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像.JPEG


缺時間軸,歷史教育亡矣

身為高中歷史科教師,已接受了一○八課綱二年多洗禮。前幾天,我把歷史課本目錄翻開給公民老師看,公民老師的反應是:「這根本是公民課本。」是的,一○八課綱下,歷史科已名存實亡。

歷史是以時間為主軸的,雖然有以事件為核心的歷史敘述如記事本末體,但其核心仍是時間順列。現今的歷史課綱是議題式的,意在鼓勵孩子培養符合課綱的核心能力,但是議題式課綱卻把歷史切得細碎,一學期要討論八、九個議題,反而歷史核心的時間軸不見了。加上教科書強調減少知識點,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學生在歷史課堂上學到的和公民課是差不多的,只是一個在過去,一個在現代。學生也這樣說:「好像公民課。」學生學到的不是具時間意識的歷史,而是破碎的歷史事件記憶,所以說歷史教育已名存實亡了。

我並非反對議題討論,而是在議題討論前學生是否具完整基礎知識,如討論國家組織與權力時,學生的先備知識是:部落與國家、皇帝與官僚系統、國家權力與人民......每個又都是獨立議題。在學生缺乏這些先備知識時,一線的歷史教師只能為學生補充這些知識,不但只能用破碎的知識點填補議題式討論的基礎知識,而且缺乏時間性的背景知識,離課綱的核心能力漸行漸遠了。


本以為國中歷史課會是基礎知識,到高中自然可以議題討論,沒想到國中一樣是議題式。可想而知,議題式的高中歷史課,不是教授零碎的知識點,就是空中樓閣般的憑空討論

以台灣言,雖然對二二八有不同看法,但是至少有共同的記憶,看法和觀點可討論,但是不能在連二二八都不知道的前提下,討論「人民與國家權力」這個歷史議題吧!

「亡其國者,先亡其史」雖是一句老話,但是沒有歷史感、沒有集體記憶的一群人,雖然有共同議題可討論,終究是隨時可聚可散,缺乏感情和凝聚力,無法產生歸屬感,如何團結成一個國家呢?

請教育界、學界先進,救救台灣的歷史教育,不要繼續陷入議題式的框架中,失去歷史教育的核心,讓歷史教育公民課化,讓未來的公民失去歷史感及從歷史而來的共同記憶,成為只有現在卻沒有過去累積的淺碟國家。

【文章出處】
《聯合新聞網》
缺時間軸 歷史教育亡矣
2021-09-23
網址: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5764646
作者:蔡明達
【作者簡介】
蔡明達,國立嘉義高中歷史科教師。


兵馬俑.png
上圖:兵馬俑


附錄:略古詳今?被公民科霸凌的中學歷史

最近聽朋友說,幫孩子複習國中社會時,發現同樣的內容,分別在歷史、地理及公民科重複出現。還有高中歷史教師把歷史課本的目錄給公民老師看,後者覺得它就是公民課本。這不僅令人懷疑中學的所謂社會領域,是否只教公民。更嚴重的是,歷史教育除了飽受批評的去中國化問題之外,恐怕連歷史的本質都消失了。

以國中社會一下為例,同樣是陳述台灣多元族群,在地理的「台灣的人口組成與多元文化」、歷史的「戰後台灣的經濟與社會文化」及公民的「多元文化與社會」多有重疊;又如「國語運動」對文化的衝擊,歷史課講了一次,公民課又再批一次,彷彿唯恐學生記不住。

猶記得108課綱剛出爐時,很多人認為高中第二冊中國史被融入東亞史非常離譜。若再翻看課本的話,八成會吐血。過去要花一、兩個學期才能讀完的明代之前的歷史,如今只占三分之一學期,而且只有兩章,其名稱各為「國家的統治」及「社會組織」,真的會讓人誤以為是公民課本。


地理還好一點,至少保留了它的專業,如經緯度、時差的計算等等。歷史就很慘了,除了目錄看起來像公民之外,屬於歷史最重要的「時間」因素,竟也消失殆盡。如高中第一冊台灣史,為了符合主題式教學的規範,有的版本敘述完台灣的政治,又再倒回頭去看滿清時期的經濟;有的版本甚至連政治議題也不管時序,先講「台澎金馬一體化」,再談「日治時期的政治與社會運動」,令人暈頭轉向。

或許編書者也發現不對勁,所以各出版社紛紛在課本前面貼了年表來補救,但學生的基礎不足,恐怕效果有限。老師教起來也很頭痛,因為學生什麼都不知道。

主題式教學,實為教改的「傑作」,早在九年一貫課程實施時,就喊得震天價響。受到後現代主義的影響,教改人士對傳統教育理念諸多批判,其中被鬥得最狠的,莫過於分科教學。他們認為,基礎教育不宜過度專業,否則孩子們的學習會變得破碎、見樹不見林。所以他們主張打破分科,改為領域教學,並且以同一個主題來統整。譬如以荷花為主題,國文可以講王冕畫荷花奮鬥的故事,生物可以研究荷花的構造,音樂可以唱跟荷花相關的歌等等。

主題式教學乍聽之下很有趣,實際上則可能什麼都學不到。曾聽一位教授說,他到美國觀摩教學,一整個學期都以金魚為主題做跨領域教學,結果後來大家只記得金魚,其他都忘光了。

人類知識的累積,之所以會形成分科,不是沒有道理。因為想了解萬事萬物的原理,非得從不同的面向切入不可,何況每個人在不同面向又各有所長,樣樣精通者極為罕見。王陽明對著竹子想「格物」,因格不出所以然而放棄,這是他沒有用對方法,絕非格物不可行。主題式教學和王陽明的格物類似,都是漫無目標,東拼西湊,缺乏明確的系統,恰恰陷入當初教改者所批判的「破碎」學習。

平心而論,所謂的統整、跨領域,在21世紀的今天,確有其必要,但應該由不同專業者組成團隊,互相交流、學習、合作,才能激發新的創造。教育的統整,則應由各科教師不斷地對話與研發。換句話說,統整原本應是一種有待嘗試與驗證的教學手段,不可能立即普及。教改妄想透過教科書去天馬行空地要求教師摸索,結果將導致基礎教育的崩壞,畫虎不成反類犬。

以主題來進行統整教學,過去只及於九年一貫,如今往上延伸到高中而成為十二年國教,具體落實到108課綱之後,就變成普遍的大災難了。在以公民的理念為主題的霸凌之下,別說中國史、東亞史霧煞煞,連台灣史都可能學不好。

【文章出處】
《聯合新聞網》
略古詳今?被公民科霸凌的中學歷史
2021-09-25
網址:

https://udn.com/news/story/121823/5770397
作者:劉新圓
【作者簡介】
劉新圓,樂齡學習中心講師。


學生.pn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樵客 的頭像
    樵客

    如是我聞:樵客老師的國文教學網站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