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png


※註:本文哲學部份發表於一九八一年,刊於「自由青年」;其餘部分發表於一九八六年,刊於「中正嶺學術論文集」;而今,重新彙整。


「龍」考──哲學中的龍(三)

凡是世界上有「龍」圖像的地方,就有「中國人」,也就有「中華文化」,它代表中國人對七千年傳統文化的認同,但是,「龍」也始終神秘的難以捉摸。因此,試從「神話」、「文化」和「哲學」的切點,探索「龍」的奧秘。


團龍.jpg


叁、哲學中的龍

一、「龍」與「道」同起源於中國思想的有象無形

道,這個中國思想的原始概念,意義極其複雜、並且很難解釋得清楚的概念,在中國先秦思想中,道的意義,可以依照出現的先後次序分成:「未成為思想上的專有名詞之前」和「成為專門的哲學名詞」兩個階段。如將這兩階段中所有有關「道」字的各種意義,歸納起來,則可以分為下列二類四種意義:

(一)、就本義而言,道即是路。

(二)、就引申義而言,可有如下三種意義:

1、人在日常人倫方面所應行的路。

2、宇宙一切事物變化所應遵行的形上規律,亦即所謂的天道、天理。

3、天地萬物所由所生的最後形上本源,是個實有體。

就哲學而言,「道」專指引申義中的第三種意義,是天地萬物所由所生的最後形上本源。它是老子所創的,時當西元前六0四年至五一七年之間。如以現代哲學術語稱之,「道」就是老子哲學體系裏的本體論。換言之,道有象無形,無一定之形體和名稱,是天地之始,萬物之母,作用廣大而無窮。因此可以判定:道充塞於天地,是只可感而不可用言傳的。如就此一特質來看,「道」和「龍」這兩個概念是非常相近似的。


團龍.jpg


二、「龍」與「道」同步演變

龍的觀念,早在中國最早的甲骨文裏,就已經存在了。若從莊子天連篇所記:「龍,合而為體,散而成章,乘雲氣,而養乎陰陽。」管子水地篇所記:「龍,欲小則化為蠶燭,欲大則藏於天下,欲高則凌於雲氣,欲下則人於深泉。」說文解字所記:「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以及傳說中龍是世界所有動物的始祖來看,「龍」幾幾乎就等於「道」,或為「道的表徵」。

為了探究兩者之間的可能關係,以及「道」與「龍」這兩種概念都不是突然冒出的,而各自有著極長的孕育與生成期,因此,分就中國上古、中古、下古三個階段,來探究「道的生成」與「龍的衍化」之間的關聯。

1、上古時期

從伏義(西元前二八五二年)到夏亡(西元前一七六六年),是圖騰文化最為發達的時期。

圖騰文化是一種世界共有的文化,是一種「人從那裏來?」的推定。如單言圖騰則是指一種生物或非生物,大多為動植物,而為某一親屬團體所自信是出自於牠,並以牠作為團體的徽誌及共有的姓。在中國先秦以前,幾乎部為這種圖騰文化所涵蓋,尤其是夏禹以前的上古時期,如黃帝有熊氏所統轄的部落以熊為圖騰,苗蠻部落以犬為圖騰,東夷部落以鳳鳥為圖騰,華夏部落以蛇為圖騰。又如夏始祖姓似,商始祖姓子氏,都是這種圖騰文化的最佳寫照。又因圖騰文化是最原始的根源文化,所以牠具有下列的特性,並對後來的宗教和哲學產生莫大的影響。

(1)、是生生的-因為大多數被當為圖騰的對象,都是生物,無生物和非生物都很少,以其至少有生命的生發功用。

(2)、是平等的-每一圖騰集團裏的每一個人,都認為自己是直感的接觸,「感」這種觀念非常重要,自認自己直接承自圖騰,彼此間的地位是平等的,所以只有盟主,盟主是由諸侯間因賢德而被推舉出來的,而沒有天子之稱;所以道家思想認為「天地人皆同」,影響爾後道統的生成;這種觀念到了後期,認為只有祖父母才是直接來自圖騰的,父母是經由祖父母才與圖騰發生關係,這也演變成為「祭祖」的緣由。

(3)、是感發的-祖先與圖騰的接觸是有感而通的,不需經實際,天人之際也在於感。

(4)、含Mana觀念-Mana者,是一非物質,而又帶有一點物質的成份,是一種特殊的物質,因其繼續不斷的生成下去,生成宇宙萬物,並能永恆存在,但是對人類而言,卻是視之不見,撫之無物,而又確實存在的。如上帝之造人,是無中生有的。這一觀點後來成為儒、道兩家所承認。其本身即是一單位,自成一體,能創萬物,萬物都來自牠,雖分化至每一東西上,而仍自能保持其全體性與完整性。

由此觀之,道的始源來自圖騰文化,而龍的出現,也是來自圖騰,依據孫鐵鋼先生所著的「龍種」裏的看法:龍-是黃帝打敗蚩尤之後,揉合各部落的圖騰特徵,而創造成的,用以象徵大結合、大統一與最有力量、最神奇的意思。由此顯見,「道」與「龍」是來自同一圖騰文化,有著相同的原始根源。

