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扇.jpg

絕代名妓李香君和《桃花扇》故事──秦淮八豔之李香君

李香君,蘇州人。明末一代名妓,與董小宛、陳圓圓、柳如是等被稱為秦淮八艷

《桃花扇》是清初著名戲劇家孔尚任的名著,是清代成就最高的一部戲劇,孔尚任是孔子的第六十四代孫子,他寫作《桃花扇》前後花了十多年時間,三易其稿,最終於1699年問世。《桃花扇》一出,轟動京城,人人爭相抄閱,一時洛陽紙貴。李香君因此聞名於世,她的愛情悲劇故事也廣為流傳,成為家喻戶曉的我國古代罕有的光輝婦女形象。

《桃花扇》寫的是李香君和侯方域的悲劇愛情故事。孔尚任在這部《桃花扇》裏,用了許多春秋筆法,「
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孔尚任也因此被康熙罷了官。

李香君,又名李香,有說其父原是明末「忠臣武將」,後被奸臣陷害。自幼被當時的秦淮名妓李貞麗收為養女,13歲從吳人周如松學習歌舞,盡得其音節。能演唱「臨川四夢」傳奇,她歌喉珠圓玉潤,但不輕易與人歌唱;絲竹琵琶、音律詩詞亦無一不通。李香君身材小巧玲瓏,膚理玉色,慧俊婉轉,時人譽之「香扇墜」,聲名盛於南曲,四方之士爭一識其面為榮。

侯方域,字朝宗,河南商邱人,祖父侯執蒲是明朝的太常卿,父親侯恂做過戶部尚書,都是剛直不阿的忠臣。侯方域自幼隨家鄉名士倪元路學習詩書,敏慧多才,長進極快,十五歲即應童子試中第一名。侯方域與方以智、陳貞慧、冒辟疆合稱明復社四公子,又與魏禧、汪琬合稱清初文章三大家,確實才華橫溢。這幾位公子整日聚在秦淮樓館,說詩論詞,狎妓玩樂,顛癡狂笑。

崇禎十六年,二十二歲的侯方域前來南京參加禮都會試。自恃才學俊秀,年少氣盛的侯方域並不把應試當成一回事兒,來到燈紅酒綠、流彩溢香的六朝金粉之地,不免要涉足一番風月場所。這天,經友人楊龍友的介紹,他慕名來到媚香樓,一睹「香扇墜」李香君的風采,那時李香君才十六歲。一走入李香君的房間,候方域就被正面牆上掛著的一幅大型橫幅吸引住了,這是一幅「寒江曉泛圖」,寒雪瀰漫的清江之上,一葉孤舟盪於江心,天蒼蒼,水茫茫,人寥寥,好一種悠遠淡泊的意境,畫上還題有一首詩:

瑟瑟西風淨遠天,江山如畫鏡中懸。
不知何處涸波叟,日出呼兒泛釣船。

畫上沒有落款,料非出自名家之手,侯方域問道:「此畫是何人大作?」李香君略帶羞澀地說:「是小女子塗鴉之作,不足為道。」「是你所作?」侯方域簡直不敢相信,如此有神韻的詩畫,竟是出自這麼一個姣小稚嫩的青樓女子所作,不禁刮目相看。兩人越談越投機,彼此直引以為知已。臨走前,侯方域索要紙筆,作詩一首,送給李香君作為初次相見的禮物,詩云:


綽約小天仙,生來十六年。玉山半峰雪,瑤池一枝蓮。
晚院香留客,春宵月伴眠。臨行嬌無語,阿母在旁邊。

一種欣賞傾慕的情懷已在詩中表露出來,一個是風流倜儻的翩翩少年,一個是嬌柔多情、蕙質蘭心的青樓玉女,接連幾次交往之後,便雙雙墜入了愛河之中,纏綿難分。

按當時的風尚,如果哪位客人中情於一個妓女,只要出資舉辦一個隆重的儀式,再給妓院一筆重金,這個妓女就可以專門為這一位客人服務了,這套手續稱為「梳攏」。像李香君這樣一位名妓,梳攏必須邀請大批有頭有臉的風流雅士,還要付一筆豐厚的禮金給鴇母,才不至於失面子。侯方域有心想梳攏李香君,只是他這次是出來趕考的,沒帶太多的銀子,卻是有心無力。


