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陵君.jpg

鑑往知來──《史記.魏公子列傳》新論

明代茅坤曾說:「信陵君是太史公胸中得意人,故本傳亦太史公得意文。」本論文旨在就〈魏公子列傳〉中君臣知遇與納諫之足資今人借鑑者,分別論述之:一、什麼樣的領導者才是可敬的;二、如何使有才幹的人能效忠不二;三、士如何回報魏公子;四、如何成就魏公子救趙、救魏之功業;五、欲成大事而為人所感念者,必須如何;六、如何在功業既立之後明哲保身。

關鍵詞:史記,魏公子列傳,信陵君,鑑往知來 


《史記》是司馬遷「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報任安書〉)的不朽之作。魯迅先生曾稱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漢文學史綱》)。因為他是一個歷史家,所以只能在寫人敘事之中寓其褒貶、別其善惡,對那些偉大的、善良的、崇高的人,傾注其熱愛與敬仰;對那些卑鄙的、奸邪的、
陰險的人,則加以唾棄與撻伐。其憤鬱不平之情,「鄙沒世而文采不表於後世也」(〈報任安書〉),其勇敢無畏的批判精神,和「不虛美、不隱惡」的求實態度,則尤其可貴,成為史家的典範。

春秋戰國之際,「養士」為貴族一大風氣,其尤著者有齊孟嘗君、趙平原君、魏信陵君、楚春申君1。而「士」的人生理想能否實現,則全恃能否得到貴族的賞識與知遇。而司馬遷本身也是以慷慨之士自許的,因此,《史記》中對於貴族養士尊士者,則多所表彰推崇,泛見於〈周本紀〉、〈魯周公世家〉、〈管晏列傳〉、〈孟子荀卿列傳〉、〈孟嘗君列傳〉、〈平原君虞卿列傳〉、〈魏公子列傳〉、〈春申君列傳〉、〈呂
不韋列傳〉、〈魏其武安侯列傳〉、〈淮南衡山列
傳〉和〈汲鄭列傳〉等篇,其中以〈魏公子列傳〉尤為精彩。

魏公子無忌即信陵君,為魏安釐王異母弟,戰國四公子之一,門下有食客三千。〈魏公子列傳〉通過「竊符救趙」及「卻秦存魏」兩段敘事,來刻劃其「仁以下士」的性格。魏公子聞隱士侯嬴(大梁監門小吏)賢,乃親自駕車去迎接,並尊為上客。又推薦其友屠夫朱亥,公子亦曾多次造訪未穫。待秦軍圍趙邯鄲(西元前 257 年),趙平原君遣使求援,而魏王懼秦,令大將晉鄙按兵不動,「名為救趙,實持兩端以觀望」。公子率客欲與趙具死,侯嬴獻策,請如姬竊得魏王兵符,再令朱亥椎殺晉鄙以奪得兵權,復擇軍士八萬人,遂解趙邯鄲之危。公子留趙十年,迨秦攻魏,毛公、薛公諫歸救魏,公子率五國之師大敗秦軍,威振天下。後魏王信毀而廢之,公子自是縱酒作樂,抑鬱而死。唯其「仁以下士」之美德及「竊符救趙」之事功,仍淵遠流傳。明代茅坤曾說:「信陵君是太史公胸中得意人,故本傳亦太史
公得意文。」(《史記鈔》)茲以〈魏公子列傳〉中足資今人借鑑者,論述如後。


一、什麼樣的領導者才是可敬的?

在〈魏公子列傳〉中,司馬遷是如何總括描述魏公子無忌(信陵君)這一歷史人物的特徵呢?篇首即云:「公子為人仁而下士,士無賢不肖皆謙而禮交之,不敢以其富貴驕士。」2魏公子為魏昭王之子、安釐王之異母弟,被封為信陵君,在魏國可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貴人物。但魏公子為人既宅心「仁」厚,且對人又非常禮遇「謙」恭,絕不因其富貴而對人有驕貴傲慢之心。這是何等的讚美之詞,這需要有何等的修養才能做到如此?

二、如何使有才幹的人能效忠不二?(魏公子如何禮遇士人?)

