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生門.jpg
上圖:黑澤明電影《羅生門》劇照


從小說〈羅生門〉〈竹藪中〉到電影《羅生門》

電視新聞常聽到「羅生門」一詞,用來形容一個事件中每人各說各話、真相撲朔迷離的情形。

這個典故,出自黑澤明的電影《羅生門》,但與原著者芥川龍之介的二部小說,又有藕斷絲連的關係。

電影《羅生門》融合了芥川龍之介小說
〈竹藪中〉的兇殺事件,以及〈羅生門〉的躲雨背景及標題,黑澤明改編原著小說加上自己的詮釋,對人性的期待,和原著小說相比,對人性的看法已經有所不同。

 

電影《羅生門》用了小說〈羅生門〉之名,但今日「羅生門」的使用意義雖出自電影《羅生門》,卻與同名小說〈羅生門〉並無太大相關,這是引用上須留意的

以下,按作品發表時間先後順序,分別說明芥川龍之介的二篇小說
〈竹藪中〉、〈羅生門〉、黑澤明電影《羅生門》三者的關係。

羅生門.jpg


一、芥川龍之介小說〈羅生門〉
          
三部作品中,發表年代最早的是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

〈羅生門〉(平假名らしょうもん(RashōMon)),日本小說家芥川龍之介的短篇小說,1915年11月發表於雜誌《帝國文學》。故事是引用古典民間文學《今昔物語》卷二十九第十八話〈羅城門註冊上見死賊〉及卷三十一第三十一話〈劍帶管理銷售坂姫話〉。故事清楚地描繪了人類以惡為生的利己主義。

「羅生門」在日文漢字中是中文「羅城門」的誤寫,原本的意義是「京城門」,指的是七世紀日本皇都所在平城京及平安京的都城的正門。

故事是發生在七世紀平安朝時代的京都的正門,後來日本皇室衰落,天災內亂頻仍,羅城門因年久失修而滿目蕭條,成為一個殘破不堪的城門,淪為狐鼠腐屍的巢穴,羅城門也淪落為堆積屍體的地方,是這篇小說的地點。


一位被主人解僱的下人成為流浪漢,某天黃昏,失業走投無路的他為了避雨,來到羅城門下,打算暫棲一宿,他正為選擇餓死或是作賊而煩惱不已。

他無意中發現一個老太婆正在城樓上的棄屍堆中,拔取無名屍的頭髮,準備編織成假髮變賣換錢。由於老太婆的行為對去世的人不敬,流浪漢便出手抓住這個老太婆,責問她褻瀆屍體的行為。

老太婆強詞奪理作辯,這個死去的人生前把蛇肉假裝成魚肉騙人維生,並認為自己也是為了維生,才拔掉死人的頭髮。

饑腸轆轆的流浪漢聽到老太婆為了生計而替自己的惡行辯解,心中一念「大家都想求生存不是嗎?」心裡的疑問便豁然開朗,轉瞬間他變成強盜,他打昏了老太婆,強剝去她身上可以變賣的衣服,趁著天黑逃竄而去。


整個故事以「羅生門」為場景,描寫充滿自私的人性,同時反映出人性醜惡的一面。

在流浪漢心中,有兩種對立的勇氣,一是「憎恨罪惡」,一是「不畏罪惡」。芥川巧妙地運用「在斑剝的大圓柱上停著一隻蟋蟀」、「在僕人的紅臉上長著大顆發膿的面皰」這類的暗喻手法,傳神勾勒出人性心理的黑暗面。當僕人以「不這樣做,我也會餓死」的理由,打劫老媼時,很明顯的,僕人已經完成心理的衝突和掙扎,並且藉老太婆之口,為自己找到壓制道德勇氣的理由。


竹藪中.png


二、芥川龍之介小說〈竹藪中〉

日文小說〈藪の中〉(平假名やぶのなか (Yabu no Naka)),中文譯為〈竹藪中〉、〈竹林中〉、〈藪之中〉,是日本名作家芥川龍之介在1922年發表於《新潮》月刊一月號的短篇小說作品。故事講述一名被殺武士的身亡經過,故事中各人對事件的說法不一,令劇情更加迷離。

