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png
上圖:魚藻圖


題解

本文選自《莊子》〈秋水〉篇,標題為後人所加。

濠梁,是濠水(今安徽鳳陽)上的橋梁。本文記述莊子和摯友惠施辯論「知魚之樂」一事,透過橋上觀魚的對話,反映莊子和惠施思惟方式的不同,充滿論辯的機鋒與趣味。文中寄寓人若能消除物我的界線,就能與天地萬物相通之理,傳達「萬物與我為一」的觀點。


魚藻圖.png
上圖:魚藻圖


濠梁之辯

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女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文章出處】
《莊子》
〈秋水〉
原作者:莊周


莊子.jpg


章句翻譯

莊子與惠子(即惠施,戰國時宋人,以博學善辯著稱,被歸入九流十家中的名家)遊於濠(濠水)(橋)之上。莊子曰:「鯈魚(音ㄔㄡˊ,小白魚)出游從容(舒緩悠閒),是(此)魚之樂也。」
譯文:
莊子和惠子在濠水的橋梁上遊玩。莊子說:「小白魚悠閒自在地游來游去,這是魚的快樂。」

惠子曰:「子(你)非魚,安(怎麼、如何,反詰語氣)知魚之樂?」
譯文:
惠子說:「你不是魚,如何知道魚的快樂?」

莊子曰:「子非我,安(怎麼、如何,反詰語氣)知我不知魚之樂?」
譯文:
莊子說:「你不是我,如何知道我不曉得魚的快樂?」

惠子曰:「我非子,固(本來,確實)不知子矣;子固(本來,確實)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可以完全確定)矣。」
譯文:
惠子說:「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這是可以完全確定的了。」

莊子曰:「請循(追溯)其本(話題的開頭)。子曰『女(通「汝」,你)安知魚樂』云者(如此、等等),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譯文:
莊子說:「請追溯話題的開頭。你問我『你如何得知魚的快樂』,你既然已經知道我知道魚之樂而來問我,我告訴你,我是在濠水的橋梁上知道魚的快樂的。」

逍遙遊.png


賞析

本文敘述莊子、惠施兩人同遊於濠水的一座橋梁之上,看到鯈魚自由自在的游來游去,因而展開人是否能知道魚的快樂的辯論。全文除首句用敘述語交代場景及人物外,通篇是對話形式,雙方都能扣緊主題,把握「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運用頂針的修辭技巧,極簡明扼要的將這場辯論層層深化,讓人應接不暇、拍案叫絕。

全文的結構,以「安知」、「固不知」、「既已知」分為三個層次。首先是莊子見魚出游,直覺到魚的快樂時,惠施說:「你不是魚,『安知』魚的快樂?」接著,莊子抓住惠施「不可知」的論點反駁:「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惠施又得到理由來反駁:「我不是你,『固不知』你的感覺,你也不是魚,就該不知道魚的快樂啊。」莊子巧妙的將話題拉回:「你問我怎麼能知道魚的快樂,可見你是承認了我的『知』,這是『既已知』我知魚之樂才問我的,卻問我「安知」,所以你只是問我『如何知道』而已,我告訴你,我是在濠梁上知道的。」

惠施以務實的觀點出發,認為人與魚是兩種生物,因此質疑人是否能知道魚的感情?莊子則從藝術的心境出發,將自己的感情投射到魚的身上,感知人樂魚亦樂,而達到物我合一的境界。在這場辯論中,惠施以邏輯推理來否定莊子的直覺感受,莊子則是刻意消除人與魚不同類的差別與界限,認為人與萬物都稟「道」而生,必須拋棄一切人世的虛偽不實,回返天真,才能讓精神與天地萬物相通,逍遙自在,所以莊子知魚之樂,正是一種返璞歸真的具體實踐,這正是本文命意的所在。


漣漪.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