千里馬之所以成為千里馬,是因為有伯樂。而天下之人才多矣,在云云眾生之中,想
要找出適用之人才,又豈只是需有伯樂之眼光而已呢?魏公子的過人之處是他善於識別賢才,能夠摒棄貧富貴賤的外顯條件,而發掘諸如監門、屠者、博徒、賣漿者流之身分微賤者,只看他有無內在的特殊價值。而且重要的是:是魏公子主動求士,而非士求魏公子。這與當時諸侯貴族之養士多係由士自己投奔而來,有很顯著的不同。魏公子養士三千人,本文只突出寫侯嬴,侯嬴年七十,只是大梁夷門監者,看來與一般老頭並無顯著不同,亦無特殊才華,魏公子都能為之大會賓客,並親自駕車「虛左」以迎,而且「執轡愈恭」、「顏色愈和」,至家,更是引之上坐,「遍贊賓客」,又當面向他敬酒,可說是給足了侯嬴面子與榮耀。如此看似平凡無
奇之人,魏公子都這麼禮遇他,更別說是其他的奇人異士了。

魏公子特別禮遇一些別人認為身分地位卑下的人。正因如此,所謂「士為知己者死」,
當這些人有機會可以為之出力時,則往往是棄身委命亦在所不惜。

三、士如何回報魏公子──提供資訊、出謀劃策、捨身報主

唐太宗曾說:「惟君臣相遇,有同魚水,則海內可安。」3杜如晦亦嘗對曰:「天子有諍臣,雖無道不失其天下。」4然而,必有君臣相遇,士得見知於明主,而後有諍臣。因此,回報就是士對知遇者的一種感恩。玆將見於文中者,條敘如下:

1.趙王田獵非為寇

當魏公子與魏釐王正在下棋時,北境舉烽傳報趙兵來襲,魏王恐,心不在博,欲召大臣謀,而魏公子有客能「深得趙王陰事」者,知「趙王田獵耳,非為寇也。」養士亦實養眾多耳目也。當士尚未能有大用之時,提供其主可靠之政經軍事情報資訊,以供其下判斷與決策,這是極為重要的。

2.侯嬴獻策

秦攻趙,兵圍邯鄲,魏公子及其賓客說魏王發兵救趙,不得,乃與賓客約車騎百餘乘,往赴秦軍,欲與趙俱死。當魏公子經過夷門與之辭,侯嬴口說「不能從」,實則對此顯然已是成竹在胸,另有謀策,只是故意不說。待魏公子警覺到:「今吾且死而侯生曾無一言半辭送我,豈我有所失哉?」返而復問侯嬴始笑而告之,謂魏公子此舉無異是「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可謂發人深醒,為有用之語。其實他亦是測試魏公子到底是否只是引劍成一快之庸才,抑或是真可委命以報之明主。這與魏公子駕車載之過市訪朱亥時,侯嬴故意拖延時間斜眼觀察時之心理相同。士可以為知己者死,但要看他是否真正是「知己者」。魏公子再返問侯嬴,侯嬴則故知魏公子之真視其為有才有識者,而非僅是虛禮以對。故遂為之出謀
劃策。所謂「未信而諫,則謂之謗己;信而不諫,謂之尸祿。」5侯嬴可謂得之。

侯嬴既得魏公子之信任,遂為之獻謀。請如姬盜兵符,請朱亥椎殺晉鄙,而自己則「數公子行日,以至晉鄙軍之日,北鄉自剄,以送公子。」侯嬴為何要「北鄉自剄」?如此而死豈有價值?侯嬴是一個頭腦冷靜的人,「北鄉自剄」絕無可能只是一時的「俠義」衝動,而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抉擇。他既是為了激勵朱亥,更是為了要堅定信陵君奪晉鄙軍以抗秦救趙的決心,同時也是告訴信陵君他是不會洩秘的。然而,他既在信陵君辭行赴軍時已明言將自剄以送公子,而信陵君又為何未加勸阻?春秋戰國時期,儘管社會處在劇烈的變動中中,但守信用,踐諾言仍是人們的道德行為規範。士為知己者死,以死來回報知遇之恩是他們堅守不渝的信念。如果勸阻知己的以死相報,便是對其人格的蔑視,也是不以知己相待的表現。信陵君不能勸阻侯嬴輕生死,重信諾的行動。而奪軍救趙的行動只能成功、不能失敗,也只有這樣,才對得起侯嬴。侯嬴不死,何以報如姬、晉鄙、魏王?又何以報魏公子之知遇?6這是完全符合當時的社會風氣和人物的
性格特徵的。

