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png
上圖:白起(劇照)


題解

收錄於《史記》中的列傳常把性質類似的人物以合傳方式記錄,如朝堂重臣的〈管晏列傳〉〈平原君虞卿列傳〉,軍事家的〈孫子吳起列傳〉〈樗里子甘茂列傳〉,思想家的〈老莊申韓列傳〉〈孟子荀卿列傳〉〈范睢蔡澤列傳〉〈魯仲連鄒陽列傳〉,文士的〈屈原賈生列傳〉。〈白起王翦列傳〉也是合傳,記載戰國末期兩位著名秦國將領白起和王翦的生平事蹟,在秦滅六國過程中,秦昭襄王時的白起、秦始皇時的王翦起了重要作用。本篇也是記錄戰國最大一場戰役秦趙「長平之戰 」的重要史料。

白起是秦昭襄王時期的名將,精於用兵,屢戰獲勝,秦昭襄王在位五十六年,是秦國擴大疆域的關鍵階段,白起率師奪取韓、趙、魏、楚廣大領土,攻克楚國郢都,其人性格慘忍,世人聞之色變。特別是在長平之戰中,他採取迂迴的戰略戰術,大敗趙軍,坑殺俘虜四十餘萬趙人,天下震驚。後遭秦相范睢嫉妒,遂稱病不起,先被貶為士卒,後被迫自殺。

王翦是秦始皇的一員宿將,與其子王賁先後滅除趙、魏、楚、燕、齊五國,頗受秦始皇的推重。在平楚過程中,秦始皇先用李信被楚戰敗,改用王翦大獲全勝。二世時王翦已死,其孫王離被項羽俘虜。

司馬遷寫白起,首先長篇累牘紀錄其戰功及官位不斷提升,再寫白起指揮長平之戰,著重敘述戰爭的具體過程,尤其不惜筆墨對雙方採取的戰略戰術,戰鬥的進展情況以及戰爭的結果作確切說明,這是因為長平之戰是戰國史上規模最大最殘酷的一次戰爭,作為史書不能輕描淡寫,同時這場戰爭最能反映白起的軍事才能及其殘忍的性格。

而寫王翦指揮的破楚之戰,則側重於描述戰前的秦國情況,特別對王翦提出作戰計劃被秦始皇先否定後肯定的變化過程,以及兩人的活動細節作細緻入微,繪聲繪影的描寫,至於戰爭的進展情況只作概括介紹。惟其如此,才能顯示出王翦作為宿將計出萬全,老謀深算的性格,也才能表現出王翦何以為秦始皇所推重。

司馬遷記寫白、王的戰功,各自選擇一個重點詳細記載,即白起指揮的長平之戰,王翦指揮的破楚之戰。而司馬遷匠心獨運之處,則在於同是重點記載的事件,在一篇文章中採用不同筆墨寫出,毫不雷同又各有千秋。這兩種不同寫法,便產生兩種不同的效果:前者以「真」取勝,後者以「活」見長。劉勰《文心雕龍》言「取事貴約」,這是敘事性作品寫作的重要原則,〈白起王翦列傳〉即可視為最佳例證。

《千字文》言「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將白起、王翦、廉頗、李牧並列為戰國四大名將,而四人又以白起為首。司馬遷為白起、王翦立傳,一方面肯定他們的赫赫戰功,另一方面也尖銳指出他們各有所短,白起 「不能救患於應侯 」,死於非命,王翦則「不能輔秦建德 」,殃及後代。不難看出司馬遷反對虐民的暴政。

以下為〈白起王翦列傳〉全文,原文無標題,各段標題為編者擬加:


史記.png


史記 白起王翦列傳

白起者,郿人也。善用兵,事秦昭王。昭王十三年,而白起為左庶長,將而擊韓之新城。是歲,穰侯相秦,舉任鄙以為漢中守。其明年,白起為左更,攻韓、魏於伊闕,斬首二十四萬,又虜其將公孫喜,拔五城。起遷為國尉。涉河取韓安邑以東,到乾河。明年,白起為大良造。攻魏,拔之,取城小大六十一。明年,起與客卿錯攻垣城,拔之。後五年,白起攻趙,拔光狼城。後七年,白起攻楚,拔鄢、鄧五城。其明年,攻楚,拔郢,燒夷陵,遂東至竟陵。楚王亡去郢,東走徙陳。秦以郢為南郡,白起遷為武安君。武安君因取楚,定巫、黔中郡。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拔華陽,走芒卯,而虜三晉將,斬首十三萬。與趙將賈偃戰,沈其卒二萬人於河中。昭王四十三年,白起攻韓陘城,拔五城,斬首五萬。四十四年,白起攻南陽太行道,絕之。