〈竹藪中〉取材於古典民間文學《今昔物語集》卷二十九第二十三話「具妻行丹波國男於大江山被縛語」裡的說話內容。至今有百篇以上針對「竹林中」真相作探討的論文,但是沒有一個結論。近年來有人開始借用這篇小說,作為形容各說各話真相不明的情況;因為受到黑澤明執導的電影《羅生門》的影響,便將撲朔迷離的情形稱為「羅生門」。

一個日本武士陳屍於竹林中,案件披露後,檢非違使(日本古代的官名,負責京都治安)於是召集了七個相關人員加以訊問,本作品將七個人的證言以告白的形式表現。最早發現屍體的樵夫、路過的僧侶、辦案的差人、被捕的強盜、懺悔的妻子、借靈媒之口出現的武士亡靈,每個人的證辭都具說服力,但又相互矛盾,各執一詞。全部的真相隱匿於竹林之中。


樵夫:男性屍體的第一發現者。現場遺留物品是繩子與女用的梳子。沒有看到馬和刀。

旅行僧侶:兇案發生的前一日,在路上遇到男子與乘坐在馬上的女子。

差役: 強盜多襄丸被捕時穿著粉紅色的衣服、帶著死者的太刀和弓箭並騎著馬。沒有看見女子。

老婦:死者是若狹國國府之武士金澤武弘,是其女婿。同行女子是其妻真砂,也就是老婦的女兒。不知女兒的下落。

強盜多襄丸:承認自己殺人。因為覬覦武士身邊女子的美貌,於是誘騙武士將之綁住,並當著武士的面強暴了武士的妻子。佔有武士的女人後,強盜本來也沒有打算要殺害武士,直到後來妻子要求嫁給真正的強者,於是強盜將武士鬆綁,兩人堂堂正正決鬥二十三回合後,強盜把武士殺死。

◎強盜多襄丸希望表現出自己的強者形象。武士不過是與他在汰弱留強的決鬥中,武藝不敵的被殺者。

妻子:因為在丈夫面前被盜賊強姦,感到非常羞恥,所以用手中的小刀將丈夫殺了。本來想要隨後自殺,卻又辦不到。
◎妻子意在顯示自己貞操的形象。按照她的證詞,因為不甘受姦淫之辱,她打算把丈夫殺死後再自殺,表現出自己被汙辱的只是肉體,靈魂仍是貞潔的。

附身於靈媒的武士鬼魂:事情發生之後,妻子對於丈夫的存在很厭惡,慫恿強盜殺了丈夫。那強盜竟然因此對妻子行徑感到憤怒,詢問丈夫是否要殺了妻子,妻子察覺到危險,就丟下二人逃跑了。竹林中只剩下武士一人,他感到絕望而厭世,所以用妻子遺落的小刀自殺。
◎武士的說辭,顯示出他想保持自己貴族的名譽與形象。與武藝不敵別人而被殺相比,自殺更是一種表現出武士道的行為。

小說中每個人各執一詞,得不出一個真相,唯一能肯定的是,每人都藉著說謊來展現理想中的自己,而掩飾現實中自己的軟弱。透過〈竹藪中〉,芥川龍之介希望帶出「軟弱何在,謊言就何在」的思考。

小說〈竹藪中〉發表之後,至今有百篇以上針對「竹林中」的真相作探討的論文,但是沒有一個結論。後來有人開始借用這篇小說,作為形容各說各話真相不明的情況;因為受到黑澤明執導的電影《羅生門》的影響,便將撲朔迷離的情形稱為「羅生門」。



羅生門.png
上圖:黑澤明電影《羅生門》劇照


三、黑澤明電影《羅生門》

多數人認識的「羅生門」典故,是來自1950年由日本知名導演黑澤明執導的電影《羅生門》(日語:羅生門らしょうもん(RashōMon) )。故事的主要情節,改編自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的小說〈竹藪中〉,敘述一個武士和妻子在遠行途中被強盜攔截捆綁,妻子被強盜強姦,之後武士又不明原因死去。故事發生的場景和部分情節,少數則來自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