正在他犯難之時,友人楊龍友雪中送炭,給了他大力的資助。當時他一心急著辦事,並沒仔細考慮楊龍友為何送錢給他,只說日後一定還他。有了資本,梳攏儀式很順利地辦了下來,當夜侯方域將一柄上等的鏤花象牙骨白絹面宮扇送給了李香君作定情之物,扇上繫著侯家祖傳的琥珀扇墜。還題了一首詩:

夾道朱樓一徑斜,王孫初禦富平車。

春溪盡是莘夷樹,不及東風桃李花。

李香君深察侯郎的真心摯意,從此便留他住在了媚香樓中。

一日,侯方域偶然想起楊龍友家中並不富裕,哪裡來得那一筆重金資助自己呢?他與李香君說起此事,香君也覺得事出蹊蹺,便讓侯方域會問個明白。經過一番追問,終於弄清了原由,原來那筆錢並不是楊龍友拿出來的,而是阮大鉞通過楊龍友贈送給侯方域的一個人情。

阮大鉞是何等人也?為何要送錢給侯方域呢?

阮大鉞是明神宗萬曆四十四年的進土,多年在朝中為官,本來也是明末很有名氣的戲曲家和文學家,但是卻為宦官魏忠賢服務,與魏忠賢狼狽為奸,後又追隨偽明政權。此人陰險詭詐,不是什麼好東西。

明思宗崇禎元年誅殺了魏忠賢,阮大鉞作為逆賊同僚被朝廷削籍免官,退到南京閒居。失位的阮大鉞並不甘心就此埋沒,他在南京廣交江湖人士,暗中謀劃,準備伺機東山再起。江南義士陳貞慧、吳應箕等人察覺了阮大鉞的不軌之心,作了“留都防亂揭”對他的陰謀進行了揭露;阮大鉞既惱怒又害怕,無奈此時手中無權,拿他們沒有辦法,只好閉門謝客,深居簡出,只與馬士英暗中往來。他知道侯方域與陳貞慧、吳應箕等人是莫逆之交,得知侯方域在南京城正缺錢用,便設法讓楊龍友把錢送給了侯方域,為防止他拒絕,還讓楊龍友暫瞞實情。目的無非是想通過拉攏侯方域而緩和與陳貞慧等人的關係,使他們不與自己作對,自己則好為所欲為。

侯方域本來厭惡阮大鉞的人品和姦行,但經楊龍友一番說情,竟然答應去向陳貞慧、吳就箕分說。這邊李香君一聽大怒曰:“郎君是何意思?阮大鋮趨赴權奸,廉恥喪盡,婦人女子無不唾罵,官人之意,不過因他助俺妝奩,便要徇私廢公,這幾件釵釧、衣裙,卻放不到我香君眼裡!”說完,遂將頭上珠翠拔下,衣衫脫去,盡情丟在地下,向臥房而去。這一下罵醒了侯方域,最終把那些銀錢衣飾又經楊龍友之手退給了阮大鉞,阮大鉞大感臉面丟盡,咬牙切齒地道:看老夫將來有朝一日一定要給他們點顏色瞧瞧!

不久,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皇帝自縊,福王朱由崧在—幫舊臣擁護下,在南京建立了弘光新皇朝,馬士英成了執政大臣,隨即啟用阮大鉞為兵部侍郎,繼而又升為兵部尚書。

大權重握,阮大鉞得意之極,馬上著手清除異己,陳貞慧、吳應箕等轉眼被捕下獄。侯方域得知消息後,知道黑手很快就會伸向自己,只有遠走高飛,才可能逃脫此難,他終於揮淚離開了南京城,渡江北上,投奔到正督師揚州的史可法麾下。史可法是侯方域父親的門生,為人忠貞耿直,在揚州加緊操練兵馬,準備抵擋清軍的南下,侯方域被安排在史可法身邊做文書工作。