四十五年,伐韓之野王,野王降秦,上黨道絕。其守馮亭與民謀曰:「鄭道已絕,韓必不可得為民。秦兵日進,韓不能應,不如以上黨歸趙。趙若受我,秦怒,必攻趙。趙被兵,必親韓。韓趙為一,則可以當秦。」因使人報趙。趙孝成王與平陽君、平原君計之。平陽君曰:「不如勿受。受之,禍大於所得。」平原君曰:「無故得一郡,受之便。」趙受之,因封馮亭為華陽君。四十六年,秦攻韓緱氏、藺,拔之。四十七年,秦使左庶長王齕攻韓,取上黨。上黨民走趙。趙軍長平,以按據上黨民。四月,齕因攻趙。趙使廉頗將,趙軍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斬趙裨將茄。六月,陷趙軍,取二鄣四尉。七月,趙軍築壘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壘,取二尉,敗其陣,奪西壘壁。廉頗堅壁以待秦,秦數挑戰,趙兵不出。趙王數以為讓。而秦相應侯又使人行千金於趙為反間,曰:「秦之所惡,獨畏馬服子趙括將耳,廉頗易與,且降矣。」趙王既怒廉頗軍多失亡,軍數敗,又反堅壁不敢戰,而又聞秦反閒之言,因使趙括代廉頗將以擊秦。秦聞馬服子將,乃陰使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而王齕為尉裨將,令軍中有敢泄武安君將者斬。趙括至,則出兵擊秦軍。秦軍佯敗而走,張二奇兵以劫之。趙軍逐勝,追造秦壁,壁堅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萬五千人絕趙軍後,又一軍五千騎絕趙壁間,趙軍分而為二,糧道絕。而秦出輕兵擊之。趙戰不利,因築壁堅守,以待救至。秦王聞趙食道絕,王自之河內,賜民爵各一級,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遮絕趙救及糧食。至九月,趙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內陰相殺食。來攻秦壘,欲出。為四隊,四五復之,不能出。其將軍趙括出銳卒自搏戰,秦軍射殺趙括,括軍敗,卒四十萬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計曰:「前秦已拔上黨,上黨民不樂為秦而歸趙。趙卒反覆,非盡殺之,恐為亂。」乃挾詐而盡阬殺之,遺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趙人大震。
 
四十八年十月,秦復定上黨郡。秦分軍為二:王齕攻皮牢,拔之;司馬梗定太原。韓、趙恐,使蘇代厚幣說秦相應侯曰:「武安君禽馬服子乎?」曰:「然。」又曰:「即圍邯鄲乎?」曰:「然。」「趙亡則秦王王矣,武安君為三公。武安君所為秦戰勝攻取者七十餘城,南定鄢、郢、漢中,北禽趙括之軍,雖周、召、呂望之功不益於此矣。今趙亡,秦王王,則武安君必為三公,君能為之下乎?雖無欲為之下,固不得已矣。秦嘗攻韓,圍邢丘,困上黨,上黨之民皆反為趙,天下不樂為秦民之日久矣。今亡趙,北地入燕,東地入齊,南地入韓、魏,則君之所得民亡幾何人。故不如因而割之,無以為武安君功也。」於是應侯言於秦王曰:「秦兵勞,請許韓、趙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王聽之,割韓垣雍、趙六城以和。正月,皆罷兵。武安君聞之,由是與應侯有隙。
 
其九月,秦復發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趙邯鄲。是時武安君病,不任行。四十九年正月,陵攻邯鄲,少利,秦益發兵佐陵,陵兵亡五校。武安君病癒,秦王欲使武安君代陵將。武安君言曰:「邯鄲實未易攻也,且諸侯救日至,彼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遠絕河山而爭人國都,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不可。」秦王自命,不行;乃使應侯請之,武安君終辭不肯行,遂稱病。
 
秦王使王齕代陵將,八九月圍邯鄲,不能拔。楚使春申君及魏公子將兵數十萬攻秦軍,秦軍多失亡。武安君言曰:「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秦王聞之,怒,彊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稱病篤。應侯請之,不起。於是免武安君為士伍,遷之陰密。武安君病,未能行。居三月,諸侯攻秦軍急,秦軍數卻,使者日至。秦王乃使人遣白起,不得留咸陽中。武安君既行,出咸陽西門十里,至杜郵。秦昭王與應侯群臣議曰:「白起之遷,其意尚怏怏不服,有餘言。」秦王乃使使者賜之劍,自裁。武安君引劍將自剄,曰:「我何罪於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阬之,是足以死。」遂自殺。武安君之死也,以秦昭王五十年十一月。死而非其罪,秦人憐之,鄉邑皆祭祀焉。
 
王翦者,頻陽東鄉人也。少而好兵,事秦始皇。始皇十一年,翦將攻趙閼與,破之,拔九城。十八年,翦將攻趙。歲餘,遂拔趙,趙王降,盡定趙地為郡。明年,燕使荊軻為賊於秦,秦王使王翦攻燕。燕王喜走遼東,翦遂定燕薊而還。秦使翦子王賁擊荊,荊兵敗。還擊魏,魏王降,遂定魏地。秦始皇既滅三晉,走燕王,而數破荊師。

秦將李信者,年少壯勇,嘗以兵數千逐燕太子丹至於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為賢勇。於是始皇問李信:「吾欲攻取荊,於將軍度用幾何人而足?」李信曰:「不過用二十萬人。」始皇問王翦,王翦曰:「非六十萬人不可。」始皇曰:「王將軍老矣,何怯也!李將軍果勢壯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將二十萬南伐荊。王翦言不用,因謝病,歸老於頻陽。李信攻平與,蒙恬攻寢,大破荊軍。信又攻鄢郢,破之,於是引兵而西,與蒙恬會城父。荊人因隨之,三日三夜不頓舍,大破李信軍,入兩壁,殺七都尉,秦軍走。始皇聞之,大怒,自馳如頻陽,見謝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將軍計,李信果辱秦軍。今聞荊兵日進而西,將軍雖病,獨忍棄寡人乎!」王翦謝曰:「老臣罷病悖亂,唯大王更擇賢將。」始皇謝曰:「已矣,將軍勿復言!」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萬人不可。」始皇曰:「為聽將軍計耳。」

