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簡.jpg


《戰國策》與《史記》中〈馮諼客孟嘗君〉的比較

1.故事中主角的名稱


戰國策:馮諼
史記:馮驩

2.馮諼寄食門下之經過

戰國策:因貧乏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
史記:馮驩聞孟嘗君好客,躡蹻(穿著草鞋)而見之。……曰:「聞君好士,以貧身歸於君。」

3.馮諼歌「無以為家」的結果


戰國策:孟嘗君便給其家用。
史記: 孟嘗君不悅。

4.孟嘗君欲收債於薛地的原因


戰國策:無說明原因。
史記:因「邑入不足以奉客」。

5.馮諼收債於薛地的原因


戰國策:馮諼自薦收租稅。
史記:傳舍長薦馮驩。

6.馮諼辭行之前的對話


戰國策:有「以何市而反」、「視吾家所寡有者」一段對話,作為下文「市義」的伏筆。
史記: 馮驩曰:「諾。」(無進一步對話)

7.馮諼至薛地後的作為


戰國策:至薛,起矯命以責賜諸民,因燒其券,民稱萬歲。
史記:至薛,召取孟嘗君錢者皆會,得息錢十萬。乃多釀酒,買肥牛,召諸取錢者,能與息者皆來,不能與息者亦來,皆持取錢之券書合之。齊為會,日殺牛置酒。酒酣,乃持券如前合之,能與息者,與為期;貧不能與息者,取其券而燒之。曰:「孟嘗君所以貸錢者,為民之無者以為本業也;所以求息者,為無以奉客也。今富給者以要期,貧窮者燔券書以捐之。諸君彊飲食。有君如此,豈可負哉!」坐者皆起,再拜。

8.焚券後的發展


戰國策:馮諼長驅到齊,晨而求見。
史記: 孟嘗君聞馮驩燒券書,怒而使使召驩。

9.馮諼解釋焚券之理由


戰國策:馮諼提出「市義」的說法
史記:馮驩提出「焚無用虛債之券,捐不可得之虛計,令薛民親君而彰君之善聲。」

10.孟嘗君對焚券市義的反應


戰國策:孟嘗君不說,曰:「諾,先生休矣!」
史記:孟嘗君乃拊手而謝之。

11.齊湣王廢孟嘗君的原因


戰國策: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
史記:惑於秦、楚之毀,以為孟嘗君名高其主而擅齊國之權。

12.孟嘗君被廢後的民心反應


戰國策:歸薛,「民扶老攜幼,迎君道中。」
史記: 自齊王毀廢孟嘗君,諸客皆去。

13.復登相位後的發展


戰國策:馮諼西遊於梁,為孟嘗君鑿三窟,立宗廟於薛。
史記: 馮驩西遊於秦。齊王召孟嘗君而復其相位,而與其故邑之地,又益以千戶。孟嘗君復位後,有「客見文一日廢,皆背文而去」之嘆,並有「如復見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之憤。馮驩曰:「富貴多士,貧賤寡友,事之固然也。」士本為利而來,利空離去,「不足以怨士,而徒絕賓客之路,願君遇客如故。」孟嘗君聽其計,待客如故。

13.結論


戰國策:總論馮諼之功:「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者,馮諼之計也」 文卒,諡為孟嘗君。諸子爭立,而齊、魏共滅薛,孟嘗絕嗣無後也。
史記:
太史公曰:吾嘗過薛,其俗閭里率多暴桀子弟,與鄒、魯殊。問其故,曰:「孟嘗君招致天下任俠,姦人入薛中蓋六萬餘家矣。」世之傳孟嘗君好客自喜,名不虛矣。

由以上比較可知:

1.戰國策版本眾多,司馬遷所參考的版本可能和劉向所校定的版本不同,或者有自己的見聞與判斷。

2.據《史記》之記載,孟嘗君氣度較不寬宏,例如其敘述孟嘗君僅應允馮諼前兩次要求,第三次「彈鋏三嘆,無以為家」時,《史記》云孟嘗君不悅。相形之下,《戰國策》此處對於人物形象之描寫,要比史記更鮮明。

3.關於焚券之事,《史記》馮諼「能與息者,與為期;貧不能與息者,取其券而燒之。」並非不論貧富均以責賜諸民。

4.兩篇著重的主題亦不同。《戰國策》的重點是馮諼焚券市義,著重描寫策士之功,而《史記》的重點是策士的現實勢利:「諸客見孟嘗君廢,皆去。」

5.《史記》否定孟嘗君的養士之功,敘述薛地風俗敗壞,乃因孟嘗君招致天下任俠之故。並且提及孟嘗君挾外以自重,為子孫種下禍根。 

戰國四公子.png


【文章出處】
《高中國文教學備課用書4》(翰林出版)
〈馮諼客孟嘗君〉
(編按:內容有新添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