澤.png
想像示意圖


詩人何曾離開人間世?──永遠的搜索者楊牧

我還在等待楊牧的一首詩,怎麼他就這樣轉身離去。

楊牧酷愛白斬土雞,本真的滋味,彷彿逼近於詩吧?而白斬土雞正是我的絕活,就特別下廚,奉贈一盤如詩的滋味。詩人微笑說,應該作一首詩:〈謝崑陽贈雞〉。這時,我們會心的回到古遠的唐宋,我想到杜甫的詩:〈謝嚴中丞送青城山道士乳酒一瓶〉,想到蘇東坡詩:〈謝曹子方惠新茶〉。在那個文化世界中,詩無所不在,詩人就生活在詩裡,彼此來往感通。

楊牧是現代詩人,我是古典詩人,卻同時站在現代,又同時回到古典的文化世界,今古相接,會心之間,情意的感通,不須氾濫的言語。其實,我真正想說的是,作一首詩〈謝崑陽贈雞〉,這樣隨口而出的話語,沒有複雜的理論,卻是已滲進日常生活、潛入心靈深處的古典文化涵養。

「詩哲」楊牧

現代詩曾經很長的一段時期,誓必與古典文化決裂,與現實生活絕緣,尤其詩人之間的「贈答」,更是視同餿水,因此現代詩人能有古典文化涵養者,如同緣僧尼頭頂以求髮;而楊牧是極少數偶然遺漏,沒有剃除的長髮,兀然而存。在現代詩壇中,他的中國古典文化涵養,無人能及。詩者,何止吟詠性情,並且需要豐厚的學養與哲思。若將楊牧單純視為「抒情詩人」或「浪漫詩人」,那是一種簡化及淺化,我寧可視他為「詩哲」。

中國古典文化涵養與鄉土意識,始終都是楊牧文學創作二座堅固的基石,儘管他長年旅居美國、香港,並且出入於古希臘以及英國浪漫主義文學之間,深度涵泳,甚且研究,而受到華茲華斯(W. Wordsworth 1770-1850)、拜倫(G. G. Byron 1788-1824)、雪萊(P.B.Shelley 1792-1822)、濟慈(J. Keats 1795-1821),以及愛爾蘭詩人葉慈(W. B. Yeats 1865-1939)等詩人的影響。但是,台灣花蓮的鄉土意識、中國古典文化,不但未曾減淡,更且日深。

鄉土意識在他文學創作中,一直都是流動不歇的靈魂,現代詩個別的篇章姑且不說,散文最集中的表現,就在於《山風海雨》、《方向歸零》、《昔我往矣》(後來合集為《奇萊前書》、《奇萊後書》);而落實在鄉土的行動,就是晚年回歸花蓮,創辦東華大學中文系,掌理文學院。

1996年,楊牧與鄭清茂、顏崑陽、王文進共同規劃了一個站在傳統基礎而邁入現代化,課程設計最能貼近時代文化社會情境的中文系。那幾年間,想必是楊牧的美好時光,也是我們的美好時光。雖是大嫂盈盈夫人與孩子都還在美國,他獨自住在宿舍;然而這裡是他生命的原鄉,花蓮市還有他的故居以及父親所曾經營的印刷廠。

何況一個理想的中文系,正從他以及我們的心手中誕生、成長,年年都有新進的年輕教師,以及對未來充滿希望的學生。那的確是朝日初昇的氛圍,每當與楊牧熟識的賓客來訪,記得林文月、李昂等,我們就一起在湖畔餐廳歡聚、暢敘。窗外是煙雲如羅帶的海岸山脈,波平如鏡的東湖,寧靜中彷彿看到可通往理想人文學術殿堂的微光。那時,楊牧暫時獨居,卻不寂寞。

2001年,楊牧離開東華大學,轉到中研院文哲研究所。楊牧離開,其實沒有離開,我們也不會讓他真的離開;他終究留下永久、普遍的化身──典範,人格與文學的「典範」。東華大學接續成立「楊牧書房」,典藏他的著作、曾讀過或擁有的書、他的手稿。並且成立「楊牧文學獎」、「楊牧研究中心」,展開「楊牧學」的建構。


天生的詩人,天生的散文家

楊牧的文學著作多達60餘種,廣及詩、散文、學術論著、文學批評、文化與社會評論、翻譯、編選等。他的作品已被翻譯成英、日、法、德、荷蘭、瑞典等文,一直被譽為最有可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台灣詩人。有關楊牧其人及其文學的研究,已多如奇萊山的草木。我以這一篇短文要談楊牧的文學,不啻以蚊負山,以蠡測海,因此只能大體言之。

