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棋.png


〈燭之武退秦師〉中的三個君主──鄭伯、秦伯、晉侯

《左傳》善於描寫戰爭,也精於刻畫人物。

其筆下人物形象,往往是寥寥幾句,就能躍然紙上、栩栩如生,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朱彝尊在《經文考》中稱「其記言文淵懿美茂,而生氣勃勃,後此亦殆未有其比」,這是對其文學成就,尤其是人物塑造成就的一個恰如其分的評價。從〈燭之武退秦師〉中我們亦可窺其一斑。

在這篇文章中,中心人物燭之武臨危受命,不避艱險,隻身說服秦君,最終化解了鄭國的危機,充分表現了其膽、識、言諸方面的特點,歷來受到人們的好評。

就是其中的次要人物鄭伯、秦伯、晉侯,雖然著墨不多,卻也是有言有行有情,形象鮮明生動豐富,顯示了作者精湛的人物描寫藝術。 


(一)善於納諫、勇於自責的鄭伯(鄭文公)


先來看看鄭伯,這位即將亡國的君主,在文中的表現主要是「一從」、「一曰」。當秦、晉兩國氣勢洶洶地圍攻鄭國之時,鄭國可謂危矣,形勢對於鄭國實在是差到了極點。鄭國的出路,大致來說只有三條:要麼抗爭到底;要麼屈膝投降;要麼化解危機

很顯然,以鄭國目前的實力,與秦、晉兩個大國抗爭,無疑是以卵擊石,鄭國勢必會因此而走上亡國之路,這是鄭伯所不願看到的;屈膝投降的結果或可保有相當的利益,最差無非是亡國,但這種結果是極不可靠的,鄭伯沒有主動權,所以他也不會接受;而想辦法化解危機,既可避免一場劫難,又可維護國家利益,同時也掌握了事情的主動權,應該是最佳的選擇。

這樣一來,又出現了一個新的問題,誰來化解這一天大的難題?顯然鄭國大臣之中無人能夠負起此重任,所以在秦、晉圍攻的危急時刻,鄭伯沒有任何行動,而當佚之狐薦燭之武「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時,他立即抓住這一線希望「從之」,表現了一位君主決策的及時、果斷。 

就在事情即將順利解決的時候,作者利用燭之武的牢騷形成了一次波瀾,使文章曲折引人而不呆板。燭之武面對鄭伯的重託,卻大談自己至老不能被用,如今更是「無能為力也已」,滿腹牢騷且不願受命。

尷尬之中的鄭伯沒有放棄,而是首先自責:「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將過錯攬到了自己身上。

這番自責,可謂動之以情,令燭之武為之語塞,對其牢騷情緒也是一個至好的撫慰。然後又曉之以理:「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

鄭伯完全站在燭之武利益的角度來看問題,這同燭之武後來站在秦伯場勸其退師的說辭可謂有同工異曲之妙。鄭伯「之曰」,短短二十六個字,終使燭之武「許之」,達到了預期的目的,也展現了一位善於納諫、勇於自責、精於言辭的君主形象。 


(二)善於決策、善謀利益的秦伯(秦穆公)


再看秦伯,他在這場危機中處於非常關鍵的地位,可以說戰與不戰,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聽燭之武之言則和;拒燭之武之言則戰。在這裡,作者沒有寫其言,因為他是燭之武說服的物件,如寫其言,一則會有喧賓奪主之嫌,二則也會使行文繁瑣不簡。

所以作者用了「說(悅)」、「盟」、「使」、「還」四個動詞來寫秦伯,一是反襯燭之武勸說之效果,二是揭示秦伯決策之過程。為什麼會有這個決策?雖然他先與晉圍鄭,後與鄭盟,但這並不是說明秦伯是一個朝三暮四的君主,因為秦伯的決策,完全是站在秦國的利益角度來考慮的,這也是秦國以後能夠統一中國的一個重要原因。

與晉圍鄭,是為了向外擴張的需要,當他認識到這樣做只會增強晉國的實力,而秦不會獲取什麼好處時,立即決定與鄭盟。這樣一來,反面形成了秦、鄭圍晉的有利形勢,對秦國今後的發展是非常有利的。

並且「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使晉侯不敢擊鄭,「乃還」。秦伯之決策,使秦、鄭之盟非常牢固,而秦、晉之盟也就自然瓦解了。

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燭之武出使之功效。我們看到,作者筆下之秦伯,是一個善於決策、善謀利益的君主形象。 


(三)頭腦清醒、隱忍不發、隨機應變的晉侯(晉文公)


最後來看晉侯。鄭國這場危機,就是由他發起的。

其目的無非是為了向外擴張,爭奪專霸權,秦伯在這場危機中很大程度上也是被晉侯所利用了。如果事情按照他的預料發展,那麼此次事件的最大利益獲得者,無疑就是晉侯,但是偏偏中途殺出了個燭之武,偏偏中途秦伯就改變了決策,於是事情就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到手的利益不翼而飛;強大的聯盟土崩瓦解;弱小的敵人有了堅強的後盾。

晉侯無疑成了這起事件的最大失敗者。 這時候,事情又起了波瀾:「子犯請擊之(秦)」,這是對背盟者最好的警告

秦、晉關係頓時緊張起來。如果「擊之」,會有什麼後果,晉侯是很清楚的:擊秦,則鄭必助秦。

以一國之力而與秦、鄭作戰,即使取勝,也會損兵折將、元氣大傷,從而喪失爭霸的實力與機會,何況勝算的把握並不是很大,結果只能是一敗再敗。所以晉侯以「不仁」、「不知」、「不武」三個理由明智地拒絕了,避免了晉國遭受更大的失敗

既表現了一個君主清醒的頭腦和理智的判斷,又顯示了成霸業者應有的隱忍不發的胸懷和隨機應變的謀略。 


作者正是透過人物的言、行,推動了情節的發展,豐富了人物的形象,為我們展示了三個性格各異的君主形象,這是作者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之處,也是每一個決策者應該學習、借鑑的,那就是:要根據實際情況,全面地衡量利弊,及時地作出判斷、果斷地作出決策,來維護自己最大的利益

【文章出處】
《生活小常識》
〈燭之武退秦師中的古代文化常識

(編按:題目及分段標題由編者擬訂)
網址:

https://www.xiaozhishi.net/etagid350952b0/
作者:不詳

春秋時代.jpeg
上圖:春秋各國形勢圖


附錄:燭之武退秦師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佚之狐言於
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

夜縋而出。見
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惟君圖之!」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子犯請擊之,
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

【作品出處】
《左傳》
〈燭之武退秦師〉
原作者:左丘明


古城.pn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