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德.jpg

2011年6月16日,教育部高中課程發展會通過《中華文化基本教材課程綱要》,確定內容涵蓋《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列為高中必選修。教育部宣稱將《中華文化基本教材》改為必選,有助於提升國民的品格,以及減少校園的霸凌。這兩個宣稱,不但缺乏經驗研究,更重要的是,教育部運用行政權強行通過,無視公聽會上老師及家長們憂心排擠多元學習機會的反對聲音。教育部此舉無異是霸凌行為的最壞示範。

針對教育部關於中華文化基本教材有助於提升品格與減少霸凌的宣稱,我有以下看法:
 
首先,我們必須思考台灣社會需要什麼樣的品格教育?中華文化基本教材有無可能提升品格? 

義務教育是為了培育下一個世代發展自我、進入社會的基本能力。儒家思想產生的政治與社會背景與當前已經完全不同。台灣已經是個民主國家。我們的下一代所需要的品格,不應是《四書》中為聖君賢相量身訂製的民胞物與的美德,也不該是君君臣臣教化忠於個人的倫常秩序。我必須要說,《四書》背後的價值與現代民主社會所需要的公民德行是相違背的。
 
如果我們希望高中生能具備公民素養,我們需要的教育方式,應該是環繞著平等權與弱勢權益等民主的基本原則,訓練高中生的理性思辨。 

有人可能會說,當前的高中生教育已經包含了公民課程。然而,其教材內容社會科學的形式加總與淺碟式的描述,雖然經過不少專家的努力,但其考試方式仍然流於單向背誦,難以讓高中生進行民主背後的人文社會基本價值的思辨。 

遺憾的是,教育部不但未能鼓勵更多優秀人文社會科學工作者與中學老師投入中學生公民教育的改革,甚至將與公民精神矛盾的《中華文化基本教材》改為必選。教育部的這些作為讓我們憂心下一代的公民素養,以及台灣未來的民主品質。 

《四書》教育無助解決

其次,只有適切的性別與和平教育才能減少校園霸凌。《四書》教育不但無法解決霸凌問題,反而有可能助長霸凌行為背後的威權家父長秩序。談到霸凌現象,必須先澄清的是,從70年到90年代,霸凌一直存在於校園。霸凌的出現,與青年學子有無讀《四書》,沒有任何經驗研究的相關性。霸凌近來開始受到重視,並不是因為校園霸凌事件在數量上增加,而是因為少子化後家長與媒體對霸凌問題的重視,青少年的霸凌現象,才開始被命名,以及被報導。

許多長期研究校園霸凌的人指出,霸凌的成因往往是我們缺乏對人與差異的尊重,以及青少年缺少以暴力之外的方式解決情緒衝突的情感教育。許多研究發現不符合陽剛氣質的生理男性,經常成為霸凌的對象。因此,尊重差異的性別平等教育以及和平教育,才是霸凌的根本處方。

遺憾的是,主掌全國教育政策的教育部不僅未能堅守性別教育的陣線,只因宗教團體的連署壓力,就開始動搖即將開展的校園同志教育。讓人憂心的是,教育部還進一步要將充滿父權思想的《四書》列為高中生的必選。《四書》的世界是一個女性缺席的世界。儒家所談的「士」與「君子」皆是以男性作為想像,讓女學生疏離的倫理典範。未經反思與適切批判、解讀的《中華文化基本教材》,根本違反了性別平等教育法的立法精神。
基於以上兩點原因,我反對教育部將《中華文化基本教材》改為必選。



---蘋果日報 2011-07-05 范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