於是王翦將兵六十萬人,始皇自送至灞上。王翦行,請美田宅園池甚眾。始皇曰:「將軍行矣,何憂貧乎?」王翦曰:「為大王將,有功終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時以請園池為子孫業耳。」始皇大笑。王翦既至關,使使還請善田者五輩。或曰:「將軍之乞貸,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國甲士而專委於我,我不多請田宅為子孫業以自堅,顧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王翦果代李信擊荊。荊聞王翦益軍而來,乃悉國中兵以拒秦。王翦至,堅壁而守之,不肯戰。荊兵數出挑戰,終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飲食撫循之,親與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問軍中戲乎?對曰:「方投石超距。」於是王翦曰:「士卒可用矣。」荊數挑戰而秦不出,乃引而東。翦因舉兵追之,令壯士擊,大破荊軍。至蘄南,殺其將軍項燕,荊兵遂敗走。秦因乘勝略定荊地城邑。歲餘,虜荊王負芻,竟平荊地為郡縣。因南征百越之君。而王翦子王賁,與李信破定燕、齊地。秦始皇二十六年,盡并天下,王氏、蒙氏功為多,名施於後世。

秦二世之時,王翦及其子賁皆已死,而又滅蒙氏。陳勝之反秦,秦使王翦之孫王離擊趙,圍趙王及張耳鉅鹿城。或曰:「王離,秦之名將也。今將彊秦之兵,攻新造之趙,舉之必矣。」客曰:「不然。夫為將三世者必敗。必敗者何也?必其所殺伐多矣,其後受其不祥。今王離已三世將矣。」居無何,項羽救趙,擊秦軍,果虜王離,王離軍遂降諸侯。
 
太史公曰:鄙語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白起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然不能救患於應侯。王翦為秦將,夷六國,當是時,翦為宿將,始皇師之,然不能輔秦建德,固其根本,偷合取容,以至圽身。及孫王離為項羽所虜,不亦宜乎!彼各有所短也。

史記索隱述贊

白起王翦,俱善用兵。
遞為秦將,拔齊破荊。
趙任馬服,長平遂阬。
楚陷李信,霸上卒行。
賁離繼出,三代無名。


【文章出處】
《史記》
白起王翦列傳
原作者:司馬遷

 

白起.png
上圖:白起


註釋翻譯

一、白起

(一)一將功成萬古枯


白起者,郿人也。善用兵,事秦昭王。
譯文:
白起,是郿地(今陝西郿縣)人。他善於用兵,奉事秦昭襄王。

昭王十三年,而白起為左庶長,將而擊韓之新城。是歲,穰侯(編按:魏冉,宣太后異父弟,擁立秦昭王有功,推薦白起,被封為穰侯。穰、宛、鄧、華四侯於秦昭王初期掌控秦政,並稱「四貴」,范睢為相後被罷退相秦,舉任鄙以為漢中守。
譯文:
昭王十三年,白起封為左庶長,帶兵攻打韓國的新城。這一年,穰侯擔任秦國的丞相,他舉用任鄙擔任漢中郡守。

其明年,白起為左更,攻韓、魏於伊闕,斬首二十四萬,又虜其將公孫喜,拔五城。起遷為國尉。涉河取韓安邑以東,到乾河。
譯文:
第二年,白起又封為左更,進攻韓、魏兩國聯軍,在伊闕交戰,斬敵二十四萬人,又俘虜了他們的將領公孫喜,拿下五座城邑。白起升為國尉。他率兵渡過黃河奪取韓國安邑以東直到乾河的大片土地。

明年,白起為大良造。攻魏,拔之,取城小大六十一。
譯文:
第三年,白起再封為大良造。戰敗魏國軍隊,奪取大小城邑六十一座。

明年,起與客卿錯攻垣城,拔之。
譯文:
第四年,白起與客卿司馬錯進攻垣城,隨即拿下來。

後五年,白起攻趙,拔光狼城。
譯文:
此後第五年,白起攻打趙國,奪下光狼城。

後七年,白起攻楚,拔鄢、鄧五城。
譯文:
之後的第七年,白起攻打楚國,佔領鄢、鄧等五座城邑。

其明年,攻楚,拔郢,燒夷陵,遂東至竟陵。楚王亡去郢,東走徙陳。秦以郢為南郡,白起遷為武安君。武安君因取楚,定巫、黔中郡。
譯文:
第二年,白起再次進攻楚國,佔領楚國都城郢,燒毀楚國先王墓地,一直向東到達竟陵。楚王逃離郢都,向東奔逃遷都到陳。秦國便把郢地設為南郡,白起被封為武安君。他趁勢攻取楚地,平定巫、黔中兩郡。

