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侶.jpg
想像示意圖


向萬里無寸草處行腳──談玄奘三藏



自從吳承恩的西遊記在民間流傳以後,唐三藏就變成了豬和猴子的師父,眾妖精也就變成幼稚園娃娃的小朋友了。但是,西遊記裡的唐三藏,其實是代表了每個普通人的軀殼孫悟空代表他的心智豬八戒代表他的官能眾妖精則代表他的七情六慾的幻相
(編按:此說最早為夏志清教授提出)。所以西遊記裡的三藏只是個只有軀殼而沒有智慧的俗人,他絕對不是歷史上的玄奘。

歷史上真正的玄奘,他是孤身跋涉在中國西部的白龍堆,出生入死把佛法帶回中土的中國第一個留學生,他是真正向萬里無寸草處行腳的大丈夫。

像三藏這種氣魄蓋世的人物,只有中國歷史上最為強盛的時期,他才會鳳凰神龍似的,突然從天外來到苦難的人間

這種人物的氣度,就像東漢的定遠侯班超那樣,他以一介書生,居然率領三十六個劍客,就把千里之外樓蘭王的頭,帶回京城,從此威震西域七十二國。這事有時想起來,真令人豪情生於肘腋間。

又像那個博望侯張騫,他在匈奴被困十年,已經取妻生子,卻仍然不忘自己的使命。他最後只帶著一個胡奴,一路打鳥充飢,曉行露宿,就這樣趕回中國。......


玉門關.png
上圖:玉門關遺址
陽關.png
上圖:陽關遺址




在大唐開國的初期,亞洲大部分民族的主人,是突厥而不是中國,所以那時雖以貞觀天子之神武,也遭受了一次城下之盟的侮辱,史稱渭水之恥。(四年後,李市民生擒東突厥之頡利可汗,始雪此恥辱,就此而論,李世民亦不愧為大丈夫。)就因突厥勢盛,胡兵憑陵中夏,所以那時唐朝西北的邊戒很嚴,如有國人犯禁越邊,即斬首勿論。而唐三藏的西行取經,就是在這種嚴禁之下捨命出關的

貞觀元年的秋天,涼州發生了一次霜災,饑民四出求食,三藏就混在饑民堆裡,跑到瓜州。瓜州是唐朝境內最西邊的一個城市,而玉門關就在它北方五十里之處,像是一條黑色的巨龍那樣的盤伏著。那時出關是極危險的事,所以出關之人大都不望生還。三藏在雄關月色之下,目睹此情此景,便坦然向天發誓說:「此生若不把佛法帶回中土,我就永遠不再回來。」

三藏在夜裡沿河剛剛爬到玉門關外的第一座烽火臺,一支羽箭就落在他的身邊,幸而守兵見他是一個孤身的和尚,沒有向他過份的為難,才讓他出關西行。

關外是一望無際的大沙漠。在那樣廣大寂寞的世界裡,路上只是偶然點綴著幾堆白骨和駝糞,做為指路的目標。有好幾次,當沙漠的酷熱非人力所能支持的時候,他就倒在路邊,等到晚上露水落下來,他才被他的馬叫醒。


足印.JPG

取經.png




高昌的麴氏王朝,世代信佛。三藏到達西域的第一國便是高昌
(編按:今新疆吐魯番),高昌王麴文泰聽說三藏要到萬里之外的天竺去取經,那是有死無生之事。所以王就堅持要留下三藏。

三藏不聽,王就以送他回長安斬首為要脅,但三藏仍然不聽,並以絕食來抗拒。高昌王無法,只好親筆寫了西域二十四國的介紹信給他,並和他結為兄弟。當三藏離開高昌的時候,麴文泰還親自送到王城數十里外的地方,臨別,抱住三藏的頭放聲大哭。在他想,他這個御弟是永遠不會再回來的了。


西行到凌山,那裡的積雪千年不化,懸崖如鏡,雪峰像海浪般的起伏著。三藏在這種地方行腳,不但患有雪盲的危險,而且萬一失足,他的身體就要被冰封了。可是他在這裡居然走了七天七夜,每天「懸壺而炊,席冰而寢」,真是匪夷所思的願力。凌山之北是個一千多里的鹹水湖,湖水在高山上不會結冰,所以叫做熱海(今伊斯色克湖),三藏喝了幾次湖水,據他說是「色青而味苦」。

當時西域一帶,多由西突厥所統治。三藏西行至碎葉城,遇見西突厥的統葉護可汗在那裡打獵。可汗穿著綠綾袍,長髮披肩約有丈餘,額上裹著帛巾,長長的飄在腦後,三藏被請到可汗的金花牙帳裡去。這裡雖然沒有華麗的城牆和宮殿,但是對於這個生活在大自然裡的像猛虎那樣的穹廬之君,三藏覺得另有一類不敢逼視的威嚴。可汗請三藏吃的是葡萄汁、乳酪和石蜜(冰糖)。臨別,可汗由於高昌王的介紹信,就派人把三藏護送到千泉。

