寬容大量);且人已服降,又殺之,不祥。』乃以秦王屬(交付)吏。」劉邦是把子嬰交給主管官吏處置,而非任命為相,可見曹無傷之言意在挑撥。

當是時,項羽兵四十萬,在新豐鴻門;沛公兵十萬,在霸上。
◎雙方兵力懸殊,項羽軍隊強大。

范增說項羽曰:「沛公居山東(函谷關以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寵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彩),此天子氣也,急擊勿失!」
◎范增提醒項羽千萬別小看劉邦。急擊勿失的理由是因為劉邦其志不在小,也在於有天子氣。范增以「王氣」之說增強項羽出兵的決心。
◎「王關中」與「有天下」層次不同:項羽不希望劉邦王關中,范增怕的卻是劉邦有天下。此處鋪陳,可見項營的主帥與謀臣層次有高低之別。
◎范增的議論,點明雙方陣營一觸即發的衝突,文章一開始就充滿了張力。
問題1:
第一段中,項羽何以大怒,並要出兵攻擊劉邦?(擷取訊息)
答:
(1)項羽大軍行軍至函谷關時,發現有沛公軍隊防守關口,無法順利入關(隔阻其他友軍,顯得沛公有野心)。
(2)聽曹無傷之言說劉邦已經攻破咸陽,有稱王的野心,因此非常生氣,打算出兵擊破劉邦軍(第一個原因獲得證實)。
問題2
范增判斷劉邦會成為項羽稱霸天下之勁敵的根據為何?(文意推論)
答:
(1)劉邦個性貪財好色,如今卻能收斂,可見其志不小。
(2)范增令方士望氣,認為劉邦有天子之氣。


(二)敘述項伯夜訪張良,張良為劉邦拉攏項伯,使其勸項羽勿擊劉邦

楚左尹項伯(項纏,字伯,項羽堂叔,與先前死去之項梁非同一人)者,項羽季父(叔父,一般指最小的叔父)也,素(平素、向來)(友好)留侯張良。張良是時從沛公,項伯乃夜馳之(至)沛公軍,私見張良,具(詳細)告以事,欲呼張良與俱去(一起離開),曰:「毋從俱死也!」
◎此段場景轉至劉邦陣營。項伯基於情誼要救張良,張良基於忠義要救劉邦。劉邦由驚慌失措轉而鎮定機警,在張良的獻策下,策動項伯成為說客。一觸即發的戰事,似乎有了轉機。

張良曰:「臣為韓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逃)去不義(道義),不可不語(告訴)。」良乃入,具(詳細)告沛公。
◎張良委婉拒絕項伯(此為張良自述往事,說明他和劉邦的關係)。
◎張良因劉邦替韓王奪回許多韓國城池,有恩於韓國,故張良曰亡去不義。

沛公大驚曰:「為之奈何(對此事怎麼辦)?」
◎從「大驚」「為之奈何」可見劉邦驚惶失措,慌了手腳。

張良曰:「誰為(替、向)大王為ㄨㄟˊ,謀劃)此計者?」曰:「鯫生(鯫,ㄗㄡ,小魚,指淺薄無知者)說我曰:『距(拒,據守)關,毋內ㄋㄚˋ,納)諸侯,秦地可盡王ㄨㄤˋ,統治)也。』故聽之。」
◎劉邦以有小人勸其固守函谷關,勿納諸侯,則可稱王於關中,作為出此下策的緣由,但其實可能是劉邦個人自作主張,但或許不好意思直接承認。
◎高祖罵人,一曰「鯫生」,二曰「豎儒」,三曰「腐儒」。

良曰:「料(估量)大王士卒足以當(擋)項王乎?」沛公默然,曰:「固(當然)不如也,且(將)為之奈何?」
◎張良對沛公一路稱「大王」,一路謙卑。
◎劉邦能坦承缺失,尋覓危機處理的對策。

張良曰:「請(請允許)往謂項伯,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也。」沛公曰:「君安(怎麼)與項伯有故(舊交情)?」張良曰:「秦時與臣游(遊,交往),項伯殺人,臣活(救活)之。今事有急,故幸(幸虧)來告良。」
◎藉對話補述張良與項伯結識的過程,也顯示劉邦頗有城府及警覺性。
◎史記留侯世家:「項伯常(通「嘗」)殺人,從良匿。」

沛公曰:「孰與君少(小)(大)?」良曰:「長於臣。」沛公曰:「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以兄禮事之)。」
◎劉邦請項伯進來,立即稱兄長,敬酒,相約為兒女親家,是拉攏項伯的方式

張良出,要ㄧㄠ,邀請)項伯。項伯即入見沛公,沛公奉(獻)(杯)酒為壽(祝福),約為婚姻(相約結為親家)

