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jpg


《莊子》書中的專有術語

1.逍遙(語出〈逍遙遊〉)

〈逍遙遊〉是《莊子》全書首篇,也是全書總綱。「逍遙」為生命最高境界,旨在說明絕對精神自由,而絕對精神自由就是「」、「無所」(無所倚賴),擺脫功名利祿的束縛,到達真正自由的境界。

2.齊物(語出〈齊物論〉)

「齊物」是「齊平物論」的簡稱,莊子以「齊物」來消弭人們的成心成見。〈齊物論〉是《莊子》書中最具理論性的一篇。莊子認為人心有很多的執著、欲望、成見,而人常常陷在其中,無法超脫,因此莊子在「逍遙」之後,便提出「齊物」作為達到逍遙的工夫。對於現實的意見,通常「是」與「非」同時出現,若肯定一方,同時另一方則被否定。我們能理解與自己意見相同者,但無法理解與自己意見相左者,而這樣的情況又並非一直都是相同的,它可能片刻出現,又馬上消失。《莊子》認為要超越這些相對概念,一切常心看待。彼/是、可/不可、是/非,三組相對的概念,都是因為每個人對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立場,有不同的意見言論(物論),如果開始論辯,就不免捲入漩渦中,於是莊子提出一個超越的視野。

3.道隱於小成,言隱於榮華

大道被小有成就所遮蔽,真理被虛華不實的言詞所掩藏。

4.物化

〈齊物論〉一文的結尾,提及莊周夢蝶的故事,最後以「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作結。「物化」一語,論者多視為是事物的變化


5.養生主(語出〈養生主〉)

《莊子》以「養生主」說明如何「涵養生命之主宰」。養生的結果:「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可知,莊子的養生,應是形神兼養,以心神為主,形軀為次,並非只保養精神,不重形體。因為生命的存在是一個整體,若只落入一方,只重神或是只重形,都不得生命之自然。

6.緣督以為經(語出〈養生主〉)

〈養生主〉開宗明義提出「緣督以為經」,作為保養精神的綱領,「督」為頸中央的主脈,引申為中道或自然之道。莊子認為處於充滿矛盾、錯綜複雜的人世間,只有順著自然之道行事,與世無爭,方能養護生命、保全天性、保養精神、享盡天年。莊子並以庖丁解牛的故事來具體說明「緣督以為經」的道理。

7.心齋(語出〈人間世〉)

莊子提出心齋作為工夫,認為「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其中分成三個層次,首先是「耳」,代表的是我們的「感官」,是以感官去感知外在事物。其次是「心」,是指我們的「心智」,以心智去思考認知,還是容易造成執著。最後是「氣」,代表的是「生命的原形」,用精神去感受,與庖丁解牛中,「以神遇而不以目視」相同,是生命之自然。常人容易理解透過感官帶來的感知,卻不一定是真實,但對於心智的活動,則較難察覺,因此莊子點出心齋,應該
以「神」遇,而非「心」的認知

8.坐忘(語出〈大宗師〉)

莊子借顏回提出「坐忘」:「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認為人不要受到形體(身體生理)的牽引,不要刻意(氾濫)任使感官(聰是耳,明是眼),
去除生理感官導致的心智外逐,回到生命本來最自然的樣態,就是「坐忘」的工夫。

9.德充符(語出〈德充符〉)

「德充符」即「
德充於內,符應於外」之意,本篇中莊子舉出很多形貌不同於常人之人,但其皆為有德者。在此莊子想說明的便是「存在即自然」、「存在即合理」,雖然這些人的外貌與常人有別,但卻是合乎他自己生命的自然。再者,一個人的外貌如何,與其內在修養無涉,形貌與修養是不同的概念。

10.大宗師(語出〈大宗師〉)

什麼是人可以師法的事物?那就是「
」。


11.應帝王(語出〈應帝王〉)

即「
無心而任乎自化者,應為帝王」之意。


12.小說(語出〈外物〉)

「飾小說以干縣令,其於大達亦遠矣。」這裡的「小說」指的是
無關大道瑣碎的言辭、殘叢小語。與今日的定義有所區別。

13.寓言、重言、卮言(語出〈寓言〉)


《莊子》一書中,「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指自然的分際)。」「寓言十九,藉外論之」其中「寓言」指寄託寓意之言,十居其九;「重言」是先賢往哲之言,十居其七;而「卮言」(卮,音)指自然隨意之言,一說支離破碎之言。自己不著邊際的議論則時時出現,一切合於自然的分際。

莊周夢蝶.pn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