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喪亂帖.png
上圖:王羲之.喪亂帖(局部)
喪亂三帖.png
上圖:王羲之.喪亂帖、二謝帖、得示帖(日本宮內廳藏)


題解

一千六百多年前喪亂之世,瑯琊王氏家族逃難南方,北方故鄉遭戰火荼毒,王羲之獲知祖墳遭毀,在痛苦悲憤中給朋友寫了一封短札,憂愁悲憤之情傾注筆端,讓筆意更富感情色彩,這就是著名的〈喪亂帖〉。先墓遭毀卻只能無可奈何,被修復卻又無法親臨撫慰,在這種戰亂環境下,貴為「四大家族」之首的王羲之,其內心的痛苦可想而知。

王羲之〈喪亂帖〉、〈二謝帖〉、〈得示帖〉,三帖合裱於一卷。其中〈喪亂帖〉八行,此外〈二謝帖〉五行,〈得示帖〉四行,三帖合稱「喪亂三帖」,是王書中的精品。

〈喪亂帖〉縱28.7厘米,橫63厘米,共62字,此帖用紙類似白麻紙,縱向有條紋,是唐代用雙鉤填墨法所摹,在第一行末「之極」右側,有「僧權」二字左半部分押署。〈二謝帖〉的第二行末,「再行」右側,有一「珍」小字押署。「珍」即南朝梁鑑賞家姚懷珍。此帖右端紙縫處,鈐有「延歷敕定」朱文御璽三處,鈐印的形式與〈孔侍中帖〉同,中間一璽中正,上下二璽右斜,顯示曾為日本內府所藏。

〈喪亂帖〉何以流轉他鄉?一種盛行的傳說是:此帖是由鑒真和尚(公元688-763年)東渡日本時隨著行囊中帶去。日本《支那墨寶集》載:「此幅久藏御府,後西院天皇崩後,購於堯恕親王。親王為妙法院教皇,經該院保存至今,後獻為帝室寶藏。」專家考證認為,在〈喪亂帖〉右方紙縫間三方「延曆勅定」朱文印記,昭示其作為延曆御府秘藏的文物地位。正是這方印記奠定〈喪亂帖〉和〈孔侍中帖〉在王氏作品中最受推崇的地位。「延曆」為日本桓武帝的年號,日本學者考證曾被《東大寺獻物帳》著錄,本書是日本聖武皇帝駕崩後皇后將其遺物供佛的帳目。聖武皇帝卒於公元729年,由此可判定,〈喪亂帖〉東渡日本時間應該在公元729年以前。

雖然客居日本長達一千三百多年,但對〈喪亂帖〉本身卻是幸事,一來未經戰亂流離之苦;二來未受歷代藏家印跋所污。如果當初此帖留在中國,可能早已難逃戰火而在歷史中灰飛湮滅。


由於去日久遠,千餘年來國內書法家對此三帖一無所知,中國書法界所知不過百餘年。清光緒十八年(一八九二年),任駐日欽使隨員的楊守敬搜集散出的書籍字畫,並將〈喪亂帖〉摹成書跡《鄰蘇園法帖》,墨跡印刷品傳入中國,則在1934年以後,國內學界才大開眼界,沒想到世上還有勾摹如此精良的王氏墨跡。此帖現藏日本皇室宮內廳三之丸尚藏館,在日本被視為國寶。

〈喪亂帖〉前二行有雄強之美,後六行則是另一種慘澹之美,可看出王羲之內心情感變化的痕跡,字勢兼備雄強之美與慘澹之美,是右軍風骨真面目,許多人認為遠勝於神龍本〈蘭亭集序〉,每個單字放大後,彷彿能聽見書聖筆尖在紙上的沙沙作響,以及隨著墨跡起伏的心緒。

喪亂帖.png
上圖:王羲之.喪亂帖(日本宮內廳藏)

喪亂帖.png
上圖:王羲之.喪亂帖(電腦效果)


喪亂帖(全文斷句)

羲之頓首(以頭叩地而拜,書簡表奏用語,表示致敬:喪亂(死亡禍亂,此指時勢政局動亂)之極,先墓再離(同「罹」,遭受苦難不幸)荼毒(毒害,殘害)
譯文:
羲之頓首:時局動亂不堪,先祖的墳墓不幸再度遭受到傷害。


追惟(同「追維」,意味追憶、回想)酷甚,號慕(哀號父母之喪,表達懷戀追慕之情。號,音ㄏㄠˊ摧絕(傷心之極),痛貫心肝,痛當奈何(怎樣,如何)!奈何!
譯文:
追憶思念之甚、哀號傷心已極,讓我痛徹心肝,面對悲痛不知該如何是好!如何是好!


雖即修復,未獲奔馳(飛速前往),哀毒益深,奈何!奈何!
譯文:
祖墳雖經立即修復,但沒有機會飛奔馳往祭弔先人,悲哀之情卻愈來愈深,究竟該如何是好!如何是好!