自侯郎去後,李香君徵得李大娘的同意,洗盡鉛華,閉門謝客,天天凝視著那把訂情的絹扇。明確表示要一心等侯公子歸來,有許多獵奇好豔的達官顯貴偏偏不肯死心,紛紛上門打她的主意,無奈此女吃了秤砣鐵了心,以堅決的態度予以回絕,客人們只好望樓興嘆。

不久麻煩又來了,僉都御史田仰督運漕糧由揚州來到南京,為弘光皇朝幫了一個大忙,成了弘光帝器重的紅人。田仰久聞李香君艷名,此行想順便把她收為侍妾。這一下可讓阮大鉞逮住了機會,他早就想報復侯方域和李香君,可惜侯方域聞風遠走,如今若把李香君送給田仰為妾,一方面討好了田仰,一方面也撕散了他們那對鴛鴦,聊洩心中積憤,豈不是一箭雙雕!

阮大鉞派人攜帶重金前往媚香樓行聘,李香君毫無商量餘地地一口拒絕。誰知那邊迎娶的花轎已經吹吹打打地來到了媚香樓下,這便是阮大鉞訂下的強娶之計。娶親的隊伍人多勢眾,李大娘阻攔不住,已直衝進樓裡,大有不抬走人決不罷休的勁頭。李香君被逼得無路可走,便一頭撞在牆上,撞得頭破血流,昏死過去。李大娘無奈只得李代桃疆冒充香君坐上花轎往田仰的府上而去。

楊龍友聞訊趕過來,只見侯方域送給李香君的那把扇子掉在地上,上面沾了香君的鮮血。楊龍友拾起絹扇,端視良久,深為李香君的貞烈品性感慨噓啼,立刻找來毛筆,就著扇面上的血跡稍作點染,血跡便成了一朵朵鮮豔欲滴的桃花,再以墨色略襯枝葉,畫成了一幅灼灼動人的桃花圖,又在扇面上題下三個小字——桃花扇,準備等李香君傷癒後還給她。

香君的傷總算慢慢的好了,然而陰險惡毒的阮大鉞並不想就此放過她,弘光皇帝完全是昏庸無能之人,國難當頭,不思治軍理國,反而日夜沉醉在聲色享樂之中。他嫌宮中歌姬所唱的歌內容單調乏味,阮大鉞便大獻殷勤,親自執筆撰寫歌詞劇本,再到秦淮河畔的歌樓妓院裡挑選出色的歌妓,送入宮中給弘光帝取樂。等李香君傷癒後,阮大鉞立即打著皇上聖諭的幌子,將她徵入宮中充當歌姬。

這一招李香君著實無法抵擋,她一個青樓女子,哪裡敢違抗聖上呢!宮門一入深似海,何時能再見到日夜思念的侯郎呢?她好想托魚雁捎封信給遠方的情郎,讓他回來見上自己一面,可此時戰事正緊,交通全部斷絕,書信根本無法送去。帶著無限的眷念和遺憾,李香君進了皇宮,懷裡緊緊抱著那把鮮血寫成的桃花扇。

不久後,清兵攻下揚州,直逼南京,弘光帝聞風而逃,最終被部將劫持獻給了清軍,隨後南京城不攻自破。南京城破之時,李香君隨著一些宮人趁夜色逃了出來,但卻發現媚香樓已燒一片火海之中,不禁跌坐在長板橋上發呆。正巧,這時當年為李香君教曲的師傅蘇崑生路過長板橋,發現了坐在地上發傻的李香君,連忙將她扶起,才知她已無處可去,便帶著她隨逃難的人流,奔往蘇州。

其實,這天夜裡侯方域也正在南京城裡,他是在揚州兵敗後脫身返回南京的。到達時正逢清兵肆虐屠城,他心裡焦急地掛牽著李香君的安危,火燒火燎地趕到秦淮河邊,卻看到媚香樓燃成一團烈焰,熟悉的人一個也沒見著。他在媚香樓附近徘徊尋找了整整一夜,卻沒能見到李香君的影子;其實那時李香君就坐在離媚香樓僅有一箭之遙的長板橋上,無奈老天戲弄人,偏偏沒讓他倆相遇。