3.如姬竊符奪晉鄙軍

如姬最為魏釐王寵幸,出入王側,魏公子嘗為其報殺父之仇,如姬之「欲為公子死,無所辭,願未有路耳。」因此如姬果如魏公子之請,盜竊兵符使公子得以奪晉鄙軍。傳中雖未載如姬之下場如何7,但就常理推斷,縱不被殺,亦絕不至寵愛如昔。如姬在竊符之前,應即已將生命置之度外,皆為報魏公子之大恩。

4.力士朱亥椎殺晉鄙

朱亥為一屠者,侯嬴在魏公子為之駕車時,即曾訪見之,實為一力士。足證侯嬴早就刻意安排魏公子與之一見,同時也讓他對魏公子作一番考察,看是否要為之效命。魏公子因侯嬴之薦,曾數往請之,朱亥之「所以不報謝者,以為小禮無所用。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可見朱亥為人不拘小節,並不執著於世俗報謝之虛禮,而當可以為公子效命之時,遂與公子俱,以四十斤之鐵椎,椎殺晉鄙,建立奇功,此亦為報公子知遇之情。

5.毛公、薛公冒死力諫

毛公藏於博徒,薛公藏於賣漿家,魏公子在大梁時即已聞知此兩人賢,唯其身分卑微,為平原君所輕,而魏公子卻「閒步往從此兩人游,甚歡。」就因魏公子之知遇,在魏公子留趙十年不歸,秦欲伐魏,魏王遣使來求助,竟無人敢勸公子歸。而毛公、薛公冒死以諫曰:「公子所以重於趙,名聞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廟,公子當何面目立天下乎?」語未竟,公子立變色即歸救趙。由此可知,魏公子之所以救魏者,實毛公、薛公諫言之功也。

四、如何成就魏公子救趙、救魏之功業?

大凡吾人在做一重要決定之時,必是思索 再三,而終有所做為時,必是有若干因由所觸 動,而成就魏公子之功業的,到底是那些關鍵性的警語令他下決定的呢?

1.平原君之言:

方秦攻趙,趙求助於魏,魏王不應,平原 君責魏公子曰:「勝(平原君)所以自附為婚 姻者,以公子之高義,為能急人之困。今邯鄲 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也!且公子縱輕勝,棄之降秦,獨不憐公子姊 邪?」一句「急人之困」,再加上「獨不憐公 子姊邪」(公子姊為平原君妻),觸動了平原君 的敏感神經,而「計不獨生而令趙亡」,欲「與 趙俱死」。

2.侯嬴之言 魏公子行過夷門,辭侯嬴復返,侯嬴曰: 「公子喜士,名聞天下。今有難,無他端而欲 赴秦軍,譬若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尚安 事客?」侯嬴不僅指出了魏公子與趙俱死實在 是不具有任何意義與價值,且辜負了當初門客 投效及公子仁以下士的初衷,亦即並不能發揮 門客的長才及影響力,雖死何益?