臨紙感哽(感慨而泣不成聲),不知何言。羲之頓首!頓首!
譯文:
面對信紙,已經泣不成聲,悲痛不能成言。王羲之頓首再頓首。


【文章出處】
〈喪亂帖〉
原作者:王羲之


喪亂帖.png
上圖:喪亂帖(局部)


釋文:

羲之頓首喪亂之極
先墓再離荼毒追


喪亂帖.png
上圖:喪亂帖(局部)


釋文:

惟酷甚號慕摧絕
痛貫心肝痛當奈何


喪亂帖.png
上圖:喪亂帖(局部)


釋文:

奈何雖即修復未獲
奔馳哀毒益深奈何


喪亂帖.png
上圖:喪亂帖(局部)


釋文:

奈何臨紙感哽不知
何言羲之頓首頓首


喪亂帖.png
上圖:喪亂帖(局部):痛貫心肝


附錄:喪亂帖書法賞析

根據唐張彥遠《書法要錄》記載,唐太宗時皇宮收藏的真跡有幾千件之多。但今日公認王羲之已經沒有真跡存世,後世所見到的王羲之「作品」,幾乎都是唐代的鉤摹本,這些最精良的作品大多藏於日本,但即使是鉤摹本,也是無價之寶,因為摹者大多為書法名家,因此還是可以從中窺見或領略王羲之的書法風貌。

所謂「摹」,是對原作真跡摹寫,力求絲毫不差。書法摹寫稱之為「響拓」,繪畫摹寫稱之為「移畫」。這一風氣在唐宋時最盛。在唐朝,有官方設置的許多專門摹拓書法名跡的「御府」,下有專門摹拓書法的人員,不少人都是此中高手。如今東晉王羲之的書法真跡已經蕩然無存,這些唐朝的摹本就顯得尤其珍貴。唐代因摹刻技術很高,筆意俱存,宛如手寫,可以窺見王羲之行書的面貌。

喪亂帖.png
上圖:喪亂帖(局部):用筆方圓相濟


(一)筆法

在筆法上方圓相濟,起筆多採用露鋒,採用斜切上頂之筆法。轉折處改以圓為主,方起圓收,方圓結合,用筆挺勁給人沉著痛快之感。

本帖完全擺脫隸書和章草的殘餘,成為純粹的行草體,已脫盡隸體,多用草書的寫法,如:羲、頓、楫、臨、奈何等字,其由「行」入「草」是一個漸變的過程,隨着「痛貫心肝」的悲憤和「未獲奔馳」的悔恨,「草」的成份逐步加大,到了「臨紙感哽」處已不見行書的蹤影,全是草書。王羲之書寫時先行後草,時行時草,可見其感情由壓抑至激越的劇烈變化。然而反觀整帖,卻顯得和諧統一。


喪亂帖.png
上圖:喪亂帖:字形多縱勢,欹側偏斜


(二)字法(見上圖)

在字法結體上,〈喪亂帖〉結體縱長字體歪斜明顯,多向右斜偏,欹側多奇姿,用筆以側鋒為主,如「頓」、「再」的首筆,而從第二行下部開始向右靠攏,使全篇有向左傾斜的感覺,增加了全篇的動勢,可見為抒發作者悲痛之情,作者書寫時已不能顧及工拙,卻形成了自然的起伏跌宕。

全帖揮灑淋漓,流貫不羈,字跡潦草,時有滯頓痕跡,不似〈蘭亭集序〉般流暢雅正,因為那時的心情以輕鬆歡快為主,而從〈喪亂帖〉書法本身不難看出王羲之悲憤鬱悶、激憤波動的心情,由此可感悟到書法是心靈性格的表現這一藝術法則。

延伸閱讀:

鄭日昌:從字體「傾斜」程度,看出你的理性與感性

喪亂帖.png
上圖:喪亂帖:字體輕重錯落
喪亂帖.png
上圖:喪亂帖:字體大小不同


(三)字形大小輕重各不相同

字體輕重錯落相參,緩疾有別,變化莫測,三行變化各不相同:首行大小相類,墨色變化不大。第二行先輕後重,再由重變輕,有如立起的弧形,由遠及近再漸行漸遠。第三行字形二度由寬而窄,再三變化,韻致無窮。

毒、益、荼、惟、摧字安排甚為巧妙,章法上全篇渾然一體,常有上下兩字筆勢連接,如「痛貫」、「奈何」等。由於情緒激動,行筆的速度節奏相對較快,通篇筆畫提按粗細反差極大,險勁沉著,加重本帖在氣息上的跌宕起伏,字體隨情感而變,與其心境相呼應。


【說明出處】
《Fans》
〈愙齋書法」王羲之祖墳被挖,寫下了這篇絕世書法

網址:

https://appnews.fanswong.com/show.php?id=1661598

【圖片出處】
《每日頭條》
〈《喪亂帖》為唐摹王羲之尺牘,前三行分析,奇宕多姿 , 精妙瀟洒〉
網址:

https://kknews.cc/zh-tw/culture/avmxzrj.html


王羲之.jpg
上圖:坦腹東床的王羲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