原來,黑澤明的電影是把短篇小說集另一個故事〈竹藪中〉跟〈羅生門〉合而為一,將其二劇情和主題融為一部電影,由三船敏郎飾演的流浪漢角色將兩個故事串起。〈竹藪中〉故事說在竹林中一個武士被殺,武士的妻子被姦;官府找與案件有關的人—路過的樵夫、行腳僧、小偷、武士的妻子,甚至由靈媒找死去武士的靈魂—來作供,但由於主要證人在作供時都為自己名聲而扭曲了真相,結果仍無法得知整個案件的真相。〈竹藪中〉故事才是「羅生門」典故的本源。

「羅生門」原本只是小說中被提及的一座破敗的城樓,由於黑澤明把這部電影命名為《羅生門》而不是《竹藪中》,在電影拍成後造成廣泛影響,所以「羅生門」便代替了「竹藪中」而成為這個典故的出處。

荒蕪不堪的羅生門,被狐狸當成棲身之處。盜賊進駐羅生門,甚至有人會把沒人認領的死屍拋棄在這一座頹圮的城樓下。因此,夕陽西下後,人們都懼怕這一帶, 沒人敢在城門附近走動 ,故事是在附近的竹林裡發生的。黑澤明的電影裡有四個最主要的人物: 強盜、武士、武士的妻子、樵夫。電影情節如下:


一場滂沱大雨中,一個乞丐奔進了破落的城門「羅生門」內避雨(編按:小說〈羅生門〉的城門場景),而在門內,早已有一個樵夫和一個和尚也在門內等待天晴。然而,因樵夫的一句自言自語「不懂、真是不懂」,勾起乞丐的好奇心,經再三追問,樵夫說出了一件耐人尋味、撲朔迷離的奇案(編按:小說〈竹藪中〉的凶殺案)

原來樵夫與和尚剛剛在為三天前一件武士被殺案,在衙門作證提出口供。

三天前,樵夫走進山林砍柴,在草叢間見到一頂武士帽,旁邊發現一具武士屍體,驚嚇的樵夫立刻趕去報官。


和尚也因為在武士死亡當天,見過武士與他的妻子在山下走過,也被找去作證。

不久,差役又在城外河灘發現一個墜馬受傷的人,原來這個受傷的人是官衙通緝多時的強盜,和尚證明強盜的馬匹及弓箭是武士所有,官衙認定強盜殺死了武士並盜取他的物品,後來官衙尋找到武士的妻子,結果眾人一同進行審訊。

在公堂上,強盜承認因為看見武士妻子的美貌而起了色心,於是向武士謊稱深山內發現大量武器及財寶,引誘武士到深山中並將他制伏綑綁,並且當著武士的面強暴了他的妻子。

強盜說,他強暴完武士的妻子以後,武士妻子指強盜只是乘人之危,如果有本事理應在決鬥中打敗她的丈夫,堂堂正正贏取她。結果強盜將武士鬆綁,與武士決鬥了廿三回後,殺死了武士,但武士的妻子卻趁機逃走了,強盜也以此誇耀自己武藝高強。


武士妻子的供詞,前面大致與強盜相同,但當她說到受到強盜污辱以後,強盜很快便離開現場。當她撲到丈夫身上哭訴時,武士卻鄙視地看著受辱的妻子,毫無憐惜之意。最後,妻子悲傷地昏了過去,手中所持的短刀,因而誤把武士刺死。

這時,公堂上讓女巫將武士的魂魄招來審問。武士卻說,強盜污辱其妻之後,妻子竟然主動要求跟強盜一起,妻子甚至唆使強盜殺害武士,她和強盜才沒有後顧之憂。強盜也覺武士妻子太過狠心,於是把她踏在地上,問武士究竟殺死這個狠心的妻子,還是要放過她。武士表示不欲傷害妻子,要求強盜放過她。此時武士妻子趁機逃走,強盜也跟上追趕,指剩下武士一人在山林中。武士感到十分絕望,便拿起妻子留下的短刀自殺。可是,人連當了鬼,也沒說實話。