曰:「吾入關,秋毫(細微)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項王)。所以(為何)遣將守關者,備他(別處)盜之出入與非常(突發的意外變故)也。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願(希望)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忘恩負義)也。」
◎劉邦表示「不敢背項王」,又說明派兵守關的理由,刻意放低姿態,表明不敢背叛項王
◎劉邦「秋毫不敢有所近」的「不敢」、「而待將軍」的「待」、「日夜望將軍至」的「望」,是多麼恭敬、虔誠。

◎由於劉邦曾得項梁援助成軍,因此項氏有恩德於劉邦。

項伯許諾,謂沛公曰:「旦日(明日)不可不蚤(早)自來謝(謝罪)項王。」沛公曰:「諾!」於是項伯復(又)夜去。

至軍中,具以沛公言報項王。因(於是)言曰:「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趁機)善遇(對待)之。」項王許諾。
◎項伯以道義為由來說服項羽罷兵
◎項羽精神領域中的最高要求。鴻門宴上,他不肯下令殺劉邦,是重義氣的表現。臨死還要把自己的頭顱送給追殺他的故人呂馬童,也顯示他重義氣。
問題1:
楚漢為敵對陣營,項伯為何向張良告知項羽將攻擊劉邦之事?(擷取訊息)
答:
項伯曾經殺人,張良救了他,項伯為了報恩而來告知。
問題2:
劉邦如何讓項伯成為自己的說客,讓項羽打消攻擊念頭?(文意推論/擷取訊息)
答:
(1)劉邦與項伯「約為婚姻」,結為親家。
(2)劉邦說明一切作為皆是安定關中,等待項王前來,並無稱王之野心。
問題3:
項伯說服項羽打消攻擊劉邦念頭的關鍵為何?文意推論
答:
劉邦先攻破關中,利於項羽入關,今若攻擊,是不義之行。


(三)「鴻門宴」於此段正式登場。先寫對話,表現劉邦之謙卑與項羽之大方。再細寫宴會座次,表現雙方之高低姿態。接著著重項羽陣營之行動,凸顯項羽的猶豫寡斷、范增的必殺之念、項伯的義氣

沛公旦日(明日)ㄗㄨㄥˋ,帶領、使......跟隨)百餘騎來見項王,至鴻門,謝(謝罪)曰:「臣與將軍戮力(合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然不自意(料到)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於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郤ㄒㄧˋ,嫌隙)。」

項王曰:「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項王即日因(於是)留沛公,與飲。
◎「不自意」表明自己的功業全是僥倖,「得復見」強調自己能活著見到你,真是好幸運,可惜因小人造成誤會。
◎項羽將一切歸責於曹無傷,也隱然顯露內心的慚愧與婦人之仁。
◎項羽竟把「暗線」(深喉嚨、祕密證人、臥底者)曹無傷曝光,正是刻劃項羽胸無城府,直來直往的個性。與文末「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對照,可見劉邦絕不容有人負他,而項羽竟輕信項伯之言,項羽失敗於此可見端倪。


項王、項伯東嚮(向,朝向)坐,亞父ㄧㄚˋ,次於,亞父意指次於父親,項羽對范增的尊稱)南嚮(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嚮(向)坐,張良西嚮(向)侍。
◎古代軍帳內的席次以坐西向東最尊,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向北,最末是坐東向西。下文亞父范增席位比劉邦高,表示楚軍領導階層自認地位高於劉邦,也有意羞辱劉邦。
◎司馬遷特意描述宴會上的位次安排,項羽、項伯最高,范增次之,劉邦又次之,而張良居末,顯示楚強漢弱的形勢,凸顯主人的自負。

范增數ㄕㄨㄛˋ,屢次)(以眼神示意)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
◎「玦」為古時佩帶的玉器,環形,有缺口。常用作表示決斷、決絕的象徵物。因「玦」與「決」同音,所以用以暗示下決心。「玦」又與「訣」同音,也用以表示「決絕」之意。
◎范增示意項羽把握最佳時機,下決心殺掉劉邦,永除後患。
◎項羽的「默然不應」顯現其個性猶豫不決。

范增起,出召項莊(項羽堂弟),謂曰:「君王為人不忍(不夠狠心)。若(你)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趁機)擊沛公於坐,殺之。不(否)者,若屬(你們)皆且(將)為所虜!」

莊則入為壽,壽畢,曰:「君王與沛公飲,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項王曰:「諾!」
◎以餘興節目做為舞劍的理由。

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掩護)沛公,莊不得擊。
◎項伯盡全力阻止刺殺的行動,但劉邦已生死命懸一線,場面驚心動魄。
問題1:
請以簡圖表示鴻門宴中各人座席方位,並說明此安排具有何種意義。(擷取訊息/文意推論)
(1)
(2)