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拔華陽,走芒卯,而虜三晉將,斬首十三萬。與趙將賈偃戰,沈其卒二萬人於河中。
譯文:
秦昭襄王三十四年,白起進攻魏,拔取華陽,芒卯敗逃,並且俘獲趙、魏將領,斬敵十三萬人。當時,白起與趙國將領賈偃交戰,把趙國兩萬士兵沉於黃河。

昭王四十三年,白起攻韓陘城,拔五城,斬首五萬。
譯文:
秦昭襄王四十三年,白起進攻韓國陘城,奪取五個城邑,斬敵五萬人。

四十四年,白起攻南陽太行道,絕之。

譯文:
秦昭襄王
四十四年,白起攻打韓國的南陽太行道,把這條通道堵死。

白起.png
上圖:白起(劇照)


(二)長平之戰

四十五年,伐韓之野王,野王降秦,上黨道絕。其守馮亭與民謀曰:「鄭道已絕,韓必不可得為民。秦兵日進,韓不能應,不如以上黨歸趙。趙若受我,秦怒,必攻趙。趙被兵,必親韓。韓趙為一,則可以當秦。」因使人報趙。
譯文:
昭襄王四十五年,白起發兵進擊韓國的野王城,野王投降,使韓國的上黨郡和韓國的聯繫被切斷。上黨郡守馮亭與百姓們謀劃說:通往都城鄭的道路被切斷,韓國肯定不能管我們了。秦國軍隊一天天逼進,韓國不能救應,不如把上黨歸附趙國。趙國如果接受我們,秦國惱怒,必定攻打趙國。趙國遭到武力攻擊,必定親近韓國。韓、趙兩國聯合起來,就可以抵擋秦國。於是便派人通報趙國。

趙孝成王與平陽君(編按:趙豹,趙武靈王之子,趙惠文王之弟,趙孝成王之叔)、平原君(編按:趙勝,趙武靈王之子,趙惠文王之弟,趙孝成王之叔,戰國四公子之一)計之。平陽君曰:「不如勿受。受之,禍大於所得。」平原君曰:「無故得一郡,受之便。」趙受之,因封馮亭為華陽君。
譯文:
趙孝成王跟平陽君和平原君一起研究這件事,平陽君說:不如不接受。接受它,帶來的殃禍要比得到的好處大得多。平原君表示異議說:平白得到一郡,接受它有利。結果趙王接受了上黨,就封馮亭為華陽君。

四十六年,秦攻韓緱氏、藺,拔之。
譯文:
昭襄王四十六年,秦國攻占了韓國的緱氏和藺邑。

四十七年,秦使左庶長王齕攻韓,取上黨。上黨民走趙。趙軍長平,以按據上黨民。
譯文: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前260年),秦國派左庶長王齕攻打韓國,奪取上黨。上黨的百姓紛紛往趙國逃。趙國在長平屯兵,據以接應上黨的百姓。

四月,齕因攻趙。趙使廉頗將,趙軍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斬趙裨將茄。
譯文:
四月,王齕藉此進攻趙國。趙國派廉頗去統率軍隊,秦趙兩軍士兵時有交手,趙軍士兵侵害秦軍偵察兵,秦軍偵察兵又斬了趙軍名叫茄的副將,戰事逐漸擴大。

六月,陷趙軍,取二鄣四尉。
譯文:
六月,秦軍攻破趙軍陣地,奪下兩個城堡,俘虜了四個尉官。

七月,趙軍築壘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壘,取二尉,敗其陣,奪西壘壁。廉頗堅壁以待秦,秦數挑戰,趙兵不出。趙王數以為讓。
譯文:
七月,趙軍高築圍牆,堅壁不出。秦軍實施攻堅,俘虜兩個尉官,攻破趙軍陣地,奪下西邊的營壘。廉頗固守營壘,採取防禦態勢與秦軍對峙,準備長期抗戰,秦軍屢次挑戰,趙兵堅守不出。趙王多次指責廉頗不與秦軍交戰。

而秦相應侯(編按:范睢)又使人行千金於趙為反間,曰:「秦之所惡,獨畏馬服(編按:趙奢,封為馬服君)子趙括(編按:紙上談兵」即指趙括將耳,廉頗易與,且降矣。」
譯文:
秦國丞相應侯又派人到趙國花費千金之多施行反間計,大肆宣揚說:「秦國最傷腦筋的,只是怕馬服君的兒子趙括擔任將領而已,廉頗容易對付,碰到趙括就要投降了。」

趙王既怒廉頗軍多失亡,軍數敗,又反堅壁不敢戰,而又聞秦反閒之言,因使趙括代廉頗將以擊秦。
譯文:
趙孝成王早已惱怒廉頗軍隊傷亡很多,屢次戰敗,卻又反而堅守營壘不敢出戰,再加上聽到許多反間謠言,信以為真,於是就改派趙括取代廉頗率兵攻擊秦軍。

秦聞馬服子將,乃陰使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而王齕為尉裨將,令軍中有敢泄武安君將者斬。
譯文:
秦國得知馬服君的兒子趙括充任將領,就暗地裡派武安君白起擔任上將軍,改讓王齕擔任尉官副將,並命令軍隊中有誰敢於泄露白起出任最高指揮官的人,通通格殺勿論。