2、中古時期

從西元前一七六六年到一一二三年止的殷商時期,此一時期,宗教思想瀰漫。

殷商人把世界分為神鬼世界和有形世界。人現生存的是有形世界,神鬼世界則是由上帝、天神、地祇、人鬼四類所組成的。上帝是主宰百神的至上神,人死之後,都變成鬼或成神,然而上帝卻是超乎於此,至尊無上的。鬼神世界充斥於有形世界的四週,能操縱有形世界的一切利害凶吉禍福,尤其是上帝的權威很大,能主宰自然與人,上帝所掌管支配的是自然現象、人間的政事、人王的決定。因此殷人信仰上帝,上帝之下又信神、祇、鬼,而不是一般人所誤言的「殷人尚鬼」,誤以為殷商的宗教是崇拜祖先神,殷人的占卜是向祖先求神降福等。只是,殷商人的宗教仍可視為一種源於對祖先的崇拜,上帝可視為是祖先形象的一種昇華,或是祖先的總根源。

人類在畜牧社會,所產生的宗教意識,常是模糊而淡薄的,宗教的對象是宇宙萬物;到了農業社會之後,宗教意識明確而濃厚,宗教對象也轉為「人生」,引起人類對生命來源的探索。人的生命來自父母,父母則從祖先來,那人類始祖的生命從何而來呢?思索到此不可理解之處,則必信有種神秘的力量存在,並且人類對於生命的源泉,常懷有一種虔誠的心理,這就是崇拜祖先的開始。

生命雖然從祖先而來,但就其自身來觀察,生命之產生,乃從男女生殖器官之交接,為此,生殖器的神秘,亦有如始祖的神秘,因此對祖先的崇拜,有一階段轉為對生殖器的崇拜。在商代就有這種崇拜,在殷墟裏就曾掘出一石刻的生殖器。甲骨文的「祖」字,就像男性的生殖器為「且」狀,顯見在殷商時期仍存有對生殖器崇拜的遺風。並且上帝的「帝」字,與「祖」同義,同出一源,可見「帝」乃「祖」的昇華,為人類的始祖。

龍,在甲骨文裏為「有且形冠的蛇」,倘使去掉頭上的「且」形記號,就成了一條平凡的蛇,而「且」形記號,就是一種原始的「祖」,由此可見,龍是一種人文化的宗教寵物,是蛇的人文化,也是一種對祖先崇拜下的人文產物。

由於殷商時的「帝」,傳至西周時改「帝」為「天」,再傳至春秋時的老子,老子採積極變革的態度,大刀闊斧地將殷周以來的「天」,完全拋棄,代之以「道」,由此可見,「帝」實為「道」的始源,而「帝」與「龍」又同來自對「祖先的崇拜」,所以可以作如下的推論:「『道』和『龍』,除了在圖騰文化裏有看相同的起源,在殷商的中古時期裏,也有看相同的衍化過程。」

3、下古時期

從西元前一一二三年到二五五年的周朝,是中國人文上有名的百家爭鳴時期,「道」就在此時生成。

除卻先前提到的「道」和「龍」的相近處之外,在周易、莊子、史記裏尚有如下的記載:

易經,是儒家的六經之一;而周易,則是儒家的第一部形上著作。以「易是變易也,易不是實有體」觀之,易是一種不易為人所了解的學說,所以古人解析乾卦之爻辭,藉「龍」這種古代傳說中的神物,假以設象的來說明乾卦,從初九的「潛龍勿用」,經九二的「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九三的「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九四的「或躍在淵,無咎」,九五的「飛龍在天、利見大人」,到上九的「亢龍有悔」,用九的「見群龍天首」等,說明了「天是統萬物生生不息的根本原理。」

莊子天運篇,敘述孔子問禮於老子之後,讚曰:「吾乃今於是乎見龍。龍合而為體,散而成章,乘雲氣,而養乎陰陽。」史記裏記載同一件事,孔子到洛陽問禮於老子之後,在歸途中對門人說:「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可阿以為罔,游可以為綸,飛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耶。」

若從歷史的記載來看,東周不僅生成了「道」,同時也是「龍」的最繁榮階段。倘再從上述的三項記載來看,「道」與「龍」在這時期裏,更發生了實際的關聯,「龍」常為不可知的「道」的表徵。「龍」,雖然也不可確知,但由於此一時期的銅器禮器上,常有它的形象,此較起來,顯然還是「龍」較「道」為人所多知。


團龍.jpeg


三、「龍」與「太極」同源

台北故宮博物院對「太極圖起源」的解說:中國古代的太極圖,是用來象徵天地陰陽的,古人認為宇宙最先是個寂然不動的無極(限)的世界,不知道過了多少年,無極中產生了太極(包括陰、陽兩種性質),陰陽相盪,宇宙就動了起來,易經說:「太極動而生萬物」,「動」是天體運行和生命的源泉。但這種物理也是哲理的世界是一種進步的思想,這種思想成熟於「周易」時代。周易是集體創作的,早可到西周以前的文王(西元前十一世紀),晚可到春秋戰國(西元前八~三世紀)。太極圖的觀念成熟於周代,但現在(負陰而抱陽的圓形圖案)的太極圖,在秦以前未曾見過,秦以前為雙龍紋。