最後,樵夫表示其實他是在山林中看到整件事的過程,卻害怕惹上麻煩,不敢在官府說出真相。樵夫表示,當時他躲在山林一角,看到武士妻子被玷污後,本來強盜想與武士決鬥,勝方可以帶走女人,但武士卻說發生妻子在丈夫面前與其他男人交合這種羞恥的事,為人妻者理應自殺,自己不想為此失貞的女人再賭上性命,原先想將武士的妻子佔為己有的強盜,看見此狀亦覺索然無味,不想帶走武士的妻子。武士妻子見兩人皆不願為了自己而戰,她同時被兩個男人拋棄,自己感到很沒面子,於是她挑撥離間,指責武士及強盜都是懦夫。武士與強盜為了面子勉強作出「決鬥」,原來兩人的刀法都非常不濟,最後強盜在胡亂的打鬥中僥倖殺死武士,武士妻子則趁機逃去。

乞丐、樵夫、和尚三人正談到故事尾聲時,忽然聽到城門內傳出嬰兒哭聲。

乞丐首先找到被遺棄的嬰兒,立即剝去棄嬰的外衣打算變賣
(編按:小說〈羅生門〉的情節),卻被樵夫阻止。乞丐說,人都是很自私的,包括樵夫也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活。乞丐質疑案件中名貴的短刀早已不知去向,早已猜出是樵夫因為貪婪,在案發後私下偷走武士妻子的短刀,所以才不敢向官府說出事件的真相。

最終乞丐還是搶走了孩子的衣服,樵夫想去抱孩子,和尚誤以為他還想剝去孩子的貼身衣裳,引起了爭吵。最後樵夫說:「我已有六個孩子,不在乎養第七個孩子,讓我領養吧!」和尚這才知道自己誤會了他的好意,將孩子交給了他。原本因人性自私邪惡而萬念俱灰的和尚,終仍相信世界上還是存在值得相信的人
(編按:黑澤明電影改編)

唯一看清楚真相的樵夫,因為偷了武士的短劍,不敢吐露真相,最後才在「羅生門」良心發現。此時滂沱大雨終於停止,夕陽照著樵夫離去的背影。

電影是描述互不相識的三人來到羅生門避雨。在這躲雨的空檔,其中一人便說出自己所聽到的一場兇殺案,以及眾人不同的供詞。在聽完這個故事後,三人中的僧侶不禁對人性失望。此時三人發現門下有一個棄嬰,其中的乞丐卻把嬰兒身上值錢之物以及包裹嬰兒的棉布拿走,這舉動更使得僧侶對人性更加失望。直到看見三人中的樵夫抱回嬰兒收養後,才重拾對人性的希望。

這部 1950 年拍攝的電影,十分轟動,也讓人們思考「為什麼同樣經歷一件事,每個人嘴裡說出來的事實卻都不一樣?」此後「羅生門」就變成「各說各話」的代名詞。

這各說各話之中,都蘊含了片面的真實,片面的謊言。每個人都會為了捍衛某些東西而說謊:為了面子名譽、為了貪圖利益、或是其他原因,片面選擇對自己有利的說法,這是心理學上所說的「選擇性認知」,  也是人性中永遠不會消失的陰暗面。

「大家都只顧自己的意願做人,人們總是不願記起對自己不利的事情,凡是對自己有利的,就算是謊言也當作是事實。」電影中路人的一句話,也許說明了為何所有人的供詞都會有出入的原因。之後,也因為這部電影的緣故,便把對於一件事情卻出現各說各話的情況,稱為「羅生門」。

電影通過多人對此事件的不同描述表達了「人言不可盡信」的意涵。劇中強盜、武士妻子、武士分別由三船敏郎、京町子、森雅之扮演,且獲得1951年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義大利電影評論獎、奧斯卡榮譽獎(相當於今日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等眾多獎項。這是一部在日本電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作品,也被眾人認為是歷史上最偉大的電影之一。


張振宇:竹藪中(1993).png
上圖:張振宇(繪).竹藪中(1993)
目擊者.png
上圖:電影《目擊者》海報


【資料說明整理】
本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