李香君在蘇崑生的照顧下來到蘇州,由於一路顛波勞苦,精神上又極度悲傷,她已身染重病。蘇州情況還比較平靜,幾經周折,李香君找到了昔日好友卞玉京。卞玉京原本也是秦淮名妓,與李香君交情甚好,兩年前她遷居蘇州,在虎丘的山塘置下一座清雅的小院。見到好友逃難至此,卞玉京熱情收留了李香君在小院住下,並請來名醫為她診治。幾經診察,才知李香君患的是肺癆,這種病在當時是無藥根治的,只能滋養調理,勉強延續著生命。病中的李香君深深地思念著侯郎,她日夜捧著那把血染的桃花扇,回憶著侯郎的音容笑貌,淚水浸透了衣襟。蘇崑生是個古道熱腸的人,見李香君痛不欲生,他等局勢稍微平靜一些,就返回南京打聽侯方域的消息。經多方探問,證實了侯方域曾在南京尋找過李香君,了無結果之後,失望地回老家商邱去了。蘇崑生得到消息後立刻趕到蘇州告訴了李香君,李香君倦臥病榻,一副憔悴虛弱的可憐模樣。見此情景,蘇崑生心中痛惜之極,自願提出要北上商邱,為一對有情人傳遞消息。在蘇崑生北上不久,李香君開始咯血,病情一日重於一日,終於氣息難繼。彌留之際,她掙扎著讓卞玉京為自己剪下一綹青絲,小心翼翼地用紅綾包好,再把它綁在比生命還珍貴的桃花扇上,然後交給卞玉京,請她轉交給侯方域,並留下遺言說:“公子當為大明守節,勿事異族,妾於九泉之下銘記公子厚愛。”侯方域得到蘇崑生送來的消息,立刻啟程,趕往蘇州。可惜,當他來到卞玉京的小院,李香君已於前夜嚥下了最後一口氣,只給他留下一片摯情,令他心傷欲絕。

其實,關於李香君和侯方域愛情故事的結局,一直有幾個不同的版本,始終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

眾多的版本中最廣為人知的大概是電影版的《桃花扇》:明朝滅亡,候方域降清,後與山寺避難的李香君重逢,然而李香君無法原諒候方域的變節,撕碎了當日才子題詩,佳人濺血的「桃花扇」,與之分道揚鑣。這個版本的關鍵詞是民族大義和士人氣節,當然,也不可避免的帶了一些時代色彩。

而在孔尚任的原著中,侯方域沒有變節,不過也與李香君重逢了。只是一聲斷喝驚醒癡情人,家國已亡,個兒女情長又向何處寄託?於是兩人雙雙出家。刻骨的疼痛未必一定要用激烈的方式傾訴,所以這個版本顯然更符合中國傳統悲劇的風格,悲壯之中幾許哀婉,幾許無奈。

另外一種桃花扇的結局既不是決裂也不是出家,而是這樣的:明亡之後,候方域與李香君重逢,最終得以結合。不久之後候方域去應清廷的科考,忘了因為什麼反正自此奔波在外。香君留居家中,因為出身風塵飽受歧視,最終抑鬱而終。較之以上兩個版本,這個結局才是最悲的——沒有了孔尚任版桃花扇底送南朝的悲涼,沒有了電影版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悲壯,只剩下現實的悲哀。候方域的氣節仍然沒有守住,李香君的愛情也以傳統時代風塵女子最常見的方式破碎。儘管在破碎之前還有一個大團圓式的插曲。

此外還有一個版本,就是明亡後避難於寺廟的李香君病重,沒有等到侯朝宗便香消玉殞,臨終遺下桃花扇,並囑託侯朝宗堅守氣節。當然了,後來大才子還是趕了科考中了進士,不過已經逝去的人總歸是不知道了。這個版本和上面那個一樣都屬於有史可查的,目前一般是兩說兼取。但如果設身處地的替李香君考慮,這個版本似乎更佳。