千泉是西突厥可汗避暑的地方。當三藏到達之時,只見谷中百花燦爛,羣鹿呦呦而鳴,像是歡迎他不遠千里而來似的。三藏自出關以來,所見無非是黃沙和白雪,如今陡然遇見這樣一座幽谷,使他精神大為振奮起來。


自千泉西行,路過怛羅斯城,這個城是中國人難忘的地方。當時城南約有三百戶人家,住民都是中國人,是被突厥擄掠而來的。他們生活在此,真所謂何湟隔斷異鄉春了。當三藏見到他們的時候,他們雖然穿著胡服,但言語談吐依稀帶著漢人的鄉音。大約在一百二十年之後,唐將高仙芝在這裡和黑衣大食(編按:阿拉伯帝國)激戰一晝夜,唐兵全軍盡沒,天可汗在西域的霸權,竟為大食所奪去。

高昌遺址及火焰山.png
上圖:高昌遺址及火焰山
高昌遺址.png
上圖:高昌遺址




貞觀二年的冬天,三藏到達北印度。那時印度邦國林立,佛教鬼神報應的遺跡以及釋迦顯靈渡化的浮屠,到處皆是。三藏隨緣遊歷之後,便於貞觀五年來到中印度的摩揭陀國,那裡還保存著釋迦開覺的道場。

那是一棵五丈高多高的菩提樹,樹下有金剛座,由一塊巨大的磐石所構成。傳說石下是個無底洞,自太古以來所有的佛陀都坐在這裡和魔軍爭鬪;當世界倒塌之時,唯有此座將屹立不動。金剛座南北有兩座觀音像,據說如觀音像被掩沒沙中之時,即為佛法滅亡之日。當三藏見到那兩座觀音像時,那南邊的一座已齊胸沒入土中。三藏看到這裡,不禁回想到一千多年前的釋迦,為了要解脫人類的痛苦,在此趺坐苦思四十九天,當第四十九天的最後一顆晨星閃滅之時,他才悟出了人生的大道。而今日目睹觀音陷落,魔軍突起,這使他伏地痛哭。此後三藏竟在此徘徊了十天之久才依依不捨的去了那爛陀寺
(編按:梵語「那爛陀」三字意謂「施無厭」或「無厭施」,那爛陀寺為古東印度佛教最高學府和學術中心 ,曾有多達九百萬卷的藏書,歷代學者輩出,最盛時有上萬僧人學者聚集於此,是世界最古老大學之一


那爛陀寺的正法藏戒賢大師,是世親菩薩所傳的法相宗
(編按:有宗,又稱唯識宗)的嫡系傳人。他是一百多歲的老和尚,身上患有嚴重的風濕病。每在陰雨天寒之夜,痛徹不眠,所以像他如此的高僧,好幾次也動了自殺的念頭。可是當他看到三藏遠自萬里之外的異域來此求法,不禁為他這份願力所感動,從此他就為三藏講授梵文和佛經,前後達五年之久。

三藏在那爛陀寺所享受的是最高待遇。每日支給擔步羅(水果)一百二十個,檳榔子二十個,荳蔻二十個,龍腦香一兩,另有每天所需的奶油和牛奶。米是供國王、貴族、高僧所吃的「大人」用的米。此外一切雜務均被免除。那爛陀寺僧眾萬人,受此待遇的只有十人,而三藏就是其中之ㄧ。......

貞觀十年,三藏離開那爛陀寺,遊歷東印度和南印度各地。十五年,又返寺參謁戒賢大師。然後跑到杖林山去從當時最博學的勝軍論師學唯識抉擇論。然而最感人的是當時中印度的名君戒日王,本想率領一批小乘的魔軍向那爛陀寺挑戰。可是戒日王後因震慕三藏的威名,竟以最崇高的禮數,親迎三藏到曲女城主持一次空前盛大的無遮大會(佈施大會)。在那次的大會上,戒日王五體投地,讓三藏踩著他的頭,登上寶床,宣揚大乘佛學,向所有的僧徒及外道挑戰。


那是三藏在印度歸國前夕,所做的一次最轟動的大事。

那爛陀寺.jpg
上圖:那爛陀寺遺址
那爛陀寺遺址.png
上圖:那爛陀寺遺址




原來在貞觀十五年,三藏學成之後,就準備歸國了。可是戒賢大師及那爛陀寺的其他僧眾,無不苦苦挽留。三藏就很莊嚴的對他們說:「我來此地求取大法的目的,是想把佛法廣佈東土,如今我已巡拜各地的聖跡,聽得諸派的奧義,我就應該回國,翻譯經典,廣渡有緣之人。」
(編按:不要因為走的遠,就忘記踏出第一步的初衷)眾人聽到三藏歸國的意志如此的堅決就不敢再挽留他了。三藏這種不忘本的精神,真不愧是中國留學生的第一人。