以考古學、民族學觀點來看,陰陽太極起源於史前的雙蛇崇拜,即以蛇為圖騰的宗教信仰,最先拜人面蛇身像為「祖神」。因文化的演進,社會產生婚姻制度,此時原始人以為圖騰神也有雌雄,而拜雌雄二蛇為祖神(甘肅天水曾出土雙蛇紋瓶)。繼之,蛇神進化為龍(西元前十七世紀~三世紀),到了周代,美術品中有雙龍紋的出現,安陽還出土一青銅盂,盂裏有雌雄二龍可以旋轉(現藏於台北中央研究院),顯有太極動的含義;到了西周晚期(西元前九~八世紀),曾伯奇壺蓋的雙龍紋,和太極圖的造型更近;漢以後的女蝸伏義像,也是由陰陽及雙蛇崇拜發展出來的。

由上述太極圖的起源觀之,可以產生如下三項結論:

一、生命的起源源自於太極的觀念,此一觀念成熟於周代。(同於東周生成了「道」。)

二、陰陽太極起源於史前的雙蛇崇拜,亦即是對「祖神」的崇拜。

三、龍由蛇神所進化,亦即由祖神所進化而來的。


團龍.jpeg


四、「龍」的「道」的分道揚鑣

由於「道」和「龍」有著相同的起源和衍化過程,所以古人常在有意和無意之間,以「龍」作為「道」的具體表徵,正如同易繫辭傳所說的:「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就這句話裏的「形」字,可以換成這樣說:「龍相當於道的形。」至少在古代是如此。

龍到了兩漢年間,從神靈不可知而被統一形象;唐宋年間,更被具體的定為「頭似駝,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的九似形體,龍生九子,各有所好不成龍之說,也是晚到明弘治年間才形成;這些都是後話,顯見龍由最初的形而上不可知,逐漸經人文化、人格化,到帶有幾分人情味,這種演化,是從古代一直持續到清代,因此,今天所看到的「龍」,就是這種演化下的產物,早已不是古代那種「形而上的龍」。


龍.jpg


肆、結論

就神話與文化的關係而言,神話實是原始文化的雛形,反應了初民社會對現實生活與自然現象的一些看法與祈願,隨著民智的增長與人類文明的進步,新的變異又促成了新的神話,而新的神話也同時又促成了新的文化行為;即使在科技昌明的今天,也不斷曾有新的神話產生。因此,神話與文化是不可分的,兩者是相互促成也相互滋長,基於此一看法,在探究龍的起源時,不論是就神話或是文化的觀點來分析時,基本上談的都是同一件事,也就是—龍在中國到底是怎麼生成的?

經由以上的探究,對於龍的生成可以下這麼一個結論:以現在人對龍形態的了解為基點向前追溯,現三停九似的龍最初是圖騰的一種集成,在後人基於社會需求與自由冥想的創意下予以增飾,而有了今天我們所熟知的這種形態,因此,龍是一種「非實有的人造圖騰獸」。

但是,在初民創造構思龍這種代表性的圖騰時,確實和蛇有著相當密切的關係,甚至龍和恐龍在某一段歷史時序中也曾產生過交集,因為初民時候的人在創造一個名詞或字義時,通常必須有所根據,而甲骨文、鐘鼎文、小篆中的龍字,確實和霸王龍極其相似,並且史曾記載「人因龍(防風氏)骨出土而向孔子探詢」之情形,再加上近年中國恐龍化石的大量出土,都旁徵古人見過恐龍(或恐龍化石)的可能性,因此,龍和恐龍的真實關係還有待再確認。

不過,基於龍的初始概念相當混淆與模糊,被稱為或視為龍的東西,可能不止一件,甚至可能是一類,只是經過後來的逐步釐清,龍的指稱才逐漸統一,並且定於特定物上。

因此,具體的說,「龍」是一種長時間演化下的「集成圖騰」,但是在「龍」這種概念的萌芽初期,有著較廣泛的指稱,極可能是恐龍、蛇、閃電、雷聲等共同促成了龍這種概念,只是隨著後來字義單純化的結果,原有的諸多涵意為之湮沒,讓本屬「形而上的龍」,變成今天文化與世俗中的龍。


延伸閱讀:
陳宗嶽:「龍」考(一)----神話中的龍
陳宗嶽:「龍」考(二)----文化中的龍

龍.jpeg


【文章出處】
《udn部落格:雪泥鴻爪》
「龍」考~神話中的龍
2007-08-16
網址:

https://blog.udn.com/cty43115/1164267?f_UA=pc
作者:陳宗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樵客 的頭像
    樵客

    如是我聞:樵客老師的國文教學網站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