南京民間則有李香君在棲霞山出家,死後葬在葆真庵東側的傳說。如今,棲霞山葆真庵遺址附近依然有李香君的香塚。這一切彷彿印證了《桃花扇》所述:棲霞山就是李香君的最後歸宿。難道,侯方域沒有出家,而是回老家商丘時途經鳳陽?商丘。侯方域故居壯悔堂依然如故,而在商丘西南郊區一個叫雪苑村的村子裡,至今生活著300多李姓後裔,據稱是侯方域和李香君的後代。在這裡,有一段前所未聞的故事:李香君和侯方域棲霞相遇後沒有出家,而是悄悄回到商丘,李香君以侯方域妾的身份(侯方域先有元配夫人常氏)住進侯府。但8年後,李香君秦淮歌伎身份暴露,被公公侯恂趕到侯府城外的柴草園。1653年春,李香君在此生下她和侯方域的兒子,隨自己姓李。沒過多久,她便在絕望中含恨離開了人間,終年30歲。李香君玉殞後一年,37歲的侯方域也鬱鬱而終。他們還在曾是侯家柴草園的李姬園村東頭見到了香君墓。那把桃花扇是否在香君墓中呢?據村民所言,為了尋找桃花扇,這座香塚曾3次被盜:就是沒有桃花扇。真正的桃花扇在哪裡呢?據說,李香君臨終前將扇子交給了侯方域原配常氏,讓常氏以後當作女兒的陪嫁品。李、侯去世後,他們的密友陳貞慧的兒子陳宗石入贅侯府,以後這把扇子就成了陳氏家族的傳家寶。民國初年,陳家人將桃花扇帶至北京,收藏家張伯駒親見後寫信告訴好友、滬上報人鄭逸梅。上世紀80年代,鄭氏將原信贈給南京《青春》雜誌一位編輯,1986年該信還曾在《中國書畫報》上公開發表,但這把桃花扇最後花落誰家,現在卻成了一個謎。

李香君故居李香君故居又稱媚香樓,是一兩層高的磚木結構民居,為三進兩院式明清河房建築。

最後再說一點關於侯方域的事情。候方域參加了清廷的科舉中了進士,但他後來似乎又深為痛悔,不但沒有再為官,題書齋為「壯悔堂」,而且力勸其好友如吳梅村等不要應舉出仕。很不幸的是吳梅村也沒有做到,不過他後來也後悔了,自作詩中有「故人慷慨多奇節。為當年沈吟不斷,草間偷活......竟一錢不值何須說」之語。這幾句看了以後頓時難忘,因為記憶中似乎從不曾見過如此自我損抑的詩。對了,後悔的還有一個,錢謙益。他的夫人柳如是也是秦淮八豔之一,也像李香君一樣希望自己的夫君能為國盡節。然而她勸錢謙益投水殉國的時候,後者的回答是:「水太涼了,改天吧。」(大意),他們背棄、動搖,讀書人的本性卻又迫使他們自己自省、自責。本來想感慨一句仗義每多屠狗輩,卻又想起那個時代的兩個政權,一個割裂了宋以後就若斷若續的文化命脈,一個弊政百出民不聊生。據說現在的各個歷史論壇上明清之爭正熱火朝天,站在旁觀者的角度想,這爭論的本身不就說明,即使是後世的我們,都不能肯定到底該做怎樣的選擇?