當三藏要回國的時候,戒日王和鳩摩羅王都先後派遣使者請三藏去講學。鳩摩羅王並指日為誓,派使者去向戒賢大師說:「如果三藏不來的話,我將整頓象軍,把那爛陀寺踏成平地。」然後三藏就被強邀至鳩摩羅王那裡去了。其時戒日王正凱旋路過恆河南岸,他聽說三藏被鳩摩羅王強邀而去,不禁大為震怒,就把十萬大軍駐紮在河邊,並派使者向鳩摩羅王說:「立刻把三藏送來,你的首級也交給使者帶回來吧!」鳩摩羅王大駭,只好送三藏到恆河南岸。於是戒日王便率領文武百官,手執火炬和金鼓,親自出迎。三藏站在火光裡,戒日王每走一步,鼓手就擊鼓一聲。當時恆河南岸,萬人雲集,可是鴉雀無聲,戒日王就以這樣驚人的威勢,把三藏帶去曲女城講道。


曲女城開會的那天,到會的有十八個國王,博學的大小乘僧眾有三千多人,婆羅門以及尼乾外道聞名的有五千餘人,其餘僧俗前後到會的五十多萬人。三藏被尊為這次的論主(辯論失敗則殺頭)。他的講題是「真唯識量頌」。講完之後,就把論文掛在會場各處,文後宣稱:「論中如有一字無理,有人能指摘攻破者,玄奘願斬首以謝。」這篇論文在會場懸掛了十八天,無人敢來挑戰。於是戒日王大喜,便當眾宣布說:

支那國法師,立大乘義,破諸異見。十八日來,無敢難者,普宜知之。


然後戒日王就把所有的金銀財寶佈施淨盡。那些來自遠方的貧窮孤獨者,莫不欣然而去。及三藏歸國後,唐太宗派遣雲騎尉梁懷轍出使中天竺,戒日王聽說摩訶震旦(大中國)的使者第一次來到,且夙聞太宗神武,乃欣然受詔而去。

菩提迦耶菩提樹.png
上圖:印度菩提迦耶,此菩提樹下為佛陀成道處,當年玄奘曾親自到訪
菩提迦耶金剛座.png
上圖:印度菩提迦耶,菩提樹下金剛座為佛陀成道處,當年玄奘曾親自到訪




貞觀十八年春,三藏回到于闐。在這裡,他想到十幾年前,自己是違禁出國的,現在怎好就貿然回去呢?於是他就草了一篇表文向唐天子陳情。唐太宗聽說三藏為了追求真理而遠赴萬里之外的異域,如今已將取經回國,不覺大為震動,於是他立刻下詔:「敦煌的官員前往流沙迎接,樓蘭的官員則往沮末迎接。」並命三藏「速來與朕會面。」

觀此詔書,李世民之於唐三藏,真可稱得上是英雄惺惺相惜了。


真觀十九年春天,三藏回到長安城。那時唐太宗為了親征高麗,已於去冬去了洛陽,所以就由長安留守房玄齡派人迎接。三藏帶回的經書就在長安城公開展覽。過了幾天,三藏便去洛陽拜見了唐太宗,太宗歡喜無限。後來三藏把翻譯的經典呈給太宗,太宗便很高興的為他寫了一篇大唐三藏聖教序。於是一個帝王和一個高僧的事業,就在中國文化上同垂不朽了。



大唐三藏聖教序.jpg
上圖:大唐三藏聖教序
慈恩寺塔.jpg
上圖:玄奘譯經處:長安大慈恩寺,背景為該寺的大雁塔




現在,三藏法師的靈骨,經過千年以來的戰亂,畢竟被我們隨身帶回日月潭邊的玄奘塔上。「柔情畫槳餘漂泊,孤缽千秋泯愛憎」(俞大綱先生句),但願在這樣湖光山色,伴著的暮鼓晨鐘裡,多少能喚醒我們這一代漂泊的......人。(六十三年六月黃春明小說讀後)


玄奘.JPG 
上圖:玄奘像(日本國立東京博物館藏)
玄奘.JPG
上圖:日月潭玄奘寺玄奘像


【文章出處】
《狂飆英雄的悲劇》(時報出版)

〈向萬里無寸草處行腳──談玄奘三藏〉
作者:羅龍治
【作者簡介】
羅龍治,1942年生,台灣苗栗人,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畢業,國家文學博士,曾任輔仁大學歷史系、國立台灣工業技術學院(今台灣科技大學)副教授,現已退休。創作文類包括論述、散文。以歷史系的學院訓練,進出文史領域,其散文創作亦以討論歷史與文學為主,曾自稱著書用意是「使歷史和文學大眾化,藉此普及大學以下的學生和社會群眾的客觀知識。」作品富於現代知識分子的自覺與入世的情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