因軍帳內席次以東向位為尊(史記會注考證引中井曰:「堂上之位,對堂下者南向為貴,不對堂者,唯東向為尊」)故如此安排:
1.項羽居向東之首位,項伯為項羽之叔父,項羽尊重長輩,故與之並坐。
2.范增被尊為亞父,座位比沛公高,表示楚軍領導階層,自認地位高於劉邦等人。
3.張良、樊噲為劉邦部屬,故居於西向入門處之下位。
結論:項羽、劉邦之地位為楚高漢低,可見漢軍以卑微姿態求一時平安。

問題2:
鴻門宴中,范增有哪些舉動欲置劉邦於死地?(擷取訊息)
答:
(1)范增屢次使眼色、舉玉玦,要項羽殺劉邦。
(2)見項羽無舉動,范增召項莊入帳舞劍,欲藉機殺劉邦。


(四)寫樊噲闖帳護主,斥責項羽,項羽反生英雄相惜之心

於是(此時)張良至軍門,見樊噲(劉邦妻子呂雉妹夫,屠狗為業)。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噲曰:「此迫矣!臣請入,與之同命(共生死)!」
◎由於「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顯現沛公處境危險。
◎成語「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比喻表面如此做,暗中卻另有目的。意,指真實意圖。此成語也可省作「項莊舞劍」,意近於「醉翁之意不在酒」。
◎此段敘述劉邦陣營的危機處理,尤側重樊噲的表現。透過態度、行動、語言的描繪,表現樊噲的忠、勇、怒、豪、智。


噲即帶劍擁(持)盾入軍門,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納),樊噲側(側轉)其盾以撞,衛士仆地,噲遂入,披帷(揭開帷幕),西嚮(向)立,瞋目(怒目)視項王,頭髮上指,目眥(眼眶)盡裂。
◎「側其盾以撞,衛士仆地」表現樊噲的勇力。
◎「瞋目視項王,頭髮上指,目眥盡裂」極力誇飾樊噲的憤怒威猛。

項王按劍而跽(長跪挺腰聳身)曰:「客何為(是)者?」張良曰:「沛公之參乘(警衛)樊噲者也。」
◎表現項羽的警戒心。

項王曰:「壯士!賜之卮(杯)酒。」則與斗卮酒。噲拜謝,起,立而飲之。

項王曰:「賜之彘肩(豬蹄膀)。」則與一生彘肩。樊噲覆(平放)其盾於地,加(置放)彘肩上,拔劍切而啗(啖,吃)之。
◎表現樊噲的豪邁壯氣。

項王曰:「壯士!能復飲乎?」
◎此語充分表現項羽對樊噲的欣賞。

樊噲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何)足辭!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殺人如不能舉(盡),刑人如恐不勝(盡),天下皆叛之。懷王與諸將約曰:『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陽,毫毛(秋毫)不敢有所近,封閉宮室,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小人讒言),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延續)耳!竊(私下)(謂,認為)大王不取(不該採取這種作法)也。」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足見漢軍陣營為了團隊利益,隨時可以犧牲自己。
◎樊噲議論內容與劉邦、項伯如出一轍,可見口徑一致,漢軍陣營彼此團結。
◎鉅鹿之戰後,諸侯見項羽「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現在樊噲居然「瞋目視項王,頭髮上指,目眥盡裂」。誰料這位「喑嗚叱吒,千人皆廢」的項王,竟被樊噲粗獷忠勇的氣質所動,呼為「壯士」,賜之卮酒,益以彘肩,任其慷慨陳詞,被他數落得「未有以應」。顯現出項羽因恐陷入「亡秦之續」的惡名,而被說服。


項王未有以應,曰:「坐!」樊噲從(挨著)良坐。坐須臾,沛公起如(往)廁,因(趁機)招樊噲出。
◎表示項羽亦認同樊噲所言,因此無言以對。
問題1:
司馬遷從哪些細節呈現樊噲的豪壯?(擷取訊息)
答:
(1)帶劍擁盾入軍門,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樊噲側其盾以撞,衛士仆地。
(2)瞋目視項王,頭髮上指,目眥盡裂。
(3)「飲卮酒」、「覆其盾於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啗之」。
問題2:
試推想項王對樊噲起先稱其壯士、賜卮酒,最後默認所言,其背後的原因各為何?(文意推論)
答:
(1)
欣賞樊噲強行闖入的威猛氣勢。