桃花扇上說,清兵入南京後,候方域與李香君失散,候方域回到了家,李香君百般無奈,只有去找出家棲霞山桃花澗的秦淮好友,也是另一名艷卞玉京,一起削髮為尼了。這樣的結局僅是戲劇的需要,是藝術的需要。其實不然。第二年,他參加清政府組織的科考,並以優異成績成為清朝的在冊官員,從此進居雜傭堂,一個候恂存放穀物並給傭人居住的地方,潛心讀書,用心作文,向住仕途。李香君,是擅長琴唱、不會針黹的女子,只能埋名隱姓,侍立身邊。候方域說不出她的出生與來歷,又不是明媒正娶,當然不能為妻,只能為妾(若在當今社會,她即使不是藝術家,至少也是一個紅得發紫的歌唱家)。歷史總給人留下許許多多的謎團。是李香君的身份暴露,還是候方域對仕途的渴望,致使了候方域的離家出走,無從考知。總之,他們的結合被候家認為是敗壞了門風。於是,候方域僅與李香君廝守不到兩年,或許時間更短,候方域就不辭而別去了江南。據推測,他在江南見到了正在為清朝效力的原為東林黨首領、後被乾隆編為二臣的錢謙益,以謀求一官半職。手無縛雞之力的李香君不得不整日以淚洗面。最終還是被候家趕出了家門,趕到了在城南十三公里處的候家莊園,與那裡的佃戶住在一起,甚至佃戶都不願和她這樣的妓女居在一起,把她當「野雞」一樣看待,嗤之以鼻。這不禁令人懷疑,候方域是受不了家庭的壓力,又不忍親眼看到李香君被逐出家門,而故意逃避,也是去江南的一個原因。候方域回來了,人去堂空,這是怎樣的煎熬。在煎熬中,他悲戚、他疾書、他思索、他壯悔,他隨把雜傭堂改名為壯悔堂,把自己的所有文稿編入;壯悔堂文集,又含淚寫了;李姬傳;以志紀念李香君,也於紅塵中飄逝。魯迅先生說,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你若想得到知己,請問你可以保護好她嗎?

侯方域為香君立一石碑,上書「李香君之墓」五個大字,下有「卿含恨而死,夫慚愧終生」的小字。碑前有一石桌,供祭奠之用。石桌前有一石礅,上刻「愧石礅」三字。侯方域經常坐在愧石礅上,憂思愛妾,久久不去。李香君玉殞後沒過多久,37歲的侯方域也鬱鬱而終。

李香君居住過的莊園改名李姬園,就位於商丘睢陽區西南7公里處。

至於孔尚任的《桃花扇》,把那麼多的南明學士文人放在了一個歌妓下面,卻照出了他們靈魂的卑瑣。堂堂大明,無論是錢謙益,還是吳梅村,士子已沉,氣節怎不終?大明江山風雨飄搖時,侯方域投身到反清鬥爭中。鳳陽督撫馬士英因一向與復社黨有仇,便加罪侯方域,擬罪逮捕他。楊龍友及時報信,李香君揮淚送侯方域離開金陵時,侯方域給李香君留下了一把扇子,作為訂盟之物,並且上面還題了一首詩孔尚任的《桃花扇》正是依此而展開的,但孔尚任是藉用這把桃花扇是喻前朝的。孔尚任寫作《桃花扇》時,幾下揚州,在揚州梅花嶺南明抗清名將史可法墓前徘徊,尋找《桃花扇》的靈魂。桃花扇底送前朝,看似浪漫,但在孔尚任的筆下,這把桃花扇底卻扇來了前朝多少蕭瑟啊。「蕭條異代微臣淚,無故秋風灑玉河」,道出了一個漢人前朝眷念的楚心。但侯方域最後卻背叛了他的初衷,做了一名清廷官員,李香君深為失望,江山已換,家國何在?李香君當著侯方域的面,撕毀了那把桃花扇,出家做了尼姑。但孔尚任在戲劇裏侯方域做了些保守,使這部戲劇悲劇氣氛不夠濃烈,也使李香君在個性或者人格上沒有達到更高一層的藝術境界。

青樓皆為義氣妓,英雄盡是屠狗輩。士大夫放棄原則,隨時準備改換門庭。反而是妓女們用性命來維持自己的貞節和道德大義,這實在是明朝末年的一大悲哀!而李香君本來不過是秦淮河畔一個妓女,但是由於她深明大義、嫉惡如仇,具有強烈的反抗精神和民族氣節,雖平微之身,卻具「威武不屈、貧賤不欺、富貴不移」的高貴品質。一段桃花扇的動人故事,讓李香君成為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一位絕代名妓、秦淮河畔一顆璀璨的明珠!



【文章出處】
《木木成不成林的博客》(微博)
〈絕代名妓李香君和《桃花扇》故事──秦淮八豔之李香君〉
2007-07-11
網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0f7a470100082g.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