楊牧是天生的詩人,也是天生的散文家。他因「詩」、因「散文」而實現生命的存在意義;他整合自己各階段的詩集,編纂為《楊牧詩集》I、II、III,其後還出版近作詩集《長短歌行》。

至於散文的作品,也多達10幾種。他在《楊牧詩集I》的〈序〉中,自述從16歲的少年時期,就在意志與想像的世界裡流浪,而若有若無的捕捉到了詩,乃以詩為歸宿,回思當時莫非已經發現自己早該屬於詩,說不定是命中注定便屬於詩。

而他在散文集《搜索者》的〈前記〉也自述到多年以來,在詩以外曾經用散文的形式,記載了許多對人生試探和搜索的經驗,因此他必須承認散文對他而言,與詩同樣重要。

在楊牧的觀念與創作經驗中,詩與散文的文體形式雖然不同,其融合「敘事」與「抒懷」的本質及功能,並沒有差異。他的散文之「詩化」,敘事與抒懷交錯間,情境閎深的意象以及音調流轉的敘述節奏,都接近於詩,這在《葉珊散文集》、《山風海雨》、《亭午之鷹》、《星圖》、《年輪》、《奇萊後書》等文集中,都可以印證。而他的詩之「散文化」,情懷不作直接噴吐,總是隨著敘事的脈絡而水流層層的谿石間,婉轉曲折,這從〈續韓愈七言古詩〉、〈延陵季子掛劍〉、〈武宿夜組曲〉、〈將進酒四首〉、〈林沖夜奔〉、〈鄭玄寤夢〉、〈妙玉坐禪〉、〈高雄.一九七七〉、〈航向愛爾蘭〉、〈波士頓.一九七〇〉等,都可以印證。

楊牧的詩與散文,經常被視為西方「浪漫主義」的遺風,而對現實社會甚少介入。這當然是片面的簡化,早年葉珊時期,或可視為擁抱質樸文明、自然情懷的浪漫主義者;然而,楊牧所理解的浪漫主義,從華茲華斯、濟慈、雪萊、拜倫,一路到他所稱讚的「最後一個浪漫主義者」葉慈,其意義多層,不能簡化。

他在《葉珊散文集》的〈自序──右外野的浪漫主義者〉中,就曾分析浪漫主義從華茲華斯、濟慈、拜倫到雪萊,涵有四層意義,而最後由葉慈得到所有浪漫主義詩人的神髓。

楊牧的浪漫主義精神,在向質樸文明、自然情懷擁抱之後,其實拜倫的好奇冒險、追求生命理想的精神,以及雪萊向權威挑戰、反抗苛政及暴力的精神已在他心中埋下種籽;而最終他崇敬愛爾蘭詩人葉慈,尤其中年之後的葉慈,提升浪漫主義的精神,探索神人的關係,同時也批判現實社會,這是他所情願效法的「典範」。

於是,32歲的詩人,由葉珊筆名改為楊牧,也宣告他浪漫主義精神的轉向,開始滋長著楊牧文學的社會意識,並逐漸往神人關係之生命存在本質的高度與深度,不斷的探索。《年輪》是這一轉向的軌跡,而《飛過火山》、《疑神》、《星圖》是漸層的發展。


楊牧.png
上圖:楊牧


【楊牧簡介】
楊牧,本名王靖獻,1940年出生於台灣花蓮,15歲就讀花蓮高中時即在《現代詩》、《創世紀》等刊物發表詩作,啟用筆名葉珊。1963年於東海大海外文系畢業,翌年赴美留學,先後獲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和柏克萊大學比較文學博士學位。1972年起改筆名為「楊牧」。曾任美國麻州大學、台灣大學客座教授、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教授。現任台灣國立東華大學中文系教授、人文社會科學院院長。是台灣學府派的詩人和散文家,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兼擅翻譯和評論,2000年榮獲第四屆文學類國家文藝獎,並被譽為台灣最接近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2020年3月13日以80歲之齡病逝於台北。
【文章出處】
《鳴人堂》
〈詩人何曾離開人間世?──永遠的搜索者楊牧〉
網址: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0124/4415621
作者:顏崑陽
【作者簡介】
顏崑陽(1948年11月1日-),台灣嘉義縣東石鄉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曾任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教授兼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教授,已於106年退休,目前為輔仁大學講座教授。曾獲聯合報文學獎短篇小說佳作、中國時報文學獎散文優等、中興文藝古典詩創作獎章、中國文藝獎章散文創作獎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