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池記.png

墨池記.jpg


題解

墨池,位於江西省臨川縣,相傳是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洗筆硯處。相傳東晉書法家王羲之在池邊習字,池水盡黑。曾鞏欽慕王羲之的盛名,於慶曆八年(1048)九月,專程來臨川憑弔墨池遺蹟。州學教授(官名)王盛請他為「晉王右軍墨池」作記,於是曾鞏根據王羲之的軼事,寫下了這篇古文〈墨池記〉,文章根據王羲之舊事,闡明要有所成就必須勤學苦練的道理,並認為精力、毅力比起天分更為重要。

本文屬於雜記體中的臺閣名勝記,在寫作上採用夾敘夾議的方式。先記敘墨池的方位、形狀、傳聞,然後發表議論,接著再記敘王羲之的軼聞,再議論後世之所以沒有人能夠比得上他的原因,是因爲他們所下工夫不如王羲之,並由此聯繫到道德方面的深造修養。最後,文章記敘學官王盛爲推廣王羲之的事蹟,採取的—系列措施,並對其用意發表議論,從而揭示出文章深刻的主題。


墨池.png
上圖:墨池


墨池記

臨川之城東,有地隱然而高,以臨於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窪然而方以長,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臨川記〉云也。羲之嘗慕「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此為其故跡,豈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強以仕,而嘗極東方,出滄海,以娛其意於山水之間;豈其徜徉肆恣,而又嘗自休於此邪?

羲之之書晚乃善,則其所能,蓋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後世未有能及者,豈其學不如彼邪?則學固豈可以少哉!況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為州學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書「晉王右軍墨池」之六字於楹間以揭之,又喜於鞏曰:「願有記。」


推王君之心,豈愛人之善,雖一能不以廢,而因以及乎其跡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學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後人尚之如此。況仁人莊士之遺風餘思,被於來世者如何哉!

慶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鞏記。


【文章出處】
《元豐類稿》
墨池記
原作者:曾鞏


墨池記.jpg


註釋翻譯

(一)


臨川之城東,有地隱然(不顯露貌)而高,以臨於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窪然而方以長,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臨川記〉云也。
譯文:
在臨川縣城的東邊,有一塊坡度緩緩上升的高地,下臨溪流,人們稱它為新城 。新城的上方,有個呈凹陷的長方形水池,據說是王羲之的墨池,這是南朝宋人荀伯子在〈臨川記〉上所記載的。
◎本文名爲〈墨池記〉,著眼點卻不在「池」,而在於闡釋成就並非天成,要靠勤奮學習的道理
◎本文特點是「小中見大」,用小題目做大文章。
◎有關墨池的傳說,除〈臨川記〉所述之外,還有諸種說法,因本文的目的在於說理,不在於記池,所以皆略而未提。文辭之簡約,可謂惜墨如金,對於墨池的記敘,要言不煩,卻鋪設了通向議論的軌道。
◎本文意在寫論,但發議論之前,又不能不記敘與墨池有關材料。否則議論便無所附麗,顯得浮泛,失之空洞說教。但如記之過詳,又會喧賓奪主,湮沒題旨。故作者採用記議結合、略記詳論的辦法,以突出文章的題旨。


羲之嘗慕「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此為其故跡,豈信然(果真如此)邪?
譯文:
王羲之曾經仰慕東漢書法家張芝在池邊練習書法,而把池水染黑的故事,這這口池塘就是他遺留下來的遺跡,難道這是真的嗎?
◎傳爲王羲之洗滌筆硯之池,實際上還有浙江會稽等多處地點。從文中「此爲其故跡,豈信然邪」的語氣來看,曾鞏對臨川墨池是否確爲王羲之的真正遺跡,也是抱著懷疑態度。

(當......時)羲之之不可強(勉強)以仕,而嘗極(窮盡,指遊遍)東方,出滄海,以娛其意於山水之間;
譯文:
當王羲之不願勉強繼續做官後,曾經遊遍會稽附近的名山秀水,又泛舟出海,飽覽海上風光,在山光水色中來娛悅他的心意;
◎文章由物及人,追述王羲之退離官場的一段生活經歷。據《晉書》記載,驃騎將軍王述,少時與羲之齊名,而羲之甚輕之。羲之任會稽內史時,述爲楊川刺史,羲之成了他的部屬。後王述檢察會稽郡刑改,羲之以之爲恥,遂稱病去職,並於父母墓前發誓不再出來做官。對於王羲之的這一段經歷,作者只以「方羲之之不可強以仕強以仕」一語帶過,略予交代。

豈其(莫非,難道)徜徉(徘徊,遊覽)肆恣(盡情),而又嘗自休(停留)於此邪?
譯文:
難道當他悠閒自如,盡情遊覽的時候,曾經在此地停留過嗎?
◎隨之本文追述王羲之隨意漫遊,縱情山水的行蹤,突出王羲之傲岸正直、脫塵超俗的性格,山水之美也是王羲之學習書法的美學來源。

墨池.png
上圖:墨池


(二)