3.不知名客之言 當魏公子盜兵符,矯殺晉鄙,卻秦存趙之 後,趙孝成王欲以五城封公子,公子「意驕矜 而有自功之色」。有不知名之客說公子曰:「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夫人有德於公子, 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於人,願公子忘之 也。且矯魏王令,奪晉鄙兵以救趙,於趙則有 功矣,於魏則未為忠臣也。公子乃自驕而功 之,竊為公子不取也。」這無異是對甫立大功 而被沖昏頭的魏公子來個當頭棒喝,意在勸其 勿恃功而驕,且功非為魏而是為趙,以警醒魏 公子。而「於魏則未為忠臣也」一語,真可說 是一擊中的,馬上使魏公子知所自責而「似若 無所容者」。對趙君「埽除自迎,執主人之禮」, 公子則是「側行辭讓,從東階上」。顯然是因 客之諫而有所收斂。
4.毛公、薛公之言 魏公子留趙十年,秦伐魏,毛公、薛公冒 死以諫曰:「公子所以重於趙,名聞諸侯者, 徒以有魏也。⋯⋯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 廟,公子當何面目立天下乎?」蓋無論魏王如 何對待公子,公子終究生為魏人,死為魏鬼, 苟先王宗廟遭夷,「公子當有何面目立天下 乎」?這可以說一則是為了祖先宗廟,一則也 是為了維護自己數十年來好不容易才建立起 來的聲譽。自己的尊嚴與聲譽,終究還是要以 自己祖國的安定與強大為基礎的。

五、欲成大事而為人所感念者,必須:

1.廣施恩澤,仁以下士

魏公子如不廣施恩澤仁以下士,則何以能 有「深得趙王陰事」者,知曉趙王南下僅為田 獵而非為寇?又何以能令魏釐王最寵幸之如 姬應允入王臥內竊取兵符?又如何能令侯嬴、朱亥、毛公、薛公為之出謀劃策,甚至捐 身委命?魏公子之「仁」心,在文中有二處可 以看出。一是侯嬴推薦力士朱亥與之同行,當 晉鄙不聽時可使擊之,公子泣。因晉鄙實為無 罪之人,而又不得已而必殺之,心有不忍。一 是在既得晉鄙之軍隊後,勒令:「父子俱在軍 中,父歸;兄弟俱在軍中,兄歸;獨子無兄弟, 歸養。」意即至少可以有一男丁在家,這真是 非常仁道的做法。

2.察納雅言,知人善用

唐太宗曾對大臣說:「人欲自照,必須明鏡;主欲知過,必藉忠臣。」8 又曾對隋煬帝 之亡云:「人臣必須忠良輔弼,乃得身安國 寧。⋯⋯若人主所行不當,臣下又無匡諫,苟 在阿順,事皆稱美,則君為暗主,臣為諛臣, 君暗臣諛,危亡不遠。」9 當魏公子「意驕矜
而有自功之色」行止失當自我迷失之時,適有客能出以諫諍點醒,方能使之無大過也。

魏公子之所以能夠救趙、存魏,實與他廣納侯嬴、毛公、薛公諸人的建議有極大的關係。古今成大事者極多,然大多是踩著別人的血跡與頭顱而攀上頂峰,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因此,得位者雖多,但為人所感念者實少。古之將相帝王大都如是。以古視今,又何嘗不然。雖登大位,而百姓不怨怒者幾希?漢高祖之感念魏公子之賢,「每過大梁(今河南開封),常祠公子。」並「為公子置守冢五家,世世歲歲以四時奉祠公子。」而方漢高祖入關中後與百姓「約法三章」不擾民者,及其仁以下士、知人善用,殆亦受魏公子之精神感召。

六、如何在功業既立之後明哲保身?──不伐己功,毀譽由人

魏公子負一世之高名,報非常之將略,其功業雖大,然其下場如何?魏公子為魏君所忌,初為魏王所畏而不敢任以國政,待救趙救魏之後,功業益大,有「諸侯徒聞魏公子,不聞魏王」、「秦數使反閒,偽賀公子得立為魏王未也」之毀,致魏王終不之信,去其兵權,令公子終無大展長才之機會,最後只好「謝病不朝,與賓客為長夜飲,飲醇酒,多近婦女」,縱情於酒色之間,「日夜為樂飲者四歲,竟病酒而卒」,惜哉!司馬遷為魏公子惜,亦為自己深惜、為自己所處之時代深惜。蓋司馬遷以李陵之故受宮刑,君臣之遇,其下魏公子與侯嬴不亦遠乎?唐太宗嘗謂房玄齡曰:「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則濫賞無功,怒則濫殺無罪。是以天下喪亂,莫不由此。」10當漢武帝之時,以各種罪名所殺戮者何其多也,君臣間之信任何在?此為司馬遷撰此文之所深惜者。以今視昔,君之視臣民如草芥,茍有需要,謂之國之重寶,用畢則棄如糞土。士之尊嚴何
在?有識之士,避之唯恐不及,又何能為之委身棄命哉? 