趙括至,則出兵擊秦軍。
譯文:
趙括一到任上,就發兵主動進擊秦軍。

秦軍佯敗而走,張二奇兵以劫之。趙軍逐勝,追造秦壁,壁堅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萬五千人絕趙軍後,又一軍五千騎絕趙壁間,趙軍分而為二,糧道絕。
譯文:
秦軍假裝戰敗而逃,同時布置兩支突襲部隊逼進趙軍。趙軍乘勝追擊,直追到秦軍營壘。但是秦軍營壘十分堅固,不能攻入,而秦軍的一支突襲部隊兩萬五千人已切斷趙軍的後路,另一支五千騎兵的快速部隊也楔入趙軍的營壘之間,斷絕彼此的聯繫,於是把趙軍分割成兩個孤立的單位,運糧通道也被堵住。

而秦出輕兵擊之。趙戰不利,因築壁堅守,以待救至。
譯文:
這時秦軍派出輕裝精兵實施攻擊。趙軍交戰失利,就構築壁壘,頑強固守,等待援兵的到來。

秦王聞趙食道絕,王自之河內,賜民爵各一級,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遮絕趙救及糧食。
譯文:
秦昭襄王得知趙國運糧通道已被截斷, 他親自到河內,封給百姓各一級爵位,徵調十五歲以上的青壯年,全部集中到長平戰場,攔截趙國的救兵,斷絕他們的糧食。

至九月,趙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內陰相殺食。來攻秦壘,欲出。為四隊,四五復之,不能出。
譯文:
到了九月,趙國士兵斷絕糧食已經四十六天,軍內士兵們暗中殘殺以人肉充飢。困厄已極的趙軍,撲向秦軍營壘發動攻擊,打算突圍而逃。他們編成四隊,輪番進攻四、五次,仍然不能衝出去。

其將軍趙括出銳卒自搏戰,秦軍射殺趙括,括軍敗,卒四十萬人降武安君。
譯文:
趙國的將領趙括,派出精銳士兵並親自披掛上陣,率領部下與秦軍搏殺,結果秦軍射死趙括,趙括的部隊大敗,趙國士兵四十萬人向武安君白起投降。

武安君計曰:「前秦已拔上黨,上黨民不樂為秦而歸趙。趙卒反覆,非盡殺之,恐為亂。」
譯文:
白起謀劃計策說:「之前秦軍拿下上黨,上黨百姓不甘心作秦國的臣民而歸附趙國。趙國士兵變化無常,如果不全部殺掉他們,恐怕要出亂子。」

乃挾詐而盡阬殺之,遺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趙人大震。
譯文:
於是白起用欺騙伎倆,把趙國降兵全部活埋了。只留下年紀尚小的士兵二百四十人放回趙國通報(編按:製造恐慌心理)。此次長平之戰前後斬首趙兵四十五萬人,趙國上下一片震驚。

坑殺.jpg
上圖:坑殺(示意圖)


(三)蘇代說范睢
 
四十八年十月,秦復定上黨郡。秦分軍為二:王齕攻皮牢,拔之;司馬梗定太原。
譯文:
昭襄王四十八年十月,秦軍再次平定上黨郡。之後秦軍兵分兩路:王齕攻下皮牢,司馬梗平定太原。

韓、趙恐,使蘇代厚幣說秦相應侯(編按:范睢)曰:「武安君禽馬服子乎?」曰:「然。」
譯文:
韓、趙兩國十分害怕,就派蘇代到秦國,獻上豐厚的禮物勸說丞相應侯范睢說:「武安君白起擒殺趙括了嗎?」應侯回答說:「是的。」

又曰:「即圍邯鄲乎?」曰:「然。」
譯文:
蘇代又問:「就要圍攻邯鄲嗎?」應侯回答說:「是的。」

「趙亡則秦王王矣,武安君為三公。武安君所為秦戰勝攻取者七十餘城,南定鄢、郢、漢中,北禽趙括之軍,雖周、召、呂望(編按:姜子牙)之功不益於此矣。
譯文:
於是蘇代說:「趙國滅亡,秦王就要君臨天下了,武安君當封為三公。武安君為秦國攻占奪取的城邑有七十多座,南邊平定楚國的鄢、郢及漢中地區,北邊俘獲趙國的趙括四十萬大軍,即使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周公、召公和姜太公的功勞,也超不過白起這些了。

今趙亡,秦王王,則武安君必為三公,君能為之下乎?雖無欲為之下,固不得已矣。
譯文:
如果趙國滅亡,秦王君臨天下,那麼武安君位居三公是定而無疑的,您能屈居他的下位嗎?即使不甘心屈居下位,可是已成事實也就不得不屈從了。

秦嘗攻韓,圍邢丘,困上黨,上黨之民皆反為趙,天下不樂為秦民之日久矣。
譯文:
秦軍曾進攻韓國,困圍擊刑丘、上黨,上黨的百姓都轉而歸附趙國,天下百姓不甘作秦國臣民的日子已經很久了。

今亡趙,北地入燕,東地入齊,南地入韓、魏,則君之所得民亡幾何人。
譯文:
如果把趙國滅掉,趙國的北邊土地將落入燕國,東邊的土地將併入齊國,南邊的土地將歸入韓國、魏國,那麼您所得到的百姓就沒有多少了。