羲之之書晚乃(才)善,則其所能,蓋亦以精力自致(取得)者,非天成(天然生成)也。
◎但文章的主旨並不就此完結。略記墨池的處所、形狀以後,把筆鋒轉向探討王羲之成功的原因:「蓋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也就是說,王羲之的成就並非「天成」,而是後天勤學苦練的結果。

然後世未有能及者,豈(難道)其學不如彼邪?則學固(原本)(難道)可以少哉!況欲深造道德者邪?
譯文:
王羲之的書法造詣,直到晚年才達到精妙的境界。那麼他之所以有這樣書法的成就,可以說是憑著他刻苦學習、不斷努力所得到的成果,並非是與生俱來的。但後世書法家卻沒有人趕的上他,是不是學習精神比不上王羲之呢?由此看來,刻苦的學習是必要的,怎麼可以缺少呢!更何況是想要在道德修養上精進深造的人,怎能不下苦工夫呢?
◎作者由此進一步引申:學習書法是如此,「欲深造道德者」也是如此。從學習書法推及道德修養,強調都不是先驗的,而是後天努力而獲得。


書法.jpg


(三)

墨池之上,今為州學舍(撫州州學的校舍
譯文:
在墨池的池邊,如今是府州州學的校舍。

教授(官名,宋朝在路學、府學、州學都置教授,主管學政和教育所屬生員王君盛恐其(指墨池)不章(彰顯)也,書「晉王右軍墨池」之六字於楹(柱)間以揭(懸掛)之,又告於鞏曰:「願有記。」
譯文:
州學教授王盛先生擔心有關墨池的事蹟不為人所知,就寫了「晉王右軍墨池」這六個字,懸在屋前的柱子間。又告訴我說:「希望您能為它寫一篇記來加以紀念。」
◎因爲墨池舊址「今爲州學舍」;本文之作又是作者應「教授王君」的請求;王盛的目的又是「勉其學者」。所以,重點是一個「勉」字。於是,從學習書法到道德風節,自然是勉勵生員們的應有內容。如果死扣「墨池」,拘於一般題義,只講書法,倒反死於題下,甚至遠離作記本意了。


墨池.png
上圖:墨池


(四)

(推想)王君之心,豈愛人之善,雖一能(一技之能,指王羲之的書法)不以廢,而因以及(推廣)乎其跡邪?其亦欲推(推廣)其事以勉學者邪?
◎這篇短文的另一特點是多用設問句和感嘆句。其中設問句五句:「豈信然邪?」「而又嘗自休於此邪?」「況欲深造道德者邪?」「而因以及乎其跡邪?」「以勉其學者邪?」。最後又以一個感嘆句作結:「況仁人莊士之遺風餘思,被於來世者何如哉!」這些句式的大量運用,使這篇說理短文平添一唱三嘆的情韻。

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後人尚之如此。況仁人莊士之遺風餘思,被於來世者如何哉!慶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鞏記。
譯文:
我推想王先生的用意,應該是愛惜別人的優點,即使只是一技之長的才藝成就,也不肯讓它埋沒無聞,便因此連帶表彰跟王羲之有關的墨池故跡吧?或者是想推崇王羲之臨池勤學苦練的精神,來勉勵後學的人吧?一個人有一技之長,就使後人推重到如此地步,更何況是品德高尚、仁厚端莊的正人君子們,他們遺留下來的風範和德行,對於後世造成如此大的影響,那麼後人對他會如何推崇和懷念,就更不用說了。慶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鞏記。
◎從「人之有一能」尚且爲後人追思不已,推及「仁人莊士之遺風餘思」將永遠影響後世。也從書法推及風節品德,從具體的書法家推及更廣泛的仁人志士,這是從他們對後人的影響來立論。這推論都極爲自然,並非外加,表現了曾鞏思路的開闊,識見的高超。如果是低手寫作這類碑板文字,往往就事論事,黏著題義,不知生發開掘。
◎從講書法到講道德,從講懷念書法家到追慕先德,都還是跟題意相扣。

◎在宋代以「記」爲體裁的說理散文中,像〈墨池記〉這樣以記爲附從,以「議」爲主體的寫法還是不多見。
◎〈醉翁亭記〉的思想意脈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但這種「意」不是靠發「議論」表達出來,而是隨着山水相映、朝暮變比、四季變幻的自然景物描寫透露出來的。
◎〈岳陽樓記〉的重心不在記樓,在於敞露個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襟懷,在抒情方式上,作者採用的是觸景生情的方法,因而文章鋪排筆墨,以較多篇幅寫出岳陽樓變幻莫測的景色。
◎而〈墨池記〉用於記「池」的文字較少,議論文字卻很多。它不是在記敘之後再發議論,而是記事、議論錯雜使用,儘管議多於記,卻無斷線之弊,讀來覺得自然天成。可以說〈墨池記〉脫盡了他人窠臼,闢出了自家蹊徑。

【說明出處】
《讀古詩詞網》
墨池記.賞析
(編按:文字已經過改寫重新整理)
網址:

https://fanti.dugushici.com/ancient_proses/47521
作者:不詳

墨池記.png

墨池.pn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