結語:

唐太宗所謂「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11這「古」其實也就是「史」。《史記‧魏公子列傳》是司馬遷的得意之作,就其中所述,以今
日觀點視之,猶可歸納數項經驗以供吾人借鑑參考,玆條列如下:

一、絕對不要輕視身分地位卑下的人,他的資訊網路、人脈聯絡及出謀劃策極有可能是影響你成功的關鍵所在。

二、要讓被禮遇者(個人)感受到自己被尊重,是一件可以跟群眾分享的事。

三、要讓未被禮遇者(眾人)感受到,被禮遇是一件值得期待的事。

四、要讓被禮遇者、想被禮遇者,都能感受到在上位者的最大誠意。

五、要讓提供諫言的人知道他的諫言是會被採納(或已被採納)且不會受到懲罰的,這樣才能激勵更多的人提供諫言。

六、部屬亦應考核你的長官,如果長官英明又信任你,你就應盡力施展,不可尸位素餐。否則寧可不做。

七、在上位者,擁有權力者,愈是謙讓,他實際上可以收攬更多的人心。

八、當建功之時,切莫過於驕逸忘形,否則易引來殺身之禍。

九、凡功高震主者,因易引起君主之畏忌,故多無好下場,且通常永遠不會再被重用。所以,應該如何才能全身遠禍,則值得思考。

十、在人格上、事功上受人民所愛戴敬仰的,雖百世之下亦必讓人感念崇祀。 


註釋:

1 《史記》卷七十四、七十五、七十六、七十七分別是孟嘗君列傳、平原君虞卿列傳、魏公子列傳、春申君列傳。

2 本文中徵引《史記》卷七十七〈魏公子列傳第十七〉之原文,見《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11 月)第七冊,頁 2377-2385。

3 吳兢《貞觀政要》卷二〈論求諫第四〉。

4 同註 3。 

5 同註 3。魏徵引古人語。

6 顯然,他的這一決定,是基於對晉鄙、魏公子、朱亥的為人有所認識,對奪晉鄙軍的危險性也作了深刻的分析而作出的。此外,在侯嬴看來,他已為信陵君建立「五霸之伐」奠定了基礎,可以死而無憾。陳懿認為魏王怨恨,「勢必收而誅之,故甯自殺以為名」《讀(史漫筆》);徐中行認為「侯生之死,世謂報公子,余謂謝晉鄙也」(《史記評林》);李贄認為「田光以死激荊軻而匕首發,侯生以死激朱亥而晉鄙椎。何者?荊軻與太子本無相知之素,朱亥于公子亦無深交之分也。故侯生死而朱亥決矣」(《藏書‧直節名臣》);朱東潤認為,侯嬴預料信陵君處於必死的境地,而「侯為賓客,有從死的義務」;還有人認為,他以「北鄉自剄」來報答信陵君,以減輕或轉移信陵君負魏的過錯,更表現了他一諾千金的品格和以死相報的義氣。參見
http://www.ywb.com.cn/gb/teacher/2003-03/28/content_9604.htm 。

7 清楊潮觀雜劇《葬金釵》中敘如姬為報信陵君解父仇之恩,竊魏安釐王兵符與之,魏王大怒,如姬刎劍而死後,又被魏王碎屍拋入黃河。信陵君班師回魏,給她設塚題碑,贊為「忠孝如姬之墓」。明朝張鳳翼傳奇《竊符記》也演此事。參見周行健等編《中國文學人物形象辭典》(重慶:重慶出版社,1994 年 10 月),頁 473-474。

8 同註 3。

9 同註 3。

10 同註 3。

11 吳兢《貞觀政要》卷二〈論任賢第三〉。


【文章出處】
《遠東學報》(第21卷第4期)
〈鑑往知來──《史記.魏公子列傳》新論〉
2004-10
文/張忠智、莊桂英
【作者簡介】
張忠智,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畢業,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武漢大學文學博士,明道中學教師,遠東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莊桂英,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畢業,遠東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講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