故不如因而割之,無以為武安君功也。」
譯文:
所以不如趁著現在韓國、趙國驚恐之際,讓它二國割讓土地乞和,別再讓武安君建立軍功了。」

於是應侯言於秦王曰:「秦兵勞,請許韓、趙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
譯文:
聽了蘇代這番話後,應侯便向秦王進言道:「秦國士兵已經太勞累了,請您應允韓國、趙國割地講和,暫且讓士兵們休息一下。」

王聽之,割韓垣雍、趙六城以和。正月,皆罷兵。
譯文:
秦昭襄王聽從應侯范睢的意見,割取韓國的垣雍和趙國的六座城邑便講和了。正月,雙方停止交戰。

武安君聞之,由是與應侯有隙。
譯文:
武安君白起得知停戰的消息,從此與應侯范睢有了嫌隙。

白起.jpg
上圖:白起(劇照)


(四)白起稱病

 
其九月,秦復發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趙邯鄲。是時武安君病,不任行。
譯文:
這一年九月,秦國再度派出軍隊,命令五大夫王陵攻打趙國邯鄲。當時武安君白起有病,不能出征。

四十九年正月,陵攻邯鄲,少利,秦益發兵佐陵,陵兵亡五校。
譯文:
秦昭襄王四十九年正月,王陵進攻邯鄲,但戰果進展不大,秦國便增派部隊幫助王陵繼續進攻,結果王陵部隊損失五個軍營。

武安君病癒,秦王欲使武安君代陵將。
譯文:
這時白起的病好了,秦王打算派白起代替王陵統率部隊。

武安君言曰:「邯鄲實未易攻也,且諸侯救日至,彼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遠絕河山而爭人國都,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不可。」
譯文:
武安君白起進言道:「邯鄲確實不易攻下,而且各國的救兵天天都有到達的,他們對秦國的怨恨已積存很久了。如今秦國雖然消滅長平的趙軍,可是秦軍死亡的士兵也超過一半,國內兵力空虛。遠行千里越過河山去爭奪別人的國都,趙軍只需在城裡應戰,各國軍隊在城外進攻,裡應外合,內外夾擊,打敗秦軍是必定無疑的。因此這個仗不能打。」

秦王自命,不行;乃使應侯請之,武安君終辭不肯行,遂稱病。
譯文:
秦昭襄王親自下令白起出兵,白起不肯赴任;於是就派范睢去請他,但白起始終推辭不肯赴任,從此稱病不起。

白起.jpg
上圖:白起(劇照)


(五)白起自盡
 
秦王使王齕代陵將,八九月圍邯鄲,不能拔。楚使春申君及魏公子將兵數十萬攻秦軍,秦軍多失亡。
譯文:
秦王只好改派王齕代替王陵統率部隊,八、九月圍攻趙國邯鄲,無法攻下來。楚國派春申君會同魏公子信陵君率領數十萬士兵攻擊秦軍,秦軍損失、傷亡很多。

武安君言曰:「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秦王聞之,怒,彊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稱病篤。
譯文:
白起說:「秦王不聽我的意見,看看現在怎麼樣了!」秦昭襄王聽到後,怒火中燒,強令武安君赴任,武安君就藉口病情嚴重。

應侯請之,不起。於是免武安君為士伍,遷之陰密。武安君病,未能行。
譯文:
應侯范睢又請白起,白起仍是辭不赴任。於是秦昭襄王就免去武安君的官爵,降為士兵,讓他離開咸陽遷到陰密。但武安君有病,未能成行。

居三月,諸侯攻秦軍急,秦軍數卻,使者日至。
譯文:
過了三個月,諸侯聯軍攻擊秦軍更加緊迫,秦軍屢次退卻,報告失利情況的使者,天天都有來傳報消息的。

秦王乃使人遣白起,不得留咸陽中。武安君既行,出咸陽西門十里,至杜郵。秦昭王與應侯群臣議曰:「白起之遷,其意尚怏怏不服,有餘言。」秦王乃使使者賜之劍,自裁。
譯文:
秦昭襄王就派人驅逐白起,不能讓他留在咸陽城裡。武安君已經上路,走出咸陽西門十里路,到了杜郵。秦昭襄王與范睢及群僚議論說:「白起遷出咸陽,他流露的樣子還不滿意,不服氣,有怨言。」秦王就派遣使者賜給他一把劍,下令他自殺。

武安君引劍將自剄,曰:「我何罪於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阬之,是足以死。」遂自殺。
譯文:
武安君拿著劍就要自刎時,仰天長嘆道:「我對上天有什麼罪過,竟然落得這個結果?」過了一會兒,白起說:「我本來就該死。長平之戰,趙國士兵投降的有幾十萬人,我用欺詐之術,把他們全都活埋了,這就足夠死罪了。」隨即自殺。

武安君之死也,以秦昭王五十年十一月。死而非其罪,秦人憐之,鄉邑皆祭祀焉。
譯文:
武安君白起死在秦昭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十一月。白起死而無罪,秦國人都同情他,所以城鄉都祭祀他。