(2)欣賞樊噲喝酒吃肉的豪邁壯氣。
(3)樊噲責備項羽恩將仇報,是不義之行,為「亡秦之續」。


(五)寫劉邦伺機脫身回營的經過

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辭(告辭)也,為之奈何?」
◎透過對話表現劉邦在生死關頭下的顧忌猶豫。

樊噲曰:「大行(作為)不顧(拘)細謹(小節),大禮不辭(拘)小讓(小節)。如今人方為刀俎(刀和砧板),我為魚肉(任人宰割),何辭(告辭)為?」於是遂去,乃令張良留謝(謝罪)
◎樊噲之言增劉邦志氣,當機立斷,主帥怯場,副手立即挺身而出。
◎樊噲強調做事應著眼於大處,不可因小失大,更何況自己正處於被宰割的地位,怎可為了小節而不伺機脫身,表現樊噲當機立斷的智謀與魄力。


良問曰:「大王來何操(攜帶)?」曰:「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酒器)一雙,欲與亞父。會(恰逢)其怒,不敢獻,公為我獻之。」張良曰:「謹諾。」
◎「會其怒,不敢獻」側寫劉邦之驚慌失措。

當是時,項王軍在鴻門下,沛公軍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則置(拋棄)車騎,脫身獨騎,與樊噲、夏侯嬰、靳彊、紀信等四人持劍盾步走(徒步快跑),從酈山(驪山)下,道(經)芷陽閒ㄐㄧㄢˋ(抄小路走)
◎力求行動祕密,不被發現劉邦獨騎脫逃。可知漢營團隊合作,劉邦冷靜且不剛愎自用。

沛公謂張良曰:「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度ㄉㄨㄛˋ,估計)我至軍中,公乃入。」
◎在匆忙中劉邦仍鎮定的交代預定計畫。
問題1: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你是否贊同這樣的觀點?請說說你的看法。(延伸思考)
答:
學生自由發揮。
問題2:
鴻門宴上劉邦被殺害的危機,最後因何化解?(擷取訊息)
答:
(1)項莊舞劍,項伯以身翼蔽沛公。
(2)沛公藉如廁遁逃。


(六)寫張良入內謝罪,范增暗責項羽,而劉邦誅殺內奸

沛公已去,閒(抄小路)至軍中。張良入謝(謝罪),曰:「沛公不勝桮杓(不勝酒力),不能辭(辭行),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玉斗一雙,再拜奉大將軍足下。」
◎以酒醉為理由不告而別。

項王曰:「沛公安在?」良曰:「聞大王有意督(追究責備)之,脫身獨去,已至軍矣。」
◎「聞大王有意督過之」措辭婉轉圓融。

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
◎項羽錯失良機仍不以為意。

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曰:「唉!豎子(小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我們)今為之虜矣!」
◎范增不滿溢於言表,范增憤怒至極卻無可奈何,由范增的感嘆表現范增的洞見。
◎此處並非「顯現范增莽撞而不能顧全大局的個性」(95指考選擇),而是「范增識見不凡,洞見先機,可惜項羽不能用人」。


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
◎劉邦果斷除掉內奸,有殺一儆百之效,日後漢軍之人不敢輕易投靠項羽。對比於項羽之殺劉邦猶豫不決,兩人個性截然有別。
◎此段著重描寫劉邦走後,宴會上雙方的表現。張良鎮定從容,項羽不以為意,而范增則在動作、言語上流露憤怒與失望。

問題1:
「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兩人態度的差異,表現什麼意涵?(文意推論)
答:
(1)項王受璧,表示他接受了劉邦的道歉與說詞。
(2)亞父受玉斗卻拔劍撞而破之,充分表現他對於無法成功殺掉劉邦的憤恨。
問題2:
張良與范增是鴻門宴雙方的智囊人物,試就二人的行事風格,討論其人格特質。
答:
(1)張良看到劉、項雙方實力懸殊,又深知項羽準備即日進擊的急迫,為劉邦設計一套動聽的說詞向項羽解釋及謝罪;同時也考慮到項羽喜歡沽名釣譽及范增的老謀深算,所以他一方面隨劉邦冒險前往鴻門赴宴,另一方面卻又帶領勇士樊噲等精幹將士百餘騎,以為臨機應變,呈現出張良的成竹在胸,從容沉穩。
(2)范增深謀熟慮,他看到劉邦「志不在小」與「天子之氣」,力唆項羽「急擊勿失」;在鴻門宴上,他以玉玦暗示無效後,即指派項莊入前祝壽舞劍,圖謀擊殺劉邦。等劉邦脫險後,又深感良機不再,遂激憤的斷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也可知其識見雖不凡,但個性躁進而強勢的特性。


兩軍對陣.png

【文章出處】
《史記》
〈項羽本紀.鴻門宴〉
原作者:司馬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