王翦.png
上圖:王翦



二、王翦

(一)平定趙魏

 
王翦(音ㄐㄧㄢˇ者,頻陽東鄉人也。少而好兵,事秦始皇。
譯文:
王翦,是頻陽(今陝西富平)東鄉人。少年時就喜好軍事,後來奉事秦始皇。


始皇十一年,翦將攻趙閼與,破之,拔九城。
譯文:
秦始皇十一年,王翦帶兵攻打趙國,攻陷閼與,還一連拿下九座城邑。


十八年,翦將攻趙。歲餘,遂拔趙,趙王降,盡定趙地為郡。
譯文:
秦始皇十八年,王翦領兵攻打趙國。一年多就攻下趙國,趙王投降,趙國各地全部被平定,設定為郡。


明年,燕使荊軻為賊於秦,秦王使王翦攻燕。燕王喜走遼東,翦遂定燕薊而還。
譯文:
第二年,燕國派荊軻到秦國謀殺秦王,秦王派王翦攻打燕國。燕王喜逃往遼東,王翦於是平定燕國都城薊,勝利而回。


秦使翦子王賁擊荊,荊兵敗。還擊魏,魏王降,遂定魏地。
譯文:
秦始皇派王翦兒子王賁攻擊楚國,楚國戰敗。王賁掉過頭來再進擊魏國,魏王投降,最後平定魏國。


秦始皇既滅三晉,走燕王,而數破荊師。
譯文:
秦始皇滅掉韓、趙、魏三國,趕跑燕王喜,同時多次戰敗楚軍。

 

王翦.png



(二)王翦告老

秦將李信者,年少壯勇,嘗以兵數千逐燕太子丹至於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為賢勇。
譯文:
秦國將領李信,年輕氣盛,英勇威武,曾帶幾千士兵把燕太子丹追擊到衍水,最後打敗燕軍捉到太子丹,秦始皇認為李信很賢能勇敢。


於是始皇問李信:「吾欲攻取荊,於將軍度用幾何人而足?」李信曰:「不過用二十萬人。」
譯文:
有一天,秦始皇問李信:「我打算攻取楚國,由將軍估計,該調用多少兵力才夠?」李信回答說:「最多不過二十萬人。」

始皇問王翦,王翦曰:「非六十萬人不可。」始皇曰:「王將軍老矣,何怯也!李將軍果勢壯勇,其言是也。」
譯文:
秦始皇又問王翦,王翦回答說:「非得六十萬人不可。」秦始皇說:「王將軍老了,多麼膽怯呀!李將軍真是果斷勇敢,他的話是對的。」


遂使李信及蒙恬將二十萬南伐荊。王翦言不用,因謝病,歸老於頻陽。
譯文:
於是秦始皇就派李信及蒙恬帶兵二十萬向南進軍攻打楚國。王翦的話不被採用,王翦就推託有病,回到頻陽家鄉養老。

 
李信攻平與,蒙恬攻寢,大破荊軍。信又攻鄢郢,破之,於是引兵而西,與蒙恬會城父。
譯文:
李信攻打平與,蒙恬攻打寢邑,大敗楚軍。李信接著進攻鄢郢,又拿了下來,於是帶領部隊向西前進,準備要與蒙恬在城父會師。

荊人因隨之,三日三夜不頓舍,大破李信軍,入兩壁,殺七都尉,秦軍走。
譯文:
其實楚軍正在跟蹤追擊他們,連著三天三夜不停息,結果楚國大敗李信部隊,攻入兩個軍營,殺死七個都尉,秦軍大敗而逃。


始皇聞之,大怒,自馳如頻陽,見謝(謝罪,道歉)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將軍計,李信果辱秦軍。今聞荊兵日進而西,將軍雖病,獨忍棄寡人乎!」
譯文:
秦始皇聽到消息,大為震怒,親自乘快車奔往頻陽,見到王翦道歉說:「寡人由於沒採用您的計策,李信果然使秦軍蒙受了恥辱。現在聽說楚軍一天天向西逼進,將軍雖然染病,難道忍心拋棄了寡人嗎!」


王翦謝曰:「老臣罷病悖亂,唯大王更擇賢將。」始皇謝曰:「已矣,將軍勿復言!」
譯文:
王翦推辭說:「老臣病弱疲乏,昏聵無能,希望大王另擇良將吧。」秦始皇再次表示歉意說:「好了啦,將軍不要再說什麼了!」

 
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萬人不可。」始皇曰:「為聽將軍計耳。」
譯文:
王翦說:「大王如果一定不得已要用我,非得六十萬人不可。」秦始皇於是答應說:「就只聽將軍的謀劃了。」
 

騎兵.png



(三)乞求田產

於是王翦將兵六十萬人,始皇自送至灞上。王翦行,請美田宅園池甚眾。始皇曰:「將軍行矣,何憂貧乎?」
譯文:
於是王翦率領著六十萬大軍出發了,秦始皇親自到灞上送行。王翦出發時,請求秦始皇賜予許多良田、美宅、園林池苑。秦始皇說:「將軍儘管上路好了,何必擔憂家裡日子不好過呢?」

王翦曰:「為大王將,有功終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時以請園池為子孫業耳。」始皇大笑。王翦既至關,使使還請善田者五輩。
譯文:
王翦說:「替大王帶兵,即使有功勞,也終究難以得到封侯賜爵,所以趁著大王特別器重我的時候,我也得及時請求大王賜予園林池苑,來給子孫後代置份家產。」秦始皇聽了哈哈大笑起來。王翦出發後到了函谷關,又連續五次派使者回朝廷請求賜予良田。


或曰:「將軍之乞貸,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國甲士而專委於我,我不多請田宅為子孫業以自堅,顧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譯文:
有人說:「將軍屢次請求賜予家業,也太過分了吧。」王翦說:「這麼說不對。秦王的性情粗暴而對人多疑。現在大王把全國的兵士調空,專權委託給我,我若不多多請求賞賜田宅,給子孫們置一份家產,來表示自己出征的堅定意志,反而讓秦王平白無故地懷疑我的忠心嗎?」

 

老將.png



(四)王翦伐楚
 
王翦果代李信擊荊。荊聞王翦益軍而來,乃悉國中兵以拒秦。王翦至,堅壁而守之,不肯戰。
譯文:
王翦終於代替李信進擊楚國。楚王得知王翦增兵而來,就竭盡全國軍隊來抗拒秦兵。王翦抵達楚國戰場,構築堅固的營壘採取守勢,不肯出兵交戰。


荊兵數出挑戰,終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飲食撫循之,親與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問軍中戲乎?對曰:「方投石超距。」於是王翦曰:「士卒可用矣。」
譯文:
楚軍屢次挑戰秦軍,王翦始終堅守不出。王翦讓士兵們天天休息洗澡,供給上等飯食來撫慰他們,親自與士兵同飲同食。過了一段時間,王翦派人詢問士兵在軍中玩什麼遊戲?回來報告說:「正在比賽投石看誰投得遠。」於是王翦說:「士兵可以派上用場了。」


荊數挑戰而秦不出,乃引而東。翦因舉兵追之,令壯士擊,大破荊軍。至蘄南,殺其將軍項燕(編按:項羽祖父),荊兵遂敗走。秦因乘勝略定荊地城邑。歲餘,虜荊王負芻,竟平荊地為郡縣。因南征百越之君。
譯文:
楚軍屢次挑戰,秦軍不肯應戰,就領兵向東去了。王翦趁機發兵追擊他們,派健壯力戰的兵丁實施強擊,大敗楚軍。追到蘄南,殺了楚國的將軍項燕,楚軍終於敗逃。秦軍乘勝追擊,佔領並平定楚國城邑。一年之後,俘虜楚王負芻,最後平定楚國各地,設為郡縣。又乘勢向南征伐百越國王。

 
而王翦子王賁,與李信破定燕、齊地。
譯文:
與此同時,王翦的兒子王賁,與李信攻陷平定燕國和齊國各地。
 
秦始皇二十六年,盡并天下,王氏、蒙氏功為多,名施於後世。
譯文: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兼併所有諸侯國,統一天下,王將軍和蒙將軍的功勞最多,名聲流傳後世。


武將.png


(五)三世必敗

秦二世之時,王翦及其子賁皆已死,而又滅蒙氏。陳勝之反秦,秦使王翦之孫王離擊趙,圍趙王及張耳鉅鹿城。
譯文:
秦二世皇帝胡亥的時候,王翦和他的兒子王賁都已死去,蒙恬也因被構陷而被誅殺。陳勝起義反抗秦朝,二世派王翦的孫子王離攻打趙國,把趙歇和張耳圍困在鉅鹿城。


或曰:「王離,秦之名將也。今將彊秦之兵,攻新造之趙,舉之必矣。」客曰:「不然。夫為將三世者必敗。必敗者何也?必其所殺伐多矣,其後受其不祥。今王離已三世將矣。」
譯文:
當時有人說:「王離,是秦朝的名將。現在他率領強大的秦軍攻打剛剛建立的趙國,戰勝趙國是必然的。」一個過客卻說:「不是這樣的。說來做將軍的世家,到了第三代必定要衰敗。這是什麼道理呢?必定是他這一家殺戮的人太多了,他家的後代就要承受為惡過重的懲罰。如今王離已是第三代將領了,他家必定到了衰敗的時候了。」


居無何,項羽救趙,擊秦軍,果虜王離,王離軍遂降諸侯。
譯文:
過了不久,項羽救援趙國,攻打秦軍,果然俘虜王離,王離的軍隊就投降了反秦的各路諸侯軍。


魯班尺.png
上圖:魯班尺

 
(六)史記評論

太史公曰:鄙語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譯文:
太史公說:「俗話說『尺有短的時候,寸有長的時候。』


白起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然不能救患於應侯。
譯文:
白起算計敵人能隨機應變,計出不盡,奇妙多變,名震天下,然而卻不能對付應侯范睢對他帶來的禍患。


王翦為秦將,夷六國,當是時,翦為宿將,始皇師之,然不能輔秦建德,固其根本,偷合取容,以至圽身。及孫王離為項羽所虜,不亦宜乎!彼各有所短也。
譯文:
王翦作為秦國將領,平定六國,功績卓著,在當時不愧是元老將軍,秦始皇尊其為師,可是他不能輔佐秦始皇建立德政,以鞏固國家根基,卻苟且迎合,取悅人主,直至死去。到了他的孫子王離被項羽俘虜,不也是理所當然的嗎!他們各有自己的短處啊。」


武將.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